【声明:极其主观的影评,含有浓烈的个人色彩,只是出于热爱分享一些不成熟的观点。
仅在豆瓣和bilibili发表,不同平台评分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欧亚大陆的弃儿随一场贵族舞会的落幕与欧洲彻底分道扬镳,却又悲哀地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脱离苏联,在迷茫中找寻下一个方向。
俄罗斯的未来该何去何从又有谁知晓。
无论如何,时间这场舞会永不终结。
每一个参加舞会的人都无从左右命运,只能把自己交托未来,最后的结局不过是在一个又一个时间点退场,或喜乐或悲戚。
【P.S】参观过冬宫并对俄罗斯历史有一定了解之后,再看这部影片会非常有代入感,似身临其境。
法国先生退场的那一刻我莫名流下泪来。
双子座的Sokurov和大家一样,艺术产品必须具有自我严肃的质量。
但由于已经偏离娇柔造作,呈现的画面确实能够带来有意义的震撼。
他的电影不能使你的注意力在全部时间里集中。
把你带到空旷的广场上闲散的游走。
你和镜头的互动在精神最底层萌生。
刺骨的控制力将你的血液重换一遍。
这便是片中若干镜头的力量:开头类似幕后的场景,画廊,少女狂奔,管弦乐团,以及重量级的结尾人群。
虽然[FAUST]作为更复杂的题目和内容可能比这部电影更出色,但它成功的为[FAUST]的优良品质奠定了绝对基础。
这是对电影工作者强烈的鼓舞。
一开始听到这片名《 俄罗斯方舟》,看了几次才能确认不是看错:俄罗斯方舟不是俄罗斯方块!!
说笑了~不得不说本片最有名的就是全片有且只有那一个惊世的long take!
我们跟着幽灵的视线去看这个帝国几百年来的文化历史风流人物:昏暗的楼道里窥视着盛怒中的彼得大帝只有寥寥几人的观众席中凯瑟琳女皇那可爱的一面(我没有弄清楚这个女皇是凯瑟琳女皇还是伊丽莎白女皇)隆冬时节离开宫殿向前奔跑的凯瑟琳女皇(这个肯定是她~)末代沙皇一家平常下午茶时光同时也有来自现在的人们在展厅喋喋不休的老绅士们;轻轻抚摸雕塑的老妇人;与名画对话的舞者;穿着军装的海军军人;独自一人被外交官吓到的小男孩(暂时还没有理解到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是不是这个男孩还没有理会个中含义呢?
)……导演借着在这座豪华的宫殿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来诉说着自己的理解:ark就是art!
这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ark能乘风破浪,有得就只有art能解救世人画布上宣泄着对世界的不满;大理石上雕划出理想的存在;蒙面的舞者在被困的躯体中渴望逃离……Ark是有型而art是无形Ark是过去而art是未来Ark代表外交官的而art代表鬼魂鬼魂跟外交官讲俄国跟普鲁士开战死伤过百万,外交官认为这个代价太大了,而鬼魂是说自由无价!
还有在对待偏室里手工艺人(先暂时这么称呼,不然是棺木手工达人吗?
)在那场辉煌盛大的皇家舞会之后,外交官选择留下来,而我这个鬼魂则继续前行外交官代表着老一辈的思想情怀,留下来就是对那个时代的眷恋不舍,深信未来不会超过他所存在的旧时代鬼魂我则代表着新时代新事物,即使是再华丽的宴会也阻挡不住我向前的心!
我们两者是站在一个平行的对立面,即使道不同不相为谋时我们也因这些art而走到了一起......PS:其实有一点要请教一下;究竟能在展厅看见外交官的现代人可以理解为鬼魂吗?
舞会那段实在是太有代入感了!
身临其境!!!
真心佩服摄影师:扛着30多公斤重的摄影器材转了90分钟,只能说身体杠杠的~
一个世纪已经飞逝而去, 一座新的城市拔地而起,那是我们北国的花园,那是我们北国的奇迹。
它在阴暗的森林和沼泽,傲然地崛起、巍然屹立。
……古老的莫斯科黯然失色,怎么能和这座新的都城匹敌:它恰似一位年老孀居的太后,在刚刚执政的女皇身边侍立。
——普希金 在天涯影视,被泉妹妹邀了要探讨《俄罗斯方舟》,我有什么发言权呢?
第一遍虎头蛇尾,第二遍走马观花,倒是的确留心Sokurov90分钟一个的长镜头,但那有能怎么样?
先尽情地矫情——挺喜欢,喜欢到说不出——Sokurov的意图太明显了,那个作为导游的19世纪法国驻奥地利大使,基本上代表了欧洲文明的精髓,从最开始对俄罗斯文化的不屑一顾,到最后几乎是顶礼膜拜,与其说是西方逐渐接纳了处于“东方”的俄罗斯,还不如说是俄罗斯在进入西方“文明社会”中经历痛苦与嬗变。
Sokurov既小心翼翼,又雍容大度,他挑了珍珠串成华美的项链给你看,同时也指给你项链绳索的老旧。
可是,俄罗斯的方舟,却惟独少了心脏莫斯科。
莫斯科的缺席,窃以为也是老索选景的局限。
因为只在那一座美术博物馆爱尔米塔什(Hermitage)——俄罗斯最负盛名的宫殿里兜兜转转,一个长镜头一跟到底,也就只能在有限空间内纵向做文章,而无法横向旁征博引了。
他要达到某种技术上的极至,必然放弃许多。
后来想到老索的片子(虽然有说他是老塔的接班人,但是两人的风格、作品气质明显不同),几乎都是把情节设置在逼仄的空间内。
比如《母与子》,说好说歹,咬牙看完了,母子两人在陋屋内相依为命,儿子偶有在林间,却几乎是独处,广大的空旷下个人如此无力。
《父与子》,有些微远景和街道的勾连,但是真正的内容都充斥在山城某处的阁楼内。
《坚忍的航程》,水兵们在潜水艇内重复着机械的无聊的生活。
还有他饱受争议的那部希特勒与爱娃的片子《Moloch》(1999),元首与身边的近臣龟缩在“岩穴”里,他无限的野心只能在一个城堡内膨胀。
《俄罗斯方舟》,彼得堡那个美仑美奂的方舟,说到底还是个孤岛,仅仅是俄罗斯上流社会的精华,可是,的确让人看不到根基。
老索的意思是从一个“点”激发出汹涌的潜能吗?
补充一些幕后:影片在2001年12月23日一天内拍摄完成,在圣彼得堡是件空前盛事。
当天下午13:50开始,15:18结束。
这一天被称为“这一年中最短的一天”。
摄影机在90分钟内转换过36个房间及楼梯走廊,穿越4个世纪。
影片在2003年5月在圣彼得堡放映,祝贺它的300年生日庆典。
法国驻奥地利大使——侯爵de Custine,历史上确有其人,写过一本著名的关于他19世纪早期在俄国圣彼得堡游历的诽谤性的书,因此被认为是“恐俄分子”受到谴责。
《方舟》该是《父与子》之前的作品。
辨出俩人:法国大使在通过某厅(我也太不专业了)时,有个傻乎乎的小书记员,围着高谈阔论的大使转,一脸狐疑,那个是《父与子》里的邻居萨沙;大使在一副画作前质问一个小青年,小青年惶惶惑惑,那个是父亲执行秘密任务而下落不明的费奥多。
慕名而看,这部电影史上最长的镜头,一镜到底穿梭于圣彼得堡冬宫内的三十多个展厅,九十分钟的电影中出现了两千多名装扮各异的演员,镜头所在处每个演员都在戏中。
影片一开始这名贯穿全片的男性叙述者于一片黑暗中醒来,旁白他睁开眼睛,可什么也看不见,仅仅记得发生了一些事故,每个人都在尽力狂奔寻找安全的地方,他只是记不起发生了什么事情。
目光触及一群达官显贵匆匆的赶往舞会,叙述者从这群人的装扮上认出是十九世纪初,跟随赴会的人群走到冬宫又自言自语到难道一切是为自己准备的,自己要去扮演一个什么角色。
在转角处叙述者遇到了另一个穿越而来的法国外交官,这位老先生充当了提问者,冬宫收藏品讲诉介绍,批判鉴赏跟游览带领者。
影片真的超酷炫,不同展厅的观赏将现代跟千年前的俄罗斯随意更换,更历经了朝代更替,从叙述者的话语中得知正在训斥自己部下的是彼得大帝;凯瑟琳女皇看完表演优雅的询问大臣的意见鼓掌后大喊着要上厕所;波斯使节造访沙皇,革命前夕末代沙皇的家庭聚餐。
随着一群可爱的姑娘回到舞厅,法国外交官甚至跟里面的小姑娘跳起了舞,并声称自己忘记了所有事情。
有意思的是叙述者全程除了法国外交官没有被里面的任何人看到,完全是个透明人。
而法国外交官在展厅遇到现代人时被闻到身上有福尔马林的味道,回到十九世纪也被里面的人看到并不停被驱赶,而需要窥视皇室的时候只有叙述者的镜头而已,并不会出现法国外交官。
电影以舞会散场带动影片结束,叙述者催促法国外交官跟随人群走了,而外交官问:要去哪?
叙述者回他往前去。
外交官说我们在哪能往哪去,他决定留下了,并一脸严肃又显难过的静默着。
而叙述者则说了句:永别了欧洲。
叙述者随着人流走到外面,见到了一开始的假面演员,镜头在一片海上结束,叙述者讲到我们注定永远漂泊,永远活着。
这一段特别有深意。
值得再刷几遍好好看看,顺便补补历史。
这是亚历山大·索科诺夫的作品,整部影片90分钟,只有一个长镜头,这样的拍摄手法对导演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需要连续不断地在圣彼得堡的一座宫殿里一次性拍摄90分钟,从而使拍摄时间与电影时间完全重合。
索科洛夫反复强调了他的这部作品中没有一次切换,算是把他偏爱的长镜头美学发挥到了极致。
每一个场景细节都必须精确地计算、安排,后期制作对色彩、光线等画面效果作出调整,而不进行剪辑。
一部《俄罗斯方舟》,200年苏俄近代史。
感覺很多人沒看懂這部直擊心靈和人生的片子,如果沒看懂就多看看關於歐洲的史書,多瞭解十八十九世紀的上流階級與貴族的生活風化。
看到百度百科上的短評,真的不知如何評論,作為一個百科把如此帶有個人主義的評論放在上面,影響未看者的判斷。
如果你一開始就帶著看猴戲的心態看它,它自然就是一場猴戲,有些東西其實不是大眾的,它並不屬於每一個人,自然有些人難以理解而誇誇其談,卻仍不知自己的無知與粗魯,天真的把它當作一種直率的表現,隨之,很多無知的人便聚了起來,詆毀起來:「哎,你沒看懂啊?
」「我也沒看懂不知道什麼片子,就是個炫技的片子,沒什麼內涵」「就是,就是」沒錯,這就是公眾。
記得影片最後,暗喻人生宦海浮沈、變化無常,聯繫那些貴族最後的命運,讓人不禁惋嘆,究竟人生如何?
发布于 2016-03-30・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记得上一个长镜头是法鲨在shame里的飞驰,他就这么跑啊跑,画面的颜色也是这么冷。
感觉很多时刻就是遇到不同的人是折射了不同的自己。
与其说是电影人穿越了时空记录了那焦灼的历史,不如说是记录了外交官的一生。
他已经经历过那些如此重要的时刻,再回到那一普通的,要进行几个小时的仪式,镜头撩过每个人,直至他被赶走时才回到他。
仿佛是他替换了摄影师,持着摄影机的感觉。
突然想到普鲁斯特吃玛德莲娜的时候,吃着这么小的一块蛋糕,就让他回忆起那么多往事。
在遇到现代人那段,他们说他升上有福尔马林,甲醛的味道。
他也是带着略带嘲讽的语气“做个医生也不错” 。
后来遇到盲眼妇人,他听着她说Van Dyck, 有点相逢恨晚,惺惺相惜的感觉。
再遇到那个欣赏保罗和彼得的少年,他说,你懂什么。
楼廊里嬉戏的少女,沿着长廊跳到尽头遇到一个妇人,再转到那个一家人的房间。
一直到群舞那段,他说,我最喜欢彼得堡的舞会(类似的话)。
随着众人起舞,镜头最后迷失了他,再次出现的时候,他说我要留在这里。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他决定留在那里,两人要分别时竟然有点伤感。
长镜头代表了对过去的留恋吗?
长镜头也让事件更加真实,他或许不想只是个看客,也想加入其中。
结局离开的时候,摄影师又回到那个寒冷的外面,但总感觉其实是那个外交官回到了门口,就像他不知道自己怎么会突然出现一样,只是这次不像他进来时那样熙熙攘攘,只有他一个人想想自己也或许是这样,不知道怎么突然成为一群人之中的一份子,喜欢过这个,执着过那个,爱慕过别人,斥责过别人,看到一些选择或许羡慕,但是还是选择不踏入。
为一些地方留下,或者最终离开。
感冒了,窝在床上什么也不想干,大脑迟钝,打开《七磅》生怕自己看不懂,于是眯着眼把去年下的《俄罗斯方舟》看了。
看这部电影完全不用过脑子。
两千演员,三百年,三十五个房间,三个交响乐团,排练七个月,一个镜头。
博物馆只给剧组两天时间,于是四十个电工花费二十六个小时在三十五个房间里布光,然后,德国摄影师提尔曼·巴特纳在九十多分钟的时间里扛着三十多公斤重的高清晰索尼数码摄影机一口气完成了所有画面的拍摄。
我只能说,这几个家伙太牛掰了。
事实上,这并不是我看过的镜头最长的电影。
我曾经看过一个Porno,一张大床,几个床上表演艺术家,男男女女,轮番上阵,一个摄影机老老实实地搁在那里,偶尔移动一下角度。
整个片子长达两个小时,不切镜头,原汁原味,当然最关键的是,它不枯燥。
它的内容是几组男女对精神追求的公然藐视和对肉体快乐的极致探索,而且在艺术手法上实现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以及新写实主义的解剖。
它才是我的看过的电影长镜头NO.1。
文前:1,鄙人不认为所谓的一镜到底或长镜头是这个片子的噱头,这样的手法在俄罗斯的电影史上不是新鲜事,可以参考俄罗斯“剧院-电影”的相关历史。
相反,长镜头在这部电影里是必要的,也是一种暗示和交代(:这都是一场梦,而有的人不愿意醒来),还有比普通镜头更优越的带入功能。
有几处变焦(人在冬宫逛一天,头真的会晕,特别是到楼梯房间)、场景色调的冷暖变化、场景的变形(后面部份,棺材制作,这个场景墙不是垂直的)都是有隐喻的功能。
2,如果单单说这是旅游指南,可以去看别的片子。
因为它的路径并不是真实的连续房间移动,也就是说,它其实不是真的一镜到底。
例如说马琳剧院和冬宫显然不是相连的建筑,它们之间需要坐很远的车。
3,鄙人说这是一场梦也许能够回答为什么有的人能看见法国大使(老头),甚至有冲突,有的不行。
这如同:在梦里有时候可以和梦里的人互动,有时候不行。
与梦里的人发生冲突的情况可以参考《盗梦空间》。
4,如果你觉得看得难受,这个感觉是对的。
因为如果你了解它的历史会更难受。
毕竟是用电影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起码有情感的传递。
也就是说,如果你不了解它的历史而看的时候感到难受,这个电影的感情传递已经成功了。
为什么会难受呢,有人说它没有起承转合,那你看到什么呢?
注意你自己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从最开始黑镜加单句独白,到有暗色有人互动,到以黄色和白色表示的庄严的皇家活动宫廷生活,再到华丽绚烂最后的舞会和散场;从无声到私语,再到宣言,最后是华尔兹。
这是感官逻辑了,而不是故事逻辑。
它遵循着是“法国外交官在冬宫的记忆”这个线索;还遵守着:“悲剧即是美之毁灭”这个原则。
所以你会觉得难受。
(补充,当然没有哪个外交官能活那么长)5,有人说这片子不会打光。
对于这种说法,我真的是要闭着眼睛翻白眼。
你可以试试这个“闭着眼睛翻白眼”的动作,可能你下意识会摇头,这样你也许能明白这个情绪。
我只能说,的确,前半部分偏暗。
除了之前说的“感官逻辑”外,冬宫那几个房间的确很暗:背景墙很暗用的是橄榄绿如果没记错;画也很暗,因为那个时期的作品就是这样;房间都是一面有窗,而且挂窗帘因为要保护油画。
你能有多亮呢?
我猜拍的时候也没怎么补光,但为什么要补光呢?
后面的几个房间它也就那么亮,现在也是,接见使节的宝座厅没有陈列艺术品,因为这个厅的艺术品是宝座、灯、木地板和天花板。
这里没有拍到天花板,但是天花板和木地板的花纹是对应的,大家注意看地板。
6,所有对应人物,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大帝,波斯大使,末代沙皇一家,普希金和他妻子,所有的士官,名媛都是严格按照当时的形象塑造,你如果有这方面知识,一眼就能找到它们,当然影片里也有提示。
—————————————————————————————————————————————正文:《俄罗斯方舟》同步文这是曾经的小愿望,也是一场梦:从马琳剧院到冬宫可以一天走全,可以一下子看到想看到的画。
结果往往如果开头说的,“我睁开眼,但我什么也没看见”。
冬天的彼得堡,如果你在街上,如果你要去马琳剧院,无论你穿得多么庄严华丽,心中总是诚惶诚恐。
对于我,多半是雪太脏,衣服是不是还不够庄重。
十八世纪到一战前是个华丽慌忙的梦,它的礼节、装饰、情谊、暗藏的危险,一切快得没有时间思考。
冬宫,又叫“埃尔米塔什”,“隐所”的意思,在北方威尼斯,圣彼得堡。
在这个城市,任何人可以和你说话,你可以和任何人说话。
你会分不清谁是清醒的,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比别人更清醒。
这是一座复制的城市,他们什么都模仿得很好,古典剧院,油画,雕塑,军队,建筑……一切像在通往教堂钟塔的旋转楼梯,头昏目眩。
在这个尺度大到大到适合步行的城市,所有的美、财富、教养都过分地藏在室内,藏在每一个个体。
小心你的言行举止,你不知道他们的成就、品味、学识,在他们面前很可能你是酸涩无趣的。
在这样的城市,诚惶诚恐是应该的。
“为什么你认为有必要去接受欧洲文化?
为什么连欧洲犯的错误也一起借用了?
”看着Antonio Canova 的 the Three Graces(美惠女神),这么久了,我们有多少对彼此的误解和懒惰的臆断?
把门关上,想想,在这一叶扁舟上,所谓的文化人耍着各自的流氓,丑陋、落魄、互相嘲讽。
谁才是真正的蛮族?
最后说一句:“我是开玩笑的。
”跟着影片里的外交官徐步,我回忆着每个房间。
这些房间有一种致幻功能:都是些满载着凝固时间与情感的作品的房间(一幅画画完真的要好久),你是否珍视在它们之间穿过的这份幸运。
多少埋没在画里姿势里的信息,很明确的是,如果没有“象征”或“符号”的基本知识,在你面前不过是被设计好的色彩布局与缺失的石块。
如同片中的质问:“如果你没读过圣经,你怎么知道人会变成什么样子,你怎么不说了?
”如果这些房间没有人,你却遇到了在书上、画册或别处见过的作品,你以为你对它很熟悉,它还是会给你惊喜和感动。
你开始让自己安静,不自觉地走进它。
听觉开始过滤嘈杂,把自己隔离开来。
鼻孔开始张大,好让更多的氧气进入大脑与心脏。
视线开始寻找,与眼前这作品产生联系。
想象力被重启,有些人身体开始放松、舒展,甚至起舞,至少在他的意境里,转身、扭曲、拥抱、呻吟,与自己交谈。
须臾也好,弹指也罢,闭上眼,眼前的与印象的,清晰的与记忆的,如沐春风大概是这样的吧。
这种有意识地自我意识孤立,在现实中是奢侈而脆弱的:仿佛只有你和作品,剩下的皆是空无,你却感觉不到孤独;任何人都可能冒犯或打扰到这种状态下的你,似乎这种场所(博物馆)最好是独自前来,以免对朋友的照顾不周。
冬宫这个迷宫,去多几次,以为自己很熟悉,但是又好像没几个房间去过。
令人感动的是影片有冬宫空中花园的影像。
以前都在维修,后来又听说成了雕塑的仓库,在后来说又恢复了。
没想到那园子这么大。
如果你在马琳剧院,或在冬宫,想象一下,三百多年前的皇族贵族也在这里,那时也只能是他们在这里,这时空的对话是历史和建筑的力量。
在那两栋建筑里,最后的荣耀与华丽,如梦一样,幻灭了。
冬宫,三大博物馆之一。
这庞大的宫殿与圣彼得堡其他辉煌建筑一样,奇迹地在一战、二战、围困和多次国内剧变中幸存。
如同方舟,满载着世界罗集之珍宝与国家记忆,在历史与未来的大海中,孤独而坚毅地前行。
非常法国。散淡的叙事方式,直白的人物对话,少许加点哲理文学,主题永远都绕不开那白左情怀。。。
俗套治愈片
很存在主义
属于那种电影节上最不会有耐心去体味,但其实挺舒服的电影。导演是典型68一代,14岁加入法共,24岁决裂。如此私人影像,恐怕也代表了已老去那代法国左翼在现实政治如此令人心灰意冷之下,力不从心的生命絮语。一整部电影何尝不就是为了Bob Dylan那一曲I want you,贵在真诚,包括难民那段。
女二说“不想可怜他”,人生最好的相处就是适可而止。简答的故事,反映了一些很现实的问题。
3.2分。所以重点在说什么?!
越到后面越有魅力。当生活变得宽容,不再争锋相对的时候。三个难民孩子又进入了生活,生活总会有意外和惊喜。矛盾总会被化解,化解就是一刻的事。小细节我也不想深究,看完整部片子,我也变得宽容了很多。ps 难民小女孩真的美,是那种地中海的美。
6.18梅陇广场。导演的个人经验与政治立场输出片,很无聊讨厌
Un film typiquement français très touchant
一首轻漾的老歌
彻底离开法兰西后,每个场景都唤起美好回忆。
突然变难民题材,一脸懵逼。
马赛的海边不漂亮
有些抑郁啊……这就是生活吧……说的少默默做的总是那么多.....总感觉爸爸是假病
很淡,真实的无奈
所以里面插进来的那段往事用的是哪部片啊(固定班底雷打不动的好处,可以用自己以前老片片段给新片做前史)!
结尾太突出,蹭时事过了,其余情感饱满,不错的家庭题材电影
前半段非常赞。。。后面居然融入了圣母教主题-_-|||
人生片段
回头再望走来的路,老去后的喃喃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