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没有见到一部德国片能将色彩运用的如此出色。
片场里的莺歌燕舞,一切都镀上了一层粉色的光芒,梦幻到似乎不真实;而片场外却是一片秩序井然,单调的黑灰色构筑起了一个牢笼般的单调世界。
在这一片单调的黑灰色中,只有当男女主角相遇的时候,色彩才渐渐变得斑斓起来。
那一起渐变的红色的舞蹈服,暗自呼应着女主角在想要跨越东边境的那一袭红裙,不管世界变得怎么样,只有心中坚守的梦想,和那份执着造梦的勇气不会被摧毁。
毕竟这世界没有什么能真正阻挡你自己的选择!
好莱坞最早也被叫做“梦工厂”。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好莱坞本身就是一个做梦的地方,而电影本身就是造梦的机器。
我们都知道冯小刚的经典影片《甲方乙方》,它的英文名字就叫做《梦工厂》,究其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片中的故事是有关做梦,更是因为电影的属性就是完成一件现实中无法这样顺利完成的“梦”。
电影给了我们期待,电影给了我们惊喜,只有电影,才能让那些童话故事中的故事成为现实。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个与童话故事有关的现实,这个现实很美好,就如同梦一样美好,而存在于这个梦中的故事更加的美好,美好的不像能在现实中发生。
《梦工厂》是一个听上去比较像美国电影的电影,但实际上这是一部德国影片,而更加让你想不到的是德国人也能拍出来这么好莱坞的电影。
这是一部讲述爱情的电影,而且是一部讲述了一个美的不像话的爱情的电影。
任何一个相信真爱的人,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就会更加笃信真爱的发生。
任何一个已经收获了真爱的人,在观看完这部电影后,一定会与爱人紧紧的相拥。
本篇主要的故事来源于东德和西德分裂时期。
我们印象中的东德和西德的爱情故事中,大家对于《窃听风暴》可能知道的比较多,但是那部影片并不以爱情故事见长,类比一下的话,你就会明白本片的真谛。
同样是在压抑着的环境里,本片在压抑之余剩下的全是浪漫的气息,炽热的感情无数次冲破牢笼,真正相爱的男女最终不会分离。
一个跑龙套的演员,刚来到片场的第一天就爱上了一个给著名演员当替身的舞蹈演员,为了追求这个舞蹈演员,跑龙套的演员开始默默的准备属于自己的完美礼物。
他给心爱的她准备了一场真正属于她的戏,但是由于刚好赶上了东德和西德开始分裂,于是两个人被迫分开,甚至连见面都遥遥无期。
但是对于深爱着舞蹈演员的龙套来说,这世界上没有什么可以阻挡爱情的发生。
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出来了一个非常好的主意来促成自己与心爱的姑娘之间的见面。
他在片场借用了一间办公室,然后冒名顶替成为了一个导演制片人。
最终他想通过给著名女演员拍摄电影的方式来促成自己与心爱的姑娘之间的见面。
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天方夜谭,但是真正实施后,却意外的获得了成功。
东德的政府部门觉得这是一个好消息,因此非常重视这个电影的拍摄,于是,这位跑龙套的演员摇身一变成为了导演。
他顺利的将爱人迎了回来,但是一年的时间内,自己喜欢的姑娘却成为了别人的订婚新娘。
伤心欲绝的他本想放弃这次拍摄,但是身后的这些追随者们却投来期待的目光。
最终,拍摄再继续,经历了层层的苦难逼迫,最终到了杀青的时候了,而他也在这一场戏中为自己喜欢的姑娘做了嫁衣裳。
当曲终人散,跑龙套的他知道自己心爱的人可能要永远的跟他说再见了,于是伤心欲绝的他默默的离开了片场。
但是这个时候奇迹发生了,舞蹈演员最后离开关头选择了留下,两个人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故事也画上了完美句号。
为了不让这个故事落入俗套,本片采用了爷爷为自己的孙子讲述他年轻时候的经历的方式娓娓道来。
这样以来更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让观众能沉浸其中默默的感受他人的故事,这种感觉比直接让大家去看这样一个爱情故事更加的生动了。
本来我们在观看爱情电影的时候,就会有一种疏离感,因为这些故事并不会在现实中发生。
而导演用了这样的手法,让我们对于故事的直接感受增加了一层。
这本来是一种好莱坞式的手法,但是却通过德国人表现了出来,这尤为让人感动。
这样的一个故事很大程度上依旧是会让我们对于电影的艺术肃然起敬。
是啊,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听到另一个故事,这是多么的神奇啊。
而这个故事依旧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爱情故事,而爱情故事本身就有一种疏离感,我们渴望听到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但是现实却总不会给你这样的机会,好在我们还有电影,好在我们还能将未发生的故事变为现实,这就是电影的魔力,就如同片中的男主角一样,从来不放弃自己的梦想,从来坚信自己的梦想会成真,他一直努力不放弃,最终就能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
生活即使不是这样,但我们依旧能收获更多,相信所爱的人,相信每一份真挚的爱情,最终,美好总会发生。
……你好,
上一次让我为之侧目的德国导演,是《罗拉快跑》和《香水》的导演汤姆·提克威。
1998年第一次看到《罗拉快跑》的时候,简只能用惊艳来形容。
虽然三段式的表现手法并非独创,但《罗拉快跑》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结合融洽,推进自然,在观影过程中,你并不会因为其表现手法的特别而分神,而是越发投入到观影情绪中,这是我认为《罗拉快跑》难能可贵的地方。
这一次的《梦工厂》,也给我类似的感觉。
不同的是,梦工厂并不借助奇妙的电影结构和叙事手法,而是专注在推动浪漫主题上,述说“爱与梦想”的故事。
而这位导演最吸引到我的地方,是其在诸多细节上的掌控,让故事的推进流畅且自然,就好像罗拉的结构与内容融合的那么融洽一样。
所以,即便明知是一场美梦,也心甘情愿的沉浸其中,并且愿意向朋友推荐。
我很看好这位导演。
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
很久以前,我们坐进电影院里是为了逃离喧嚣的生活,繁杂的日常琐碎。
但渐渐地电影似乎失去了这项功能,越来越多的科技包装3D,IMAX,大场面的打斗,拿着老梗硬逼着你笑的尴尬让电影似乎再也不如原先那样纯粹。
其实与其说这是一部爱情电影,倒不如说这是导演接着男主角在和观众做一次交流,一次关于电影的交流。
正如主角“埃米尔”说的:“在电影院里只有你随着影片喷薄而出的情感,才是真正真实的,才是电影之为电影的真谛“。
而在《梦工厂》我找回了这份消失已久的纯粹。
女主奋斗15年,为梦想付出了太多,她选择做一条咸鱼,恐怕没人能指责她。
毕竟每个人的人生是自己的。
用梦想换安稳,可以,只是,可惜。
就让这部梦工厂来弥补事间那些可惜可叹吧~梦想固然是每个人自己的,有人选择坚持,有人选择适可而止,有人选择用梦想交换安逸的生活……都无可厚非。
只是,每每午夜梦回,即便有一丝不甘心,依旧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就好了。
别的都不重要。
电影里的片场,正是汤姆·齐克勒年轻时工作的地方。
当年的汤姆·齐克勒也是一个小小的场工,在电影梦最开始的地方,认识了自己的太太。
两个人一起经历了各种时代动荡,功成名就后,终于把年轻时工作的片场买下来,并且为了纪念这梦一般的片场和自己的爱情,拍了这部影片。
电影里最令人震撼的就是东西德分裂的大时代背景下,两个年轻人为爱、为梦想、为自由而努力向前奔跑的精神,更像是汤姆·齐克勒给自己、给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电影梦想、给曾经度过的那些轰轰烈烈的时代的一封浪漫情书。
少年的爱与梦想,永远值得被传颂。
《梦工厂》里,男主角为爱不顾一切的疯狂劲,简直和《敲开天堂的门》里主人公为梦想豁出去的劲头如出一辙。
一样的纯粹热烈,一样的动人心扉。
最令人遗憾的则是,这部讲述他的爱情与青春追梦的故事,竟然成了自己的遗作,世事无常,梦想可贵,纯粹热烈的爱更可贵。
希望所有的人,都应该来看看这部电影,那样浪漫温暖。
虽然是老梗,但依然给人很大的启发。
命运其实就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对想要的东西就必须要全力以赴,不然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我们身边有用多少事,就是因为自己的不在意,错过了无数美好的东西。
也让我看到了爱就是成全对方,让爱的人生命中不留遗憾,只有爱的人绽放光彩,我们的付出才有价值,而不是因爱去绑架对方的自由扼杀对方的梦想。
我很喜欢这部影片,也推荐给大家。
看完之后,才知道一部爱情片也能涵盖如此宏大的历史背景,一部喜剧也能把世间最离奇的离别讲的如此美妙。
在《梦工厂》里,任何奇迹都会发生,在梦工厂里,任何梦想都能成真。
但讽刺的是,据说在西德,战后再也没有存在过电影中心。
德国电影制作都去了慕尼黑和汉堡。
而在联邦德国早已没有民主德国对电影的热爱与推崇。
如果你要在德国放一个造梦工厂,那毫无疑问肯定是巴博斯贝格电影厂。
在历史长河中,先后在5个不同政局统治下存活下来,并一直高产脍炙人口的优秀电影,直到今天还在和好莱坞合拍。
《梦工厂》据说是巴博斯贝格电影厂近年来第一部完完整整的德国电影。
跨越巴博斯贝格的“格力斯尼克桥”--(电影里女主被拦下的那座桥),曾是当年的国境线,听说那里在冷战时期用来交换间谍,并因此闻名。
这么多年下来,巴博斯贝格电影厂一直在履行它应尽的义务,在为德国电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不停的造梦。
《梦工厂》这部电影一开始就有几个很漂亮的长镜头,感觉是直接把30-40年代的好莱坞片场搬到了大荧幕上,男主“艾米尔“走进了乱糟糟的电影厂里,8部电影同时在制作,所有的一切都在戏剧化的装饰和描绘下给我们进入梦境的感觉。
这正是一座造梦工厂该有的原貌。
看来这部影片其实是电影人对这座百年“梦工厂”的致敬。
这部电影的开篇就完全对得起《梦工厂》这个名字,一个存在了百余年的电影制片厂,其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梦幻的故事。
百余年的沉浮起落浸透了这个欧洲好莱坞的每一丝肌理。
从男主角“埃米尔”踏入DEFA的大门开始,这个故事就注定梦幻而浪漫的不可理喻。
导演的功底也是不一般!
我看了两遍才注意到男主角出场是一个超长超复杂的长镜头,一下子就让人进入梦幻般的电影世界!
在电影的世界里,除了梦幻般的感动,你还希望得到什么呢?
这是一部处处都透露出极致浪漫气质的纯爱梦想电影,无论是戏内还是戏外。
电影内,年老的男主角,一脸慈祥的向孙子讲述着当年那段跨越时代、简单纯粹、炽热疯狂的浪漫爱情故事。
电影外,德国传奇制片人汤姆·齐克勒,则用这部讲述其真实故事的遗作,为自己的青春、爱情涂抹上浓墨重彩的梦幻光影。
今年9月初,汤姆·齐克勒被曝英年早逝,这位德国电影界颇具盛名的制片人和最热情的故事讲述者,最终还是没能战胜病魔,享年55岁,电影《梦工厂》则成了汤姆·齐克勒去世前制作的最后一部电影,堪称他自己的“遗愿清单”。
说起汤姆·齐克勒,可能国内观众并不是很熟悉,但这位制片人可是德国电影界首屈一指的传奇人物。
1997年出品的经典电影《敲开天堂的门》,就是这位的杰作。
这也是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两个身患不治之症的病人,为了在死前实现心愿,尽情疯狂、无所畏惧,充满了轻松幽默与对生命的释然。
这部片子不仅成为影史经典,商业上更是大获成功,汤姆·齐克勒只用了100万美金的制作费,就收获了4000万超高回报,一战成名。
十年之后,2007年,好莱坞将其翻拍成《遗愿清单》,由杰克·尼科尔森和摩根·弗里曼主演,豆瓣上有19万多人给了8.6分的高分,是豆瓣电影TOP250中的经典。
而20多年后,汤姆·齐克勒则把自己的梦想和爱情故事,放进了这部《梦工厂》。
《梦工厂》的故事人物原型,就是汤姆·齐克勒和他的妻子。
他的妻子是罗马尼亚人。
电影里的片场,正是汤姆·齐克勒年轻时工作的地方。
当年的汤姆·齐克勒也是一个小小的场工,在电影梦最开始的地方,认识了自己的太太。
两个人一起经历了各种时代动荡,功成名就后,终于把年轻时工作的片场买下来,并且为了纪念这梦一般的片场和自己的爱情,拍了这部影片。
电影里最令人震撼的就是东西德分裂的大时代背景下,两个年轻人为爱、为梦想、为自由而努力向前奔跑的精神,更像是汤姆·齐克勒给自己、给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电影梦想、给曾经度过的那些轰轰烈烈的时代的一封浪漫情书。
少年的爱与梦想,永远值得被传颂。
《梦工厂》里,男主角为爱不顾一切的疯狂劲,简直和《敲开天堂的门》里主人公为梦想豁出去的劲头如出一辙。
一样的纯粹热烈,一样的动人心扉。
最令人遗憾的则是,这部讲述他的爱情与青春追梦的故事,竟然成了自己的遗作,世事无常,梦想可贵,纯粹热烈的爱更可贵。
希望所有的人,都应该来看看这部电影,那样浪漫温暖。
无厘头
笑死,干脆叫寻爱之旅好了,什么玩意,基本都有一腿
真的谢 我的生命被浪费了
烂
后悔看了如此粗制滥造的片,就算是快手上那些揉捏造作的短片都比这个强
这学生作业么
我还以为那个种族歧视白男和那个印度男要搞基
野心不小,技术太烂。
其实拍摄还比较用心,就是不该把病毒设定成吐真,然后强加一些宗教和人性思考,单纯的拍成病毒末世科幻商业片观感会更好。导演也是高不成低不就吧。
其实没有那么难看 人性还是有展示出来
以前看过二刷,好看。
4 拉中之拉 您对的起这封面吗
垃圾中的战斗圾
不知道是不是我看的那个传染,这种真理病毒貌似还会引发幻觉,98%的致死率,但是演员感觉没表达好
我不行了,大学生作业也能上映了,海报和这个片到底有半毛钱关系吗?以为是血浆片结果你们都在这寻欢做爱,最后跑出去那个还诡异微笑,我的妈呀不是有致幻作用吗?你真的跑出去了吗?
因为不能打0分 所以只能给1
快进看完的
After the accident, Rebecca discovers herself in a very different world than she remembers. Plagued by her patchy memory and self-doubt she fends for herself. She encounters Gary who tells her a terrifying
腾讯豆瓣俩弱智玩意都整混简介,错的还不一样
大学生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