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没有对错,只有人性的善与恶!
直达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内心坚守的人性,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深深感动!
战争永远没有胜利者,但是只有强者才能保护自己的国家不受侵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
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才可免了百姓苦!
善良人性在卑鄙无耻面前要用战斗力来守护。
期待人类永远可以远离战争,世界和平!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故事本身非常迷人。
德国海边,五月的四天(实际上是1945年5月8日战争结束前的四天,苏军已于4月30日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5月2日,德国元首继承人卡尔•邓尼茨命令德军部队停止抵抗),此时的苏军在德国本土已进入收残扫尾阶段。
一位苏联上尉军官率领的8人小分队,一位前俄国贵族男爵夫人看护的幸存孤儿院,一支在海边集结准备乘船去丹麦向英军投降的纳粹小部队,这场战争对于他们,已失去太多,他们早已疲惫,他们只想着战争结束后的生活,战争的伟大意义于他们又如何?
他们不再争论是叫圣彼得堡还是列宁格勒,柴可夫斯基或舒曼的钢琴曲一样动听……战争对于个人只有残酷。
任何时期,任何国家,总有叫嚣战争的好战分子。
往往,战争中失去生命的士兵只沦为政客们的牺牲工具,他们的死,只对他们个人他们家人有意义。
战争,只应是别无选择之后的最后选择。
1945年5月的一天,一小队苏联士兵(只有八个人,还有一个是伤病)来到德国的一个海边的孤儿院里,战争马上结束了,他们奉命监督海岸线,监视逃跑的敌人。
孤儿院里有一个高贵优雅的女院长,在圣彼得堡长大,会说俄语,他和俄军长官进行沟通。
俄军长官战前是个老师,正直刚强,在战争中妻女儿子全部死了,孤儿院里一个想当英雄的13岁小男孩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儿子。
他们在海边发现了一批大于俄军十倍的德军,两军并没有正式交锋,德军想投降与英国人,不想投降俄国人,俄国人又没有能力和对方打仗,就这样僵持着。
但是在这几天的时间中却不实闪现人类的温情。
通过士兵的描述,俄国上尉不仅是个好长官,更是保护手下的父兄一样的角色,在以往中不惜为了保护手下和维护正义被两次送往劳改营。
后来又继续放出来参加战斗,战士们都尊敬爱戴他,有一个刚转过来的新兵想调戏强奸孤儿院里一个年轻的姑娘,被上尉制止住,并说这个姑娘归我了,其实他只是保护女孩的一种手段,并没有侵犯女孩。
士兵们想吃鱼,把男孩带到海边,仍炸弹到海里炸鱼,然后让男孩去海里捡鱼,男孩差点晕倒在海里,也是被上尉救了起来,士兵里有一个话务兵与孤儿院里的女孩发生了爱情,在战争的年代,敌我两个阵营的年轻人却因为共同的爱好(钢琴)而相互吸引,差点被误会的上尉把话务兵投到监狱。
终于等来了德国全面投降的时刻,不管是孩子还是士兵都是喜气洋洋,罪恶的战争终于结束了,他们放音乐,铺上洁白干净的桌布,做了美好的食物,甚至还斟满了酒杯!
士兵马上就能回家了,可以吃鱼汤,可以吃加蛋牛排,可以和妻子去散步,就是这样微小的但是正常的要求让他们心生喜悦和渴望。
你也觉得这样很好,可是影片片风一转,一个年轻的上校带了两个部下来到这座建筑,看到年轻的姑娘要去非礼,被上尉拦住了,自私残忍可恶的少校气势汹汹的走了出去,一会带来了一堆士兵和武器甚至还要坦克,为了自己的私欲把战争的炮火打到自己人身上,打到保家卫国的战士身上,上尉带领的士兵没有选择,只能面对战斗,就是在旁边等待受降的德国部队也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孩子和女人加入了战斗!
关于直接的战斗没有太多的镜头,只是受到攻击的建筑不断掉下砖瓦,瑟瑟发抖的男孩在地下室抱住自己的头。
等男孩被人叫出来后看到了尸体献血和烟雾,孩子女人被送到船上运走了,只留下那些曾经渴望回家的士兵们!
这不是关于战争的影片,是关于人性的影片,在面对残酷的环境下,你还有勇气坚持善良和正义吗?
能保护幼小的孩子,柔弱的妇女,能不伤害无辜的人,这是影片带给人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会有那恶毒的人会升官发财一帆风顺,生活就是没有公平可言,比如影片中的那个少尉。
老实善良正直的人就可能面对迫害,面对不公甚至面对冤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样的人性呢?
这也是思考吧!
战争的意义对于任何一方都是残酷的,所有的作品展现的欧洲战场没有中国红军思想境界可以舍身往死的英勇士兵,更多的是从军的无奈和家毁人亡的惨痛境遇。
五月的确是个浪漫的日子,法国人在五月“随心所欲”逃离(『随心所欲的五月』情节),这里德国男爵夫人带着女孩们在结束战争的那一天与苏联红军得士兵们浪漫的户外聚餐,无不体现欧洲人热爱生活的情怀,而荒唐也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上尉红军没有被海边多数的纳粹德军袭击,而是被自己红军上司因为一个女佣的个人恩怨遭到了屠杀,而德军没有表现出纳粹的残暴,却来营救帮助妇孺们的红军上尉,一场红军联合纳粹与红军展开的对抗。
最近之所以喜欢德国电影,是因为它的真实。
这部电影让我为之动容在于它表现出来的人性。
故事中的小男孩是一个线索,故事中的俄国军长是另一个线索。
小男孩的勇气,面对自己喜欢的女孩表达出来的情欲,嫉妒,机敏,以及希望在最后一刻参与战争的勇气,让这个人物非常的丰满。
这个男孩表现出来非凡的勇气和担当精神,从最开始的时候“我会保护好她们的”其实就暗示了这一点。
上将在查看他父亲母亲的照片那一刻的对话,让我记忆犹新。
他说:这是你的母亲吗?
小男孩说:请你把它还给我。
男孩虽小,但是他却试图保护自己的母亲,不允许其他男人觊觎。
但是我更喜欢上将的这个形象。
上将两次保护了孤儿院的女孩,让自己手下的将士们保持姿态,保持纪律。
他并没有说:你们都不许这样那样,而是说,这个女孩我要了。
他把男孩的裤子改成短裤,说这样如果被俘,可以因为他是孩子饶他一命。
在俄军进攻时他说,我没有权利命令你们,你们可以选择离开还是留下。
在德国宣布投降之时,俄国人鸣枪欢呼,德国人默默祈祷,明明前几日他们一起生活那么快乐,但是他们终究是不同种族,他们对于战争保持着不同的态度,站着不一样的立场。
这种客观的冲突和主观的因为相处而产生的情感相互纠缠,让他们从完全的背离和防备变成可以和谐共处的状态,这中冲突之下的和谐状态反而更有张力。
这部片子里让我觉得非常优秀的是塑造了非常多的人物,比如说孤儿院负责人,一个坚毅而又有温情,强硬也有手段的女人。
她和上将对话的一幕表达了非常多的内容,有对侵略者的不满和怨恨,有对家乡的怀念,对这个上将又亲切又防备。
还有在战争时期却无比浪漫的将士,以及他和女孩之间的爱情。
这让我思考,音乐存在的意义。
音乐创于和平时期,但是如果出现在危急之时,则会非常具有魅力,是一种无惧无畏的自由的象征,是一种对生命的赞歌,就像泰坦尼克号沉落之时的乐手们。
这时候的音乐,让人们不再只是为了活下去的生物,而是脱离恐惧和现实悲哀的自由的灵魂。
这也就是为什么音乐,以至于艺术如此伟大。
德国,二战结束前的四天。
一位率领着他的部队占领海边孤儿院的苏联军官。
一支在海滩驻扎的纳粹德国国防军部队。
一种反常的危险的爱。
所有人都对战争感到疲惫,只有十三岁的孤儿彼得,想要证明自己是一个英雄,千万百计煽动两支部队。
直到他意识到,真正的敌人早就潜伏在其他地方,而他所谓 的敌人,其实是如父亲般的朋友。
这时划清的不是敌与友之间的界线,而只是善与恶之间的界线。
挥之不去的震撼。
10分。
从“小法西斯”到“小彼得”,会说俄语的13岁德国男孩的立场转变,意识的转变,影射的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背后的逻辑。
本片将人性的光辉与丑恶在战争和政治意识形态面前的荒谬展现得连内裤都不剩,导演用精湛的表现手法通过不能更加确切的隐喻表达给观众,耐人寻味。
在二战即将结束苏德双方都疲惫厌战之时,小彼得反而是最好战的一个——他的好战是出于个人英雄主义(他认为他的小身躯和一杆枪可以保护整个福利院的妇女儿童),出于嫉妒(他嫉妒安娜爱上了出身音乐家的苏军话务员),出于不切实际的自大狂妄(他认为他的狡猾伎俩可以煽动已经疲于战斗的双方对立),这时候小彼得是个不折不扣的“小法西斯”。
影片最后他跑去求助德军将领与苏军队伍并肩作战营救福利院的妇女儿童,此时的他已经转变为了一个“小彼得大帝”。
同为布尔什维克,猛龙坚持诚实正派激怒了他的上司并引发内战,可见政治意识形态中的“我们”不能代替“我”,“我们”有时候也可以是披着真善美外衣实则内里脓疮入骨的“多数派”流氓恶棍。
影片中有一处表达我为之惊颤:小彼得在棚子里,阳光从棚顶的木板缝里钻进来,在棚里灰尘飞扬的衬托下,形成一道道光线,小彼得用手和胳膊“把玩”着一道道silver linings,他玩的上瘾,仿佛“把玩”着一线线生的希望,在他的手臂和手指缝里忽明忽暗,那个时候他认为他的伎俩可以得逞,他认为福利院里妇女儿童生的希望在他股掌之中,他享受这样的权力感。
影片中充满了精彩绝伦的表达,每一个表达都毫无掩饰地指向对战争、政治与人性的思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影片。
金色短发的安娜是那么美,小鬼看到她陷入危险时满眼的怒火让人联想到《西西里岛美丽传说》,战败的德军在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的情况下仍不进攻,只求退却,不仅仅是出于对妇孺的保护,更多的是对战争和暴力的彻底厌恶与摒弃,然而,打着解放旗号携胜利余威的苏军大部队却在干着禽兽不如的勾当,兵痞流氓的本性暴露无余,善与恶的本就公平的分布在芸芸众生中,从不需要硬给哪一群人贴上区分的标签,胜利者也邪恶。
惨剧,发生在本已到来的战争结束之时,永远厌恶战争和暴力。
观影之前真的没想到这部片子这么精彩,面对二战这个沉重的题材,导演举重若轻,将整个影片的节奏控制的非常出色。
整个故事中,小男孩彼得是线索人物,他的行动很多时候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点;同时它也是主要的观察者,从孩子的视角去解读这个残酷的世界更耐人寻味。
在他这个年纪,正是叛逆的时期。
父母双亡的惨剧也为他的生活蒙上阴影。
在他眼里,父亲是英雄,是为国捐躯的勇敢者,他内心也梦想着成为英雄,赢得尊重。
然而此时,德国却宣布战败了,英勇的军人们一夜间就变成了失败者,这与他的英雄梦严重冲突起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故事也是彼得重新理解英雄的含义的过程。
在这条线索的引导下,影片的张力开始慢慢积蓄,如同慢慢拧紧的发条。
孩子们对红军越来越亲密,红军也越感觉对这群孩子负有责任。
终于红军之间为了这个孤儿院反目成仇。
当坦克炮弹轰开孤儿院的那一刻,积蓄的力量宣泄而出。
心中的隔阂消失了,人为设定的标签脱落了。
不管是布尔什维克还是法西斯,是沙俄后裔还是革命者,是胜利的一方还是战败的一方,是敌还是友……都不再重要。
只有最纯粹的人类的感情展现了出来。
面对这种深刻而又沉重的战争题材来说,导演能克制住抒发个人情怀的欲望是很难的。
在这种激烈的冲突背景下,充满冲击力和情绪性的影像能极大的影响观众,从而将导演自己的关于人性善恶的,关于战争残酷性的,关于民族与国家的荣耀与苦难的许许许多多观点可以强有力的表达出来。
然而这部片子的导演克制住了这种冲动,克制了抒情的欲望,克制了说教宣讲的欲望,竭力将情绪控制起来,避免用影像直接对观众进行引导和说服。
正是这种克制,才给观众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让影片能更深的接触观众的内心。
这种克制不是回避,对战争痛苦本质的反思贯穿影片始终。
真情而不煽情,正是这部影片充满魅力之处。
俄创作德投资的《5 月的4天》取胜的不仅是节奏、情绪的控制力。
相比《德国女人》控诉苏红,此片超越了战争。
把孩子的英雄梦与大人对于战争的理解形成对比。
而这两者皆不是在正义与非的区间,仅是还原、锁定到个人欲求、是非观的满足。
每人都在为身体与灵魂找归所,不惜在停战时重拾枪火内战
难民身份、被父亲抛弃的不安全感,让他成了为目的不择手段的小混球。结尾钉箱子渗出血那个镜头印象深刻。
表面上是父子之间感情的博弈,却带上了难民偷渡,和国家政治问题,这种热点近年也是越看越无聊。
这个片子真是神烦,晃遍了你德各大电影节,满足了圣母不一定能满足普遍观众,剧情的走向生硬老套莫名其妙,简直是各个电影节的政治宣言,真心建议大家不要浪费票钱了
科索沃今年的申奥影片,剧情走向出乎意料,残酷写实一路到底。不幸如套在父子脖间越来越紧的绳索,夺走所有希望后只剩彼此的抱紧。中间一段海上偷渡戏完全是今年欧洲难民事件的震撼写照,结尾简洁有力。唯一缺陷是没有对儿子近乎疯狂的恋父情结给出合理解释,但瑕不掩瑜!
1.没有强大的祖国做背书,人民何谈尊严;2.上梁不正下梁歪,偷东西打老爹,老爹软弱无能没出息,儿子长大成人也会是个祸害;3.穷生奸计,富养良心,瞧瞧除了那个胖叔叔一家子还凑合,剩下的哪儿有一个可以称为好人?
小朋友撑起一部戏。
卡罗维发利-科特布斯-柏林这条东欧青年导演出头的经典路线上的作品,科索沃和移民(难民)题材恐怕是最大亮点吧。片子质量大概也就是勉强及格。儿童视角可以说是白白浪费了,而故意不谈战争背景及政治经济背景乃至宗教问题,只去诉诸于父子情感(父亲写得又不好),让这部影片显得格外单薄(哪怕你甜腻到[世界转角遇到爱]那个程度呢……)。所幸大家族打招呼啰里巴嗦的方式还是蛮有趣,勉强搬回点分数吧。
只看了半小时就没继续看
用最平凡的结构用小男孩的视觉来表达目前德国最棘手的政治问题,就是感觉缺个张力
只有我想給這個小兔崽子兩巴掌麼。你可以當被寵壞當孩子但請不要拖累傷害他人,也不要抱怨自己咎由自取的慘況。整部片沒有一個真正善良的人又為什麼存在。
动荡的时局不是你们的错,那也不是欧洲的错。欧洲也没有义务来承担这个错误。在这种时局下总有人能活下来,有人会死去。像这种小孩就是必死无疑的类型。不仅自己作死,还要害了一家人都死。感人个毛线鬼。如果这都能感动人那些坚强活下去的就他么白活了。
琐碎却老套,移民主题并没有处理好。情感动人。
嘘寒问暖的善意浮于表面,自身利益面前终究暴露出人性中的自私
现实题材难民电影。有种莫名的烦躁感。
很悲伤的也很棒的电影!那么可爱的孩子!一直跟着爸爸的孩子……聪明勇敢的孩子的生存处境无法言说,后来他还活着吗?他的爸爸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了他……你有无法憎恨这位父亲,那种困境无法用语言表达,因为这部影片,理解了德国对待难民的政策……
这个小孩生存能力太强大了,长大了一定能成事儿。
剧本做得很段落化,故事虽然断断续续但情感共鸣得以始终,细节设计连同情感表达都非常充沛,令人难忘的细节非常多。且多种情绪并行,这对父与子的情感状态模棱两可,这让人物更立体更具魅力了。以及我居然看了一部科索沃的电影,活久见系列。
算是蹭热点之作吧,让观众看到另外一条难民之路。不过,影片中的主角小男孩真难让人心怀同情之心,只让人倍觉讨厌。剧中男孩伯父说得好,对于小孩,你得从小让他明白,有什么事情是他不能做的。其实,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总是在极度的溺爱与冷漠之间徘徊。
甩不掉的儿子,扶不起来的爸。父子一起,也还是温情。
看的好难受,孩子演技赞,撑起了整部剧。世界那么大,哪里才是家,对于孩子来说,有爸爸的地方就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