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很多人觉得电影拍得没有深度。
我要承认,我不是为了辩护这部电影来的。
还是想把一些想法写下来,原因很简单,就是我被吓到了 0 0 (看的当时没有太害怕,看完了之后一晚上没睡好。
)现在回头再审视一下这部电影,看看它说的什么。
首先,一个最明显的结论:这电影的世界中存在着某种“奇异”的因素。
我称之为奇异,也就是在我们大部分人的日常经验之外的。
例如过于整齐、一排排粉刷得完全等同的房屋;永远饱满明亮的太阳和轻飘飘的云朵;包装完好、定期送到、甚至附上简单说明的生活用品……当然,如果说上面这些还只算有些许奇怪乃至诡异的话,Yonder的世界里也有其他一些事物可以说确定是非人类的,例如看似无限延伸实则似乎是原地循环的Yonder社区,迅速长大的孩子,孩子的某些行为与模样(模仿声线算吗?
存疑),以及影片最后的奇幻空间,所有其他的9号房……1. 孩子和Martin专门说说这个孩子,顺带提下那个销售员,Martin。
刚才提到过,这孩子有明显非人类的地方。
首先当然是成长得过于迅速;还有就是孩子有过2次非常明显的“变形”或者说改变形态,一次在女主问“今天你遇见了谁”的那时(整个面部和脖子的变形),另一次就是在片尾了(爬行的姿态和声音,抬起地面)。
但是,仔细想想可以发现,其他方面可以说这个孩子没有表现出什么太夸张的地方。
在家是吵了点,一直尖叫是可能让人很焦躁,盯着电视机看,自己跑出门,看奇怪的书……实话说,这些行为本身并没有什么绝对不正常的地方。
他可能能说其他的语言(非人的语言?
),但是他没在男女主面前这么做。
他可以变形,但是导演并没有让他每过个几分钟就变形来吓人。
他甚至没有表现出过任何明显的攻击性。
他的变形没有用来杀人吃人,反而是女主要给他一锤,他逃跑了(而且也可以受伤)。
把他关进车里,也没有看见他用什么奇异功能逃出。
这些说明,导演没有安排他为吓人而吓人,为伤人而伤人。
如果从人的视角来活一遍这个孩子至今为止的生活——从婴儿,到童年到成年——可以说,从人的视角来说,这种生活也是个悲剧。
或许他并没有主观感觉到过悲伤/愤怒等,但是男女主待他的有些方式也绝对不是对待人的方式。
从来不是这个家的一部分。
被叫做是“它”。
高兴了就一起躺在草地上看云朵,需要陪伴了就躺在我的小床旁边睡着,讨厌我就把我扔在车里关起来,在背后讨论我,害怕我就在背后说为什么没有早点杀死我。
我绝对不是说这个孩子【应该】当做人来对待,但我必须要说这是一个畸形的成长历程。
但是,站在孩子自己的视角,他是否感到畸形呢?
畸形与否,他并不困扰。
他有他自己的生活。
他没有梦,没有玩伴,但是电视机代替了他的梦(一些古怪的图像);他开始可以出门,有自己的活动,男女主并不知道他去哪里。
他遇见了男女主不能看见的人。
他有他自己才知道的事(“我不能说”)。
他很有可能掌握了一些男女主不明白的信息,甚至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那就是他的“教化”或“教育”。
所有这些,男主是绝对不关心的,女主曾试图去明白(翻看他的书),但也并不能明白。
在这个父母觉得完全是怪异而又单调得令人作呕的世界,这孩子完全不感觉无聊。
他没有表现出来过任何的厌烦,任何对“外面的世界”的向往。
他对这地方不感到困惑。
他可以在这世界玩捉迷藏。
他知晓这里的语言,他明白怎样在这迷宫一样的地方穿行,他甚至有能力出去到所谓外面的世界。
这整一个过程,男女主不明白,没有多大的意愿明白,也可能没可能明白。
男女主能看见的,是这孩子有两种明确的学习行为:观察,和模仿。
观察。
男主说了,这小男孩is always watching。
这孩子几乎是降生在这个世界的。
他不抗拒这里的种种奇异。
他不感到畸形。
他在这里长大。
模仿,这孩子可以几乎完美地模仿他父母,他们的语气,日常对话。
他也可以模仿非人的存在。
刚才说过,他知晓这世界。
现在看来片尾成为Martin当然非他莫属——唯有他才能穿行于这两个世界。
虽然他可能不能完美地融入人类世界(想想上一任Martin,和他相处还是让人很不舒服),但是这样就够了。
他完全明白自己Yonder世界的规则,而且有能力踩在人类世界的边界。
这样就可以了。
而Martin的奇怪也就一点也不奇怪。
从小就是那样长大,哪里有正常和人相处、让人感觉自在的能力?
2. 男女主和所有其他人再反过来看男女主的表现。
我看见有人说,这电影是反婚反育的宣传片。
确实,电影的内容很轻易就可以和一些社会现象联系在一起,购房,建立家庭,育儿,工作,夫妻不和,孩子长大离家,父母重新在一起寻找生活的意义……当然,电影有电影的戏剧性的张力。
男女主是意外地来到了这个房子,意外地有了孩子,意外地过上“居家生活”。
从电影来看,他们甚至不一定本来结婚了没有。
换句话说,Yonder大大加快了他们作为一对情侣的社会历程。
这个我相信有些年轻夫妻都有共鸣:青少年时期几乎都还在眼前,下一个孩子就已经来到生活叫你爸爸妈妈。
在这个层面上,再加上Yonder的种种异常,有各种矛盾痛苦几乎都是难免。
我们看见,在Yonder的生存方式,男女主(或者说过去的每一任夫妻)——和小男孩(甚至过去的每一个Martin)肯定是完全不同的。
普通人类是被迫留在这里的。
他们面对着一个异常的世界,经受着内心的恐惧,抗拒,敌对,厌恶,甚至空荡无聊。
Martin们则不同。
他们就在这里长大。
对这个地方,他们没有什么问题。
相反,和普通人类的相处才是他们的历练(我们看见了,人类甚至可能想要虐待他们);这样的经历prepare them for the world;他们可能一直以来连名字都没有,直到“父母”的生命完结——大概也是他们的成长完成——然后才来到普通世界,获得一个普通人眼中的名字,在这里拥有他们自己的位置。
这些普通人类们,在这个无法逃脱的生态箱里试图用一种尽可能不那么痛苦的方式度过他们的时间。
他们带孩子真的是处于父爱,母爱吗?
我们也看见,可能是出于无聊打发时间。
可能是不得不照看孩子,免得他尖叫。
可能是害怕,害怕这个“非人”的孩子。
女主态度的摇摆不定是最明显的了。
她本身是老师,和孩子的相处也比男主更有技巧(在孩子说了不能讨论那天见到的人时,女主玩了点小游戏,试图引出答案)。
她可能也更有“道德”,反对把孩子锁在车里,但她也更软弱,她没有杀死孩子的力量和意志。
3人中,她最需要他人的慰藉。
小男孩不用多说了,男主有自己的坑(字面意义上的;曾是他的爱好,现在是他的寄托),而在没有了伴侣陪伴的时间里女主在孩子那寻找陪伴和安慰,在发现男孩的“非人”后又希望男主能给一点安全感。
我绝对不是居高临下地打这段话的,我可以想象,唯一的安慰沉迷挖坑,衰弱死亡,而“孩子”只带来一个body bag的恐惧。
但这不改变这一事实:她需要他人的慰藉。
这是她作为一个人类的一面。
其他人呢?
除了育儿,持家,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追问或者消磨时间(男主),我们在最后的奇妙空间里看见有人沉迷于释放欲望(性),有人可能寄托于宗教(餐桌上的女人做出祈祷的姿态);有人无法忍受这一切,选择了自杀(浴缸里的男人)。
谁能说自己在奇妙世界里能好好生活呢?
即使为你提供一切饮食住宿,孩子不再尖叫,没有什么事情明确地在攻击你,或许脑中的意念就足以让人疯掉。
看见很多人讨论这个Yonder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谁在操纵,目的是什么。
我想,男女主还有所有其他面对着Yonder世界的人大概也想过一样的问题。
这是什么地方?
有什么目的?
我到底对这地方了解多少?
我能了解多少?
除了“怎么逃出去”,类似这样的问题毫无疑问是哲学问题,也是真实世界里,我们对自身所在的这个世界可能提出的问题。
当然,人们试图理解Yonder世界所作出的努力未必能揭示Yonder的真相,却清楚表明了人们自身的特质。
之前看的一个电影台词大概是这个意思: What you've been saying about me doesn't tell you about me; it tells me about you.
人性的懦弱,母爱的泛滥,男主象征对生活的抗争,而女主象征着妥协。。。
男人女人对婚姻截然不同的态度,阉割版本其实更符合这个主题,而不是"鸠占鹊巢"。
那些高维视角根本没必要展现,怪胎是不是外星生物也不重要,女主最后也没有步男主后尘,或许阉割版本就是隐喻"好死不如赖活着"。。。。。。。。。
1.一对农民工夫妇怀揣着对新生活的向往,贷款买了一套房子2.被房贷捆绑的他们发现自己似乎失去了自由,什么事情都是围绕着房子房贷,失去了探索其它世界的可能性,自己的整个世界都围绕着这个房子转3.试图挽救自己生活的他们意外有了一个孩子4.有外人告诉他们,虽然苦点,孩子养大了就自由啦5.他们觉得有道理,努力扶养孩子6.父亲只想逃离这种生活,用努力工作(外出打工)作为自己的信念的支撑。
也因此疏于对孩子管理7.因为只有母亲教育,孩子性格扭曲变得不是个人8.父亲辛苦劳作一辈子,发现什么都没得到,自己的劳动除了换来一身伤痛,最终只是自掘坟墓而已(体力劳动者老了标准结局)9.孩子养成了个白眼狼,也不救爸妈,就想他们死了继承遗产,开始新生活。
10.孩子成了房产销售,用话术勾引类似自己父母的客户继续入这个大坑。
[捂脸]
何为生态箱?
人类为了观察动物的行为,为了这种动物设计了一套完整的生态体系,并把实验对象放到里面进行观察。
所以,从标题《生态箱》和“惊悚”的分类就能猜个大概齐,这个电影是讲的人类被放进了生态箱,被其他物种观察了起来。
起先我和其他网友一样认为,片中的“马丁”们是观察着,他们观察,模仿人类的行为,最终鸠占鹊巢消灭人类。
但当我看到第四遍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鸠占鹊巢”的这个弱肉强食的现象,是谁在观察?
是“鸠”吗?
显然不是“鸠”们自己在观察,而是人类,是人类在以上帝视角观察这两种动物。
好了,现在回到电影,这种叫“马丁”的生物和人类生活在了同一个空间,“马丁”们借人类的各种资源休养生息,繁衍寄生,把Tom和Gemma榨干之后去寻找下一个受害者。
“马丁”显然是“鸠”,人类是那些被从树上挤下来的“雀”,那么,是谁在观察?
应该是比人类和“马丁”都高级的生物才对,这种生物把“马丁”放进人类空间,观察着人类和“马丁”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才是“生态箱”的含义。
(可能是过度解读吧,不过见仁见智的东西,也无所谓对错嘛)
去年就开始关注这个片子,大概5月份就出了预告片,看预告片,你以为会是一对儿夫妻去看房,结果被房产经理忽悠以及诱拐进了一个鬼打墙别墅房区,他们被迫领养一个孩子并被告知,只要养大了孩子就能被释放。
这也是本片剧情的梗概。
相当吸引人,不是吗?
生态箱2019然而,这部却是那种不看到结尾完全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的电影。
为了保持观影的完整性和趣味性,我不会提前进行任何剧透。
想要看剧情分析的,可以直接跳到分割线以后,而首先来谈谈我所看到的,以及分析镜头语言。
这是一部很难用类型来界定的电影,说是爱情片,我信!
说是惊悚片,我信;说是恐怖片,我信;说是B级片虐杀电影,我信!
说是外星人题材电影,我还是信!
看完电影一时半会儿冷静不下来,大脑高速运转,有太多想说的了,连夜肝了这片影评!
显然可以猜到,导演之前一定看过很多电影,这部片子的想象力真的可谓是天马行空,鬼斧神工!
融合了太多的元素,看到了希区柯克的各种恐怖片的影子,数都数不清!
那么问题来了,查了一下导演的履历,可以说基乎没有任何作品,这么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导演怎么能拍出如此厉害的佳作,比《消失的爱人》更虐心!
更瘆人!
比诺兰电影更大脑洞!
让所有观众看到了父母养育孩子多么不易,尤其是还养了一个不人不鬼的没事儿就爱狮吼功的freak(怪胎)小孩!
或许,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孩子才是爱情的坟墓!
下面是镜头语言分析,涉及部分剧透,可自行决定阅读,谨慎食用。
首先是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典型的鸠占鹊巢。
而它意味着“强占别人的住屋”,这也为影片的后续发展埋下了伏笔。
镜头一转,卷西和伊莫珍普茨饰演的夫妻出场,他们是一对儿幼儿园工作的夫妻,卷西负责修建树木,伊莫珍饰演的幼儿园教师。
他们充当的依然是某种程度上养育的职业。
本片难得的温馨场景 卷西是养育树木,普茨则是养育孩子。
然而,当房地产经历出现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一股扑面而来的诡异气息,房地产商的面部表情僵硬,语气十分诡异,让人觉得他一定不是一个靠谱的人。
甚至之后带夫妻看房时,房产经理问女主,“Do you have children?”,女主的一句“No, not yet.”也引来房产经理的怪异的复述嘲讽。
相当的诡异更诡异的是,这句话音刚落不久,正当夫妻二人要去寻找房东的时候,人已经不见了踪影。
之后便是预告片中展现的剧情,二人无论怎么开车,开了一天,从白天到夜晚,车都开没油了,一直回到了他们参观的房子-9号房。
为什么是9?
而不是其他的数字呢?
6岂不是更好?
因为西方世界里6是不吉祥的意思。
实际上,经过查阅,我算是明白了,在西方,9代表着“美德”,是圆满“3”的圆满形式。
坨勒密天文学上有九重天,《圣经》里有九级天使。
“9”也是有德之人的灵魂之数。
多恩的《告别辞:莫伤悲》一诗包括九个诗节。
西方命离认为,生日带“9”的人,天分奇高,才华在很年轻时已得到肯定,同时通常还是一个博爱的人。
同时,塔罗牌里的9:隐士,塔罗牌大阿卡那的第9张是“隐士”,他提着一盏灯、拄着拐杖,代表冥想、孤立与寂静,象征智慧的结晶及绝对的纪律。
隐士是严厉的导师,他运用良心使人走上正途。
牌面正立时,代表有所坚持、有目标、深沉且专注。
牌面倒立表示专断、不易原谅他人、多疑以及气馁。
或许看到这里,你也该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是9了。
卷西和普茨这对夫妻看似吉祥如意的背后,实则面临的却是呕心沥血的悲惨人生。
他们不计辛劳不计烦恼不计吵闹的忍耐并且抚养着这个倒霉孩子,可这个孩子却和那个房东一模一样,阴阳怪气,穿着同样的白色衬衫,黑色长裤,竖着同样的油背头,当我再次想起这幅模样,我居然也大概猜到了结局。
我猜想的是,这个孩子长大注定会成为房产经理,代替年长的房产经理,去诱拐下一对夫妻,无限循环下去。
事实证明,我也是对的。
影片里有另外两个奇怪的点,让我觉得十分奇妙,却又感觉是埋下伏笔。
首先,便是影片中贯穿始终的“云”。
和刚驾车驶入这里的时候不同,陷入鬼打墙状态后的夫妻二人看到的云是一朵朵如漫画里才会出现的的温馨的绵羊云。
而整部影片的基调实际上是黑暗甚至变态的,这样和谐而又温馨的云朵,与影片的色彩可谓是格格不入,违和感极强,不禁为影片沉重的基调奠定了一丝讽刺的意味。
你甚至可以理解为,这些云是类似《黑客帝国》里的矩阵所设计的,是造物主对完美世界下孕育孩子所必备的童话世界的必需品。
甚至之后还出现了女主和年幼时期的小孩躺在自家9号房的草皮上欣赏云朵的场景。
另一个便是9号房的门。
影片的中段有一个短暂的长镜头记录了这个房子客厅的全貌。
(注意:女主也望向了这几扇门)
在这个短短的长镜头里,出现了四扇门,门意味这出或者入,是一种出入的工具,是一种出口,逃生的出路。
观看这部影片,门起了一个很大的作用,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个镜头其实是想在告诉我们,整个房间是由门联通的,而联通意味着这是一个互动的、多次元的房子,一定有某一扇门会通往自由的现实世界。
而男主卷西从草皮可以被香烟点燃中也明白了,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这也是为什么卷西一直在挖地道,他一直用肢体语言直白的告诉我们,他想要寻找出路,他知道,哪怕这条路不在地上,也会在地下。
时光飞逝,俗话说,时间总能给人答案。
作为观众,我们也是这么想的。
孩子长大了,一切也该如愿以偿。
在服侍完巨婴后,女主来到了卷西的房间,灯光由亮变暗。
这个镜头明显让灯光更加昏暗,给人一种压抑、喘不过气的氛围,留给观众更多的反应可能是,巨婴怪胎已经翅膀硬了,会不会对趁夫妻二人吃早餐去下毒手?
至少我是这么想的。
瘦弱不堪,蹒跚着关门的卷西,无时无刻不再告诉我们,卷西即将面临的悲惨结局。
夫妻二人会成功被释放吗?
所有的疑问都指向这个问题。
然而,导演却并不领情。
夫妻二人的最后时光
竟是二人依偎在路边,卷西已没了力气
由普茨为他点上最后的已经所剩无几的香烟夕阳,落日,伴随着那一朵朵几乎一模一样的童话世界的云朵,夫妻二人依偎在自家的门口,此时的卷西已经没了丝毫的力气。
连最后一根不舍得抽完的所剩无几的香烟也是由女主普茨给点燃的。
抽了一口后,卷西离去了。
普茨仿佛晴天霹雳一般,像失了魂一样。
而这时站在一旁的巨婴抱来了一如既往的纸盒子。
我们都以为箱子里装的是通往自由世界的钥匙。
而接下里的一幕,震撼了所有人。
巨婴带来了一个装尸体的真空袋。
此时的女主心理是,“我真tm该听我老公的,让你小时候就活活饿死在车里”女主仿佛丢了魂,比无助更无助,比绝望更绝望的哭泣。
这个演员真是绝了,把反派演活了而巨婴脸上却写满了看似高等文明实际确实低等文明的冷酷无情、不屑一顾。
将尸体装进真空袋后,卷西被扔进了自己挖的坑。
这大概就是宿命论吧。
女主开始在车上休息,同时谨慎的观察巨婴的一举一动。
女主伺机而动,准备用丈夫刨坑的锄头干掉巨婴,怎么也得为丈夫出一口气,也为自己这么多年付出的心血做一个交代。
车中伺机而动,全片达到了最高潮而接下来的一幕,直接告诉了我们这个世界运作的真相!!!
原来地砖才是联通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大门
巨婴抱头鼠窜
女主火力全开
用锄头及时顶住了出路
特意调了一下色,这一帧更是精彩至极,直接向我们交代了,这个房间奇妙而诡异的组成结构回想起来了吗?
之前我们提过的那一个长镜头里的四扇门,而上面这张图片的镜头里,也正是组成四扇门的客厅。
女主坠入了异世界,类似《盗梦空间》里阐述的最深沉的梦境,一旦陷入,将很难有纪律存活
镜头一直是红色,红色给人热烈和不安,往往意味着血光之灾
这个镜头里出现的女人暂时不太明白什么意思,有懂的可以评论疯狂的坠落后,女主终于到了现实的房间里。
按理来说,她现在也该回到现实世界了。
结果没想到,她打开门口,面临的是真正悲剧的结局。
临死前,她依然对巨婴说的是,没错,我也想说,再加一句,GO FUCK YOURSELF.最后的最后,因果循环。
片头的房产经理老了,被巨婴装进了装尸袋
而巨婴,便名正言顺的代替了老头,成为了诱拐下一对夫妻的房产经理。
很快,镜头便转向了走进店铺的一堆新人夫妻。
全剧终。
貌似最近两年很难有电影能让我又如此多的感想,相信看完这部电影的人和我一样,心里是五味杂陈的,或许我收回开头的话,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孩子也可以不是爱情的坟墓,只有那些一谓的充当圣母角色没有原则宽容他人最后引来杀身之祸的父母们才是最不值得同情的。
当然,话不能说死,善良是必定要存在的,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善,或许影片中段里卷西把孩子关进车里是正确的,女主普茨却没有真正理解。
直到最后一刻。
女主最后跟男主在一起吃饭时,女主问男主
这一句话是有双关的含义的,一层意思表明,女主心存善良,另一层意思表明,男主其实一直都理解女主,只是自己做不到,因为他很现实,他明白,自己养的不是孩子,而是一条蛇,一条虎。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养虎为患,农夫与蛇的故事,男主并非不明白女主的心意,相反,在女主拼死就下幼年时期孩子的那一刻,男主就知道,他们注定不会有好的结局,男主宁愿相信自己杀了孩子获得自由,也不肯任由女主继续抚养孩子,是担心,是无奈!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人,只有被逼才使出浑身解数打击坏人的“坏”人,恶法非法,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是Necessary Evil(必要的恶)。
而孩子的存在,就是恶的存在。
太多想说的了,一下说不完,连夜肝了这片影评,不求博得关注,只求自己明白或者让他人明白些普世的道理,各位晚安。
花絮,你知道吗?
这是杰西艾森伯格和伊莫珍普茨的第二次合作,2019年同年他们合作了《自卫艺术》(The Art of Self-Defense),随后便套拍了这部《生态箱》。
而严格意义上讲,二人的真正交锋实际上是十年前,也就是2009年的《孤独的人》,尽管两人并非主演。
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自然對待人類的態度,應該就是哈爾姆斯(Daniil Kharms,1905-1942)小說中的描述:「卡魯金大叫一聲,並在床上輾轉反側,但他再也沒辦法醒來,沒辦法起身了」。
最後,由於他「一無是處」,所以「被人對摺兩半,像垃圾一樣扔了出去」。
2、生態箱(Vivarium,2019)指的就是養昆蟲魚獸的玻璃箱,其實,以這種「拘禁」的觀點來看,人生而為囚徒,首先是身體的囚徒,同時也是這個碎形(Fractal)宇宙小生態箱中的螻蟻,可是人的魅力就在於,能在無法掙脫的動物性生存法則(自然律的框架限制)中,找到人性的突破口,從動物躍升成為人。
這個電影可惜的部分,在於最終還是落入悲劇性的結局,而且是痛苦且消極的結局,維持了電影開頭的觀點:自然就是如此,我們不能做什麼(當鳩占鵲巢之後,孩子發現雛鳥掉落在草地中,女主角用這一句話安慰孩子)。
其實,那怕你知其不可而為之,都是一個「人」的表現,沒有這一點,那麼就真是困獸了。
3、自由之於西方,還是在鬥爭與爭取的範疇裡,而且是徒勞、無功而返的。
電影的結尾中,女主角穿越了不同空間,看到一幕幕和自己相同遭遇的情景,看到被拘禁而痛苦、自怨自艾,甚至自殺的人,這其實就戲劇與藝術的表現上,是一種反省與自我重審的過程。
那麼,怎麼會沒有從這些森羅的萬象中醒悟或轉念呢?
其實人在困局中是會發展出一種覺識的,能從不斷原地打轉的蒙昧盲目衝動中甦醒,發展出反省性、分辨性和認知性,最後達成生命的平衡性。
說到底,在接受與反抗二元反應中,是不是能開創出第三條路呢?
其實,心轉境轉,結盧人境也可以沒有車馬喧囂;自在,自由無所不在。
4、男女主角的身分有劇情上連貫的意思,一是園丁(所以刨土),一是幼教老師(所以育兒),可是這個身分不夠充分的發展故事的義理性。
爱尔兰导演罗根·费纳根(Lorcan Finnegan)第二部长片作品,奇幻惊悚题材,入围去年戛纳影评人周单元。
这部影片很像是希腊诡异浪潮的风格的延续,用荒诞的手法建构出一个与世隔绝的社会与运作系统,同时制定好游戏规则(把孩子养大就可以获得释放)。
然而,费纳根远远没有兰斯莫斯那种复杂文本的构建能力,提升故事的寓言意味而延伸出耐人寻味的现实批判意图。
费纳根野心太大,生硬地把一部短片的内容扯出一部90分钟的长片。
尽管摄影和美术有着怪异和谐的美感,看起来像是后现代艺术家的绘画,然而,核心的讽刺对象显得廉价浅显:年轻人梦想拥有的房子千篇一律,夫妻的婚姻生活乏味无趣,养育小孩的过程又令人心烦气躁,以及父母养大孩子后被无情唾弃而走向自我埋葬的宿命结局。
这些一眼看穿的隐喻太过表面,而这些隐喻情节之间似乎缺乏连贯的逻辑,像是东拼西凑随意搭建起来的框架,其中缺乏生动的细节去填充。
一味重复噩梦般的日常生活最多只能营造压抑气氛,却不见得可以引发观众的思考。
缺乏人性的角色塑造与枯燥无味的对白令观众难以从人物身上找到太多共鸣,也自然逐渐失去观赏的趣味和耐性,尽管男女两位主角施展浑身解数也无力挽回这部失败之作。
看得很郁闷,突然想到里边有个BUG。
既然,汤姆养子怕镐头打,那么那个世界还是遵守能量守恒定律的。
所以,火是个好东西。
汤姆放了一把火,烧了9号房。
第二天,房子恢复如初。
汤姆就改自掘坟墓了。
其实,汤姆,应该继续烧下去,一栋接一栋的烧。
一路走,一路烧。
为了提高效率,可以隔几栋烧一栋。
站在楼顶,看那个场景的广度,应该烧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烧到边际。
然后,自由了。
所以说,没有什么不是一把火不能解决的。
不能的话,就继续烧。
让火光成为指路地标。
让火烧光一个虚伪的世界。
不是能修复如初吗?
那就烧到他们能量不足,盖一个房子挺麻烦,烧一个房子,只需要一把火。
《Vivarium》(生态箱)(以下为剧情描述 可以跳过直接到分界线)这部片的剧情和内容架构方面很简单,从头到尾97分钟分钟的电影里出现的演员两只手也数的过来,其中大多出现的时间不过几秒钟。
真正有镜头演员不过也就四个。
简单的来说剧情讲的是一对年轻情侣Gemma(伊莫珍·波茨)和Tom(杰西·艾森伯格)想通过房产中介买一套房子居住下来。
随后他们被被中介带到了一个叫Yonder的社区,这里的房子每套都一模一样。
在参观完房子以后却发现经纪人不见踪影。
他们试图开车离开这个社区,但是在开了一天之后他们发现无论怎样开他们总是会兜兜转转回到那套房子。
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逃出这里失败之后,Tom试着烧掉这座房子。
没想到醒来以后到了一个补给箱,里面装着的是一个婴儿,同时房子也恢复得完好无损…
箱子上面还留着字条
好在来补给箱会定时出现,里面装着日常所需的食品和日用品。
为了生存,他们只好一边养着孩子,一边等待着别人来救他们。
转眼间98天过去,这个在这个超自然的环境里孩子的增长速度十分迅猛。
并且这个孩子不像人类,更像是动物一样模仿Tom和Gemma的行为。
在饿了之后会发出像鸟一样尖锐的叫声。
———————————————————基本的故事线就是这样,影片遵循的是惊悚和怪诞的风格,虽然在片首黑色幽默有所展现,但也只是昙花一现。
更令人遗憾的是,整部电影的情节略显拖沓,导演作为《黑镜》的剪辑师似乎对这类风格的影片的把控力还欠佳,更像是把一集《黑镜》长短的影片扩充成一部电影。
虽然在其中铺垫了相当多的细节,但是对这些细节的解释并没有在后续的影片中体现。
表现在我个人在观影时前半部分给我的观感是极好的,无论是从情节推动,情感表达还是观赏性来看并不逊色。
但在后半段电影里也没有对埋下的伏笔有所交代,直到电影结束,我都忍不住问一句:就这?
不过就是把电影开头鸠占鹊巢的故事映射到人类身上。
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的衍生,对现实题材的内涵几乎是微乎其微。
无论是育儿教育、婚姻观念还是情侣间相处的内核,几乎都是浅尝辄止。
说到这里,就要必须了解一下电影的影射——大杜鹃。
大杜鹃(Cuculus canorus)为中小型鸟类,也叫布谷鸟。
大杜鹃是“巢寄生”鸟类。
巢寄生指的是鸟类自己不筑巢,把卵产在其他种类鸟类的巢中,由宿主代替孵化育雏的繁殖方式。
现今一万多种鸟类中,有一百多种具有巢寄生的行为,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大杜鹃。
大杜鹃在巢寄生前,会先叼走一颗宿主的卵。
接着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产下自己的卵,放入宿主的鸟巢中由宿主代为抚养。
产卵成功后,由于大杜鹃卵中的胚胎已经部分发育,所以通常它们的雏鸟会率先出壳。
出壳后,大杜鹃雏鸟会把宿主的蛋“拱出”巢外;如果宿主的雏鸟已经破壳,大杜鹃雏鸟也会毫不客气地将其他雏鸟一个个“拱出”。
亲鸟开始浑然不知,花费大量时间喂养着别人家的孩子,直到它们长大离开。
尽管从整体来看乏善可陈,但这部电影在视觉语言上的表现可圈可点。
首先,导演用了大量的左右对称构图来表达一种秩序与规则的同时,也很好的渲染了本片怪诞的风格。
同时导演也对视角的切换游刃有余。
在他们开车试图逃出这个地方的时候,上帝视角和视角恰到时机的转换,给我们制造了一种似乎马上就能逃离却又束手无策的困境。
其次,导演通过镜头内容的改变很好地描述了Gemma和Tom两人关系的变化。
在电影前半段,情侣两人亲密值在顶峰的时候,导演将两人安排成几乎总是同时出镜,很少由单人镜头的出现。
两人似乎被画面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但自从Tom开始挖坑想要逃离这里以后,两人的关系开始弱化,双人镜头几乎消失了。
即使有也不是像电影前半段那般用左右对称的构图,取而代之的是单人镜头和不对称构图。
不光可以从中品味出两人关系的疏远,同时也体现了强弱势的依附关系。
这又是生态中的常态,Tom代表虚弱的雄性,Gemma则代表坚强的雌性。
当雄性不再能照顾自己以后,雌性会去寻找更能照顾的雄性。
Gemma第一次真正平等地对待这个超自然的雄性孩子,年轻的雄性同样也给她带来了慰藉。
根据自然法则,Tom用尽一切精力挖的坑也不过就像开篇时他给幼鸟挖的坑一样,成为了弱者的坟墓。
而他也被更强壮的雄性(已经成年的孩子)所埋葬。
而这样的关系,没有从演员的对白中体现,而是从在构图上给予观众心理暗示。
我们可以从简单的视觉传达中所感受到如此丰富的内容,就像我上文所说的可惜的是导演却没有对整个故事进行更宏观地阐述,只是将故事框定在鸠占鹊巢之中。
全靠大胆的画面、新颖的题材和演员的演技撑起了整段冗长的情节。
这一点十分遗憾,如果能再此基础上将生态关系中的生态链关系、雌性雄性的内核放大,整部电影的内涵又截然不同了。
不知不觉写了将近两千字了,对于这样一部讲述超自然的电影没有以上的梳理是很难评价和理解这部电影的。
总结来说,个人认为惊悚性没有那么突出,荒诞感也没有坚持下去。
不过就美术方面来说,整部片的画面色彩极其简洁大方,以象征着生命的绿色作为主色调。
马格利特风的画面十分吸引眼球,从这方面来说也是值得一看。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 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同时欢迎交流讨论个人公众号 praywhatwillbewillbe(图片来自豆瓣 百度 侵删)
在微博最先看到了电影的预告,觉得预告里突出了生态箱所隐喻的社区,这种有着摩比斯环一样的特点——循环往复,无法逃离,但却对真正的主题讳莫如深。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生存,显然不符合人类的本性,更别说再抚养一个外星幼童,所以电影的矛盾冲突便如期而至。
外星人通过观察人类,把他们认为的人类环境提供给了送上门的“父母”,并期待用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说服这些“父母”留下,为他们抚养幼体。
这样的繁衍方式如同电影一开头的杜鹃鸟一样,也就是古人常说的“鸠占鹊巢”,只是自然界非常自然的一种繁衍模式。
可能对于成为生态链顶端的人类来说,杜鹃的繁衍方式过于残忍,而这种人类才有的主观情绪,其实也贯穿于人类认识自然的方方面面。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庄子的观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
人类故作聪明地以为理解了自然,实际上在很多层面上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就比如这隐匿在人群中的外星生物。
我甚至不觉得这种生物来自于外星,因为当男孩儿模仿发声,并胀起脖子里的喉囊时,我顿时响起了蛙类,或某种两栖类动物。
或许这种生物一直生活在地球上,只是与人类不共存于同一纬度,它们高于人类并视人类为生态链上的一环,而利用人类进行繁衍在他们看来,也不过是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情。
电影为什么在后面会让人觉得诡异和毛骨悚然,其实也源于人类拥有复杂的情感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所以无法忍受自己也变成像杜鹃那样,只能任人宰割的局面。
不过在我看来,电影其实隐隐透露出了一种对于人本主义的讽刺,就像男女主角埋下杜鹃时的风轻云淡,而外星男人将他们推入深坑时,也不过是当作一件日常工作而已。
人类并不比其他生物高贵,在这个诡异而又神奇的大自然中,谁知道谁是杜鹃,谁又是深埋地下的牺牲品呢?
过于平淡了
印度人说英语真的是。。。
剧情又扯又无聊
其实这部片子是严重被低估的。有点模仿<那个男人来自地球>片子里所有的细节会提供线索最终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前后逻辑自洽,讲述了一个荒诞的复仇故事。
为编剧的构思点赞,细节上其实还可以处理的更好点。分割线——你没耐心看完却有勇气去打分?打完分居然还有勇气叨逼叨?谁给你的勇气?
开头一大段两人对话,让我放弃继续看下去的念头。这种慢节奏的电影,不是我的菜!我把这种电影一般都归纳到文艺电影类型中,反正是看不下去,不推荐!
剧情不说,最后作家警察医生教授四个人在房间里的对话戏感觉拍的还可以啊…
片头挺好看的,节奏不行,介绍人物和背景花了太多时间,给后面的冲突戏份留笔太少,eleph(只记得后面四位)的戏份纯属多余,这些完全可以通过作家和三位实验者的对话交代出来,比如主控质问工程师怎么搞砸的,接着讨论eleph的意识和思维状态现状。剧本估计是先写结局再往前推的剧情,所以eleph的行为很刻意,如果主控只是勒令作家封口,他能怎么找到主控?枪杀作家后警方立即到场,出警能这么快吗,而且涉及机密,主控也不一定会被逮捕吧。不太明白医生和工程师为什么一直杵着不走,主控行为不可捉摸一直在威胁他们,他们不怕主控枪杀三人然后伪装现场吗,工程师的手枪也可以圆上三人冲突戕害的逻辑。点子不错,细节不行。
太慢
这电影不错……
第一次看印度的英语片,很文艺。
想以对话撑起悬疑和科幻元素的片子,没有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编剧的想象力是行不通的,不然,80分钟,都显长。
创意不错,但是好闷,制作成本好低。
没想到豆瓣评分这么低,但我觉得挺好看的啊。轻悬疑推理,有基于前沿科技的大脑洞猜想,也有基于科技应用而引发的道德、伦理、法制问题的探讨。另外:爱情(感情)是机械人生的一抹亮光。
剧情我最后看明白了,但是过程很沉闷,导演还要再提高
This will end in murder 一个无限循环 书里书外
情节很不错,双线并行发展,结局有点扎心,有些时间线和情节有点乱。不过用对白拍悬疑片真是不容易,看的都快睡着了……
纸上谋杀2017,优酷电影名是《生死游戏》,几个人的谈话拼凑成一个故事,慢慢给出线索恍然大悟,故弄玄虚全靠叙述,没什么精彩部分,简单概括就是阿勒弗利用塔斯科约来琴妮和科德,引出他的创造者达玛……车站讲故事的人就是阿勒弗,听故事的纳丝是阿勒弗爱的女孩,琴妮医生设计出了完美的婴儿,电脑工程师科德经常改造阿勒弗的大脑,塔斯科是抄袭作家,达玛是基因设计师~阿勒弗的创造者,故事里的有些一笔带过的想法还算脑洞大开,买DNA,改造基因婴儿
实在是看不下去,只能删了
快看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