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伦敦到布莱顿
London to Brighton,亡命英伦
导演:Paul Andrew Williams
主演:Lorraine Stanley,乔治娅·格洛梅,Johnny Harris,Sam Spruell,亚历山大·马特恩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简介:Duncan Allen(亚历山大•马特恩 饰)要皮条客Derek(强尼•哈瑞思 饰)找一个未成年的女孩来满足他恋童癖的欲望。 Derek让妓女Kelly(罗瑞恩•斯坦利 饰)在路边找到了离家出走的14岁女孩Joanne(乔治娅•格洛梅 饰)。就算十分不愿意,但面对Derek的威逼与金钱的诱惑,Kelly还是把J..详细 >
一条主线铺散开后又逐渐收敛回主旨,形散而神不散。宁谧但不单调,安详但不呆滞,平静但不绝望。
没想到这么一般
2018503 一星平庸
平庸
#74th Venezia Competition# 8/10 精准的切面式呈现,闪回片段质感太对,很爱。
前半段拍得太隐晦,让人昏昏欲睡,一直也没看懂他们一直在说的工人阶级到底想表达什么…后半段的难民桥段虽然转得略为生硬,但是对比衬托效果还是有的。PS 那段回忆的夏日时光真的是美得要命了
叙事上还是老毛病,反倒显得最后这个难民处理还有了些新的视角
又一部因“罹病”而“重逢”的家庭片。或许是习惯了亚洲导演们对与家庭的细腻与克制,看不出这一部的亮点。影片后段对于难民题材的切入有些生硬与刻意,完全与上半段的文本无关。
中产演员妹妹,左派作家哥哥……在故乡重逢,告别,相识……法国版《海街日记》《海边的曼彻斯特》
属于那种电影节上最不会有耐心去体味,但其实挺舒服的电影。导演是典型68一代,14岁加入法共,24岁决裂。如此私人影像,恐怕也代表了已老去那代法国左翼在现实政治如此令人心灰意冷之下,力不从心的生命絮语。一整部电影何尝不就是为了Bob Dylan那一曲I want you,贵在真诚,包括难民那段。
女二说“不想可怜他”,人生最好的相处就是适可而止。简答的故事,反映了一些很现实的问题。
啥样的观点都上桌了,你的经历就决定你的政治观点,就像导演说的“没什么新意”,但他们回到故乡生命的原点又交互在一起,难民和兄妹在这里有一种纯洁性,非常感动
海边小镇还有那个难民小女孩太美了~
结尾升华了下
还可以啊。淡淡的,有矛盾有不堪但都谦谦有礼,我比较喜欢这种。(而且因为看了几句文字简介所以对于要出现难民元素也是有心理准备了。就没觉得突兀。)
回头再望走来的路,老去后的喃喃絮语。
#2018SIFF#很松散又很舒服的节奏,可以看出导演想传达的很多信息,在后半部开始有些乱了阵脚。时光是个温柔杀手,女孩们都美得不可方物,感情亦如暗潮汹涌。那段年轻时的夏日游乐如何拍的?太美好了。
还想着怎么和《尘世之光》是相似的感触,原来从导演到演员都是同样的人。这样的电影,是生活的细流啊。最后的对照镜头让电影飞了起来。
我多么希望像本片导演那样,眼中只看得到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
前面三分之二以为是低配版哈内克,不够戏剧也没有心意。后面强行变成难民关注题材之后,戏和人都友好了些。对于年过半百寻找内心自我慰藉这件事不感兴趣但也不想说破。毕竟你我都会老的。#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