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哈德维希》开始疯狂迷上布鲁诺·杜蒙的。
透过对脸孔长时间的注视,他总能揭示出人物内心那些脆弱、暧昧乃至真正坚强的东西。
一如布列松,他是藉影在执行灵魂的观相术。
在我看来,他的侧重永远不会是严厉的批判,而是看似残酷实则温柔的理解。
是的,这才是杜蒙的力量来源。
《法兰西》看似充斥着对以媒体为圆心所放射出去的一切‘‘恶’’的张扬嘲讽,但内里却在苦寻一条同理的路,因为那才是获得拯救的唯一可能。
在一次次小心翼翼地推进人脸的镜头的作用下,我们终于敢去相信,在无事不捏造的年代,仍存在着属于真的静谧,尽管那彷如恩典般的状态随时会被捣碎。
我从来都不是蕾雅·赛杜的信众之一,但这一次,杜蒙让我信了她。
“娇贵的法兰西又一次流下泪水”,法兰西带着两个助手往前走就像是过去旧贵族带着两个背重物的随身侍从骑在马上,雄纠纠气昂昂却一脸忧郁。
整部片子的核心是关于摄影机伦理的,摄影机应该拍什么怎么拍,以及摄影机什么时候应该停机什么时候应该沉默,伦理直接关于一宗暴力。
这部片子完全是成熟之作,导演把一个记者(既经常出现在摄影机中又经常出现在摄影机外)作为沟通客观视角以及摄影机视角的媒介,通过法兰西自身作为一个人与社会关于明星的想象,实际上在这些处理中法兰西作为一个中介被很好的表现矛盾、分裂(以及你是左派还是右派,回答是这些都不重要明天不会更好)。
更关键之处在于,法兰西这个角色毫无疑问直接指代法国本身(对祖国复杂矛盾的感情在我看来是对祖国情感的真正体现,虽然“祖国”这个提法多么可疑),法国的某种左右为难,发过的困境。
导演用大量的潜台词(功底极好),客观镜头与摄影机视角的切换,对于周围环境速率的把握,大连的鸟瞰、大远景镜头,以及比如车内戏背景总有的大玻璃,每次当摄影机向女主逼近的时候,事实上几乎是“元”的,角色意识到了景别的缩小,意识到特写的到来,意识到自己深陷囹圄——她自己也无法相信自己所说的那些话,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话是否真的来源自己,进而怀疑自身的存在。
影片中关于什么时候该出现录音杆摄影机,什么时候应该隐藏,什么时候切换不同的视角事实上无论在节奏还是叙事上都极为有效且合理,而导演又极其喜欢在女主上个镜头还接近崩溃,下个镜头可能就是一脸笑意,这种镜头序列之间的差异,极为巧妙的塑造着角色本身的性格。
而儿子丈夫车祸(虽然可能有点滥情)和采访达妮的片段(导演几乎自身下场说话了)又极好极好。
整部片子的调性也许有些奇怪,甚至可能有比较强的片段感(虽然概念上实际高度凝缩),在声音、媒介和剪辑的运用上绝对是精妙的。
并且精确,这在最近几年指涉现实、社会、政治的片子中已经极为难得了。
那些战场上的镜头不知道是不是实拍,有一种很强的布景感,但事实上这些疑似问题的问题都可以被影片自身的结构很好的消化。
我也不明白怎么只有 6.9,这不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但绝对是一部成熟且情感真诚且充沛的作品,好的桥段和设计都不少,至少得八分往上
一部让蕾雅·赛杜大放异彩的作品。
在《法兰西特派》中,蕾老师只是星光熠熠卡司中的一份子。
尽管如此,其在开篇的“艺术与艺术家”故事中所饰演的疯狂画家的缪斯(同时也是女狱卒)依然令人惊艳。
但在杜蒙导演的《法兰西》中,蕾雅·赛杜是毫无疑问的女主。
在影片中,蕾老师饰演了一位与法国同名的著名女记者“法兰西”。
通过看似日常但却怪异的故事叙述以及各种杜蒙式的特写镜头,讲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
通篇看来,法兰西给我留下了以下挥之不去的印象:割裂:公众前的光鲜亮丽,家庭里的失败妻母;台前的亲赴前线、英勇无畏,幕后的拍摄愚民作秀、几无思考见地;人前的内心强大,背后的内心空虚……公众面前的法兰西脸上永远擦着白粉,配上红唇,强烈的疏离感和虚假感跃然纸上;但私下里,这幅妆容被卸去,她也有了多次的真情流露,出于同情、愤怒、爱意,乃至其它。
恐怖:一个人由虚伪状态开始,在意外后想要追求内心的自我与真实,但在被欺骗后立马退回至原有的虚伪状态乃至更甚。
整个过程让我细思极恐。
在我观看《法兰西》的前半个小时中,我以为这又是一部讽刺媒体的作品,如同去年年底的《不要抬头》。
但随着故事的进展,我发现杜蒙的野心要大得多,他还想要探讨家庭、婚姻、自我救赎、真实与虚假、法国社会沉疴……这和其哲学背景不无关系。
杜蒙导演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他只拍具有复杂解读的电影。
我想说,杜蒙做到了。
政治与媒体,政党与人民,家庭与自我。
欧洲大陆与地中海之南:自我感动的媚俗与真实经历的痛苦。
开头出现的法国总统与荤段子的并置揭开了政治的落幕:秩序的重写(媒体的谎言)—强者法则。
几十年前的电影的常规里主角乃男人,如今的电影之主角换成了女人,性别变了,倒转过来了,但其他的什么也没有变—(依然是)强者法则。
人与世界之间始终间隔着一层媒体的边距,电影要做的应该是远离这些掌握话语权的强者的态度,但同时也最好远离一些“被强者了的”态度,因为电影应该和真理站在一起(真理不在任何的立场之中)。
世界末日就是“我爱你”的真实力量被利益所虚伪。
法兰西 (2021)6.92021 /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比利时 / 剧情 喜剧 / 布鲁诺·杜蒙 / 蕾雅·赛杜 布朗什·加丁大多数剧情片都晦涩难懂且庸长,但是当你能读懂看透,那将是另一一个层次的感受,本片亦或许就是如此!
大美女法兰西是法国电视台第一红人,不仅能与首相马克龙针锋相对又能暗送秋波,她带领团队冲在战争一线,还亲历难民逃难过程,她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丈夫帅气优秀,儿子聪明伶俐…然而这一切都是表象而已!
她在战争一线的视频都是摆拍,亲历难民逃难过程也就是取个景而已,丈夫和自己貌合神离,儿子叛逆不听话,也许和马克龙的暗送秋波也都是技术剪辑…如此状态的她想不抑郁都难,虽然一直在治疗,然而并没有效果,终于有一天,她选择激流勇退!
独自去一家常年冰天雪地的疗养院治疗抑郁症,然而在这里却偶遇了钟爱自己的年轻小伙儿,在爱情的滋润下,她以为找到了真正的爱情,甚至以为治愈了自己的抑郁症!
然而事实是小伙子也是记者,伪装成游客走进法兰西内心,主要还是为了哗众取宠,发表了一篇深度解读法兰西的文章,当然,文章大火。
而法兰西备受打击,最终选择重操旧业,继续回去当她的网红主持人,也许这就是报应,她继续编辑着虚假新闻的时候,她的老公和孩子都出车祸身亡!
这里不得不说的一个细节就是,在亡夫和孩子的墓地她连一滴泪水都没有,但是她是一个在镜头前随时飙泪的主啊!
这里其实不得不佩服女主的扮演者,真的在很多需要的场合,她能随时飙泪,且恰到好处!
虽然她的丑闻已是人尽皆知,她依然无所顾忌我行我素,采访着社会焦点的丑闻轶事,片尾,那个在她面前砸了自行车的人,也许就是代表了民众的愤怒,而她却靠在情人的肩膀,露出了诡异的表情!
其实,个人觉得法兰西的真我的时候,就是对待那个她撞伤的外卖小哥的一家人!
然而,她却只能在自己编织的虚假人设里渐行渐远!
片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一段对白是在一场慈善晚会里一个西装革履的社会名流说的关于资本主义的对话:“什么是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就是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就是要追求道德和心灵上的提升,越来越接近圆满的境界,为了救赎和赎罪,为自己也为他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奉献,钱对于我们已经花不完了,赤条条来赤条条走,才得善终,人死了,善行会留下!
”然后,下一秒,说话的人就被酒呛住了,这大概是本片最大的讽刺了吧!
第一遍·2021.12.9 属于布鲁诺·杜蒙的法兰西影像,属于观众眼中的法兰西凝视,闹腾或是严肃,欢笑或是哭泣,都存在于蕾雅·赛杜的一言一行之中,现实的荒谬和残酷,全都无处遁形。
蕾雅·赛杜的独特魅力,蓝色的眼眸布满各种情绪,血红的双唇彰显出桀骜的个性,她的笑容带有一种治愈人心的能力,她的泪水映射出人世间的千姿百态,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
影片将人类社会的悲哀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在我们面前,将尖锐的社会问题摆在台面之上,用美到不真实的风景来治愈被现实压迫着的脆弱灵魂,是对现实的批判,也是对个人的悲悯。
她对着镜头说谎,对着自己倾诉,她是摄像机前勇敢无畏的记者,也是演播室里光鲜亮丽的主持人,但归根结底,她只是一个在生活中落魄不堪的女性,渴望着爱与被爱。
人生有无数种可能,一不留神就会像那辆被践踏的自行车一样,顷刻间便成为了面目全非的存在。
第二遍·2022.12.12 HIIFF·4th&NO.7|金棕榈店∶重温,4→5。
政治、战争和家庭之间的关系束缚,美艳动人的蕾雅·赛杜,淡蓝色的眼眸,炽热的红唇,盛气凌人的姿态,华丽优雅的外表,以叙事者的高傲姿态带领我们走进她不平凡的生活当中。
巴黎的都市之景,残酷的战争前线,成为了伪装自我的华丽包装,像那千变万化的服饰,令人沉醉、令人着迷,不同风格的美,是属于法兰西的高光时刻。
舆论下的痛苦不堪,写满嘲讽和谩骂话语的生活,短暂的逃离,在冰天雪地里拥抱亲吻,自以为是的爱情,却只是一场骗局,这所有的一切在最后全都化作了她生活里无形的压力,每一次流泪的瞬间,就连灵魂也被扑面而来的绝望气息所淹没,无力挣扎与反抗,曾经的风度早已无迹可寻,只剩下狼狈与懦弱。
外在的满足,内在的空虚,愤怒无处宣泄,悲伤无人知晓,眼里的余光消散。
《法兰西》这部片子很怪。
看过布鲁诺·杜蒙的人都知道他本身就是个怪才。
这个片名和女主同名,很多人觉得法兰西就象征着法兰西,外表靓丽光鲜,其实一塌糊涂。
非要这么说也不是不成。
但反正我不觉得这片只是在聊法国那点事儿。
海报信息量就很大:珠光宝气的赛杜坐在直播间,银屏上是她在现场的英勇形象,回眸间无尽的冷漠与无奈......
有谁知道这是真的法国总统还是找人扮演的?
蕾雅·赛杜在片中演技大展,最厉害的就最她的哭戏。
她的哭戏简直出神入画,说哭就哭。
以至我看好多豆瓣网友说女主得了抑郁症。
她在工作现场会哭,在采访现场会为难民们一洒同情泪,被采访的政客强白几句,马上公主哭。
被问了尴尬问题立即现场飙泪。
离职时的热泪盈框,被爱的人欺负也会大放悲声。
顺便说一句,这个境头是放在汽车脚踏板的位置,我在以前的电影里从没见到这样的机位。
她哭得好丑,蕾雅·赛杜能站到现在世界影坛一姐的位置真不是浪得虚名,人家真是拼。
说来就来的眼泪,如泉水一般喷涌而出,杜蒙用这样的方式,“消费”观众的共情。
赛杜永远知道镜头在哪儿,就算哭成这样,也能准确找到隐藏的摄像头。
片中有好几场是女主在采访现场的戏,杜蒙不厌其烦地让她表演采访的全部过程,包括提问镜头的补拍。
他想说明啥?
其实新闻采访和拍电影是很像的,镜头不可能是一镜到底,需要重拍、机位的调整,和后期的剪辑,以完成时空的缝合。
导演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新闻采访的制作过程,就是质疑一下事情的真实:你所见未必为真。
还有开车的场景,很多网友都发现了有明显的穿帮镜头。
那显然是杜蒙有意为之的。
赛杜拎包就走出了车,这种故意的穿帮,就是要消解影像空间的现实感。
告诉观众:这是电影!
再讲几个有意思的镜头吧。
女主到她撞伤的快递小哥(好像是移民家庭)慰问,她在一个看着不错的家里,小哥的妈却说家里没有收入,生活困窘。
这时,镜头推向赛杜,我们看到她在思考,然后镜头固定在她脸上,她掏出支票,给这家人开了张挺大额的支票。
明知被讹,但考虑到镜头后那些看不见的目光,女主爽快地掏出了支票本。
另一个镜头里,杜赛闷闷不乐地坐在公园长椅上,这时她突然抬起头,四十五度角向斜上方直视镜头,露出奇怪的笑容。
你们能放过我吗?
同样的微笑和哭泣,在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达到杜赛的表演峰值:她依偎在曾经骗过她的无良记者怀里,对着镜头,不,是对着观众露出了她标志性的笑容,而此时一滴眼泪顺着眼角划落!
流泪的笑容,诡异的凝视。
所有的穿帮,所有的直视观众,所有的动不动发生的梨花带雨,其实只想说一个事儿,有镜头的地方无真相。
一切不过是精心,有时甚至是粗心布置的骗局。
为了观者的窥伺欲的满足,当然也是为了钱,为了女主那不经意被展示出的上流社会体面生活。
因为有了摄影机的“凝视”你哪里分得清人们是真实地活着,还是表演给你看?!
如果你的忧伤也是镜头下的,我们怎么分得清它是表演还是真情呢?
女主只有在一个时候没有哭,就是她去给老公和儿子扫墓的这个镜头!
正如深焦大伽圆首的秘书在他的豆瓣影评里指出的那样:《法兰西》给了我们一个故事,却又有意将我们拉出普通影像为观众营造的舒适区,只因于杜蒙而言,一切尽是伪造,一切尽是荒诞。
在影片的最后,女主对那个骗了她的小记者说了一番话,道出了导演对这个被影像遮蔽的时代的看法:你那样做其实还是很嫩的,你毕竟是圈外人。
对于我们,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我们的工作。
我接受这个行业带给我的一切,名利也好,损害也罢。
别和我提什么理想公平、社会正义,那些都是虚的,我只关注当下,就是此时此刻的生活。
觉得没看懂的朋友,细品品她这段话。
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大概都听过由谋杀亲夫的Gucci家族掌门人之妻雷吉亚尼原创的这句话:“宁可坐在劳斯莱斯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
”她替无数家境平凡却向往优渥生活的女孩道出了心声。
但如果这个哭泣的女孩本就含着金汤匙长大呢?
披着LV华服的她的泪水,还值不值得人们同情?
布鲁诺·杜蒙的电影《法兰西》,提出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与祖国同名的女主人公,或许正提喻着一个关乎法国、也关乎人性的寓言。
偏离金牌电视新闻主播法兰西·德莫(由名门之女、LV和Prada代言人蕾雅·赛杜饰演),是家喻户晓的媒体名人。
坐阵于巴黎演播室时,她光鲜亮丽、落落大方,对社会、民生、内政和外交问题都能侃侃而谈。
实地采访时,她则是满怀同情心与勇气的记者,在危险地带、战争现场、跨越地中海的难民船上奋不顾身,将前线影像带到观众眼前。
但她所呈现的一切,果真是真相吗?
导演布鲁诺·杜蒙显然不这么认为。
通过精心安排的场景,他向我们揭示了电视新闻影像的虚假:像电影一样,电视新闻也是由摆拍、表演和剪辑所塑造,只不过它或许比电影虚伪,电影从不声称自己呈现的是现实本身,电视却会这么做。
而法兰西本人的工作方法,更暴露出她在认识论方面的偏离真相。
通常来说,电视记者只会在对观众讲话时直视镜头,在与采访对象对话时会将视线偏离摄像机,以追求客观效果。
但法兰西却反其道而行,她向被访者提问时总是直视镜头。
这让她主导的访谈带上了一丝滑稽的拷问感,也暗示着作为一个媒体人,她的工作方法是反常和过度自我中心的。
事实上,法兰西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对第三世界民众以及本土下位者的关心,姿态要大于实质。
这也是某种属于法国文化的传统:从萨特到福柯,再到当今的巴迪欧和贝尔纳·亨利-莱维,法国知识分子对自身身份和姿态的在意程度,似乎一直不亚于他们对被侮辱和被损害者的关切,并且他们也经常倾向于将社会公共问题与个人生活困惑相混淆。
自我意识过剩,是属于法国文化精英的突出特征,法兰西·德莫自然也不例外。
矛盾但法兰西的自恋、自私与虚荣,是否代表着她对下位者的关切是虚假的?
答案也是否定的。
在驾车不小心撞到一位阿拉伯裔青年后,法兰西因自责而患上了抑郁症。
任何来自外界的细微刺激都会使她情绪失控;她视野中的任何虚伪不公,都会让她流下无助的眼泪。
法兰西的眼泪是鳄鱼之泪吗?
我们时常会发出如上疑问,因为即便在变得抑郁后,她依然继续与她庸俗市侩的助理开着没品玩笑,也继续坚持着她十分可疑的工作伦理:为了摆拍,她可以暂时登上橡皮船与难民为伍,但她绝不会为此让海水沾湿她的鞋,也不会真的在橡皮船上过夜,毕竟电视台条件舒适的工作船只就在不远处。
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法兰西眼泪中的真挚:什么都不能阻止她每天穿戴LV的名贵衣包,但她也的确对他人怀有真挚的悲悯。
事实上,在内心深处,她了解记者身份对她的异化:为了流量与名望,她每天都在把严肃话题和他人的苦难转化为商品。
她能够本能地感知到这一切的虚伪和不道德,这让她的灵魂时时处于矛盾与挣扎之中。
目光作为一部电影,《法兰西》在试图呈现关于主人公的全部真相,而不仅仅是其中的某一面。
导演杜蒙曾说,当今媒体所身处的数码时代是高度规范化、无菌、二元的(0和1),它在试图消解世界与人性的复杂。
而《法兰西》要做的,正是将这种复杂还原。
一个社会可以同时既虚伪又真诚,一个个体也可以同时兼具崇高与粗俗、可亲与可鄙。
对于世界的如此认知,让杜蒙的目光在面对女主角法兰西时也变得无比复杂。
在情感层面,他既充满讥讽,又饱含同情;在本体层面,他的摄影机既指代着来自观众的注视,也是他审视与评判角色/演员的眼睛,甚至还是上帝饱含审判意味的视线:当一个俯瞰镜头毫无预兆地在电影中出现时,神性替代了日常,影片基调也立刻从世俗中抽离。
而法兰西/蕾雅·赛杜也一次次向摄影机回馈着目光。
在影片一开始,法兰西直视镜头的寓意仅来自剧情内部——那是她出于自恋,对记者工作进行的越轨实践。
但随着影片发展,她的目光也渐渐越过剧情,向画外世界漫溢。
她究竟在直视谁?
是在暗中注视她的观众,是对她进行审判的上帝,抑或仅仅是一面镜子?
而通过这面镜子,她究竟是会走向自省,还是会堕入更深的自欺?
或许上述所有冲动,全都存在于法兰西的目光中。
她用这双眼睛时而博取同情,时而谦卑求助,时而自我粉饰,时而认真审视自己的灵魂。
到最后,这双眼睛又在虔诚地向上帝发问:我知道自己身处泥潭,如今已罪无可赦,但我有没有可能获得救赎?
世间究竟是否还存在某种超越性的可能?
从宗教意味浓厚的《人啊人》《撒旦之外》,到近年的《小宽宽》与《贞德》,虽然素材跨越不同地域和年代,但杜蒙作品的核心得到了完整保留:在罪恶肮脏中对超越的渴望,在粗俗丑陋中对神性的向往。
尽管有时他的答案是悲观的,但他从未放弃追问。
这也让《法兰西》既聚焦法兰西,又超越法兰西。
它不仅是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影射,从根本上,它亦是对于人类生存境况的寓言。
(《南方人物周刊》 2022/4)
〈France〉译为《法兰西》,它讲了一位法国电视台主播France一边身处战区拍摄新闻,一边游离于这些新闻播出后产出的资本所塑造的所谓上层社会之中。
那些打扮体面,谈吐优雅的人们口中形而上的谈论,那些流离失所的,随海浪被放逐的难民的慌张,好像和France都不太有关,她无法将自我与她立足的事业、社会地位和新闻内部建立可靠的连接,她一点也不慌张,但她却真正地被放逐了。
那些当地普通的、不为人知的人们在公园与France偶遇,交谈之中充斥着“想要成为她”、“羡慕她”的话语,France无法和任何人到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关于几近自我虚无的语境,话题碰撞之间,弹回来的大部分的都是“怎么会这样呢?
”。
是啊,大部分人一生忙忙碌碌想要站在充裕的资本之上,够到更高的天空,为人所羡,但如果真的实现了呢?
然后呢?
我们不理解高处不胜寒者稳稳的脚下对应的是摇摇欲坠的头顶,他们手里的和脑中的是两个世界。
最终电影中的France在疗养地被与自己一见钟情者拿作了新闻,但在这位男士不断的道歉之下,France接受了,她接受的好像不是背叛,而是自己注定无法和任何人穿越那些社会在自己身边筑起的屏障,到达“人”本身,她决定不再那么怕这种“无关性”了。
选择一个漂亮、完美、时尚、魅力的女性与“法国”同名,似乎可以看作是法国人的自我想象,而法国人对自我的想象,又从来都离不开外国人对法国投注的浪漫想象,这种浪漫想象的投影,有时甚至与法国无关,只是一种自我的幻想投射,但建基于此的法国,如今不得不面临着持续的拟像危机。
香榭丽舍大街、高级订制服装、浪漫风情女人、红唇金发和白到透明的皮肤,蕾雅的美自带着法国女性的漫不经心与致命吸引,从无敌的魅力女性到“歇斯底里症”的多愁善感,让法兰西失去魔力光晕的,好像是这个残酷的世界。
因为世界太过残酷,美人也失去了笑的能力。
就像几场车戏的设计,坐在车中的法兰西,俨然失去了齐泽克所言的抵挡“实在界”的防风玻璃,在这个“超平面”的车中,他人可以随意进入,就像他人可以随意和她合影一样。
在现实和摄像机世界双重生活的法兰西,从打破其小布尔乔亚的边界,换下一贯的玫红色外衣,进入失能家庭开始,便无法回头地离开了先前的生活状态,离开且回不去,还没有新的归属,后面丈夫和儿子因车故障的死亡,以及那娱乐杂志标题粗暴勾连的逻辑“法兰西失言后,家人去世”,都在告诉我们资产阶级“美梦”终会破灭(哪怕它也并非美梦),但失去着落的中产阶级并不会自动降落到中产阶级乃至底层,虽然大众传媒给了人跨越阶级、共享资源的幻象,但实际上只是将阶层包装得更隐蔽罢了,因为更隐蔽,所以更难跨越。
粉丝们无法追到阿尔卑斯山,因为贵,因为远,这是小布尔乔亚们在面对残酷现实的“休养胜地”,底层人们只能在家里沙发上躺着,即便如此,也是在遇到“大善人”法兰西的前提下。
但终究无法永远逃避,她会被美好的未来诱惑着离开。
与家里没有电视的拉丁语老师的外遇,让脆弱的小资产阶级法兰西“变成透明”的愿望成真,她回到现实世界,企图重新开始,与曾经的生活完美接续,但总有一个声音告诉她,哪里变了。
或者是突然而来的情绪和无法控制的泪水。
目睹了武装反伊斯兰的斗争、难民船的逃难、侵害孩童等等残酷现实,无论是曾经伟大的、闪闪发光的人道主义,还是当下盛行的犬儒、对“他者”的张开(想到韩炳哲),都无法解释,“这就是战争”,于是最后以一种盖棺定论、宣言的方式自我承诺:“这是我的工作,不管怎么样我都接受它,我不相信所谓光明的未来,不相信进步和理想,那些都是虚的,就是那些东西让人痛苦,你明白吗?
只有现在,只有现在最重要,放下对未来的憧憬,别再逃避当下。
”从开头的咄咄逼人又频送秋波,笑着质疑着马克龙的无能为力,到真的面对了现实后的脆弱和无能为力,“法兰西”理解并成为了“马克龙”。
在一次次刻意走到镜头前景的表演中,我们目睹了“法兰西”从政治领袖到知识分子和整个中产阶级的崩溃。
PS:标题源于“嘟嘟熊之父”短评
剧情非常弱于是塞了一堆非常刻意的笑点,演员演得过于夸张
腕儿真多,话真密,梗真单一,歌舞真好看
片名应该叫《电人》,整个跟马戏团没有太多关系,还是双胞胎互相认错人的老梗,所有笑点基本都来自这里。很多场景明显是布景,影片的色彩调到饱和、极致,赏心悦目,故事、动作都夸张到爆。
以前小瞧印度电影水平了,就这么一部烂片都远比国内的烂片制作精良。
在飞机上看的,真的很有印度电影的特色
总的来说,《疯狂马戏团》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印度电影。它用独特的视角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了友情、信念与梦想的力量。如果你喜欢印度电影或者对马戏团题材感兴趣,那么这部电影绝对不容错过!
分不清谁是谁,看得我都晕了。夸张的搞笑
主题表达力度不够五色令人目盲
谁是谁没看懂
我只想说院长真该死啊,结尾身世曝光的时候,我是真的期待主角上去铲他俩耳屎。这人往大了说为了全人类,往小了说就是一己私欲,这种拿别人做实验的事,跟灭霸有啥区别,一点都不人道。整片看完,不知道咋的,就是气不顺。----而且这片哪来的迪皮卡???我怎么没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