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拉扎老师说的那样,生命总会有破茧成蝶的那一刻,最后小女孩拥抱住老师的时候,或许现实的某种桎梏在那一刻就被打破了。
影片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独特的性格,朴实的表演更加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到底要以怎样的方式才算完美;影片也同样直白却不失水准的讽刺了这个社会的尖锐的现实,小到一份工作,大到恐怖袭击,都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这个世界在美好的同时也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单纯。
片尾的钢琴曲无疑是对整个电影的升华,我们在稍微放松的同时也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生命的可贵。
十多年前,我曾奇怪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那个时侯我正在读《挪威的森林》,在人满为患的都市里,我充满热情地去理解这本寂寞冰冷的小说,最终不得要领。
主人公行走在错乱的时空,倾听各种匪夷所思的内心独白,而死亡笼罩人生的孤独感却挥之不去。
这本书后来我读了很多遍,成为我最爱的小说之一。
最爱的意思是,它已入选内急读物——上得厅堂,入得茅房,真真是大雅大俗。
以上其实是废话,思考人生死亡的很多是废话,所以上帝很难严肃起来,欧洲杯上还不忘恶搞下巴神。
自然,我没有带着太高的期望来看这部与死亡有关电影,却意外地被征服了——我欣赏的是这种姿态,不刻意追求思维的高度,用平静舒缓的镜头,展示一种质朴却坚决的生活态度。
影片开头是这样的,加拿大的某个寒冷的早晨(那地方有不寒冷的早晨吗?
),小学生西蒙发现老师自缢在教师。
这颇有冲击力的开头把死亡的主题直接呈现出来,在儿童、教育的背景下,你会担忧,对西蒙,对所有人,这样的经历意味着什么。
加拿大的教育体制对孩子显然有着过度的保护,教师对孩子的触摸是禁止的。
体育老师为此抱怨无法教孩子跳马,但显然除了在跳马,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扶持被隔离在保护之外,他们依赖各种专家,而缺乏交流的孩子变得封闭乖戾。
只有来自阿尔及利亚的难民,同时缺乏教育和加拿大生活经验的拉扎,全无顾虑地直面问题所在,在他认为必要的时候搂住孩子的肩膀,触摸孩子的心灵。
死亡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每个人都将独自面对这无法预知却又确定无疑的宿命。
这就是那些日本人变得匪夷所思的原因,它让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同时又否定了存在的意义。
宿命带来的孤独感割裂了人与人的交流,展示了生存在荒谬。
就象《挪》的开头和结尾,我在不确定的时间哭泣,在未知之处呼唤绿子,都意味着生命是一件无法确知的事情。
但是,生活不是西西弗斯的石头——宿命不是目的,就象我绞尽脑汁,冒着谢顶的风险写这篇影评——文章最后一定是一个句号,但我不是为句号而来。
所以,拉扎老师在被迫离去时坚持要上完最后一课,和孩子们告别——告别可以消解宿命的荒谬感,当逝去被讨论和交流时,便具备了时间或逻辑上的确定性,象一个可以被见证的故事,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电影里,当西蒙说出内心的沉重时,转机出现了。
死亡变成了一个故事,一个可供大家增删修改的寓言,一颗装着寓言而不是死亡的心灵,才能轻盈,才会飞翔。
还有另外的一些细节。
通过移民官的质询,我们了解到拉扎在恐怖政治中失去了家人。
他对爱丽丝倾注的爱,用女儿的印章给试卷印上图案,那些温暖的镜头彼此呼应,简洁却极为耐心地刻画出拉扎的内心世界。
和平的加拿大象一个童话,但世界不是童话,至少阿尔及利亚不是。
在影片的结尾,拉扎用一个寓言向孩子们警示世界的残酷,以及我们在这世界该如何自处。
是的,在这个日渐局促的世界,每时每刻都会有一只蝴蝶振翅欲飞,只有在封闭的内心世界,翅膀上的风才能掀起风暴。
而那自由开放的心灵却伸出手,从风暴的另一端触摸生命的、永恒的主题。
拉扎老师,谢谢你。
Lazhar老师的妻子是一个教师,因为写书批评2004年实施的《全国和解》政策,反对对一些罪犯的特赦,而遭到恐吓,报复。
事实上阿尔及利亚整个90年代都处于内战之中,各种恐怖活动经常发生。
发布《全国和解》政策的动机是为了恢复国内的和平与安定。
martine老师因为simon撒的谎而被人误解,最后在特意选在教室里上吊自杀。
不管martine老师因为什么动机选择在教室里结束自己的生命,但这的的确确伤害到了她的学生了,尤其是Simon,他这一辈子应该都不会忘记,尽管之后总是装作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当这件事发生以后,学校立即把教室重新刷了一遍,安排了一个心理医生,试图尽快让学生们把这件事遗忘掉,就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但是真的把那些阿尔及利亚90年代的战争都忘掉吗?
不问为什么martine 老师会上吊,不关心这对孩子的伤害,而只是要求忘掉吗?
lazhar老师的妻子和小女孩alice所要求的是解释,是暴力的原因,真正地面对暴力,而不是一味的逃避。
正是因为此,lazhar老师才会如此恳求校长教完最后一课,他不希望像martine老师一样突然离去,没有解释。
《拉扎老师》应该是一部关乎教育体制的影片,但我想说的不是这个。
整部影片的故事节奏一直有如缓缓流动小河般婉婉道来,平静但绝不失力度,而这力度的来源就是观影后的最强烈的印象——孤独者的寂寞。
孤独者们讨厌寂寞,为了摆脱那黏黏的寂寞,我们渴望拥抱、亲吻,但又对那些拥抱戒备着,慢慢靠近却又竖起了身上的硬刺,最后伤人伤己。
小男孩Simon在课堂上的那段哭诉表达出两颗深深受伤的心,一个是他,另一个就是自杀了的Martine老师。
人生来孤独,所以我们才拼命的寻求朋友、伴侣,哪怕是个能同行一段的陌生人,这些寻找绝对离不开交流的存在,没有交流我们就永远是独自一人。
影片中拉扎的身上交集了两个孤独者的身份:身处异乡的难民和僵化体制下的老师。
作为一个寻求政治避难的难民,他需要与政府交流,需要和这个国家的社会生存环境交流,才能够融入进去。
作为老师他需要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真正的在教他们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走上一条健康的人生道路上去。
而影片中也正是“交流”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政府接受了拉扎,拉扎终于不用担心被遣送回国。
学生们接受了拉扎,拉扎终于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帮助他们走出Martine老师离去的心理阴影。
而最后也同样是“交流”的问题——家长用僵硬的态度堵塞了交流的通道——使得拉扎老师的身份最终被揭穿不得不离开学校。
态度的僵硬阻塞交流,教育体制僵化同样的导致交流的受阻,这样两种孤独者,只能互相观望着,试图着靠近互相温暖,却又不能互相告知应该控制在一个什么距离是安全的,就这样互相靠近这,互相受伤着。
又一个刺猬的故事。
对于生长在和平时代的我来说 实在是无从体会“政治难民”的内涵 这部电影就一条线却谱出了一段人生 一个有关难民的故事 这是一个很流畅的故事体系 从一位女老师的自杀到迎来一位自称是老师却实际上是难民的拉扎 其实我并没有全看懂 比如那位自杀的女老师 她果真是因为那个小男孩的嫌弃而选择吊死在他面前?
有点不可思议 再者 拉扎老师是个让我心疼的人 表面上他似乎是个没事人一样 而且大家只顾着沉浸在那位女老师死去的悲伤中 却没人能体会他失去一切成为难民的悲痛 而这些他都不知道怎么跟别人说 就在被人发现他是难民不得不离开的时候 他那句“Martine老师走的时候没有说再见”深深震撼到我了 其实他是非常舍不得那群孩子的 或者说 在某个程度上是那些孩子在心灵上救赎了他 最后 他用那篇自撰的寓言故事告诉孩子们——我要走了 从今以后我得独自面对接下来的苦难 这时候我开始有些难以自持 这是一个有关忧伤的故事 PS:我似乎开始喜欢上这类电影了
各有各的意识形态,本片也把背景基于对某种政治的态度上。
从全篇来看,可以给三星,但,孩子们的表演,可以给到4星。
小学女老师在教室里上吊自杀了,虽然事件已经过去,带给孩子心灵的触动却未能消散,每个看似平静的面孔下都自有心结。
这时作为代课老师的拉扎先生出现了,没有谁知道他的来历。
他难过于孩子们的自闭与抑郁,并一再质疑校方对死亡事件的讳莫如深。
他温和而执着的努力终于让原本并不复杂的真相浮出水面,孩子们在如释重负地哭泣同时迎来了不一样的成长。
怎样应对突发事件对幼小心灵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彻底回避还是渐进式疏导,自杀是否也属一种隐性的暴力行为(考虑到它给旁人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师生间应如何相处,这些都是电影带给观众的思考。
最后拉扎先生的身份被揭穿了,他是一名从阿尔及利亚逃难来的新移民,妻子和一双儿女都被烧死了,他看着与自己孩子年龄相仿的学生们时那种复杂而感伤的眼光,道出“移民是没有故乡的”时的孤寂,这些举止都透露出他隐藏起来的伤痛。
在痛苦中相遇,彼此能为对方做些什么?
影片结尾处一个含泪的拥抱平静而温暖,心与心之间是需要相互慰藉的,哪怕只是一个拥抱。
影片开始就展现出来问题的所在,一位老师在教室自杀了,而且被两个学生亲眼看见,即使其他老师疏散了学生,重新油漆教室,拿走了关于那个老师的所有物品,请心理专家定时来辅导学生,然而一切都没有好转,不同于其他老师避而不谈的方式,新任老师拉扎,居然让学生们畅所欲言,谈谈关于老师自杀他们的想法,反而让学生们打开心结,但是结尾为什么要让拉扎老师离开呢,结尾好感人呀!
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就只看過一齣《Monsieur Lazhar》(香港譯名為插班先生)。
故事讓我想起幾年前看過的另一齣有關教育的電影《To Sir, with love》。
或許抽離的角度和陌生總是對一些既定的模式有所衝擊,兩齣皆以對教學工作陌生的老師為主線,然後不依體制去做他們的教學,反而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教育制度,卻失去教育倫理的教學世界裡,老師不過是營運一所學校的齒輪。
《Monsieur Lazhar》的故事以一位老師自殺為起點,學生面對突然失去自己的班主任,學校提供了表面的支援。
有著特殊背景的Lazhar帶著妻子的履歷走馬上任,他從學生的相處當中,或多或少能體會到已故而曾經擔任老師的妻子的想法。
電影中可以看到主角與學生共同成長,他既看學生給他的書,也介紹書給學生,過去以經營餐館為生的Lazhar越來越像一名老師,他關心到學生的心理狀況,這正是體制所忽略的。
他注意學生的感受,或者就是我所感受到的一種教育倫理,這種關係不論是體制或家庭中也可能有所欠缺的,戲中的校務會議及與家長會談的情節能讓人感到教育體制容易與學生衍生的距離。
當然,主角的獨特經歴也可能是他能體會學生的原因。
突然失去身邊的人,那份痛苦,Lazhar也不容易克服。
他在被辭退前苦求校長讓他上最後一課,因為他知道沒有說再見,對學生來說是難以接受的,這又說明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售貨員與客人般單純,不只是制度中的名詞。
電影把主角痛失至親的情況與學生失去老師的感受並置,兩件事彷彿看來是相同,甚至就是一件事。
故事中有人問主角有否與學生分享自己的事,主角搖頭,好像兩者沒有關係,但這正是告示出兩者之間造成的師生意義。
教育到底是甚麼一回事呢?
如果我們認同人的獨立而不同,那麼,單一的教育制度又是否能應付不同的學生?
這顯然不是一紙文憑所能給予啟示的。
師生的相處才是教育上的最重要而又被制度所摒棄的事,看到強調自己的行政工作的校長對Lazhar的不滿,讓人情被制度所杜絕。
如果要排列出最经典的戏剧冲突样式,孩子与成人世界之间的错位和矛盾应该能算作其中之一吧。
因此《拉扎老师》的题材也许算不上新鲜。
不论是故事的主线:孩子们对于之前自杀的老师Martine的复杂情感以及对于死亡的审视;还是副线:拉扎老师对于被害的家人的纠结以及对学生们感情的倾注和再认识;以及自以为是的成人价值观,和对教育制度的暗讽……仿佛所有的元素都似曾相识。
但是对于我来说,孩子VS成人这样普世的,甚至带有宿命感的悲剧冲突却仍常常能将我抓住——孩子单纯得近乎透明的心里只装有简单的爱与恨,而烦恼和疑惑却往往起因于成人的自私、忽视以及傲慢的“爱”与“保护”;然而孩子最终还是反抗不了整个成人世界,最终的结局似乎从一开始就已注定……这部电影本应是部完美的悲剧(审美很阴暗……)。
然而这类型电影的尴尬却也在于此——或是因为题材关乎孩子的缘故吧,这类电影常常无法将上述的悲剧冲突贯彻到底(即彻底苦逼)。
而这部影片也不意外地出现了拉扎老师这一“缓冲剂”,还是主角……拉扎悲惨的身世和有些喜感的形象确实丰满了该角色,并对故事副线与主线的互动进行了铺垫,但在我看来,这也削弱了或是说转移了观众对于孩子VS成人这一悲剧性冲突主题的注意。
换句话说,客观上冲淡了本片本该拥有的悲剧纯度与高度。
(不好意思,在下就认定这片就该是个悲剧了!
)。
因此,<拉扎老师>最终还是成为了一部照顾成人观感的感人剧情片。
片中孩子们因成人世界影响而产生的苦恼、疑惑以及其引起的世界观改变被弱化了。
取而代之的是在我看来刻意回避矛盾的“和解”。
包括最后的结局,虽留下了些许遗憾的模样,但它实际上已跳离了戏剧的矛盾主线,而服务于“感动”这一目标了。
然而该片的质量却是不错的。
剪辑明确紧凑,没有许多剧情片常见的长时间静止充文艺画面。
故事结尾收得干脆利落,加分不少;镜头运用朴实到位。
特别是影片开头,男孩发现老师Martine自杀的那个两分多钟长镜头,让人印象深刻;还值得一提的导演Philippe Falardeau对于拍摄儿童题材电影的态度。
整片你看不到孩子们说任何想当然的“成人儿童对白”,看不到留有指导痕迹的动作或表情,孩子们一直保持着自然放松的拍摄状态。
我想只有对孩子抱有谦卑、尊重和真正渴望了解的心的导演才能拍出这样的作品吧。
剧情足够飞,镜头语言挑不出任何毛病,音画传递信息的手法新颖且自然,但走出影院后最让我感慨的,是10年前我们在看绝命毒师的时候,谁能想到那个纯粹邪恶的小小配角Todd会有朝一日能和Oscar双料影后飙戏还依然不落下风、甚至要更加夺目。石头姐今年Best pic也好女主也罢拿不拿都行,但Jesse Plemons这个影帝如果能拿那真的是大器晚成、实至名归。
这个无可救药的世界
拯救地球第一步是让人类灭绝!蜂巢敲瓜血溅当场以后我喜笑颜开,露出了婴儿般的笑容。配乐和aesthetics都太好了!
@CFF 在大银幕上看着实震惊到了,导演特有的美学构图,B级元素呈现得干净利落,节奏始终抓着人往前走。非常喜欢最后的一段,只有人类可以拯救人类,the earth does not care
7.5/澳门/没细看简介进来看,只记得有外星人,其实是非常黑色幽默的一部电影,感觉创作者已经在尝试了各种主义对人类社会变化的推演之后对人类的存在终于失去希望了只好创作一部可以一戳戳死所有人类的最终幻想以平息自己的怒火🤣简单来说:没招了,都得死!
#2025 No.182
石头姐是男版小李子。剧本很有趣,虽然是翻拍。我居然在这种血腥暴力场面中获得一丝爽感。极限讽刺加翻转。悔恨没有字幕加持导致我的理解能力下降,但是一部爽片无疑。
电影本身没有emma stone演戏好看。。。中间有几段15禁看得很爽,但是看着非常隔靴搔痒,感觉该说的东西讲到一半又住口了,但是,艾玛四通你真的赢得了我的心。。。
yorgos你还是那么抽象🙏爱解读的人能有思考的空间,爱看点幽默的人也能笑一下蒜了,哈哈。
我这被兰斯莫斯骗进电影院的毛病到底啥时候能改了。各种层面上一无所有且毫无价值的电影,结尾的gotcha姿态更是让人无语到发笑——因为真的零人在意。一星给两位演员,在如此空无一物的情境里努力表演的样子让人心疼。
电影甚至不如海报好看,诡异邪典片。前半段愤愤然之捉alien小组是无能狂怒的烂白男,且深深怀疑导演有施虐狂借电影满足自己的性癖。。。结尾反转实属搞笑,说服力欠缺及设定草率,好像非要给人一个错愕的转折。外星人的未来和非人感都不太足,飞船更像是横店影楼凑出来的五毛特效。(最后人类死光了也挺好的,配乐加一星)(感谢H赠票!!!感谢hkust)
蜜蜂的世界=《狗牙》的封闭管理+《混沌少年时》的网络社交茧房+吉尔莫·德尔·托罗的怪诞+无政府主义,结尾世界好久没有给人类可以休息的日子了
这个片子我不知道怎么打分,三星少了,四星多了。中间有一场,看得心跳加速,如坐针毡,让人非常不舒服。但是好在让人有想继续看下去的冲动。黑色幽默,好笑又悲伤,但是以悲为主
据说韩版弱在资金短缺所以完成度并不如导演所愿,看剧本来说也算是个好看的故事,轻描一下关照一下现实,冒着劲冲到结尾。ps,石头姐是不是要做第二个于佩尔抢掉疯女演员的赛道
Lanthimos你拍这种片出来到底恶心谁呢😅
这个结尾让我感觉被导演嘲弄了
看完整个人都环环保保的了
非常戏谑地解构拥有绝对权力的上层对底层的压迫剥削和强行灌注的各种逻辑,配乐吓了我一跳又一跳,看完有种mental health被污染的感觉。。
蘭斯莫斯的視聽選擇依然怪異且無趣,相比片中艾瑪斯通到底是不是外星人,他為何能被捧到今天這個高度才算是一個謎團。
看完感觉Yorgos所说的暂停事业并非空穴来风,这部依旧节奏把控的很好,以外星人,造物者来审视当下人之情感的淡漠、极端、对生活的态度与消极的反思浪潮来体现人的存在到底带来了什么?有趣的是当观众游走在这两个主要角色之间,两种perspective皆体现了非常不同且令人不适的感觉。绑架兼阴谋论拯救者并非完全无辜,而被绑架者兼邪恶外星人也不是空穴来风。甚至可以说是善良的品格最消极版,人性自带着腐烂气味。自认代表真善美的高级阶层在实验剥削,而脆弱的反抗者以暴力回应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