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惊天激战》在北美热映,奥斯卡影帝拉塞尔·克劳和“锤弟”利亚姆·海姆斯沃斯两大硬汉挑大梁,既有枪战和肉搏的军事行动,又有远程卫星监控背后的官僚讽刺,全程火爆刺激,2500万美金全砸在刀刃上!
反观年初,特工喜剧新片《阿盖尔》砸下两亿成本,还有8000万成本的超级英雄片《蜘蛛夫人》,两片口碑都很糟糕,包括之前《速度10》《变形金刚7》都砸到两亿以上,但故事到打斗细节,都远逊于《惊天激战》!
开篇,在南菲律宾有一支三角洲部队,在代号“死神”的卫星协助下,去展开一项行动任务!
拉塞尔·克劳饰演的死神,稳坐美军的远程监控台,负责指挥调度,按他的话讲,“我是你的天空之眼,也是厄运使者!
”
前面铺垫略显冗长,但士兵们踏进丛林,用望远镜和狙击枪盯着军阀,就渐入佳境!
从遭遇到敌人杀无辜女人后,特种部队想要开枪射击,气氛就变得剑拔弩张!
等美军偷袭开枪后,敌人立即调度人马和装甲车来还击,双方的枪战你来我往,子弹呼啸而飞,无人机也来轰炸。
“锤弟”利亚姆·海姆斯沃斯从石顶被敌军打下,他摔在地下流血,还顽强还击,让人隔着屏幕看着很疼!
在地面武装民兵猛烈的攻击下,战斗中一个老兵死亡,剩余三人被打散,年仅27岁“锤弟”虽然受伤,却找到一名同伴!
他违抗了领导的命令,坚持去敌营救人!
按照“死神”的话讲,“这就是两名疯子!
”
锁定敌营后,天空上面的无人机会进行三次轰炸,“锤弟”和同伴就趁机去营救,没想到他们虽然枪法如神,却寡不敌众。
在子弹狂扫和手雷爆破后,哥们都失手被擒,还扒光衣服,按在水里进行着严刑逼供!
“死神”临时去超市购物,留下的美军监视者们居然在聚众看NBA,反而几名被俘的美军沦为断线的风筝,无助间增添了悬念!
幸亏第二次轰炸,让水缸内伤痕累累的“锤弟”逃出生天,才有了机会!
只剩十五分钟,无人机的最终大轰炸就要来临,“锤弟”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一边持枪杀敌,救出一名同伴,另一边想造出临时简易电话,跟“死神”联系去停止轰炸,时间争分夺秒地过去,一切刻不容缓!
好容易简易电话打到总部,看球的美军小弟半天才接听,还居然只告诉“锤弟”一个号码,让他亲自打给“死神”!
超市购物的“死神”也在手机里闲聊,临时接到“锤弟”电话后,他吓得飞速驾车狂奔,直到最后一秒才停止轰炸!
拉塞尔·克劳不愧是奥斯卡影帝级大咖,他塑造的“死神”,看似脾气古怪、肥胖油腻的大叔,却是泼辣霸道、认真负责。
他指挥调度前线的军人,并救了两人,他最终狂砸电视,怒斥着看球同事:军人绝不能是消极混蛋!
仅有2500万美金的投资,但武器装备、画面质感、枪炮爆炸效果绝佳!
像是《天眼行动》《深入敌后》混合缩小版,导演威廉·尤班克以低成本却高成效的手法,做出了火爆过瘾和惊险刺激,并很有讽刺寓意!
片中,美军没有战狼、兰博那般无敌开挂,惨遭围攻也会狼狈不堪,绝境中只能靠技术、沟通和团队协作寻得救援,卫星监控的高层则尽是失误官僚。
战争中要做到跟后援沟通、精确杀敌、顽强负责,方能逆袭取胜!
当初《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等美国大片上映时,全球观众都被震惊了,如今好莱坞多数巨制砸数亿却新意寥寥,在国内已经很难激起波澜!
像《惊天营救》这种佳作都沦为小众,我想很多好莱坞高层跟片中那群看NBA美军后援类似,只顾自己偷懒享乐,忽视了累死累活的劳苦大众!
“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虽然如今好莱坞大不如前,没有理想没有荣光。
但这部成本只有1800万美元 (1.3亿人民币)的独立制片动作片还是微露出了帝国往日的余辉。
对比一下同样成本的中国电影(忽略购买力和通货膨胀人工成本,直接换算人民币)《后会无期》《年会不能停》《第二十条》《三大队》《少年的你》。
他的成本甚至不如《西虹市首富》和《消失的她》,而他是一部全程无尿点的军事题材动作电影,有爆炸、有射击、有明星,甚至还有个奥斯卡影帝。
同样是动作电影《维和防暴队》的成本是2.5亿,《九龙城寨》是3亿港币, 如果算上购买力和通货膨胀, 这片子的成本甚至可以和《人生大事》打个平手。
这就是资源整合和专业的完成度。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还是一部主旋律电影。
宣传的是联合终端攻击管制员(JTAC)。
也就是主角所扮演的角色。
“ 该人员从事前线指挥友军对地攻击机以及其他对地攻击的飞行器进行“近距离空中支援(CAS)”以及其他任务。
”和我们的《长空之王》有点类似——宣传军工体系中的一环。
包括主角这样亲临前线的也包括拉塞尔克劳扮演的无人机指挥员。
同时,电影还描写了三角洲队员的英雄主义以及美国空军的专业支援,可以说为美国战争体系做了一次三位一体的宣传。
这种宣传其实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应该做的,也是中国各种主旋律应该做的。
而不是炮兵宣传炮,空军宣传飞机,海军宣传海军陆战队和近防炮。
电影中主角即没有贬低唯技术论也没有贬低唯经验论,做到了二者是一个整体的结论。
电影最后的两地混剪,立刻宣传了军队为人民,人民为军队的理念,没有军人们保家卫国何来人民幸福安康的口号呼之欲出。
可以说,本片应当作为我军的宣传教科书来看。
如何向人民群众展现何为人民军队是一个整体,是专业协作和体系作战,而不是一个个所谓“嗷嗷叫”的狼。
如何真正体现我们解放军“不抛弃、不放弃”的优良传统。
原本准备晚上看看消磨时间的,结果好家伙,看到一半我就浑身刺挠不得劲。
首先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穷!
”开头坐直升机搞HALO的那一幕场景实在是把“穷”这一个字发挥的淋漓尽致!
别的电影遇到要拍HALO的场景那都是铆足了劲上啊,因为把HALO拍好了真的很抓人眼球。
比如《哥斯拉》里空降城市的那一段,我到现在都还记忆颇深!
就连美剧《海波突击队》也是这样,每集就那么多钱,遇到要HALO的场景还是掏空裤腰带尽力去把它拍的尽善尽美!
而这部电影呢?
猪脚的小队坐在逼仄的直升机舱里,说着不着四六的话题。
整个空降场景就是打开舱门,然后屁股一挪就完事了。
猪脚待遇要好一点,起码空降的过程有了。
只是这个过程完全是近景!
你要不说猪脚是在搞HALO,我都还以为他是在游乐场玩游戏呢!
其次,这部电影完全没有吸引人的点!
开头空降的场景看完后我就觉得很不妙了,耐着性子又接着往下看。
猪脚四人走在路上,你一言我一语聊着不知所谓的闲天。
然后遇见了BOSS的老巢,因为看不惯新来的大反派要加害儿童,愤而开枪。
这一节给我看乐了都!
尤其是那莫名其妙的慢动作,着实让我忍俊不禁!
整个枪战场景说实话,简直看不出来这些人是特种部队的。
拍的毫无章法,随便挑一集海豹突击队都可以全方位碾压。
总结:这电影没有疾速追杀那么爽快、也没有勇者行动的专业大气、更没有危机13小时的畅快淋漓、让人发笑的对白、草台班子的布景。
你去厕所蹲坑一个小时,玩玩手机都好过看这电影。
这部电影在美军最基础和常见的重装备/载具上从头到尾满是穿帮镜头,救援的直升机一会儿是黑鹰一会儿是休伊就算了,呼叫来的大黄蜂和超级大黄蜂的素材更是乱拼一通,如果剧组分不清大黄蜂和超级大黄蜂就算了,那么这还是架瑞士🇨🇭空军的F/A-18C是怎么回事???
瑞士空军的F/A-18C大黄蜂
美国海军的F/A-18E超级大黄蜂
再次瑞士空军的大黄蜂
芬兰空军的F/A-18C大黄蜂也被剪进来了
驾驶舱视角并不是大黄蜂而是A-4攻击机很混乱,真的很混乱……据说片方只有1800万美元的预算,所以让观众不要挑剔。
但是我想说你既然拍的是军事电影,就要对题材有最起码的尊重,军事电影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不就是装备吗?
更何况大黄蜂还是电影里面唯一的战斗机,片方这样乱搞型号甚至乱搞国籍的态度真的是太不严谨了。
既然没钱拍真机都是买素材,你买个美军的大黄蜂镜头也行,像《深入敌后》那样我们也能忍,但是你们美国人连自己飞机的军徽都不认识了吗?
这样还来拍军事电影?
没钱有没钱的拍法,糊弄则是业余的体现。
打打杀杀的爽剧,其实没有什么好写的内容。
美国人,世界警察,凡是他们定义的坏人,他们好像有权利去从肉体上消灭别人。
这个事情目前无解,你说他们霸权也好,正义也罢,没有什么可争论的。
毕竟大家对于正义、公平理解的立场不同,只要他们拥有对于是非对错的定义权,那么弱小的民族或者族群,就只能捏着鼻子认下来。
哪怕你心里并不认同他们的做法,但这不是一个对错的问题,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
如果一定要说一点学习的知识,应该我有两点认知是被刷新了。
1、美国2024年的军费是8000亿美元,全世界其他国家的军费加起来也没有他们一家多。
这钱当然有花到技术革新上去的,也有像这样的狂轰滥炸用掉的。
美国之所以强,还是在于他们为了目的不惜成本。
当然也跟美元霸权有关,能够用纸换人家实物的,除了他们家,地球上别无分号!
你想,一个五人小队出任务,天上有一架地狱火的无人机带着三枚导弹支援;同时还有一架海军的大黄峰有人战机协助。
这么多导弹打下去,不要说几百万美元打掉了,说不定成本直接上千万。
在贫穷国家,有这个钱装备军队,怕是可以武装一二千号人。
电影里就那么几个对手,人数也就二三十个,一千号人的队伍去剿灭,一命换一命,打下来的成本还是美国人的高。
这真的不划算!
在第三世界国家,没人会这么打仗的。
所以说,美国有钱,有钱就在这里。
所以他们打不久,伊拉克、阿富汗,坚持了几年,最终还是撤退了。
这么流水的花钱,即使可以有“钞”能力,也吃不消啊!
2、现代战场感知能力超重要,战争形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贫穷限制了国内编剧的想像力。
现代战争都到了这么一个阶段,国内的战争片还是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套路,无脑神剧有的时候真的会害死人。
在片中,四个士兵跟后方通讯系统无缝对接,使得整个战斗的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战争也许没有改变,但战役的形式已经飞速向前了。
我们想像一下,如果这一场对抗是两国之间,以师旅级别作战单位进行,能够对战场态势全方位感知的一方绝对是战役胜利的赢家。
不能感知的另一方,面对能够感知一方,只有被屠杀的命运。
这太可怕了!
当人类社会的秩序仍是以暴力为基座的时候,提升军力,有刀剑可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才是立国之本。
所以,还是要放弃幻想,直面现实,坚定不移地朝着建立一支招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军队目标努力奋进!
在《惊天激战》这部作品中,导演威廉·尤班克以低成本却高成效的手法,展现了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
原名“Land of Bad”意"绝地″暗示了角色们面临的极端困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下对生存和胜利的渴望。
影片并非简单的军事动作片,而是深入探讨了在绝境中人们如何通过技术、沟通和团队协作来找到希望。
影片的战争场面虽然不多,但每一场都充满了紧张和真实感。
尤班克巧妙地利用夜视镜和轰炸效果,特别是在夜晚的枪战场景中,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
这种对于战争场景的真实还原,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强化影片所要传达的主题——在战斗中,精准的通信和瞄准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影片中最引人深思的莫过于对于人物命运的刻画。
在影片中,小兵们是无名英雄,他们尽职尽责,却在体制的边缘默默无闻,无人关注。
而那些上级官员,即使失误连连,依然风光无限,这种对于官僚体系的讽刺和批判,使得影片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罗素·克劳在片中的表现也是一大亮点。
他不再扮演传统的英雄角色,而是饰演一位在体制边缘的远程操控手。
这个角色的设定不仅仅局限于战斗操作,更深入地涉及到了对于新兵的心理疏导和对体制的批判。
克劳的表演深刻地展示了角色在人性与技术、职责与道德之间的挣扎,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思想深度。
总的来说,《惊天激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不仅仅提供了紧张刺激的战争场面,更通过角色的心理变化和对于技术的运用,引发了观众对于人性、技术与社会体制之间复杂关系的深思。
在这个科技日益发展的时代,这部电影提醒我们,即使在高度依赖技术的环境中,人性的温暖和勇气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一个刚刚出炉的菜鸟,一个回炉再造的老鸟。
锤弟和拉塞尔克劳在《扑克脸》中也有过合作,不过那部实在不怎么样。
这次拉塞尔克劳还是“不动声色”,而锤弟则是辛苦求职,场面刺激了很多。
其实,说起来,锤弟也至多是个技术宅,匆忙之间被拉到了前线,实属被逼无奈。
当然,因为被逼无奈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当属凯奇的《勇闯夺命岛》。
这一老一少的搭档,多少还是借鉴了一下。
这本来应该是个比较轻松的任务。
锤弟负责联络无人机,而拉塞尔克劳则负责无人机。
台前幕后,天上地下的配合,打得好那就是个超级王者。
打得不好……,(⊙o⊙)…,那就可能是个超级烂尾。
战争归根结底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文艺青年锤弟是总结的非常到位的。
然而,当文艺青年亲自面临血淋淋的战场,个中滋味当然是酸爽无比啊。
本来,这就是一场用“数字解决”的战斗。
研判结果,战斗前后不会超过半小时,锤弟只要负责给坐标,拉塞尔克劳只要负责按按钮就结束的事儿。
但是,不出意外的出了意外。
外勤小组忽然之间就剩下了锤弟一个。
任务完败,赶紧撤离吧。
锤弟也知道自己的战斗指数不行,妥妥选择回家。
这回家的路上,还是相当轻松的,全程无线连麦。
一个满腹牢骚的老鸟和一个初上前线的菜鸟,聊着聊着就成了老乡。
本着老乡见老乡,背后来一枪的套路,原本安全无比的撤离点,也成了敌军绝佳的伏击地。
一番操作下来,牛气哄哄的无人家也没辙了。
锤弟光荣被逮。
好好的一个任务搞成了团灭,拉塞尔克劳是特么的对自家的组织失望透顶啊。
没想到的是,锤弟毕竟是第一次上战场,对己方战斗力完全估计不足,团队还有两个大佬没挂呢,只不过其中一个被俘了。
被俘的锤弟,被团队大佬救了出来。
一转眼,用一个矿泉水瓶,就和拉塞尔克劳取得了联系。
这波技术流,当场征服了武术流的大佬。
此时,锤弟“不合时宜”的申请的加薪。
这被拒绝的过程,也是全程实录下来了。
事实告诉锤弟,即便把命搭上,想加薪也是没门。
眼看着还有逆风翻盘的机会,但是,拉塞尔克劳的工作时间到了。
别说,老外在“杜绝加班”上,绝对是相当到位。
拉塞尔克劳在部队混了半辈子,想争取个“加班”的机会,无情的上司也不给。
主打一个准点下班,主打一个别提加薪,主打一个没有加班费。
不出意外的意外,接班的家伙几乎会毁掉一切。
这事儿,如果不是家庭妇男拉塞尔克劳在最后关头大发雌威,锤弟估计要去见宙斯了。
只是,这顿暴脾气发得好是好,但是毁坏公物这条罪名大概跑不了。
故事的战斗场面拍得相当激烈,还是相当值得一看的。
剧情方面营救任务陷入灾难,几次靠运气躲避追杀,撤离失败,反杀回去救队友都是俗套,不知道所谓红外装置真能让敌军一路追踪吗,还有糖哥怎么救到男主的,隧道被炸关笼子队友居然都没事,不好解释,1分半时间罗素挺个大肥肚子怎么做到从超市赶回指挥办公室的,比闪电侠还快。
演技方面炸打逃,男主的新兵升级历程比较生硬,他哥是哪个都没看出来,欧美式大胡子真有整容奇效。
画面炸的不过瘾, 可能是成本低,离黑鹰坠落差距比较大。
6.5
一部有空中支援的《深入敌后》剧情还是战争片的老套剧情,中小成本的制作对于影片最终的效果来说整体还算不错。
适合一瓶可乐配个薯片观影,片中几处爆炸场面运用了运动镜头让人眼前一亮这里就不剧透了。
道具音效都不错,AK,AR,狙击枪,M2重机枪的声音都听真实的,不像其他中小成本动作电影不管长枪短炮都是一个PAPAPA声音。
整个开头虽然紧凑,但这种动作片开头套路化,无非接任务带一下前后方成员性格,唯有那个麦片二选一的场景算是亮点,带出了点黑冷幽默的感觉(虽然后面这幽默感后面被乱七八糟的内容冲淡了不少)无人机控制室那边的生活化场景挺亲切的,大家沉迷了疯狂三月的大学篮球。
丛林行军发现异动结果是头猪,显然是致敬铁血战士1啊哈哈哈。
这片里致敬了好多老动作片的掉牙桥段,什么爆炸的时候主角藏身水里啦,什么刚冲出门以手指天正好轰炸取消啦 (貌似这两都是来自勇闯夺命岛),还有主角一定要被俘然后扒光了衣服拷打露一身肌肉啦呵呵呵。
行军至大坝边就觉得这任务有够不靠谱,说是说搜救被俘的高价值asset,好家伙诺大一个营地还有不少守卫,根本没有信息说人关在哪里了,就派了四个人去要怎么找嘛。
还漏掉了原来地底下有个日本人二战留下的地道...... 最后还碰上了几车增援,匪徒火并。
这样子正常人思维肯定开溜,回去更新情报找足了增援再图任务。。
这里编剧非写成是看不得小孩受罪主动开火有点扯了。
当然了行军一路的铺垫倒是足,这几位性格就是莽到不行不会拐弯,这得是多草台的班子才会派这几位来搞营救这种精细活。
开打之后果然被揍得鼻青脸肿。
有一个段落我印象很深,那两位站着一个阵地打空了几个弹匣了就是不挪窝,结果被人用rpg端了,那种黑冷幽默感又来了,动作指导说看着就是标准错误示范XD。
后面只剩空军一位逃去撤离地的夜景戏有点太亮了,一看又是调色调出来的夜景,差评。
撤离不成靠无人机操作员聊天做心理工作那段比动作场面好看。
就是聊着聊着就被人在茫茫雨林中精准找到,怕不是人家用无线电定位你了呵呵呵。
后面被俘-被救-再被俘的段落真实乏味,搞神兵天降强行加戏也就罢了,就两人一身伤还要再回去救人也是太敬业了,那么大的综合体建筑群加地下坑道,还是不知道自己人被关在哪里啊。
后方这边也是真敢答应啊,行全力配合钻地弹战略轰炸机都给你安排上哈哈哈。
我觉得就算是写成两人联系好轰炸后主动投降被俘都靠谱些啊,至少更有概率找到牢房吧。
最后那段平行剪辑倒是有点意思,那厢急得冒火这边球赛看的上头,这片里面编导反复强调看球误事,恐怖组织营那边小哥足球看得自己同伙被砍了都不知道,美帝这边NCAA看到救命电话不接哈哈哈,大家都挺草台的。
美帝这边信息都交代那个重要资产(打工人)已经在也门找到了,结果南亚雨林这边不死小强队也给你生生救出来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关起来的打工人,他真的我哭死。
我觉得编导要是能把这种嘲讽草台操作的幽默贯通全片,再多点那些 实际也会存在的乌龙,什么空袭炸了自己人,丢下的MOB是个哑弹,直升机降落的时候坏掉这种,说不定开启一片新天地,搞出一个黑色战争动作片的新亚种。
爸妈在看的~
没想到这小成本制作的群演剧看得我眼花缭乱,哈哈,冲着范仲淹去的,还不错,主要是摄像太拉跨。
实拍,现场录音,道具极其简朴,摄影好像用的手机一样,演员演技也一般,但拍范公,多给一星。看着看着倒觉得很质朴,哈哈。
拍得比较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