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LINE的编辑部主编Michael从小学五年级就认识到自己是同🌈,精彩的是他明确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刻,目击证人是他麻麻。
尴尬呼之欲出,倒也省却了日后面对家人躲闪或解释的麻烦。
尽管如此,个性稍显内向的他在情场上一路磕磕绊绊,直到遇见了摄影师Kit。
和所有情人一样,分分合合是家常便饭,可当两人即将走出倦怠期,取得谅解,就这样相伴到老的时候,韩剧照入现实,Kit被诊断出了癌症……出演《剧透》之时,Jim Parsons已年近50,稍显疲态,但仍称得上是笑魇如花,对手戏Ben Aldridge仍发量充沛,妥妥的英伦摔锅一枚,正值当打之年,不禁感叹好一对璧人。
奈何Jim和Ben仿佛就是不来电,如此修长匀称紧实的两俱躯体交叠在一起,竟令人感受不到一丝咸湿的气味。
是因为片场缺少亲密指导?
是英国人无法卸下矜持?
又或者美国人的热情总流于表面?
我不理解。
Michael一生有两个挚爱,电视剧和Kit。
把人生最刻骨铭心的经历以自己最热爱的形式呈现出来是一个电视人的职业操守。
在Michael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情景喜剧的形式拆解,戏谑的呈现他当下的心情,另一方面也安慰观众:Don’t worry, I’m OK。
有被这样的关怀体贴到,但也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即观众被时不时的被拖出当下那个场景,情绪时常被打断,难以与人物产生共鸣。
除此之外,两人的情深似海似乎需要更多内容的支持。
通篇展现给观众的是一种你早已熟知的流程:我们相遇,相约……顺理成章住到了一起……没过多久KIT受伤了……继而见了父母…然后就被接受了…可是又分居了…生病了…和好了…然而一切太晚了。
Baby, Love is magic, but not that magic。
所有的这些省略号都需要一些骨肉支持,或丰腴,或清癯,否则只会是某种意义上的流水账。
让人怀疑到底是拍给外人(观众)看的,还是基于当事人已经熟知这段发展经过,拍出来只是给自己留做纪念的。
自认为不是吉姆帕森斯的粉,但自从大爆炸完结之后,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看了。
没办法我就是相信Nerd拥有拯救世界的力量,不接受反驳。
你可以感受到他为了摆脱之前的荧幕形象,努力尝试各种角色,并利用自己已经建立起来的影响力,尽可能为🌈群体的福祉尽一点绵薄之力。
遗憾的是,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可以超越谢耳朵,不是用力过猛,而是发出去的力都挥发在了半空中。
耳朵,你要好好读本子哦,不能是🌈就上,为了🌈而🌈。
必须承认最后的几十分钟确实催泪,但实在难以忽略前半段的观影感受,那些蓄意铺陈的桥段没有产生应该产生的效果。
这样一部豆瓣8.0的作品本应呈现更高的水平。
对不起,我想哭但却哭不出来。
刚看完还觉得没什么,评价写着写着就开始掉眼泪了。
当Mike跟Kit得知Kit的癌症是恶性的时候,他们在小餐馆里,看见另一桌一对老年couple边吃边有说有笑,真的好令人羡慕,虽然Mike什么也没说,但那个眼神里满满的都是“我们也能像他们一样白头偕老吗”🥲,早已知晓的结局让这样的想法出现之时就成了奢望,两个人忍不住抽泣看的我心痛。
痛,真的很痛。
如果这一切都不是真的,如果这些都只是荧幕上的一场戏该多好,越长大越希望生活可以像单纯的童话一样,都有着美好的结局。
很喜欢电影最后的独白,就放在这里了。
The hardest thing about a story ending is that you have to say goodbye to your favorite characters. To your favorite people. A good TV show can make real life seem like it makes sense. And a good ending can feel like the end of one thing and the beginning of another. Sometimes the hero dies. Sometimes we only get 14 Christmas trees when we thought we'd have 40. And then an old friend reminded me that sometimes the main character has to take a leap of faith that involves packing a suitcase and traveling across the country. 关于角色和剧这个说法说的太好了。
踏上旅行,继续前行,自己经历的一些事也让我发现了旅行真的很有意义。
电影对临终的设计也太他妈好了,宛如幕间的采访对话,啊啊啊啊好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仿佛也体会到了Mike那时的内心情感。
真的好痛😇痛的老子掉眼泪。
剧透预警Spoiler Alert拍的很甜腻,当然这是一个甜腻的爱情故事,虽然有着死亡做底色,并是发生在同性之间,可是它还是一个非常世俗、非常喜闻乐见的爱情故事。
一见钟情,两厢厮守,(而且没有任何经济问题),友好处理分歧,直至死亡将其分开。
而故事到了尾声,却出现了一段和这个故事格格不入的对话,男A终于忍不住问男B,你是不是和某人滚过床单?
男B点头承认了,并且致歉;男A却道:是我对不起你,抱歉让你将我的人生包袱背负了那么多年,是我让你产生了愧疚感,虽然你并没有做错。
想想看如果男A角色是一位女性,对着病床上的丈夫说:我知道你就是一个花花公子,我用我的忠贞来要求你,是我的问题。
大概观众都会认为这个女的是低自尊或被pua了。
所以这样的对话只能发生在同性之间,没有男女社会地位差异,就是两个完全平等的人,一个对另一个说:我爱你,包括你的性格,你选择的生活方式;性忠贞是我自己的选择,而不该是我强加于你的。
你可以用你自己的方式来爱我,来生活,我都可以接受。
甚至爱可以不止是唯一:世人认为爱应该是唯一,爱应该是永恒,认为这样才是真爱,起码这部电影有了这么一段对话,让人们想一想这个理所当然的定义。
一部关于同性情感与生命意义的电影,面对世俗的评价敢于承认真实的自己,真的挺难的,令人欣慰的是他们有理解自己的父母,受惠于网络时代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群体,结识了一群相互认同的伙伴。
在病魔面前众生平等,无论别人再怎么关心再怎么帮助,最终承受疼痛的只有自己,所以我我们要珍惜每一天的美好时光,多陪陪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
人生就是一次一次的别离,我们所认识的人终将离开我们,我们最终也会离开这个世界,只要一起经历过就足够了,无论长短,无论好坏,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让过去的过去,踏上旅程,继续前行,经历就是生命的意义。
电影的配乐挺棒的,很多场景也很漂亮,新泽西的海岸是真的美,希望有机会去看看新泽西的日落。
内在美才是真的美。
你什么时候知道自己是同性恋,为什么不告诉他们,因为我自己花了很长时间才接受这件事。
你的人生故事是什么?
用一句话概括。
我要和伴侣一起躺在树下,一起欣赏这份美丽,就算我们老的走不动了,我们仍旧感激,因为我们拥有彼此。
相见两厌却又爱的难舍难分。
你害怕死去吗?
我害怕结束的样子。
你承诺会爱他,尊重他,直至死亡将你们分开吗?
你得到你需要的吗?我会没事的,虽然会非常痛苦艰难,但我会没事的。
我一直害怕科特会伤害我的心,最终他确实做到了,但不是我害怕的那样,他让我打开心房,让我接受到更多的爱,不仅如此还给予了爱,和科特的这段旅程对我而言是礼物。
故事结尾最难的地方是跟你最爱的角色道别,还有你最爱的人,一个好结局就像一件事的结束另一件事的开始。
看一部小众电影最大的风险就是“不幸”陷入后鲜有可以共情的同道中人,并且鲜少“物料”可以深挖以耗干那汹涌蓬勃的情绪。
/摊手当然,选择这部小众电影也并非我愿,因为耳朵点入介绍,又被预告圣诞氛围浓郁的温馨底色吸引,再加上前期轻松调情的镜头,本来以为就是个轻佻浮夸的基佬爱情爆米花,适合吃饱喝足又轻松闲适的周六夜晚娱乐一下,没想到,一脚踏入情绪的深坑。
十几个小时过去了,到现在我也说不清楚这股几乎把我一切理智淹没的浓稠的情绪究竟因何而起,以至于莫名其妙因为一些镜头的闪回止不住的鼻酸眼涩,同时又为了抵抗这种莫名情绪的尴尬,五脏六腑都处于一种“想哭又不知为什么想哭”的拧巴状态。
所幸,这种非理智可解的拧巴终于化成一股强大的动力,让我重新回到“阔别数月”的电脑前,开始这段自由书写式的观影表达。
戏如人生我有个奇怪的人生信条,人要小心地处理自己的不满意,能说服自己接受是最好,就算一时不能默默消化,也最好少抱怨,不然很容易被打脸。
就比如这次莫名奇妙的情绪沉溺,似乎就是对我不断抱怨“人类文艺创作已陷入灵感枯竭的堕落期”、“到处都是虚伪的陈词滥调“的惩治。
这部作品,诞生于两年前,绝对算得上是新片,而它从上线到现在,两年的时间里,我丝毫没有察觉到它的存在。
一边把十年二十年以上的经典老片反复看到包浆,一边抱怨着“文艺界的堕落“,嗯,我再次深刻地认识了傲慢心作祟是多么的无知无觉、无孔不入。
当然,这是一点题外话了,回到“戏如人生“的话题上,我想这部戏能打动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戏剧化艺术手法的丝滑融入。
无论是Mike童年回忆还是告别时刻,或者只是那些无声”叙事“的镜头构图、分镜切换、色彩搭配都让这部作品高于仅仅把电影作为呈现手段的故事片,它已经是一部”电影艺术品“了。
而在我心里,电影艺术的艺术性,最主要就体现在“戏如人生“这四个字上。
“人生”这个词,其实本来就很艺术。
原本看不见摸不着充满无法定义的细碎的存在,被抽象成了一个具体的意象,可以用来被观察、被思考、被研究、被讨论,既可以说是“吃饱没事干”的形而上,但也是人不同于一般动物的“灵光乍现”——跳出存在,思考存在本身,这就是艺术起源的地方。
所以,电影这种模拟、演绎人生的艺术形式,对于像我这种动辄喜欢把“人生”挂在嘴边的人来说,真是本命。
在虚假的戏里堪破真实的人生迷惘,在真实的人生寻找戏剧化的讽刺乐趣,而当一出好戏把它们很好地糅合在一起,让人分不清真假虚实,发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喟叹,那实在是一个太值得反复咀嚼、回味悠长的艺术品。
《剧透预警》就是这样一部艺术品。
关于死亡绕不开的话题,无论在戏中,还是在人生里。
如果没有死亡,故事停在爱情死在相濡以沫之后的乏味干涩上,那它大概率就是一个中等深刻的基佬爱情,死亡让爱情升华,死亡也让人生有了重量。
作为一个感受到生命活力渐渐在身体里淡化的中年人,死亡就像西伯利亚以北的冰极,即便遥远,即便看不见它,也能在时不时身心虚弱的间隙,感受到它趁虚而入的凉意。
说出“人固有一死”,想象自己的死亡,都不是难事,甚至可以潇洒地把它当做抵抗人生忧苦的终极解脱。
可面对至情至爱的死去,却是那么艰难。
就像从头目睹一朵鲜花的荣枯、一盆烈火的燃熄,一场盛世的兴衰……就算明知它是成住败空的规律,它是无可抵抗的天道,亲眼目睹亲身经历那个过程,大概都是艰难的无法用理性安抚的痛苦。
所以,我决定放手,不再试图用理性化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免受痛苦。
因为,痛苦也终将过去,就像生命一样。
浪漫至死回到本质,我想,我经历的这段看似毫无道理的情绪沉浸,大概是跟故事的原型深刻地共情了。
因为我们都是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
十多年前,初入社会的我跟朋友随口说起,我不相信爱情,甚至更早之前,在我对爱情的认知还仅限于“宝黛”之恋的时候,就果决地认为这种“无用”的东西,是完全可以被抛弃的。
但人生至此,在穿越了资本主义为韭菜们打造的物质至上的迷雾之后,我似乎一点点在重新认识人性最原始也是最后的堡垒,那就是爱。
当然,爱很宏大,绝对不限于两性之爱,比如Mike和Kit父母对他们的无条件的包容,比如朋友对两人的支持,都让这部“悲剧”的情绪从头到尾都很浓稠,而也正是这些让人眷恋向往的感情的存在,才格外让死亡带来的分离变得格外难以承受。
其实,除了具象化的爱情、亲情、友情,特别打动我的场景,就是Mike对于装点圣诞树,并且躺在圣诞树下感受节日氛围的执着,我以为这才是他“浪漫至死”的表现。
我不知道Mike在圣诞树下,看着那些斑斓的彩灯光晕感受到些什么,在我的世界里,那些看似没有生命的节日氛围装饰物,饱含着满满的温情。
这种温情大概是来自于家庭庆祝节日轻松氛围,但再往深往远追溯,或许是在从洞穴之中,与所亲所爱相依相偎围火而坐的温暖安全,跳动的火光成了嵌入基因的意象,充盈了人类时不时感到虚弱的内心,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敢于有所期待、向往。
世界、人生、生活,都是因为爱而美好可亲。
好了,Michael Ausiello,谢谢你把自己的人生片段掰碎而后塑造成可观可感的好故事,一个你不认识的地球这端的女孩,用自己人生的1/365000共情了它,谨以此文纪念这神奇的缘分,愿你余生幸福,我也会带着获得的启示好好生活。
看完《剧透预警》果不其然大哭特哭、缓了很久。
最近在看《生活大爆炸》,因为喜欢谢耳朵遂想找Jim的其他作品来看,发现这部恰好还是be,正合我意(好吧,有时候真的很想劝自己不必自讨苦吃×这部影片让我对爱情和死亡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触。
看到尾声,先是感到无比悲痛,然后是一种释怀。
最后,科特躺在病床上即将去世时,护士告诉迈克,科特还能听见,让迈克说自己永远爱他、能自己照顾好自己、放心地走吧。
迈克看着科特的父母都说出了这些话,但他不能。
如果这是拍戏就好了。
如果是拍戏,一切都只是剧本,拍摄结束后演员如常站起,从未罹患要命的绝症,爱人不必面临生离死别的悲痛。
看似抽离,其实是更深的陷入。
所以迈克追上去,问科特,你感觉怎么样?
What about me?What should I do next?没有人能告诉自己,失去挚爱、失去第二个家后(尤其是已经失去过一个了),人该怎样自己活下去。
科特说,You'll know.这也是全片最打动我的地方。
没有人能立刻给出一个答案,失去挚爱、相伴十四年的人后该怎样独自生活,但是你终究会知道的。
所以迈克说You can go now.现在你可以走了,现在我可以自己面对了,现在我能好好活下去了,现在我可以接受你走了。
我也在此刻感到巨大的悲恸后终于平静的释然。
影片最后还有一处很触动我:迈克说他们的爱情不是完美的故事,却是真实的故事。
我想这样就够了,不需要完美,真实就已经相当足够了。
未来千变万化,这世上永不会有始终不变的东西。
然而,我们曾经相爱,我现在还活着,我就有勇气继续生活。
迈克在悼词中说他与科特的爱是一份礼物,我在此终于再次明了,生命也是一份礼物。
纵然终需走向令人畏惧悲伤的终点,它仍然摇曳生姿。
它不完美,但真实。
当然这部影片也有一些让我不够满意的地方:对彼此相伴的十四年刻画过少,有些仓促,情感铺垫不足,导致对结尾段落的感情代入不够等。
人生就是一场被剧透了的电影。
所有人都知道,我们都会死去,我们所心爱或者憎恨的人也会死去,我们纠结的、珍视的、遗憾的、骄傲的一切的一切,终将化为尘土,不复存在。
但是就如同电影的魅力从来不在于结局揭晓的最终答案,人生的魅力也不在于什么长生不老。
我们应当享受的是自己独特的人生,每个人的一生都是拿着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剧本。
所以不必傲慢,不必嫉妒,因为我们只是剧本不同,倘若初始角色互换,一切都尚未可知。
我们应当享受的是世间的美好,为什么要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到与无关紧要的人的争执和纠缠之中呢?
当电影进行大半,你终会发现,为那几秒钟而烦恼是多么的浪费时间。
所以不必暴怒,静下心向前看,总能走出死胡同,不钻牛角尖。
我们应当享受的是人生的过程,哪怕明天就会失去,那么今天就是这场电影谢幕前的高潮。
所以不必贪婪,因为我们无法永远获得任何东西,包括我们的身体。
我们只需要以自己理想中最舒服的状态结合剧本走完一生,不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布衣黔首,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恩怨情仇。
剧终之时,回头看去,所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这一出人生大剧中不可或缺的独特剧情。
爱情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话题。
很多人可能一辈子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很多人可能一辈子没有遇到过真正的爱情,很多人可能错过了真正的爱情选择了其他看上去能够相抵的东西。
但是爱情是无价的,真正的爱情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因为爱人是唯一一个与你没有任何注定关系的人,在茫茫人海中相遇,从陌生人到最亲密的人,这不能不说是人生大剧中最华丽、最美好、最无可替代的伟大篇章。
勇敢地选择爱情吧,是心灵的交汇,是思想的碰撞,是两个电影最紧密的联动;勇敢地选择爱情吧,别让他人的是非评价影响了自己的幸福人生,爱情是没有任何禁忌的,相爱已是不容易,为什么用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来锁住自己?
勇敢地选择爱情吧,即便会失去,即便前路迷茫,至少让自己在无法回头的人生路上少一些遗憾和悔恨。
希望我们都能够找到那个真正的爱人,不论时间长短,不论天涯海角,能够以各种方式,幸福无悔地走完一生。
#剧透预警:主角死了# (Spoiler Alert: The Hero Dies)(A-)我之前因为工作安排冲突错过了提前放映,今天看完《Megan》就买票顺便把这部看了。
半场人,里面都是男的,有gay情侣,也有单独的男观众(八成也是gay),and then there is me。
但我知道到后面大家都在抽泣,all the gays cry with me。
基本上从预告就知道是催泪电影,还是真实故事改编。
但其实也有很多好笑的、甜蜜的内容. 前半段基本上就是爱情喜剧,很甜。
后面的部分其实我哭的点反而不是悲伤的部分,而是最幸福的、值得庆祝的部分。
最终,会让人觉得故事带给人更多的是感动,看着一对恋人从相知、相爱、结婚,最后陪伴走完一生, 即使这段旅程不是很长。
这其实是一部庆祝爱与生命的电影。
圣诞气氛很浓。
谢耳朵出演的小0跟我一样非常喜欢装饰圣诞树,对圣诞有着很浪漫的憧憬,用每年的圣诞树记录着跟爱人一起过了多少个圣诞节。
他基本上就是本色演出,与《生活大爆炸》里角色唯一的不同就是在这个片子里穿得比较时髦。
当然本片里他有很多近镜头,会发现他狗狗眼非常惹人怜爱。
其实经历癌症和离别这部分都是与LGBT内容无关的,毕竟我们在异性恋的故事和很多家庭电影里也常见这种生离死别。
但本片比较特别的是一直试图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幽默感,悲伤感人的同时还是给人带来很多欢乐,让人们感受到了有爱是多么美好。
反正看完绝对会更加珍惜自己目前拥有的。
一些小的鸡毛蒜皮的事儿真的不要太计较,只要健健康康,生活就有无限可能。
如果你正好因为一些事而烦恼、想不开,也许很适合看本片。
这类绝症患者时不常出现在影视作品里就是在提醒我们,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
我认为未来LGBT的内容依然会越来越多,只是大部分应该会选择线上发行,因为目前爱情喜剧整体院线吸引力不强,但不代表不值得看。
相信这部上线后也会有更多人感兴趣。
#贵子说电影# 《剧透预警》所有的故事,到最后,总是有一个悲伤的结局。
,就算这个故事是以圆满幸福结束的。
所以,我最喜欢的故事,就是虚惊一场。
就如同,在至暗时刻,突然大梦醒来,或者突然喊CUT,我只是在一个悲伤的梦里,或者戏里。
当我梦醒,当戏结束,我的生活依然一片光明。
然而,我们总是在过着真实的,悲伤的生活啊。
只是,当我们经历过,爱过,就不会再害怕失去和离开。
因为,我们曾经拥有过的,就足够支撑我们往后的生活。
所以,最好的故事,是还有一个新的开始。
你好好地走,我好好地活。
我记得那棵圣诞树下我们躺着的身影,我记得互相对视的双眼里蕴藏着的爱意。
从此以后,我的身上,都拥有着你的印记。
从此以后,我就活成了另外一个你,但我却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这是一部讨论爱和死亡的电影,可能一提起这些你会觉得陈腔滥调,可生命本就无常。
这就是导演自己的故事,谢耳朵扮演的就是导演。
如何去表达爱和死亡也正是我欣赏这部电影和导演的原因。
由于是真人真事改编,本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很多真实的小细节。
影片没有传统电影对身份的焦虑,家人和朋友都欣然接受了他们的取向,所以一开始他们的爱情和大多数人一样,从热恋到同居,各种甜蜜的撒糖。
在外人眼里,他们是模范情侣,但事实上他们也有争吵,更有出轨,会去看婚姻咨询师,那些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他们也都经历着。
科索沃去年的申奥片
只看了半小时就没继续看
很无语的电影 浪费时间 里面有一个好人吗?父子直接感情 也莫名其妙 儿子像个被抛弃的累赘
科索沃今年的申奥影片,剧情走向出乎意料,残酷写实一路到底。不幸如套在父子脖间越来越紧的绳索,夺走所有希望后只剩彼此的抱紧。中间一段海上偷渡戏完全是今年欧洲难民事件的震撼写照,结尾简洁有力。唯一缺陷是没有对儿子近乎疯狂的恋父情结给出合理解释,但瑕不掩瑜!
看的好难受,孩子演技赞,撑起了整部剧。世界那么大,哪里才是家,对于孩子来说,有爸爸的地方就是家。
算是蹭热点之作吧,让观众看到另外一条难民之路。不过,影片中的主角小男孩真难让人心怀同情之心,只让人倍觉讨厌。剧中男孩伯父说得好,对于小孩,你得从小让他明白,有什么事情是他不能做的。其实,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总是在极度的溺爱与冷漠之间徘徊。
1.没有强大的祖国做背书,人民何谈尊严;2.上梁不正下梁歪,偷东西打老爹,老爹软弱无能没出息,儿子长大成人也会是个祸害;3.穷生奸计,富养良心,瞧瞧除了那个胖叔叔一家子还凑合,剩下的哪儿有一个可以称为好人?
琐碎却老套,移民主题并没有处理好。情感动人。
孩子以自己的天真与执着追寻一种他以为的安全感 在尔虞我诈的成人世界迅速熟悉规则但拒绝成长 难民身份不在于他个人而在于整个国家甚至世界 在无序混乱中生长的孩子也难以要求他愿意完全遵守规则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是他在生存中有且仅有能学到的 敢于创作这样让人喜欢不起来的主角形象也是非常勇敢
这个片子真是神烦,晃遍了你德各大电影节,满足了圣母不一定能满足普遍观众,剧情的走向生硬老套莫名其妙,简直是各个电影节的政治宣言,真心建议大家不要浪费票钱了
动荡的时局不是你们的错,那也不是欧洲的错。欧洲也没有义务来承担这个错误。在这种时局下总有人能活下来,有人会死去。像这种小孩就是必死无疑的类型。不仅自己作死,还要害了一家人都死。感人个毛线鬼。如果这都能感动人那些坚强活下去的就他么白活了。
emm…
甩不掉的儿子,扶不起来的爸。父子一起,也还是温情。
小男孩侧脸不好看,正脸真的很惊艳
嘘寒问暖的善意浮于表面,自身利益面前终究暴露出人性中的自私
卡罗维发利-科特布斯-柏林这条东欧青年导演出头的经典路线上的作品,科索沃和移民(难民)题材恐怕是最大亮点吧。片子质量大概也就是勉强及格。儿童视角可以说是白白浪费了,而故意不谈战争背景及政治经济背景乃至宗教问题,只去诉诸于父子情感(父亲写得又不好),让这部影片显得格外单薄(哪怕你甜腻到[世界转角遇到爱]那个程度呢……)。所幸大家族打招呼啰里巴嗦的方式还是蛮有趣,勉强搬回点分数吧。
只有我想給這個小兔崽子兩巴掌麼。你可以當被寵壞當孩子但請不要拖累傷害他人,也不要抱怨自己咎由自取的慘況。整部片沒有一個真正善良的人又為什麼存在。
看的太憋屈了
难民身份、被父亲抛弃的不安全感,让他成了为目的不择手段的小混球。结尾钉箱子渗出血那个镜头印象深刻。
很悲伤的也很棒的电影!那么可爱的孩子!一直跟着爸爸的孩子……聪明勇敢的孩子的生存处境无法言说,后来他还活着吗?他的爸爸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了他……你有无法憎恨这位父亲,那种困境无法用语言表达,因为这部影片,理解了德国对待难民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