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就剧情开始了十分钟就已经完全猜到剧情走向了。
但是!
全程是紧张地惊心动魄地看完的,一点不比越狱啥的差啊。
跟以往越狱电影不一样的是,这部电影全程是男主的第一视角的情绪,并没有过分强调他做钥匙技术上的精彩,而是一直在刻画他的情绪,比如他的恐惧和紧张等等。
给人的代入感很强。
电影中有男主这种逃离的激进派,也有一直等待的保守派,这世上追求自由和坚持内心的方式有很多种。
其实不管哪种,都一样伟大。
如今要拍一部优秀的越狱题材的影片,真的很有难度。
《肖申克的救赎》、《巴比龙》这些殿堂级影片的光辉仍未褪去,《囚室211》、《金蝉脱壳》这样的影片又层出不穷。
还有一个“小老弟”,从2005年越狱,到现在都没越完,今年据说又要越了。
观众们更是一个个深谙各类教科书级的越狱手法,对监狱的了解甚至超过了编剧。
面对百花齐放的越狱片,这部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逃离比勒陀利亚》没有着墨于监狱的残酷与黑暗;也没有试图探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而把重点放在了“越狱”的过程之中,用一道道大门的开启,来串接整个故事的走向。
(以下内容可能涉及剧情,请慎重浏览。
)故事讲述1973年的南非,通过种族隔离法律赋予白种人更多的权利,而有色人种沦为廉价劳动力。
黑人可以被随意枪杀,白人却在一旁喝酒享乐。
在这种环境下,很多有志之士投入到反对种族隔离的斗争中。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饰演的蒂姆便是其中之一。
影片开始时,蒂姆因犯爆炸罪,被判入狱12年。
蒂姆:我就是喷射了一下传单嘛
审判前,她的黑人女友冒死送来了钱。
按照1949年南非颁布的 《禁止跨族婚姻法》和《背德法》,二人的跨种族的恋爱行为会被限制与惩罚。
最后一次接吻后,蒂姆把现金放在雪茄管中,藏到了身体的不可描述部位。
这笔钱在入狱时居然没有被查出,而且在最后还帮了蒂姆的大忙。
由于主角光环太耀眼,蒂姆结识了牢头狱霸善良大叔。
得知原来监狱里也通过颜色来隔离犯人。
黑人兄弟在这里更是被侮辱和被损害。
善良大叔传授给蒂姆很多注意事项,还顺便帮他解决了体内藏有异物,导致行动不便的问题。
蒂姆决心越狱,和基友们在“赤诚相对”的时候,制定了方案:
原来蒂姆早就观察过,要想逃出监狱,需要打开十道大门。
哪十道大门呢?
刷片无数遍,刷到眼底出血后,我终于把这十道门给整理了出来。
下面我们按照蒂姆越狱的顺序来为大家盘点一下:第十道门通常情况下都敞开着的监狱正门
第九道门 监狱内部的门,也是蒂姆最后将要面对的大门
第八道门 插到底才能打开的傲娇之门
第七道门 看起来无法用钥匙打开的电子门
第六、五、四、道门
第三道门
第二道门 囚室外门,无法从内部打开
第一道门 囚室内门
每道门需要不同的钥匙才能打开,那么如何才能搞到钥匙呢?
蒂姆给出自信的方案:制做木头钥匙。
他仔细的观察了钥匙结构,(对,就是用看的)
然后默画图纸,
利用在车间工作的机会,制作木质零部件。
终于!
第一把钥匙就这样诞生了!
他又发明了远程开锁工具,解决了囚室外门不能从内部打开的问题。
所以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当然,越狱不是儿戏,期间也有很多波折。
但都被蒂姆一一化解。
门一道一道的被打开,门外就是自由。
但是最后一道门(第九道门),竟没有一把钥匙可以打开。
此时,颜值即正义的伦纳德想出了办法……三人终于离开了监狱,蒂姆拿出仿佛还带着身体余温的钱,上了黑人司机的出租车。
白人与黑人同坐一车,暗指种族隔离终将被打破。
蒂姆一行人辗转来到伦敦,继续未完成的事业。
完本片豆瓣评分 7.7
IMDB评分 6.6
这个分数可谓非常不错了。
虽然IMDB的评分不够高,但应该是和观影人数(仅2578人)有关。
毕竟是刚刚上映的影片,慢慢会有所攀升。
(上周评分还是6.4)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在影片中实力演出,连续几部优秀的作品、已经让他摆脱了哈利·波特的影子。
《黑衣女人》(2012) IMDB评分 6.4《复仇之角》(2013) IMDB评分 6.9《瑞士军刀男》(2016)IMDB 评分 7.0《腰间持枪》(2019) IMDB 评分 6.4而值得一提的是扮演伦纳德的演员,不但是整部影片的颜值担当,更展现了精湛的演技。
由于名不见经传,不少观众以为他是人物本尊出演,但其实只是名字相同。
露脸不多,对人物的刻画却十分到位,算是本片中的一个小惊喜。
题外话:1989年,雷德里克·威廉·德克勒克担任南非总统后,释放了反对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的曼德拉。
1993年12月,他废除了剥夺非白人参与政治权利的法规。
对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德克勒克与曼德拉一同获颁诺贝尔和平奖。
可以说,没有他便没有后来的曼德拉。
但人们更多的只是记住了曼德拉这个名字,而不知道德克勒克是谁。
谨以此影评,献给那些和蒂姆、德克勒克一样默默推动着历史车轮前行的人们。
如果喜欢,请随手关注我,或转发给和你一样热爱电影的朋友。
虽说为反种族歧视的传记电影,可影片主要聚焦策划越狱活动。
片中对于种族歧视的描述篇幅不多,偶尔会用旁白去描述客观状况,反歧视并非是影片的主要聚焦,而是成为了蒂姆越狱继续自己人生的一种精神寄托。
好在越狱的紧迫感十足,完全被带入其中。
自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它会那么轻易被弄丢的原因。
这部电影想表达出这样的含义,片头蒂姆的一段旁白也让人大致了解了那一年代南非的历史状况,只不过影片抓的点不太一样。
蛋妞的这一新作可谓是中规中矩。
你我见过ta们的抗争与坚持,所以更加更加不能放弃。
希望除了无力和眼泪之外,愤怒也是我们的共同语言。
即便什么都做不到,也不要为黑暗辩护,不要粉饰太平,不要视而不见,不要让恐惧淹没良知,不要假装一切如常,不要用下跪去祈求恩赐,不要弃置人性去做当权者想要的伥鬼与奴隶。
你我不必是天才计划中的天才,也很难以一己之力掀起狂澜,但我们仍然可以战斗。
作为普通人,我们战斗的方式就是不放弃生的希望,选择继续共情,对强需求方抱以热情,以守望相助。
结尾足够激动人心,越狱三人组遇到危险时有选择留在狱中的其他政治犯帮他们打掩护,最终迎着黎明的曙光逃出生天。
狱中这两拨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和抗争方式,但拥有同样的理想和目标,他们终有一天会在同一片天空下看到他们所期望的、通过斗争所得来的那个世界。
结尾足够激动人心,越狱三人组遇到危险时有选择留在狱中的其他政治犯帮他们打掩护,最终迎着黎明的曙光逃出生天。
狱中这两拨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和抗争方式,但拥有同样的理想和目标,他们终有一天会在同一片天空下看到他们所期望的、通过斗争所得来的那个世界。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选择跟京沪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大片《侏罗纪世界3》同天上映,《天才计划》这计划,显然不够天才。
但是,这部电影对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而言,依然可以堪称他「天才计划」的一环。
传记片捧人,多少影帝影后,都以此间出神入化的演技登顶。
说得不那么功利的话,就是传记片对演员的诱惑,关乎在虚构光影里诠释虚构的真实人物,多的那一层拿捏,完全是富贵险中求的冒险。
丹尼尔在这十年里,已经挑战过好几部传记片。
这次在《天才计划》里,他饰演蒂姆·詹金,曼德拉所在的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的一员,为废除种族隔离制度而抗争。
但在1978年,他与搭档史蒂芬一同被判入狱,于是他们在比勒陀利亚白人男子政治监狱,谋划出逃。
《天才计划》不难发现,这部传记片有两个关键加成,一是平权,二是越狱。
前者是这些年尤为滚烫的正确题材,后者是长盛不衰的商业类型经典。
三者糅在一起,雨露均沾地互补了一番,整体上却又难免小儿科了些。
电影把最大的篇幅托给了越狱,于是平权成为背景,立住主角社会价值的同时,无非把从法庭到监狱这一套体系里的白人,集体刻画成种族歧视的脸谱化反派,为越狱找一个最为合理的急迫借口。
这个过程中,一般传记片对原型的精妙还原,在这里失去了表现的篇幅。
开篇街头执行任务的小打小闹,给予了主角有限的表现机会。
而在最重头的越狱部分,角色之于原型的区分度失去了准头,甚至意义。
《天才计划》也就是说,《天才计划》在试图呈现一个新鲜的杂糅类型片时,没有办法全然发挥组合拳优势,而在牢狱生涯的404天里,蒂姆作为绝对主心骨,也愈发衬得其他成员没有清晰、必要的辅助功能。
于是,全片的精华落在了机械天才蒂姆如何在物资紧缺、监管严苛的狱中,制造打开重重大门的钥匙。
诚然,每一次制作、试验、隐藏钥匙的循环推动了故事稳步前进,奈何过于重复的模式,难免会让见惯大场面的观众感到单调和小气。
可是全片看下来,最有记忆点,也最有戏剧张力的地方,全是蒂姆在一次次实施计划与遮掩失误时所带动的紧张气氛,那种不由自主的屏息凝神,是《天才计划》最可圈可点的地方。
《天才计划》而这一切,都被演员丹尼尔很好地承担起来了。
七十年代的常见造型,厚卷头发、大胡子、宽眼镜,把他藏到书呆子气质里,他又匀出一些反叛和利落,好在不公的环境下随时反击。
特别是那种从演员推及角色的专注,成全了观众的共情。
即便这部电影整体上还有许多遗憾,但对于丹尼尔来说,大男主的存在,还是让他过足了戏瘾,也让他在一个演员的全面修炼路上,再拿下不浅的获益。
毕竟,他早就是那种可以扛戏的演员了。
《天才计划》事实上,这些年来,要说拼命,要说折腾,跟他同一层级的演员,或者说童星,大概没有谁能够超越得了他。
「哈利·波特」系列无与伦比的成功,让他在故事尚未终结的时候,就已经心生恐惧,对于形象、戏路被盖棺定论的恐惧,对于无法成为真正演员的恐惧。
他是如此急切地要与哈利一角划清至少是表演上的界限,为此不惜打破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偶像光环。
2007年就是相当旗帜鲜明的一年。
1989年出生的他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里把初吻献给秋·张,转头就在《十二月男孩》中,把「长大成人」这动作贯彻得更为彻底。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两部电影,他都在演心有伤痕的孤儿。
但对比哈利本身带有理想主义的正气与一点匠气,后一个角色「地图」,会对世态怀着更为混沌的认知。
地图有孩童恶作剧式的裸露,有暗中抽烟,有初夜缱绻,有对爱的渴求、沮丧和惊恐,有一种人在成长,思想却跟不上身体的怅然。
而且,他有一个孩子王的身份,却不再是孩子群里的绝对主角,某种戏份让渡的自觉,也在屏蔽明星演员的属性。
丹尼尔透过这个角色,实现了他对哈利的第一次背反。
被全球影迷投射角色感情的这位童星,体会到了做一个可以脆弱敏感、可以无伤大雅的叛逆男孩,能有多少不一样的快活。
《十二月男孩》电影其实是稍早之前拍的,这一年,他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抉择,那就是在带有禁忌色彩的舞台剧《恋马狂》中,全裸演出。
伦敦舞台首秀就让噱头引领世人瞠目结舌,他与童年、少年,以及偶像身份彻底划清界限的快意,怕是远远高于外界揣测。
裸露是一道坎,许多演员视为对自身解放的标志,以及终将掌控自我身心的步骤。
18岁的丹尼尔经过这番磨砺,似乎再也没有需要惶恐的物事,连同外界对他所谓外在相貌的嘲讽,都迅速四散。
他的被迫成长,已经不必像电影里,需要伏地魔与食死徒的凶悍。
《恋马狂》有一句古老的大俗话,「腐国男星三大宝,裸体、女装、扮基佬」。
演员丹尼尔,任何一项都没落下。
「哈利·波特」系列完结两年后的2013年,他在第一部传记片《杀死汝爱》中,扮演大名鼎鼎的同志作家、诗人艾伦·金斯堡,与戴恩·德哈恩饰演的卢西安·卡尔有一段缠绵悱恻的同性恋情,虽说整体风头被对方夺走,但对他而言,表明与主流、与偶像背离的决心更为凸显。
《杀死汝爱》女装也有,譬如去年的《奇迹缔造者》第三季,他皮裤热舞的「妖艳」打扮,就依然很放飞。
《奇迹缔造者》之所以要强调「依然」,是因为这15年来,他都在以这样一种姿态,投身到演艺事业上。
他很多作品的留言区,都有提他脱离哈利束缚的努力,诚然如此,但这也侧面反映了,他确实缺少几部热门好戏,甚至瞩目奖项,来宣示自己跟经典角色「分手的决心」。
纵观这些年的表演,他其实没有太多高分作品,但很显然,他对角色的渴求大于对成绩的追逐,这里头有一种非常激越的赤诚与拼劲,几乎是舍我其谁了。
《杀死汝爱》之前,有一部《黑衣女人》,才20出头的他已经演起一位4岁孩童的父亲,就跟《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最后那样,时间线迅速跳转。
在这部恐怖片里,夜闯鬼屋,受尽惊吓只是发轫,一出沼泽深潜打捞尸体的戏,更是吃遍苦头。
《黑衣女人》折腾自己,成为他冲着好演员进军过程所理应经历的标准试炼。
演《复仇之角》,成为撒旦象征,不只意味着在万众唾弃的嫌疑杀人犯身份上,叠加邪性,而且与蛇为伍,也有种从哈利·波特拐向伏地魔的破局。
这部电影让他感受了一通千夫所指与自指千夫的快意。
再之后,往往是更惨烈的角色,会让他有更多记忆点。
《复仇之角》到了《维克多·弗兰肯斯坦》,他成了一名驼背小丑,在马戏团被拳打脚踢,百般羞辱。
星味彻底散尽,由内到外的卑微总会在某一瞬间真实地令人心生怜惜。
不过这也衬得后期角色的端方,少了那种竟可堪称亲和的低姿态吸引力,而复原回使劲但稍显笨拙的表演路数。
《维克多·弗兰肯斯坦》要到他这些年最好的电影《瑞士军刀男》,才猛然有了飞跃。
那具多功能的奇幻尸体,被他从屁开始,低俗却意外有趣地累积出直钻心底的共情。
因为他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让那种鸿蒙之初的纯真还阳了。
简单到一往无前,纯粹得天理难容,叫人也被巨大的情感吞噬,在尘世落下几许怅惘。
《瑞士军刀男》这时候再回头看丹尼尔,会有一种错怪,也错过他太多的感觉。
就是一路拼杀过来,他从对自己例行的贬损、折磨开始,逐渐以反差成就了电影质感的微妙提振。
直至再糟糕的作品,他也可以是看点。
观众想看天选之子遍尝人间苦困,想看明星被修整,一点点隐秘的腌臜心态,也启动他对于跌堕的卖力,这么一种顺理成章的互相辉映,慢慢构成了演绎败者、小人物、边缘人的天然资格。
所以《腰间持枪》的那种末流地位与颓唐心态,全都卡对了位,这电竞味十足的电影,也有了他作为游戏主角的荒唐况味和逆袭讽喻。
《腰间持枪》再回过来看《丛林》,单纯为一个角色挨饿瘦身,也不过是他对于成为演员这门必修课的又一个随堂考罢了。
《丛林》艰难地从黄金牢笼中「越狱」的丹尼尔,果然跳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他的疯狂,对得上现实人生的隐秘百态,也对得上戏剧世界的狂野想象,到这一步,就不是各种导演愿意给他充足机会,而是他可以在千差万别的角色里,提炼出一些戏我不分的嬗变力量了。
对童星,甚至对演员而言,他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是个难以复制甚至超越的绝好示范了。
世界上总是有不平等,世界上总是有人在争取平等。
就好像世界上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锁,也总是有能打开每把锁的钥匙。
我,一介草民,学着讨好长大,可能永远做不了意见领袖,更做不了行动领袖。
但不代表我没有观察世界的能力、认知善恶的态度、和判断是非对错的心。
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也在为了某些平等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心存正义,力所能及,本身就是很勇敢的,同样值得被尊敬。
继续吧,都继续吧,世界也继续着呢。
愿众生平等,愿世界和平。
一個可以為黑人爭取平等的白人不惜製造炸彈引起恐慌不應該在進了監獄之後心理素質表現得如此之差風吹草動戰戰兢兢不堪大事很難共情男主的精神狀態前後很矛盾不知作何解讀反而他的隊友在一開始人物設定像是關鍵時刻會闖禍的那種結果沒有倒是很讓人意外那些不願意參與他們越獄的犯人倒是也能理解無端給人希望不如不抱希望認命就是就類似於 舒適圈即使最後真的可以逃出去誰又會為自認為根本不可能的事搭上性命呢我們都不是勇敢的人從這一點出發來看男主是勇敢的人劇裡有一段非常深刻的對話發生在男主一隊想說服共同越獄的囚犯們立場發生了強烈衝突你自認為毫無作為的人遠比你做的多也沈重得多以下是一部分的對話內容你應該追隨你的良知政府正在摧毀我們擁護的所有事我們的不作為就是共犯種子必須要先種在地下才能享受到樹上結出的果實這是我們所有人必須付出的代價這是我們的鬥爭我理解為前人栽樹 後人乘涼鬥爭的方式不同但目的卻是一樣的達到目的之後不要忘記你們離成功只差一步之遙時一群人的喧嘩叫住了決定你們生死的人願我們都會成為一個良知的人🎈
一开始还是抱着蛮高期待的,但观影下来实在是一言难尽。
一句话概括电影就是一部企图宣传种族平等的越狱篇,越狱的主要内容就是一直在搓钥匙,开门,选钥匙,再开门,最后没钥匙了咋办,那就撬门,逃狱。
这重复的内容实在是让人难有一个良好的观影体验。
个人认为既然是越狱片,那么塑造越狱的紧张感、囚犯与狱警的冲突以及囚犯内部的矛盾,是三个都可以发挥的点,但是这部实在是没发挥好。
先说越狱的紧张感,影片中集中在躲避胖狱警巡逻、藏钥匙以及最后撬门带来的小高潮。
躲避胖狱警这真的没什么意思,全片中胖狱警从未与主角团产生冲突点,唯一一次可能的冲突点便是发现了仓库门后的回形针,结果还被其他狱友助攻了一把,得儿,主角团获救。
这套路的剧情,实在没什么新意。
藏钥匙也是,被典狱长发现类似钥匙的时候,主人公一句蒙混过关的谎话,典狱长这就相信啦????
这典狱长还真是单纯。
撬门就更没劲啦,撬门过程中狱警还真就毫无察觉,所有的紧张都是主角团在自我紧张,你说这剧情怎么让我代入进去?
再说囚犯与狱警的冲突,看完全篇,狱警基本上就处于无作为的情形,似乎狱警从未发现有什么异常,最多就是警告主角要“注意规矩”,主角在保温水杯里存了木材,狱警起疑,但就是不仔细检查保温杯,晃晃水杯就放过了。
主角埋了钥匙在花园,狱警就过来警告下,连刚埋的坑也不检查下,就这么放过了。
我真的是感觉在太无趣啦,狱警就跟商量好了一样,绝不打破沙锅问到底。
最后是囚犯内部的矛盾,这片里囚犯间绝无矛盾好嘛,他人也知道你准备越狱,没人揭发、没人落井下石、顶多就是不同意跟你一起冒险,关键时刻还给你送助攻。
看完影片我个人觉感觉,主角入狱后,反派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狱友是友好的,同伴也是不存在背叛的,所有的紧张感都来自于主角行为是否会被发现,一次两次危机还有感觉,通篇下来麻木啦。
不说跟肖申克比较啦,连监狱风云里的紧张感、冲突感都比这要强太多啦。
这狱警要有乌鸦一般的警觉与压迫感,主角团也不至于如此顺风顺水啦。
全片更像是我个人的吐槽,看到很多影评对此篇大为赞赏,我实在是无法苟同。
豆瓣本身的评分我个人认为存在很大的倾向性,向一般欧美的影片,尤其是英国的,评分都偏高,很多人都在盲目的跟风。
比如我之前看“模拟游戏”的评分,“双子杀手”的评分,都存在此现象。
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 演过《哈利波特》的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又在另一部新作《逃离比勒陀利亚》中绽放风采。
他主演的角色叫蒂姆·詹金,出身优秀家庭,却是一个不守本分的白人,至少在当时的南非政客眼中是这样。
电影的地点便是在一个混乱,极不人道的南非,白人肆意屠杀着黑人,没完没了的种族冲突,黑人的抗争总受到镇压,白人军警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对手无寸铁的黑人开枪,包括小孩、妇女,老人。
蒂姆·詹金愤怒当局的作风,他支持曼德拉这些为了自由而奋斗过的勇士,也立志做一个白人版的曼德拉,于是他参与了黑人的抗争阵营,很多白人都恨他,黑人却把他当成知心人,奋斗的目的就是建设一个没有种族歧视,能民主自由的南非。
他和另一个白人同志斯蒂芬·李都加入了一个叫“非洲人国民大会”的组织,这组织在南非属于违禁组织,经常受到秘密警察的迫害和监视。
他们在一次发传单的行动中,制造了爆炸,很快就被赶来的秘密警察包围,逮捕,立刻进行审判,押送到一个叫“比勒陀利亚”的白人监狱收押。
由于这所监狱关押了许多良心犯,监狱的规定也很严格,不能带笔,收音机,以及报纸,更不能互相讨论政治,这仿佛是南非是巴士底狱。
不许带笔是怕这些人会写下什么记忆,不让听收音机和看报纸是害怕这些人会听到外界投身自由,反暴政、反独裁的呐喊,不让大家互相说话是害怕彼此宣传自由的理念,传播民主思想。
当西方历史已经经过了废奴,恢复黑人自由,一个世纪后的南非,仍然是把黑人当做奴隶,想杀就杀,想虐待就虐待,白人仍然享受特权,黑人仍然被任人宰割。
正是因为存在种族歧视,存在诸多不平等,才有像曼德拉这类民主铜像出现,越是苦难就越有良心的出现,曼德拉致力于化解种族间的矛盾,期望建设一个没有互相歧视和仇恨的南非社会,结果曼德拉被莫须有,逮捕,判刑,坐牢。
曼德拉说过“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他还说“圣人其实也是罪人,只不过他会不断努力向善。
” 电影中有一个坐牢的老前辈丹尼斯·戈尔德贝格,被判了60年,他准备把牢底坐穿,曾属于皇室成员,同样是看不惯白人对黑人的压迫,他选择和曼德拉做个为自由奋斗的同志,曾试图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南非的种族隔离政府,后来被捕,和曼德拉、席苏鲁一起被判刑。
世界并没有安定下来,一些地方存在种族歧视和压迫,一些国度总有地域歧视和贫富排挤,一些则是直接戕害自己的同胞。
残暴的统治者很恐怖,可那些助纣为虐的人更恐怖,也很可怜,可悲,恐怖到杀人取乐,可怜到活不下去,非得要做政客的工具,伤天害理才能养家糊口,这难道还不可悲。
圣人从不要求给自己立贞节牌坊,流氓最喜欢被人歌颂和吹捧,只有这样他们才觉得安全,有成就感,可以减轻担惊受怕的心理负担。
圣人不搞偶像崇拜,宗教和政客却习惯这样,世界有三大衣冠禽兽,政客、财团、宗教,是活生生的吸血鬼。
所谓自由,就是没有阶级的区别,没有特权的划分,没有肤色的对立,没有语言的自卑,没有文化的优越,一切都是建立于尊重和包容。
#威尼斯2025 press和industry提前点映 结局荒诞又喜剧的升华了整个电影 当人类生命停止 动物们仍然鲜活的活着 对我们现在来说重要的一切还重要吗?到底是这个世界荒谬还是相信外星人更荒谬?讽刺满级。地缘政治,阶级对立,资本剥削和被剥削。和这个世界比起来 似乎外星人也没那么荒诞 对于被剥削且无力的人来说 唯一的解法是离开地球去外星 悲剧的内核 政治社会隐喻 刺耳的音乐 令人不适的画面兰斯莫斯一贯的风格 画面音乐 政治语言 刺痛了观众。一定要在影院里看!艾玛斯通和杰西飙戏。艾玛再提奥斯卡?
还挺喜欢的,兰西莫还是拍这种在行,石头这次的表演比我预期要好不少,她把角色这种模糊的身份把握得很好,对于角色心理的表达也准确,没有过度表演。
#Venezia-3 跟《可怜的东西》之间差十个《善良的种类》吧。说不上是最坏的兰斯莫斯,但是只能空怀念《龙虾》时期的趣味和生猛。设定还行:用性别对立做戏,结尾还行:有反转。兰斯莫斯是不是陷入了某种跟石头姐能拍就拍的高产出瓶颈期?上一次给我这种感觉就是大卫·O·拉塞尔和詹妮弗·劳伦斯的合作。放个假吧别硬拍。
让我想到我小学的时候在图书馆看的一本什么外星人真的存在和各种阴谋论纪录片……非常幼稚的情绪化的观点以及看起来外星人才想的出来的剧情,很颠吧……
脑子都是看完编号17浪费一晚上生命的记忆 于是又这样浪费一晚上生命 连愚蠢的点都一模一样 马勒风bgm硬凹那些尴尬的极左阴谋论情节我真是笑哭了
我这被兰斯莫斯骗进电影院的毛病到底啥时候能改了。各种层面上一无所有且毫无价值的电影,结尾的gotcha姿态更是让人无语到发笑——因为真的零人在意。一星给两位演员,在如此空无一物的情境里努力表演的样子让人心疼。
继韦斯安德森后又拉黑一位导演
看完感觉Yorgos所说的暂停事业并非空穴来风,这部依旧节奏把控的很好,以外星人,造物者来审视当下人之情感的淡漠、极端、对生活的态度与消极的反思浪潮来体现人的存在到底带来了什么?有趣的是当观众游走在这两个主要角色之间,两种perspective皆体现了非常不同且令人不适的感觉。绑架兼阴谋论拯救者并非完全无辜,而被绑架者兼邪恶外星人也不是空穴来风。甚至可以说是善良的品格最消极版,人性自带着腐烂气味。自认代表真善美的高级阶层在实验剥削,而脆弱的反抗者以暴力回应英雄主义。
画蛇添足
看完本片,我还感慨兰斯莫斯终于会好好讲一个故事了,殊不知这是翻拍自一部千禧年初的同名韩国电影。看本片过程中,时不时想起《宇宙探索编辑部》,而孔大山营造的那种氛围还就是来自这部韩国片。杰西普莱蒙的表演基本掌控全片,石头姐再怎么表现都没办法把戏抢过来。像这种跨类型元素的影片,很容易就引起跨主题的效应,而本片就恰恰如此。兰斯莫斯估计也是对人类彻底失去希望,索性也就翻拍了类似表达的电影,但隐约就是觉得导演有些江郎才尽的感觉。从人类本身角度出发看本片,从结局倒推的话,其实会发现观看全片的立场就应该站在杰西普莱蒙一边,他的“牺牲与放弃”实在是太大了,其实还是会为这个角色动容的,反观石头姐这个角色,用她超脱人类视角看本片时,反而会失去很多乐趣了。化学阉割自己,断了七情六欲,真的会好专注,葵花宝典名不虚传。
#2025HKAFF 兰斯莫斯看多几部有点审美疲劳,可能是我的问题没有太爱这种视觉强烈的怪诞主义风格,比较敏感情绪化的石头姐在他的电影里依旧释放得很肆意很自在,但下次是否可以换个导演换种方式演。
4.5, 绝对是兰斯莫斯迄今最佳,格局与风度兼备,张力与荒诞齐飞。作为当今风格化最鲜明的作者导演这家伙真的一直在进步,对峙戏每一场的内部递进和结构叠加都非常可信,功力太强了。
救了命了
@香港。几乎一切都可以预测,过程中昏昏欲睡,看完只想问,石头姐为什么还在演兰斯莫斯这些破玩意儿。
#悉尼SXSW2025
比《可怜的东西》差了点,但是邪在了我的爽点上:血腥加阴谋论加alpha话术加外星人。不用力的幽默和越发魅力的Emma Stone
平淡的故事,因为影像的表达变得超有冲击力。像李佳琦卖货的时候不断按铃铛。对的,就是这种感觉。一个彩色的油画铃铛。
七分,观感介于善良的种类和可怜的东西之间。最后的revelation和展开不太喜欢,如果是人斗人或许讽刺意味和现实性都会更强一些。有点类似Conclave,结局荒诞到底反而让观众出戏。
yorgos你还是那么抽象🙏爱解读的人能有思考的空间,爱看点幽默的人也能笑一下蒜了,哈哈。
Cult好評/第三幕好評/一開始睡過去了醒來後就變得好看了/我真的覺得光頭無論在什麼電影裡都有充當奇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