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这个电影打着法国首部3d电影的旗号到处吸引眼球,我不知道也不关心是哪个二货拍的电影,要惊悚不惊悚,要情节没情节,一切都莫名其妙,故意拖拉着结局不放,使劲卖悬疑,故弄玄虚的二货精神真是表现的淋漓尽致,那起码你给我一个感人的,或者深刻的结局,好吧,结果看完了,我还以为没完,结局时分跟前面玄虚也没什么区别,知道她那该死的字母出来,我才恍然大悟,就这样,没啦,我草。
足足浪费我快两个小时,极烂的,又叫人生气的烂片!
文/黄鑫亮其实看这片子的都是冲着恐怖片的卖点去的,但片名似乎有点虚晃一枪,因为你压根看不到几个恐怖的镜头,仅有的几个,看惯了恐怖片的观众早已有了免疫力,而观众则要忍受苏珊娜的文艺腔调,时不时抽根雪茄,来杯烈酒,缱绻于床上或是睁着大眼睛若有所思,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一个这么文艺的女主角出演恐怖片,这是多么恐怖的事儿。
看前半部分,就是一个有点作的女作家的自虐,但随着情节的深入,她失去女儿的痛会如同身体里的嗝泛上来,片子直到结尾都未介绍她的女儿是怎么去世的,以及是谁把村子里的两个小女孩给藏了起来,这让喜欢刨根问底的观众一头雾水,他们脑海里的恐怖片的惯用模式是真相只有一个,前面你能搞得云遮雾绕,但后面一定要拨开云雾见天日,所以这部片子只能说是一部非典型性恐怖片。
更多的像是一部治疗系的影片,可能唯有患着或患过抑郁症的人能看懂影片的深意。
从才思枯竭到才思泉涌,只不过是位移了地点,其他都没变,她仍然是那个失去女儿的女作家。
探究为何能够激起内心的创作灵感,只是因为村里的小女孩触动了他内心的不可触碰之处,就好像视自己脸庞为生命的女子的脸上被刮出一个口子,这个口子不仅流出的是殷红的血液,更是充斥于她的身体快要膨胀的敝帚自珍,正如这个女作家那样,追求完美终将自己玩没。
普罗旺斯的薰衣草熏得只看过照片的人都快醉了,但普罗旺斯的这起惊魂记却是以古宅里的烈火收尾,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对比的艺术。
有些观众理解不了苏珊娜的心路历程,那只能彻头彻尾的把这部片子当成是风景片来看,或许也会得出这么一种结论,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作家。
皮肤上的伤口总是会被包扎,可是心里的伤却找不到那块纱布,苏珊娜的心里的伤就是因为她女儿的去世引起的自我怀疑,以至于村里其他女孩子失踪了,她都无力撇清自己,因为村民的一把把的盐将她的伤口摧残的糜烂,可能只有烈火炙烤着苏珊娜的伤口如烟花般灿烂,被烈火所包围的苏珊娜仍然是一副自怨自艾的表情,这个片子的结局、这个女作家的心路历程,注定是一串茫然的省略号。
简单来说,这个故事是一个丧失灵感的文艺女作家,为了拖稿和逃避女儿死亡的现实,跑去乡下,以其不同于乡下女性的高贵冷艳脆弱落魄的形象,获得了委琐村长和本土高帅富的青睐,最后因为嗑药产生幻觉,踏上了文艺女中年的结局。
PS:当年盛传一时的文艺女青年的结局为:独身,孤寡,拉拉,出家。
烂透了,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的大脑自动删除了这段经历,所谓“3D”只有字幕“3D”,只能说看不懂法国人。
惊魂在哪里!!!
惊魂到底在哪里!!!
还不如内地恐怖片呢!!!
全场3D看什么看什么看什么!!!!!!!!!!!!!
一下黑一下白一下黑一下白,尼玛黑的也太黑了把!!!
毛3D啊!!!!浪费钱啊!!!!
不要去看啊!!!
全场连个鬼都没有!!
还没带着3D眼镜的我恐怖!!!!!!!!!!!!!!!!!
本来用百度影音看的时候就断了好几次,我也认了,但那个翻译,着实令人崩溃啊,比google翻译还烂呀,看的时候不得不发挥个人充分的想象力,把前因后果后果给连起来。
但悲吹的是,连不起来呀,都没看懂,那男的究竟拿着地图去干嘛啦,好想知道呀(┬_┬)
字幕比较差,剧情也不知所云,唯一看懂的就是,那女作家最后以为自己杀了那三个孩子选择了自焚?
她女儿跟她的死有什么关系呢?
完全没看明白。
昨天,本来是想去影院看《全面回忆》,可惜去的时间不太对,于是怀揣着忐忑的心情,决定观摩《普罗旺斯惊魂记》。
3D恐怖片耶!
于是姐就踏上了一条90分钟的不归路。。。
(以下部分我真心想涉及剧透,但实在无力吐槽。。。
)首先的剧情是:一个文艺女作家,白天抽烟,码字,喝鸦片酒。
晚上睡觉,睡醒了就提盏煤油灯满屋子晃荡。
整个屏幕只有一盏煤油灯,神马都木有啊!!!
姐真想拿手机帮她照一照路啊!!!
姐周围此起彼伏的手机亮光证明大家跟姐有同感啊,真心看的着急啊!!!
然后的剧情就是:天亮了。。。
天黑了。。。
天又亮了。。。
天又黑了。。。
天再亮了。。。
天再黑了。。。
最后的剧情是:这位女作家点燃了房子,自焚了。。。
当看到这熊熊火焰的时候,姐不禁热泪盈眶:尼玛终于能看清这屋子的布局了啊!!!
终于不是满屏幕只能看见一盏煤油灯了啊!!!
摘下3D眼镜的那一刻,姐才发现,原来3D仅仅指的是字幕3D啊。。。
当结束的音乐响起,姐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这部神作让姐感动的泪牛满面!!!
这部神剧用其自身验证了姐以前看过的《孤岛惊魂》、《紫宅》、《午夜出租车》神马的国产惊悚片真心是很好看的啊!!!
如果你还在吐槽国产惊悚片如何不好,那么,《普罗旺斯惊魂记》,你绝不能错过!!!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国内引起了关于善恶选择的广泛的讨论,并且产生了本不属于文艺片应得的难以置信的票房馈赠,这是超乎李安预料之外的,尤其是在该片于美国市场的低迷以及受尽媒体与影评人的冷落这种背景下;同时另外一部电影也在国内外影迷中产生截然不同的评价,那就是《普罗旺斯惊魂记》(简称普),只是不同的是,前者深受国内观众喜爱,而后者则是受尽挑剔的言辞甚至直接的侮辱。
《普》的定位是一部惊悚片,被许多西方媒体评价为“法国惊悚片的复兴之作”,然而看过本片的观众或许都会拥有同样的体会:这惊悚片既不惊奇,又不悚惧,实在很难在传统意义上理解为惊悚片,更何况它还被赋予“复兴之作”的高度。
这或许是种极端的态度,因为毕竟某些让人感到的害怕的因素还是可以在电影中找得到的,比如那潮水般涌现出来的老鼠。
我始终偏向于认为该片是一部游走于惊悚片边缘的典型的法国文艺片。
普罗旺斯的美景毋庸置疑,那原本宁静的乡村恍如世外桃源,那些个蓝天碧草间氤氲盎然的乡间小道如果出现在巨幅幕布上的话,定能震撼人心,尤其是当一袭长裙的女主角翩翩然地推着单车在路上行走,着实令人怦然心动。
那高贵而又略带颓废的苏珊娜,一下子把我的思绪带到了一战后宁静的法国小资生活(尽管我觉得要是让天生带有迷人忧郁眼神的苏菲玛索来饰演会更美)。
然而事情总不是表面的那般美好,苏珊娜来到这里不是为了度假,而是为了消减内心的痛苦以及完成冷漠出版商的约稿,当地的居民也并非如人想象的那般淳朴善良,对于外人本能的排斥与不信任肆意为虐,欲望滋生的罪恶也开始慢慢发芽。
影片开始不久,我们便基本了解苏珊娜的痛苦根源,由于自己疏于照顾,她失去了女儿。
这是一个哀伤的设定,如果还有人记得《反基督者》(Antichrist)这部电影的话,一定会明白一个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失去孩子的母亲将会如何走向毁灭,所以我一开始便知道了苏珊娜将以怎样的结束来倾诉自己的悔恨和痛苦。
然而哀伤的事被拍成电影,总能在黑暗与绝望中寻找到浪漫,尤其当它还是一部法国电影的时候。
正如我所认为的《反基督者》开头的那段性爱片段是我所见过最美的,苏珊娜蜷缩在墙角迎接着火苗的步步逼近也是我所见过的惊悚片里最令人陶醉的一部分,那种释然,仿佛不是迎接死亡,而是新生命的诞生。
而那也确实是新生。
苏珊娜每次想起(准确地说是“幻想起”)自己的女儿,她总是低着头,她不愿迎接母亲的目光,因为她恨母亲(尽管这是苏珊娜理所当然的想法),然而在母亲即将烧死的一刹那,她终究还是抬起头来,原谅了母亲。
与其说是女儿原谅了母亲,不如说是苏珊娜原谅了自己,将死之人,还有什么是不可以原谅的呢?
这不禁让我想起另一部电影——《黑衣女人》,同样是惊悚片,同样是关于孩子的死亡与仇恨,但它要阴暗晦涩得多,远不如《普》的那般宽慰人心。
苏珊娜尽管在无尽的痛苦的幻想中无法自拔,但她终结没有让心智完全失控,她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杀了两个孩子,而只是本能地杀死了垂涎于自己的恋物癖村长。
曾有一段时间我弄不明白村长的这条剧情线对于本片到底是多余的还是必要的,直至写这篇影评之前才恍然大悟,村长的死是由于欲望所致,然而苏珊娜也正是因为欲望的驱使才来到这里,这种欲望就是夺走了她性命的幻想。
不要取笑,当一个人极度哀伤的时候,对于毫无打扰,毫无禁忌的幻想是极度迫切需要的,尤其当她还是以此为业的情况下(写小说本质上也是经营幻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她找到那个四壁光滑,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地下室的时候便开始文思泉涌,因为那能够满足一切关于无限制的幻想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只是她没有意识到无节制的幻想的力量,或许说,她刻意忽略了这一点。
以至于大火熊熊燃烧的时候,她依然听不到屋外的喊叫,只是孤独地蜷缩着,幻想着……不管怎么说,影片就是在这样的一场大火中结束了,它让那些看惯美式日式恐怖片的观众失望了,它不是那种给人带来强烈感官冲击的惊吓电影,但是它却能够让人不经意地停下手中的爆米花,凝神静气地欣赏完,不仅仅是因为那美妙的音乐和美妙的身姿,而是一些更加触动心灵的体会,仅凭这点,就能够比普罗旺斯的惊天美景更能打动人心。
PS:看这种电影,对观众是有选择性要求的,比如有孩子的父母一定会比单身男女更有感触;喜欢幻想的也一定比从不抬头看天的饮食男女更有心得。
真是太他妈3D坑爹。
昨晚跟一同事专门买了两张普罗旺斯惊魂记。
想着是万圣节的前一夜在全国各地首放。
怀着第一次看3D电影的激动心情。
没想到这也算惊悚片???????
整个过程看得都睡着了。
整部片就写一女的孩子死了。
然后心里就。。。。
大家懂的。
一张票还要63块!!!!!!!
想着就气死人。
丫的。
这导演这么没品味。
这么烂的片也敢拿在中国播放。。。。
210317 【B】
Un film typiquement français très touchant
人人都吸女士烟,导演真的不擅长拍感情戏,看到难民疯狂翻白眼。
一条主线铺散开后又逐渐收敛回主旨,形散而神不散。宁谧但不单调,安详但不呆滞,平静但不绝望。
和《世界的胜利》用的同一组演员,有点串戏,其余还好。
3.5★
前半段拍得太隐晦,让人昏昏欲睡,一直也没看懂他们一直在说的工人阶级到底想表达什么…后半段的难民桥段虽然转得略为生硬,但是对比衬托效果还是有的。PS 那段回忆的夏日时光真的是美得要命了
浪费时间
上午打鱼,下午放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人成为渔夫、牧民和哲学家——马克思语境里的这种共产主义生活方式距离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现代人仿佛越来越远,而基于这种理想生活方式建立起来的社会形态也越来越像一个白日梦。作者认为每个人都被《海湾别墅》限制住了行动和自由,知识分子与第三世界不仅缺少语言上的交流而且没有情感上的互动。整个难民群体既像一个不会求救的孩子又像一个不能自理的老人,真正递出橄榄枝的乐观之人非但得不到爱的回复,反而被其羞辱。而以《爱》之名的《快乐结局》则是悲观之人的无奈之举——只能用远方的声音永远听不清来解释。影片最终将求救的信号和批评的声音一起传递到了《悲惨世界》的内部:这份平等的爱就连在你们之间都不被允许和接受,神又如何指望你们能将这一信仰分享与传播给那些无家可归的幸存者呢?
之所以会买这个票,是因为哪里看到说,虽然叙事平淡但是镜头语言很美。看了下来没觉得镜头语言有多美,叙事节奏也是电影节电影的克制文艺的调调,还好不累,没有睡过去。当然,法国南部马赛的海还是美的。
特别喜欢这个导演的风格,很平淡,很干净。
#Venice2017# 又是一部应该出现在戛纳的电影,当然今年威尼斯做的是难民关怀的局,也算可以理解。能看出导演自己的人生况味,不过拍得既老派又沉闷。搁十年到二十年前,拿掉最后一段大概还算不错,所幸话剧腔也算不过分,热点蹭得也不算难看。同题不少法国导演都做过,这部真得算不上佳作
节奏和观影的感受还是过于漫长,但影片时代与个人融合的表达还是值得嘉奖。
俗套治愈片
#74th Venice#主竞赛
2018503 一星平庸
情感饱满,不错的家庭题材电影,精准而真挚的人物情绪传递永远生动美妙。
关于原谅与希望,美好的片子
3.5 别拍的这么政治化就好了。这里的政治倒不是说是68遗风下日常对话中的左翼倾向话题等等,这些我都可以理解为家庭或者人物的一部分。但在后面设置出闯入者去证明他们左翼倾向,还联系一下现实社会议题,这就有点刻意了。
马赛的海边不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