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韦斯·安德森名声很大,之前有些作品更有名,但是我都没碰到过。
我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我是比尔莫利的fans。
原来是部很奇特的电影,得到了当年柏林金熊的提名。
不太追求现实感的场景,却依附现实感的故事。
有人定义是后现代作品,这么一说,我连后现代是什么都搞不清楚了。
反正后现代大概不会这么热衷强调伦理冲突吧?
此一节先存疑好了……在电影的流派上,我其实是倾向现实主义的,虽然也自诩宽容度够大,真看到我飙泪动容的,还是现实主义的多,各种旁门左道的也时不时有我很欣赏的,但终究不能成心中最爱。
也许是因为我成长在这样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电影品位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苏联电影的混合体。
韦斯·安德森的这部电影也是在意大利拍摄的,只有意大利的风光可以实现他心里那种幻梦般的情怀。
故事围绕一个海洋探险家的冒险生活展开,为此韦斯·安德森购买了一艘退役的扫雷舰,把它改装成他自己梦想中的探险船的模样,另外买了一艘类似的,整个把侧面切开,布置成电影里你看到的那些千奇百怪的房间,然后镜头才可以自如地穿墙过脊,把故事串联起来。
至于那童话般清澈的打光,自然是在摄影棚里才能打出来的效果了。
活泼的,臆造的环境,杜撰出来的海洋生物出没四周,在这个基础上,再讲一个成人世界的故事,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或者中年危机,我实在是没办法不觉得格格不入了。
在剧情的处理上,荒诞,是最明显的技巧。
枪战和冒险,都像是中学校园里带背景板的嘻笑演出。
整个剧情有浓厚的寓言色彩,总觉得导演该有所指,却又总和我的生活经验有着不小的隔阂,就这样拧巴着把电影看完了,韦斯·安德森的想象力确实是过于富裕了。
比尔莫利还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木然的迷人表情,其他腕儿还有欧文威尔逊,凯特布兰切特,威廉达福,威廉达福最不容易,转型搞笑,还挺逗的。
最后还不错,也是孩子般的经典情结:我早告诉你们世界上有豹鲨,靠,之前没人相信我!
稍微在这里得到一点感动,翻飞在镜头前面的,不是一条怪鱼,是童真的证明。
如标题所说,这部电影是在2020年,这一年的春节格外的寂静,在家闲来无事,忽然想起犬之岛、布达佩斯大饭店、我朋友“水中姑娘”,和韦斯安德森。
本来是打算重温《布达佩斯大饭店》,后来还是选了这一部。
前面一大部分都看的很跳戏,一度差点睡着,转折点在于后面上岛救人的部分。
让我突然放弃了一种执着、或者烦躁。
比起一开始去寻找自己的杀友仇人,我觉得此次航行更像是一个大冒险,随着一个个地点的探索和挫折,就像一出出精致的场景话剧上演,我只需要坐着,静下心来好好观影即可。
看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不需要带上太多的目的或者为什么,只需要放空自己,想笑的地方笑,该思考的时候思考。
如果有哪些地方让你玩味,就停下来好好想想,他的电影不需要你太赶或者勉强自己,放空自己去欣赏就好。
最后当真的找到那条“豹纹鲨”时,我觉得它更像是每个人生活里的一个不那么现实的目标,寻找的过程比真正找到要有趣的多。
它未必有意义,对所有人,但对你而言,发现它、接近它、完成它,你自己满足了,就足够了。
韦斯安德森的海底世界太美了,加上之前的电影,我在他的视角里,看到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宇宙,而我也更加好奇在其余的作品里,他又会把我带往哪一个尚未铺满我对他的想象的境地。
在這部片之前,我只接觸過該導演的布達佩斯大飯店,那部我也是很喜歡的。
但並不知道導演是同一人。
因此在機頂盒偶然選擇此片觀看時,我有一種莫名的既視感,可又說不出這種感覺出自何方。
直到看完了,上網一查,這才發現:[啊,原來是同一個導演導的。
]初看此片時,我對於這種慢節奏的鋪陳是有些難耐的。
要不是一邊做著其他事情(玩手機)一邊往下看,我真有可能會棄劇。
可隨著劇情的推進與發展,我漸漸發現了箇中人物的可愛之處。
為了名與仇,自私偏執又不服老的頑固男主,團隊實際的金主,現實又高冷勢利的老闆娘,心比天高,命比紙薄,被上司拋棄,懷著怨氣來採訪她眼中這個爛團隊的女記者,一心想來認親,憨厚可愛卻又"人財兩失"的客機機師,擔心失寵,一直跟上述機師打打鬧鬧的"中二中年"(呵呵,威廉達佛在本片中真的是太可愛了),還有一副跩得二五八萬,依舊是演自己的傑夫高布倫,勉強算是反派?
再加上自彈自唱的黑人小哥,銀行派來的會計師,老男主的經紀人,這一群亂七八糟的人,上演的亂七八糟的事,還是我完全外行的海洋探索題材做背景,居然最後讓我看哭了,又看了一次。
搞了半天上面的全是煙霧彈,導演真正想說的,不過就是"父與子",如此單純又複雜的關係與感情而已。
這注定不是一部受眾多的電影,但若你肯靜下心來,細嚼慢嚥,絕對是一部能直擊你心的溫情佳作。
四顆星(80)以上,五顆星未滿。
推薦給願意接受慢節奏與冗長鋪陳,畫風詭異電影的朋友一看。
在我概念中CC只会出那种年纪在二十年以上沉闷晦涩的电影教材,没想到会选到这样一部风格幽默色调明亮的片子。
一向很景仰纪录片的拍摄者,他们既要保证最真实的记录,又要倾注入自己的情感进行剪辑取舍,而且他们亲历自然界的神秘瑰丽要比造一个子虚乌有的魔幻宫殿要付出更多的意想不到的努力。
不过本片似乎并没有在电影工作者的工作经历方面作很大的文章,更多的是表达他们作为普通人所拥有的情感,在不同寻常的寻梦体验之后深藏的忧伤孤寂,在一次次用风趣冲淡挫折和苦痛后所体味到言外的感慨沧桑。
斯蒂芬的私生子很可能是假冒的,但那又如何呢?
我们在乎的只是他们早年在互通书信时通过梦想的神交,和在共同度过的海上遨游经历中所建立的胜似血缘的亲情,那样善意的谎言又何忍拆穿呢?
一开始他去寻找美洲虎鲨只是为了给好友复仇,但在他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看见那斑斓艳丽的庞大生物时,什么血海深仇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只是我们能够相信,在品尽甘辛付尽悲喜之后,终究会发现那惊人的美丽——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這是繼《布達佩斯大飯店》《大吉嶺有限公司》後我看的第三部魏斯安德森的電影,而看到這部《海海人生》後我竟然有一種想哭的感覺。
電影的敘事沒有他後期那樣成熟,卻是很真摯、很用力的說一個故事,並且在每一個角落布置和設定中,都充滿身為一個12歲孩子的童貞,如果不是這份真誠,我也看不下這部電影,因為他是有點殘忍的,不像是喜劇,像是一個人的自白,一場才華和名聲的拉鋸。
問具體談了些什麼事是沒什麼意義的,你可以說他寫了中年男子的困頓、父子親情、愛情、多年夫妻的相處和了解、生死兄弟的包容和相挺,還有一堆魏斯安德森獨有的幽默處理方式,因為他不會給你一個完整的笑話,你會放聲大笑的原因,是因為它們看起來實在合理的殘忍,真真假假中你也分不出來究竟哪些是玩笑那些是真實。
銀行行員、投資商、懷孕的記者、韓西尼、海盜,好像每個人都在過家家,你卻會相信那些都是和死亡相關的,都可能會使故事結束。
我說會想哭大概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每個人的一生都有一個終極命題,這是亟待你去解決的事,然而它其實可能很清很淺,別人也不慎看重,在某些觀眾裡,他們只在乎高潮迭起的英雄任務,結束後能抱得美人歸,如果這樣來看,那《海海人生》完全是在破壞一個英雄,它講得比較偏向同伴和童貞的故事,因為人生就像一場扮家家酒,唯一重要的只是和你玩的那群夥伴,沒有真的食物或家具,一切都是虛幻與想像,但它很真,因為它是你相信的。
所以故事裡的場景切換(尤其是和奈德吵架那一段的移動)真的就是一場遊戲對吧!
像是小女孩的模型城堡,以及海裡出現的那些色彩繽紛的魚(尤其小孩給基祖的五彩海馬),對孩子而言,那是他世界裡看見的東西,是斑斕精彩的,而基祖非常珍重,他回應記者說的11歲半:「那是我最喜歡的年紀。
」除了一部分是對兒子童趣的懷念,也回應了自己對於幼年的想像和回憶。
所以如果論定故事說的是中年危機似乎有些對也有些不對,準確來說,他其實是離開童年的危機,而這個危機我們每個人都在面臨。
當他摯愛的船員被捷豹鯊吃掉時,他想的是報仇,而當他終於看見捷豹鯊時,復仇的想法已經消失了,因為他的美,也因他重回海洋的那份心。
我們永遠都不能忘記我們身為單純孩子時的眼睛,他是一個觀景窗、是個瞭望台,帶我們去看一個更美麗的世界。
你要的是生活是什么?
难道失去了儿子你还要继续。
本片充满了荒诞、疯狂又无厘头的笑料和讽刺,但是从结果来看,这部影片的基调是伤感的。
影片用“尼德的死亡”给予史蒂夫的野心致命一击,也预示了他的梦想破灭!
这是一次执念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海洋奇观和喜剧桥段甚至故意暴露的棚内布景,掩盖了叙事上的不足,桥段的堆叠使影片有点散乱!
男主的思维也的确够强硬的。
看着真舒服啊“Ho!
”向往韦斯镜头下的每个小世界 爱了这部音乐的应景及好听程度 甚至超过了往常配色给我的惊喜。
他用最深刻的栗子表达世事无常珍惜眼前人,将前80分钟构建的渐入佳境的“父子关系”在最后一刹那随着内德的死亡烟消云散,我们在瞬间失重,跟着小老头一起难以置信,一起后悔莫及。
包括布达佩斯大饭店,也是在结尾的十分钟道尽了人物的悲剧。
像埋藏在樱桃蛋糕里的小炸弹,悲伤隐藏在欢快的节奏梦幻的色彩温馨的铺垫底下,在我们快沉浸在童话里的时候跳出来猛敲脑门,现实的残酷此刻被反衬得更加令人无法接受。
但韦斯总不给我们留大把的时间沉浸在悲伤的情绪里。
还在和那个红帽子小老头一起想内德想到眼睛鼻子红红,下一秒欢快的摇滚就响起来了。
他把小男孩扛上肩头,像是要弥补那份缺失的父子时光。
但还是成功被音乐和所有人集结雄赳赳气昂昂走向船的结尾治愈了。
他太懂得怎么戳中内心的柔软,轻描淡写地洒下悲伤的种子,再笑嘻嘻地告诉你没事啦这都是电影,生活还是很美好的,人生还是要继续的。
很厉害的治愈家。
海报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电影要描述的感觉,一种动画式的故事,混淆了现实和虚构。
故事是比较碎片的,像一个5集的20分钟动画,可能不是剧情爱好者的菜。
用了非常多的经典音乐,44分钟出现Here’s to you着实激动了半天。
超爱的曲。
于是把那段反复看了一下。
几乎每个人都能从里面找到听过的、喜欢的歌曲。
总体而言是个喜剧结尾的故事,虽然有失去船员,(那个打电话的Flag竖得太高),但最终还是见到了那条鲨鱼。
关于理想和追求233。
画面上:1、反复出现各种动物,真实的、虚构的。
珍妮和船长谈话时,一只猫蹲在操作台上;去废弃的酒店救人时,窗台出现了一条蟒蛇,在和沙滩上的菲律宾海盗战斗时,一条黄金蟒就在镜头处。
很有趣的是,船长去找Eleanor时,他们在豪宅里谈话,桌子上放的、后面作为背景的植物都是兰科的。
这里的气氛被衬托得很有意思。
海洋生物是制作而出的,从发光的水母到发光的虎鲨,从色彩鲜艳的海马到海洋里长得酷似爬行动物的“鱼”。
还有一种有趣的鱼,它像昆虫吸食花粉一样凑近海葵花状的海洋植物。
这种有真有假的植物,让整个电影看上去既虚幻又现实。
虚幻一下,就会拉回现实,现实一下,重新把你踹回虚幻。
反复如此之后,还是会在Ned死时拉回现实。
2、搭建场景。
船是完成搭建出来的,它有三四层那么高,这使得镜头从一个房间移向另外一个房间不仅仅可以平移,还能够上下移动,让空间感非常立体。
这点很棒。
3、高饱和的色彩。
没有布达佩斯那么绚丽的色彩。
在蓝色的大海、蓝灰色的潜水服、蓝白条纹的睡衣所定下的比较冷静的色调里,添加了高饱和的其他物品以突破这种视觉感。
比如说红色的帽子,它实在是太可爱了!
4、前后景。
就算前景的人占据了整个画面,导演还是要偏执地在后景里制造活动的故事。
该吃药啦导演!
这种后景有时候是动物,有时候是人。
特别明显地表现这一点的是:船长去找Eleanor时,他们站在面朝大海的阳台上聊天,很远的地方的阳台上,那个长发裸上身的汉子在那儿浇花还是干什么,不断地动来动去。
你已经虚到不能再虚啦,小到不能再小啦亲。
5、细节。
很赞的字体。
在沉闷的画面里加上小东西,比如说Ned死后,船长和珍妮谈话,后面放的很小的玩具。
摄影师导演君的色彩感真的真的,很赞。
“如何认出一部韦斯·安德森电影?
”这问题就像韦斯的电影一样透着冷幽默,令明白人狡猾而意味深长地一笑:“你懂的。
”韦斯凭借他独树一帜的鲜明风格,从浩如烟海的独立电影界脱颖而出,从《天才一族》(2001年)获得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以来,渐渐受到主流肯定和欢迎,每拍一部新片,都会提名此等级别的主流电影大奖。
如今口味复古的韦斯又把新片《布达佩斯大饭店》送进了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这次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欧洲,酒店礼宾员与他的小门生应是主角,视点似乎较过去的作品更广阔,光演员阵容就吓死人。
诚然,韦斯的电影从来不缺明星,不过当欧文·威尔逊与韦斯拍第一部13分钟黑白短片《瓶装火箭》(1994年)时,没人会预料到威尔逊家三兄弟尤其是欧文的星途如此灿烂。
当年他和欧文这对好哥们,看罢Barry Braverman记录父亲Murray Braverman一天平淡生活的记录短片《Murita Cycles》,就像韦斯电影里那些随性人物那样,兴致大发就操家伙做起电影来,从此一个导演,一个主演,两人共同编剧,从《瓶装火箭》(1994年)、长片《瓶装火箭》(1996年)、《青春年少》(1998年)到《天才一族》(2001年),手牵手走向红红火火的电影新世纪,还一并带上从《青春年少》开始挑大梁的御用詹森·舒瓦兹曼和比尔·默瑞…… 越来越以色彩为视觉风格特征的韦斯,处女作怎么会拍成黑白的?
当我们发现韦斯喜欢今村昌平、路易斯·布努埃尔、马克斯·奥菲尔斯、罗伯特·布列松这些黑白大师的经典作品,就不会奇怪了,这位电影后生的基本素质是过硬的。
从2001年的《天才一族》开始,韦斯的电影渐渐以黄色为基本色调——当然,彩色加长版《瓶装火箭》里大家也穿着莫名其妙的黄色跳伞服——而他的人物经常穿红毛衣或者戴小红帽只会显得黄色更黄了。
身穿黄色跳伞服去打劫的年轻人,是大人还是小孩呢?
是荒诞可笑还是童心未泯呢?
韦斯这些似乎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做着在现实中似乎不可能的事,刚刚才开始发育的小男孩小女孩可以谋划私奔甚至举行婚礼(2012年大热的《月升王国》),无法生育、资金短缺的海洋探险家突然从天而降一个能资助他探险的三十岁儿子(2004年的《海海人生》),十五岁少年和中年老富商成忘年交又因爱慕同一女子而结仇(《青春年少》)……韦斯的世界里,不是长不大的中年男人,就是急着长大的少年,总体看着就像一帮不安分的小狐狸,伴随他们的是坚若磐石的女性——在2009年最受欢迎的动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里,不甘心平淡生活、重返偷鸡摸狗业的老狐狸,带上文武全能泡妞好手狐狸外甥搞得天下大乱……到最后,这些人要要么归回兄弟情深,要么拥抱家庭温暖,多么像养尊处优却时常做做冒险白日梦的中产阶级大小孩儿们?
他们说得一口妙语连珠的俏皮鬼话,就是剧中人被他们折腾得丢饭碗,丢家产,丢宠物,依然对他们恨不起来,不知这些“被爱着的受害者”是否也像观众一样看穿了这些折腾货缺失父爱的受伤心灵和急于获得关注的缺爱心理?
所以他们也只好苦涩而意味深长地一笑了之——男人,永远都是小孩子。
也正是这种正能平衡状态,使韦斯的电影散发出乐观积极的气息,更别说冷幽默了。
不只台词和人物有冷幽默感,韦斯精妙的场面调度也有狡猾的幽默效果。
比如《海海人生》里因丈夫要用“新儿子”的钱出海而气走的妻子,听到丈夫的一声“糖蟹回来了”,重新回到镜头里,接着其他人也进镜头,这时镜头才转向两只糖蟹,丈夫质疑妻子“他们是在交配?
”镜头又转向糖蟹,我们看到它们确实在交配……在《穿越大吉岭》中也有不少类似把剧中人的关注视点滞后展现给观众的设计,这多少有点“看热闹”的儿童心态,事情再糟糕,他们的注意力也能被新奇好玩的事物瞬间吸引住。
也许正因为韦斯有颗童心,才能把《月升王国》这部“儿童片”拍得有声有色:男孩把在童子军学会的一切技能用于私奔旅程,同时以此向女孩显摆他的“成熟”,他教女孩在嘴里含鹅卵石解渴,镜头背景是哗哗直流的溪水,内涵实在不需多言。
另外,他用平面构图拍隔离空间的方式已然风格化,您若看过《月升王国》及《天才一族》的开头、《海海人生》介绍船内结构的环节、《穿越大吉岭》从窗外拍火车各车厢内部等等,自然印象深刻,会赞叹韦斯是个聪明人。
如果说这算刻意设计,韦斯还有很多貌似无厘头自然发展的桥段,比如《海海人生》里,探险家向女记者展现会用天线接收音乐的头盔,音乐一出现,他穿着潜水服的肥硕身体立刻开始持续自然摇摆,其他人继续自顾自忙事,女记者继续举话筒……噗,韦斯电影里神经大条的老男孩又出现了。
说到音乐,生于60年代末的韦斯,显然沾了点那个年代的仙气,每部电影都得用好些60、70年代老摇滚,《穿越大吉岭》爱用The Kinks,《天才一族》爱用The Velvet Underground以及裙带关系Nico——当弟弟重逢他暗恋多年的收养姐姐,她款款走来,立刻响起Nico的歌声,观众立刻明白这位高挑、金发、抽烟、化烟熏妆的叛逆姐姐,正是Nico的翻版,其经历也同样放荡不羁,歌曲就像中国古典小说里插入的诗句,与本体交相辉映。
没错,韦斯不会随便滥用一首歌,《海海人生》里从头到尾的David Bowie歌曲,也是时刻跟紧剧情。
剧中有位黑人水手,专门用法语翻唱他的歌曲,尤其是他以“Ziggy Stardust”这位虚拟火星明星为主题写的歌曲。
前文说的“糖蟹事件”发生时,小黑人唱起“Rock ‘n’ Roll Suicide”,探险家目送妻子乘私人飞机飞走,他岂不是歌词里“老迈到输不起,年轻到没选择”、大红大紫后又落入低谷的摇滚孤客?
当陌生儿子从天而降,他怀着复杂纠结的心情独自登上船头抽根烟,响起David Bowie那首“Life On Mars?”,这首歌在悲叹整个世界崩坏了我能去火星吗,多么应景,而这首歌再次由小黑人唱起的那刻,是探险家妻子谈起其夫似乎不能生育,“有没有火星上的生活?
”这自问自答的歌词似乎推动了故事的荒谬感或者超现实感……您看得越仔细,越能捕捉到韦斯精心策划的包袱。
如果您还不知道如何回答开头那个问题,那么您可以问问影迷,谁的电影最会卖萌,或许他会说:“那一定是韦斯·安德森!
”本文发表于2014年3月初的《周末画报》之iweekly,写作过程非常感谢七七和九间两位姑娘,没有你们,我进入不了韦斯的世界。
当然,还要感谢最重要的Echo!
---公众号:树屋钓月亮
对于看这部电影渡过的两个小时我不无遗憾,原来离开了字幕我并不能完整地了理解一部电影,至少是这部电影。
想想应概是Bill Murray这老头有些含糊的吐字发音。
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妹妹竟说她也不懂这部电影。
想想也许是Wes Anderson的又一记怪招,或者是Bill Murray这又一仿佛中年危机般的独白,离年轻人还是有些距离。
但在那只浮游在海底头顶探照灯的小乌龟出现,还有Murray穿着性感speedo外加天蓝色浴袍在船上持枪来回奔跑作007状的时候,我们都笑了。
所以这还是个喜剧,在那条花斑大鲨鱼从他们眼前慢慢游走之前,在Zissou船长背起那个十二岁的小男孩之后。
看过他在[青春年少]里一本正经地跟一个十六岁的年轻人抢一个女老师(这次在[水中生活]里貌似也发生了类似的事件),看过他在[破碎之花]里吓跑了一个他以为是自己儿子的少年之后怅然若失地站在十字路口,看过他在[迷失东京]里举着一杯不是Whisky的Whisky强作享受状还要面露无奈,我越来越喜欢Bill Murray这个老头子。
这次Zissou在甲板上看了一眼Ned,然后跟别人说:He’s probably my son. 于是我也跟着笑了笑。
2007.8.
欢迎来到怀疑论/认识论/科学哲学/传播学101......导演非常用力的一篇。
看完感觉Yorgos所说的暂停事业并非空穴来风,这部依旧节奏把控的很好,以外星人,造物者来审视当下人之情感的淡漠、极端、对生活的态度与消极的反思浪潮来体现人的存在到底带来了什么?有趣的是当观众游走在这两个主要角色之间,两种perspective皆体现了非常不同且令人不适的感觉。绑架兼阴谋论拯救者并非完全无辜,而被绑架者兼邪恶外星人也不是空穴来风。甚至可以说是善良的品格最消极版,人性自带着腐烂气味。自认代表真善美的高级阶层在实验剥削,而脆弱的反抗者以暴力回应英雄主义。
Venice / 最喜欢一段是最后地球上安静的只剩下动物的感觉…. 想起疫情时期了…地球没有人类会不会更好呢
喜剧标签是错误的,这片跟喜剧压根不沾边。领的英皇海报挺好看。
还是兰导一直以来的大脑洞+阴谋论,但是这次最后反转有种wtf的感觉。然后片子观感上出了最后的大底,前面全程都很像冰血暴,我觉得如果往那个类型拍会更好看一点?然后建议兰导和石头姐各自冷静期一下,有点审美疲劳了。
三星半,闲着没事可以看看
画蛇添足
的确没到前几部类型片的程度,但也够刺激,结尾可预测却依然让我笑出声,石头姐真的拼
还是很好奇为什么女主喜欢听Good Luck Babe难道她虽然失望透顶但也希望人类撑下去吗
这片子有点意思,但观影过程也有点犯困。男的真是造孽啊,甭管虐的是不是外星人,他们这变态和残暴的基因确实是改变不了。反倒是最后人类灭绝了,一片祥和的感觉😂另外俩人的对话就如同网络对线,认知不同,完全不同频率,讲多了也挺无聊的。
最近都流行这么重口吗,拍可怜的东西上瘾了?
两星半。本片可以看作兰斯莫斯风格的总和 —— 极端电影的多元素组合加上寓言图景的奇诡设定。只想说杰西普莱蒙的表演太杰出了!在如此单薄的文本和滑稽的概念之下竟然能够完全把握住这般复杂的表演基调和性格色彩,更惊人的是他的表演没有一处是“安全”的,几乎可以说是在处处试险。在内敛与外放之间、平淡与过火之间、压抑与狂躁之间以及清醒与迷失之间,表演难度恰恰在于多重微妙的平衡状态,不仅要在其中平滑地调动技术,且时常要在语言与肢体的错位中保留它们的自然特征,这在表演上有着极高的要求。他通过创造演员的分体(可控的人格)与角色的远景(瓦解的轨迹)来实现主角这种畸形的坚持、真切的信念。这是寻常与异常并存的卓越表演,内在的合理与外在的荒谬同频,足以确认杰西普莱蒙是一位顶级的技巧派演员。年度最佳男演员候选。
在除了片名、导演和女主演的名字之外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去看了这部电影 观影体验五星
和《可怜的东西》、《某种物质》(甚至《阿诺拉》)大概是同一类电影,在B级片的色香味中端上来一盘装着反思后现代某个尖锐议题的菜,近年来似乎很受电影届青睐。本片导演简直沦陷在自己的艺术中了,仿佛在遛着观众和自己玩,配乐一惊一乍得尤其让人反感。但结尾的反转个人其实很喜欢,有种自暴自弃的幽默感,拍全世界各个角落人类的各种死法也挺好玩,掐头剩尾整个短片我肯定给五星。
#Venezia-3 跟《可怜的东西》之间差十个《善良的种类》吧。说不上是最坏的兰斯莫斯,但是只能空怀念《龙虾》时期的趣味和生猛。设定还行:用性别对立做戏,结尾还行:有反转。兰斯莫斯是不是陷入了某种跟石头姐能拍就拍的高产出瓶颈期?上一次给我这种感觉就是大卫·O·拉塞尔和詹妮弗·劳伦斯的合作。放个假吧别硬拍。
#2025HKAFF 兰斯莫斯看多几部有点审美疲劳,可能是我的问题没有太爱这种视觉强烈的怪诞主义风格,比较敏感情绪化的石头姐在他的电影里依旧释放得很肆意很自在,但下次是否可以换个导演换种方式演。
无论你喜不喜欢这部电影,你都必须承认emma stone的表演一直在进化。
#Venezia82#没看过原版,但这部翻拍给人的感觉还挺浑然天成的兰斯莫斯风格的。两位主演的演技十分突出,和强烈的艺术风格共同撑起了本片。石头的角色情绪比较单一,不觉得三封有戏,但这是一个相当有趣和精彩、演了就很值的角色; 杰西的角色更有层次一点,胜在既有脱离现实的偏执和喜感但也有落到实处流露出人性的一面,是第一主角。看两人的对手戏真是过瘾。成片质量也足够好,看好有奖。
#lff25 如果说兰斯莫斯早年还算是在搞艺术 他现在只能说是在搞抽象搞地狱 一边迎合媚俗观众的刻奇品味名利双收 一边折磨演员折磨正常观众满足自己作为导演的权利欲 不是gala真的血亏 以后不会再给这个老登的电影花一分钱
2025.11.02澳门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