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传记电影”,美国前任女大法官--Ruth Bader Ginsburg(鲁斯·巴德·金斯伯格)。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但相同的故事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一切依然在重复,旧有的社会规范依然在继续。
这部庞大的旧社会规则在运行两千多年后,还试图主宰当代的,甚至是下一代年轻人的命运。
我无比庆幸我生活在这个时代,尽管它不是最好的--我相信它不是最好,因为有无数的金斯伯格大法官,面对旧世界袭来的巨浪不露惧色,一次又一次地直面它,挑战它。
我可以规划自己的人生,规划自己的事业,而不是因为性别,连看看外面世界的资格都不被告知。
我也庆幸我能认识这样坚毅,智慧的女性。
我能见到女性的力量,而不仅仅只是网上污名化的“拜金”“物质”。
《性别为本》只是将金斯伯格大法官挑战没有给予女性平等的法律和宪法这件事吗?
不仅仅如此,还有社会约定俗成默认框架在限制金斯伯格夫人,这个人身上。
整部电影我都在担心一件事,这件事很愚蠢。
就像我在网上冲浪时,一定会点开推送给我关于”女性大龄未婚“一类内容的愚蠢行为。
我在担心马丁·金斯伯格--金斯伯格大法官的丈夫,会离开他的妻子。
这是多愚蠢的想法!
因为妻子优秀,事业心强,作为丈夫他的自尊心和优越感居然会让他抛弃自己的妻子!
我的愚蠢担心不是没有发生过。
在上一年看的另一部影片《自由作家》里,面对主角的质问,为什么她的丈夫不能支持她的事业。
主角的丈夫坐在桌子前,冷漠地回答,因为他不是妻子。
妻子需要无条件支持一个有抱负的丈夫的事业,妻子只需要做好饼干,泡好早晨的咖啡。
她们被关在家里的门内,她们不可以有热爱,有奋斗一生的事业,不可以有远大抱负。
我好几次拿起手机,想要百度“金斯伯格大法官的婚姻生活”。
直到金斯伯格大法官和女儿发生争执,马丁主动去找女儿。
听到女儿向马丁抱怨,她的妈妈太强势,总是在炫耀自己的聪明。
马丁的回答驱散了我所有的担心,也让差点让我哭出来。
他说,他的妻子在他女儿那么大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而那时他的妻子还在和他的岳母看书辩论。
他说,他的妻子是希望用之前她和她的母亲的相处方式来教育她的女儿,他的妻子希望自己的女儿能用观点驳倒她。
一个丈夫理解自己的妻子,为自己的妻子辩护,这在两性里面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五十年后的我,被这对中年夫妻的互相理解和爱护感动了。
非常可笑。
非常嘲讽。
Ruth Bader Ginsburg,进入了当时连女厕所都没建的哈佛法学院读书。
Ruth Bader Ginsburg,被13家律师事务所拒绝。
Ruth Bader Ginsburg,做的加了洋葱并没有变好吃的饭。
Ruth Bader Ginsburg,站在法官面前开始她的辩护。
我总喜欢等待,等待,等待。
但我们都知道,等待除了等来日升月落,脸上长出皱纹。
并不会改变任何事情。
如果你想要改变,你就要去做。
如果他们不认可你,那你就努力做到最好。
如果这也不行,如果你愿意,可以再做一遍。
也可以,别管他们!
Who cares!
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一代和下一代的探讨,探索光明的道路永远都不能寄托于明天,而是寄托于现在。
但整部影片的观感到中后半段并不让我感很舒服。
整部影片的定位应该是主旋律女性电影。
但这部影片过于侧重露丝在前进道路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打击,而面对这些挫折和打击时又都不是由于女性信念和力量来战胜这些挫折和打击的,且过多的笔墨注重于各色各样的男性描写。
这使得整部影片有些避重就轻。
这部影片在剧情分配和配置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事事不顺的困境可以说从影片的中后部开始一直持续到最后露丝的那四分钟演讲的开始才真正的结束,这使得前面观众因情节所调动的愤怒情绪过多,但后面所调动观众的逆风翻盘,转逆为顺的热血情绪过少,无法弥补甚至超出前面的愤怒情绪,使得观众在观影期间的情绪感官比例失衡。
女性主义电影应该更加着重于表现女性的力量,女性的精神,女性的觉醒和解放。
本来影片就已经只是截取了金斯伯格大法官一生中的一件事情来讲述,且是第一件事,第一个官司。
应该更加的着重体现金斯伯格法官在这件事展现的女性力量和获得的女性觉醒,而不是应该就真的只体现这一件事情对金斯伯格的影响~
RBG去世之后,我才看了这个电影来了解她,没想到一些简简单单的剧情和台词看着看着就大哭了起来,因为真的有共情。
这几年我作为女性遇到了太多太多类似的事情,大家基本上默默忍着,声讨无用。
就在前几天还遇到了一份招聘信息说只要男的,因为已经招了一个女的……这和电影里的那句台词一模一样:“他们说已经招了一个女人,干嘛还再招一个女人呢?
”这样操dan的事情太多了,而我每次发问“凭什么”的时候,大家都想看傻子一样看着我,说你太敏感了吧,说女人在某些方面就是不如男人啊,说一直以来就这样啊这是社会规则。
可我真的想改变这些规则,我想挣脱掉这些束缚,也让我的妈妈、周围的姐妹也挣脱掉身而为女所受到的不公,反抗针对女性的暴力,反抗“女人该贤惠、该把自己打扮漂亮”的刻板印象,反抗打着“为你们好”的就业歧视……RBG做到了,她一直在努力,她的成果激励了那么多女性,她是当之无愧的偶像。
我真的很想追随她的精神,去为性别平权做更多的事,为了自己也为了后代。
May you rest in peace.
分析法学派经常会讨论什么是法律这个问题。
卢梭在《社会合同论》第二卷第六章写道,法律是我们意志的记录,考虑的是共同体和抽象的行为。
法律不考虑个别人和个别的行为。
根据美国韦氏词典,法律是一个社会制定的不可打破的规矩或做法。
1)最早的法律:公元前约1760年的汉谟拉比法典是第一部成文法;公元前1280年的旧约圣经是和现今法律系统有关最古老的法律体系;罗马法受到了希腊学说的影响,是当代法律世界的桥梁。
2)法律应该是什么?
规范法学派常会讨论关于法律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法律的前提:1. 大多数人觉得合理:经济学家Oliver Hart和Edward Glaeser在2000年的“On the Design of a Legal System”里写道,法律制度主要服务于两个目的:1)规范个人行为;2)规范执法者的行为。
当法律反映社会规范,人们认为法律是正义时,大多数人就会选择尊重和遵守法律,形成法治社会。
如果大多数人们都觉得法律是不合理的时,他们就不会情愿守法。
2. 大多数人珍惜信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在《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中谈到信誉是法律制度运行的基础,法律只有在普遍讲信誉的社会里才能起作用。
如果当事人珍惜自己的信誉,就会自觉遵守法院的判决,因为不执行导致的信誉受损会让他损失更多的东西。
相反,如果当事人不在乎自己的信誉,他会想尽办法不执行法院的判决。
在一个大多数不讲信誉的社会里,法律会变成一纸空文。
来源:黑格尔认为法律应该是从公民社会*中人们对法律应该是什么的意见中产生的。
《性别为本》这部电影里哈佛大学法学教授Freund说过,法院【在对案件作出裁决的时候】不应该被当前的社会环境所影响,应该顺应这个时代的大环境。
由于不同时代人们的观念有所不同,法律和法院裁决应该是顺应当前时代大环境的,应该与时俱进。
法律条款:《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中也提到法律条款应该尽可能具体,不应该过分抽象。
条款越含糊,执法者被赋予的权力就越大,法律就越可能被滥用。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中的“人人生而平等”就是一句乍一看很震撼,实则过分抽象没有实际作用的一句话。
比如,它并没有说明哪些人是生而平等的。
有色人种、女生、或同性恋者并没有在当时被赋予所谓”平等的权力“。
直到1865年,美国才正式宣布废除奴隶制度。
1920年后,女生才可以享受和男生一样的投票权。
1960年后,美国女生才有自己开银行账户的权力。
2015年后,同性恋者才能结婚。
因此,为了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法律条款应当写得更加具体准确,以防被滥用。
*约翰·洛克提出的“公民社会”是指一群人,有着“共同制订的法律,以及可以向其申诉、有权判决他们之间的纠纷的司法机关“。
参考资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3%95%E5%BE%8Bhttp://www.erj.cn/UploadFiles/%E6%B3%95%E5%BE%8B%E5%88%B6%E5%BA%A6%E7%9A%84%E4%BF%A1%E8%AA%89%E5%9F%BA%E7%A1%80.pdf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law*我的微博(aka爱读书的丸子)上有更多电影/电视剧推荐,欢迎大家关注!
https://weibo.com/u/3179898575
律政题材,一般不是我感兴趣的;这部片子,从外形上统揽看去,也是循规蹈矩、并无多少出彩的,但是在这次在这里,电影作为一种宣传载体,传播了一种精神,宣扬起一股力量,通过介绍了Ginsburg女士这个人和她的事迹。
Ginsburg在法庭上说起,她上哈佛法学院时,学校里都没有女卫生间,而她们几个女生身处其中,却都不觉有什么奇怪,她们那时为自己能进到哈佛就感到无比庆幸了。
若干年后回头一看会有的这种惊愕感,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断发生,而我们平时确实很少去想,造成这种落差感的底下,是有多少人在一点点的争取,一步步的推动着的。
不仅是女权问题,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由这些理想主义者、行动家,这些不甘服从、不满足现状、敢去打破规矩的人们引导的。
而我们在世的每一个人,都正在经历并且可以选择去参与创造,属于我们的更新的时代。
既有的并不就是对的,大家都认可的并不是就不能去说“不”的,法律都可以改变也正在改变,更毋宁说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了。
近百年前出生的Ginsburg女士,给我们树立了这样一个榜样:尝试去发声,可以去争取,永远,要坚持那些我们感到是正确的东西。
整个电影播完我的想法是,斯皮尔伯格果然还是有两把刷子,原本感觉The Post是还不错的作品,但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On the Basis of Sex的平庸让我意识到斯皮尔伯格的功力还是不可小觑。
这部电影的硬伤简直数不胜数,叙事上的平淡和人物塑造的呆板无趣就不说了,好好地律政之战硬是拍出了小儿科的感觉,感觉The Good Fight的有几集都比这个强。
美国的文化再继续用这种幼稚、煽情、傻乎乎的套路来输出价值,简直是对自由、女权的侮辱。
首当其冲令人感到生理不适的就是强行煽情的片段和那种套路满满地拍摄手法,刻奇到骨骼里,每一个这样的镜头都让我内心那个挑剔的审美者惊声尖叫。
其实RBG的人生故事极具戏剧性,但导演镜头语言和编剧贫乏的剧本竟然能够令“真实”的“戏剧性”消失,真是令我大开眼界。
其中包括了走着走着变成RBG本人,老公生病后俯拍的床上一蜷,和大佬谈不拢的转身……这些古板的套路让我观影过程中都开始怀念影片开始前的trailer CAPERNAUM,至少从预告来看,镜头语言可比这部电影生动有深度的多了。
这个导演真的是水平太差了,来来回回家庭学校,画面切换生硬,剧情向前推进全靠黑屏plus年份,平庸到不可置信。
最后一场法庭之战,更是拍出了全剧最高潮的平庸,法庭戏拍成这样我真的无话可说,几乎每一帧都是槽点,槽多无口。
法庭的交锋是可以写的非常有趣味的,但导演活生生拍出了最浅显的政治演说感,太可怕了。
对所谓“反派”的塑造,极度流于表面,并没有表现出他们的傲慢,反而显得整个剧作思路的傲慢。
任何一种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如果没有出色的反派从中襄助,怎么可能有闪光呢。
这部电影,刚看完觉得啊真是一般,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感觉是啊平庸啊都让我珍惜斯皮尔伯格的好了,等到现在写影评的时候已经是:天哪怎么会把这么有趣的题材拍成这样dull and banal,无法置信!
平安夜和两个朋友在Kendall Square Theatre看,影院很好,电影无奈。
尚未看过RGB的纪录片和传记,就单纯当一故事看,Ruth的成长展现的比较丰富,然后Marty,真的有些“优秀女人背后的漂亮男人”的意思,他的吸引力几乎全在外在条件:高大健壮、性感嗓音。
这个花瓶摆的不错,倒置过来更是让人体会到了男性看那些花瓶女性的爽感。
看到中间时我突然在思考:总有人对比中国和美国的五六十年代,然后指出中国进步神速,而我因为这部电影提出的美国女性的权利实况,更在意的是我国的女性权利是否跟上了,当然马克思主义的性别观念应该是先进的。
还有一个问题,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是短短几十年前无法想象的,即使有RGB这样的人提出,也是无力的、艰难的,所以我们应该做无法想象的事,在学校我吐槽起制度存在的不合理,一位同门习惯性地说“想什么呢”,不应该如此的!
我俩也是五十步笑百步,本来察觉已经很难,更应珍惜这灵光,让此愤怒成为数年后的理所当然!
Emma Watson曾在国际妇女节这一天所说的话,她重申自己的核心理念:“争取的不是女权,而是两性都能自由。
”并清楚地指出“女性主义从不等于厌恶男性,但凡相信平等的人,都是女性主义者”(Feminism is not about man hate,it's really not.If you believe in equality,you are a feminist)。
电影中的男主、美国民权联盟的那位男士和申请减税的上诉人都是男性中的女性主义者,我们今天倡导女性主义,不是争取女性优先权,而是争取两性平等。
我个人认为比律政俏佳人好,但知名度远不如前者。
如果说《妇女参政论者》是女性为拥有参政权,为了有发言权而付出的努力,那我们也不得不反思为什么几百年来,妇女的处境仍然没有得到更大改善。
最令人动容的,是本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很高兴有如此多的优秀女性,她们努力为自己,为两性平等而奋斗,这不止关乎女性的利益,哪怕只从这个电影中的法律案例就可以看出,男性同样也不能置身事外。
片中的夫妻简直是夫妻模范,多么幸运,他们彼此相爱,三观相同,彼此信任,同样的智力水平和能力。
女性不是天生就成为女性的,后天的社会把她们规训教化成为女性。
也正是因为这样,有着如此优异成绩的女主才会三番五次被拒,而男主却一路成为税法律师方面的明星。
某些时刻会感谢中国,最起码我们哪怕结婚了以后也会被称呼自己的名字,哪怕是家长也是,某某某爸爸,某某某妈妈。
但在欧美国家和有些国家(日本好像就是),女性结婚后都会被成为(丈夫姓名)夫人。
虽然看起来好像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但我还是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我们自己,而不是别人的附属品。
民权联盟里那位男士说的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难道你想让努力奋斗了几百年的女权史在你身上倒退几十年吗?
”不可否认,单在网络之上,就有无数男女在位女权主义倒退几十年而付出努力了(我这里提到男士们主要是在社交平台上见到过冒充女性的男士,在一些博主呼吁姨妈巾免费或减税时,在评论区大放厥词,声称姨妈是可以像尿液一样憋住的,手段之拙劣简直闻所未闻,前所未有。
)所以我恳请各位发表言论时一定要注意。
当然有些女性也仿佛天生是男性,对女性受到的不平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大声反对,恕鄙人实在是无法理解。
当然性别不平等现象今天依旧存在,但这样抗议的勇士依旧存在,这些现象正发生。
与其将这部励志电影列入现代女性必看清单,不如将它推荐给所有想要改变整个世界或者身边的生活的每一个人。
影片简述了现年85岁的女性大法官鲁丝·巴德·金斯伯格的传奇故事,着重的刻画了她独立、优秀,并为女性平权的法制化进程做出巨大推动的现代女性偶像形象,而实际上Ginsburg本人的成就和故事没有电影为了氛围烘托的那么唯美,却要精彩百倍,喜欢的朋友可以去看关于她的纪录片《女大法官金斯伯格 RBG》。
回归这部电影,我本人被震撼和鼓舞的并不是Ginsburg推动时代进步的法律先锋意识,而是影片传达出的时代精神—实践&敢为。
影片用Ginsburg从教授到真正律师的转变告诉我们,任何美丽的理想都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践,以及永不畏惧的勇气。
无论面对的是什么,一个坏的天气甚至一个压抑的时代,我们要做的就是勇敢的踏出那一步,然后披荆斩棘的向前走去。
影片给我的另一个想法是,永远不要停止自己变得优秀的步伐,女主人公的人生传奇的基石,正是其一生追求优秀的必然,Ginsburg在1960s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哈佛法学院,同时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学位,1993年宣誓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位女性、第一位犹太人女性最高法院大法官,影片的结尾,当白发苍苍,衣着蓝色职业套装的Ginsburg对着这个时代微笑时,我放佛看到了影片一开头哈佛法学院的茫茫男性人海中,这个个头很小的女生提着大大的公文包,开始了她的传奇人生作为电影艺术来说,这部片子并不算上乘之作,但是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却意义非凡,如果你也曾想改变这个世界或者你身边的生活,我诚意的推荐这部佳作;最后,让我们开始勇敢的做出一些改变,因为无论我们的尝试是否成功,注定的变革都会到来。
正如片中Ginsburg说的:“法律就算不变,人心也在变,社会在进步,无法阻挡人们思想的改变。
”
唯一一个试图接受他的老板,最后拒绝的理由是。
同事们的妻子会变得吃醋也许本身也不存在什么性别歧视,只不过在一个领域中,某一类人变得特别多的时候。
排异就出现了如果一个群体中,所有人都是相似的。
行为、思想、三观呢?
无疑,这个群体将会变得无比稳定。
根据熵增原则。
任何群体都会趋于这种稳定。
除非能够在。
微妙的平衡中,找到各方势力都均衡的点,史密斯?
但这决不利于整体进步,美国真正的内核就是瞎jb搞,让生态去决定新冠虽然死了这么多,但只要放开绿卡,多的是一堆世界的其他国家的高级知识分子中产挣着抢着要去,资本和技术,难道只是靠美元霸权确立的嘛女性要想获得应得的权利,需要首先有一个原本因为性别而受到不公待遇的男性平反事件作为理由,这也真的是曲折前进,本质性别bias她丈夫真好,always give her courage and encourage我不敢相信 这些看上去完全不能让人舒服的理论,限制人的自由,并强行允许国会根据权衡后的决策指定人的权利的思想,在那时候居然被认为是合理的居然能够明目张胆的提出为了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为了男人们能更好地挣钱,女人闷在家。
呵护整个家庭,照顾整个家庭,让孩子回家能得到一份温暖的晚餐。
就可以提出把女性禁锢在家庭主妇的位置上也许当时对女性的压迫跟对于黑人的压迫,实际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对黑人做得更加强烈。
所以导致我们之前已经学习过黑人,是经历过如此的不公,最后才获得今天这样的地位,可是。
我们中的大多数其实并不了解。
在那个政治不正确的年代,女性又经历过怎样的不公?
这些不公是如此隐晦,并且渺小,不易让人察觉。
但他却影响了。
女性这个团体的方方面面,尽管女生居然占了全球人数的50%,但他们依然被处于这样的弱势群体中
这个结尾反转和寓意还是很好猜的,不管底层可怜还是上层可恨,人类都已经没救了,猫猫狗狗留在这个世界就好啦。(石头和兰斯莫斯已经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中无法自拔了,求石头姐拍点别的吧
很妙!本以为是纯恨pharma和自救的电影,直到女主没捡枪还陪着继续玩就懂了。女主那么厉害可以和疯子谈判,确实有能力把药企做大做强,结果白学了哈…… 这就是呼吁爱护环境爱护自然的抽象电影呀!三体人如果看了这片子会是什么想法呢。
#Venezia-3 跟《可怜的东西》之间差十个《善良的种类》吧。说不上是最坏的兰斯莫斯,但是只能空怀念《龙虾》时期的趣味和生猛。设定还行:用性别对立做戏,结尾还行:有反转。兰斯莫斯是不是陷入了某种跟石头姐能拍就拍的高产出瓶颈期?上一次给我这种感觉就是大卫·O·拉塞尔和詹妮弗·劳伦斯的合作。放个假吧别硬拍。
音乐很好,结尾的奇观很精彩,中间真的够疯,以及拍的美国乡下太真实了吧!看得我太代入了!Plemons长得太像疯子了。emma感觉很享受在电影里被虐。感觉没事就需要一场这样的mindfuck
片名翻译的什么东西。。。我在三四星之间犹豫,真的很讨厌给女的剃光头。有机会看的话还是可以看的,不会看完觉得浪费时间。
我这被兰斯莫斯骗进电影院的毛病到底啥时候能改了。各种层面上一无所有且毫无价值的电影,结尾的gotcha姿态更是让人无语到发笑——因为真的零人在意。一星给两位演员,在如此空无一物的情境里努力表演的样子让人心疼。
兰斯莫斯为了结尾这碟醋包了整盆饺子。
看完整个人都环环保保的了
我觉得比poorthings好看;emma姐你真走火入魔了
@ coquitlam VIP 石头姐能不能少跟兰斯莫斯玩会儿…阴谋论+外星人的设定真是…😂最后戳破臭氧层,地球上只有自然的声音之后其实还挺好的…就是按理来说鸟或者蜜蜂应该也挂了才对吧…Meth Damon感觉瘦了很多😂(被lb的人机验证图笑死🤣
这片子有点意思,但观影过程也有点犯困。男的真是造孽啊,甭管虐的是不是外星人,他们这变态和残暴的基因确实是改变不了。反倒是最后人类灭绝了,一片祥和的感觉😂另外俩人的对话就如同网络对线,认知不同,完全不同频率,讲多了也挺无聊的。
那个……你们三个把日子过好比啥都强
蜜蜂的世界=《狗牙》的封闭管理+《混沌少年时》的网络社交茧房+吉尔莫·德尔·托罗的怪诞+无政府主义,结尾世界好久没有给人类可以休息的日子了
弗如《龙虾》。 2.5现在难道是grain over texture了?
还是兰导一直以来的大脑洞+阴谋论,但是这次最后反转有种wtf的感觉。然后片子观感上出了最后的大底,前面全程都很像冰血暴,我觉得如果往那个类型拍会更好看一点?然后建议兰导和石头姐各自冷静期一下,有点审美疲劳了。
平淡的故事,因为影像的表达变得超有冲击力。像李佳琦卖货的时候不断按铃铛。对的,就是这种感觉。一个彩色的油画铃铛。
#Venezia82#没看过原版,但这部翻拍给人的感觉还挺浑然天成的兰斯莫斯风格的。两位主演的演技十分突出,和强烈的艺术风格共同撑起了本片。石头的角色情绪比较单一,不觉得三封有戏,但这是一个相当有趣和精彩、演了就很值的角色; 杰西的角色更有层次一点,胜在既有脱离现实的偏执和喜感但也有落到实处流露出人性的一面,是第一主角。看两人的对手戏真是过瘾。成片质量也足够好,看好有奖。
从各种角度看都是一部“太兰斯莫斯”的电影了,所以理所应当拍得游刃有余。听说改编自韩国原著,不过看的时候我更想到弗莱德金2006年的《千疮百孔》,同样的阴谋论腌入味,同样的锡纸糊墙,同样的惨烈结局。特别喜欢兰斯莫斯这套字体和视觉设计,赶紧抄起来。
#LeVieDelCinema 2025【💣】狗改不了吃屎的零星电影。结尾?恐怕是最容易预测的“反转”,又或者说“反转”与否,存在任何价值吗?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