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知力人的感知是如此的局限,要理解事物,不可避免的进行视觉化、形象化、意义化,产生了神是好的,恶魔是不好的,然后来指导我们进行选择。
其实每个人都只是在选择,远期的、近期的,其实差别没有那么大,所以也不用嘲笑米国的药丸,其实我们都有自己的药丸,只是大部分时间都看不到自己药丸的荒谬。
但至少宗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而你自创的,不一定比宗教更加完整,所以从效用上来说,使用宗教药丸要更加有效(前提是你要相信)。
宗教是有不同的维度层级的,从老阿妈口中的念诵,到完全无神的自然力,并没有高低贵贱,只是适用与不同的对象,取得相同的效果。
对于喜好探索的人,这些维度也能满足其好奇心,只是期间必然会有很多因为颠覆三观而造成的痛苦,直到超越之后才能明白,什么是“公平”,什么是“自然而然”。
2、自己的位置祈祷或者冥想,再或者内观,都是试图让我们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白什么是份内的事,什么是自己不能触碰的事情,做好份内的事情,不用为无关的事情而神伤。
3、自然力自然力可以叫“上帝”、“佛祖”、“安拉”等等,自然力是一个不可知,不可描述的存在,因为我们说熟悉的维度表达它,是信息不够的,就像二维上是没办法画出三维图像的。
但是我们可以描述我们的感受,世界上有两个追求,一个是“神”或者“真理”,一个是我们的感受。
感受可以落实到四维空间,神永远只是一个方向。
所以,在追求感受的同时,朝着真理的方向,可能是最有效的策略。
最后,祝你早日找到你的药丸,幸福安康!
周欧丹安2016年1月31日 00:09:38
我的爷爷奶奶是虔诚的宗教信徒,可我从来没有拜读过任何和宗教有关的书籍,对于宗教这个词汇,我基本是一无所知的状态。
男主托尼,销售代表,自信,强势,职业所需养成或带来的傲慢和自私自利 如果托尼没有事业依旧在顶峰攀爬,他会像后来那样发自内心的忏悔过去自己的言行吗。
如果老板没有原谅托尼儿时直接按规章制度把前者送进了监狱,托尼脸上那真诚的眼泪会化为对上帝的释然否?
(释然用的不恰当暂且放在这里待定)女主丽兹假设换一个角度,是女方开始嫌弃丈夫然后有了外遇,如果真的发生了外遇,看似受害的丈夫会原谅吗?
男女的性别视角再进一步说话,而去强调强弱的属性,强势的一方会轻易原谅另一方吗?
脚臭和口臭有那么严重吗?
标记待完……
起初,我以为“房间”寓意着人的内心,这让我想起《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凡内心的征战。
看到后来,才知道“房间”代表一个人的祷告。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的婚姻危机四伏,与先生和孩子的关系也紧张冲突。
在遇见克拉拉之前,女主的消解方式找闺蜜倾诉,与丈夫吵架,投身于工作。
直到克拉拉引领她重新审视基督,重新从《圣经》里找到解法,最终拯救了婚姻和家庭的故事。
按照基督徒的说法:基督是拯救世界的唯一途径。
但是有人质疑:心理学也能解决我们面临的许多困惑。
当女主为工作忙碌时,克拉拉太太说:有时间去做毫无意义的争吵,却没有一小时的时间祷告。
或许,我们都需要给自己的心灵留下一个空间。
有人把时间填满,用工作,用吃喝。
当有一天停下来,或许会感到心灵的空虚。
克拉拉对女主说:你不是跟你先生作战,而是为你们的婚姻作战。
女主也反省:我曾经反抗上帝,但失败了。
所以今天,我祈求上帝为我作战。
人,有时要有支持你的力量,确实如此,有时是我们的爱,有时是我们的“恨”。
基督徒认为,唯有上帝才能做到这点。
虽然我不目前还不信上帝,但想想真正信也是蛮幸福的吧。
你不能把支持你的力量建立在虚无上,而建立在其他上也面临着背叛等风险。
但非基督徒的我,觉得基督并非唯一的解决之道。
还有其他信仰,恋人亲人的爱(足够心理成熟)等等。
虽然基督也是相当靠谱的解决之道之一。
之前写过一个短评,回头来看大家评论的时候发现好多人说这部电影传道传得太直白。
我就想告诉大家,这就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基督教宣传片,让大众可以了解基督教,也让基督徒可以坚定自己的信心。
宣传基督教没有必要遮遮掩掩,没有必要为了不信的人也可以愉快观看而牺牲一些关于基督教的情节。
马可福音16:15 “他又对他们说,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
”基督徒的一个职责,就是向全天下的人诉说神的福音。
因此,传道就是要传得直白易懂。
能有这种导演和演员通过电影的方式来面向全世界的人们传福音,我是很敬佩的。
无论传道的对象相不相信,把福音的种子种下,剩下的丰收与否则交由神来安排。
做为一家餐饮店的老板。
他对于所有平面的东西应该保持它们本身的光滑,有着苛刻地要求。
他常常喜欢做的是,坐在他的沙龙上,看着一个新来的服务生怎么样在他面前仔细地清洁他的餐厅、洗手间、吧台以及各种窗玻璃。
一手放在大腿旁,一手平放在刚擦过的桌子上。
侧着身子,眼珠子在新人手上的抹布和另一边的清洁剂间来回地打转。
“等等,这里,下面还要再擦一遍,并且保证每个位置至少处理过两遍。。。
嘿!
这个肥皂剂不能放在这里(椅子)。。。
刚才有一个玻璃胶纸就在你眼皮底下,你竟然把它错过了(尽管那玻璃胶伪装得跟桌面是那么的相似)。
”要是有必要,他是连洗浴间都想安个摄像头,只针对员工们会在里面偷懒什么的。
所以他有时会观察他们一天里喝的水来预测一个人相应上厕所的次数,和正常应该呆的时间长短。
他是这样近乎执着于完美的疯狂。
那个老是犯错误的服务生,却总是替他开罪,内心里,把这些锱铢必较,这些白描生硬的词眼视为一种深入浅出的真理,尽力证明他是对的,他应当更努力地去满足他的要求。
所以,无论老板怎样的鸡蛋里挑骨头,他只是“嗯!
啊!
哦!
”的,永远地表现出归顺。
是的,他会得到一种“恩典。
”只要不是他主动提出辞职,他会比其他人留在餐厅的时间更长的。
要在平时,晚于他或同他一道来这里的人哪怕一次孱弱地提醒他要注意端盘子的时候尽力撑平了。
怎么样,可以更好地和厨房里的工作人员配合得更好的时候。
他可不那么想,虽然,有时他也试着听那么一两回。
可对方,也很少会给他第二次机会以足够的耐心。
打从一开始,他就没有真心为谁开罪过。
只是迎合了一种局势。
想着,那些老生常谈的话:“坚持就是胜利。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等,信奉它们,更多的是技巧,还有的,就是大量的诸如此类的信息量。。。
当然,这些也有它的价值所在。
事实是,错就是错,承认它,破解它如对待一个纯粹的生命体那样。
而不应该是我们每个都有可能搭载过它的人。
这是一部关于祷告的电影,我绝对相信里面所讲的每一个细节,因为我自己亲身经历并体验过祷告的力量。
不要看别人的评论来判断是或不是,你最好自己亲身经历。
当然神不听罪人的祷告,祷告前你要信他并在他面前认罪,也就是说要信耶稣作基督徒。
作基督徒很简单也很有平安喜乐。
我从来都没有后悔过作基督徒,感恩!
当年批评余秋雨的散文,就是他笔下的山水都是历史人文景观,没有自然本身的山水。
道家的自然也是人化的与养身一体;西方古希腊神话的山水与对立,绝对力量~。
大概这个意思吧!
我觉得中国文化亲近自然的结果就是收编自然,作贱自然,我是目的,我说了算。
中国文化没有虚无主义、怀疑主义,不可知论……人一上来就是君子小人争老大,自我肯认,所以既俗又装。
西方人上来就是残缺的人,一辈子用工雕作新造。
林毓生有句话,说鲁迅学尼采的超人哲学,但用的是寻找意识,不是创造意识。
这个差别把东西方的人文化分出来了~。
在人生,人来自虚无,不是它处寻找到的,人是自我创造出来的。
[强]所以,不要总想作好人,要不怕做坏人,更不要吧自己当作聪明人,设计来设计去。
人只负责人做事,是非善恶有意义无价值自有上帝会给评价。
这个电影好,“你不要取代上帝,只需要把祷告交给上帝。
为他祈祷,让上帝去惩罚他!
”这是讲寻常生活中如何把疑难交托给大他,从而收心、学会用心和获得放心的,伸手可触的和平和爱的道理,看了感慨地流泪~(吹笛 说)
这是光盐君正儿八经第一次写主内电影的影评,而今年的影单中《战争房间》是第一部要看的。
看之前其实还没有对这部电影有任何的了解,甚至一度误会它讲述的是战争与和平。
带着这样的偏见,却被这部电影深深吸引。
《战争房间》由埃里克斯·肯德里克执导,很多弟兄姊妹可能对这个导演不太熟悉。
德里克指导过多部主内福音电影,比如我们熟知的《勇气》《面对巨人》《消防员》等等。
同时,德里克还是一个乔治亚州浸礼会的牧师。
从1999年开始,德里克就开始使用自己导演的恩赐。
对于埃里克斯来说,每部电影的制作都需要一年甚至更多的时间进行筹备。
期间,他会从祷告与对上帝的寻求过程中得到灵感,他寻找的不只是一个好的想法,而是一个通过上帝指引而找到的主题。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正在经历婚姻危机的伊丽莎白遇到了基督徒老妇人克拉拉,伊丽莎白是一名地产咨询师,而刚好克拉拉要准备出售自己的房子。
而克拉拉看出了伊丽莎白正在经历婚姻的危机,上帝感动克拉拉去帮助伊丽莎白。
在克拉拉的鼓励和帮助下,伊丽莎白开始了自己的婚姻保卫战。
经历了挣扎、悖逆,伊丽莎白在祷告和读经中慢慢学会了顺服。
上帝改变了伊丽莎白,她开始真实关心自己的女儿,开始为丈夫守望祷告。
伊丽莎白的丈夫托尼最开始是一家医药公司的代表,收入不菲而且出入于各种名流贵人之间。
也正因为这份体面的工作,让他对伊丽莎白慢慢失去了敬重。
托尼对伊丽莎白的祷告一无所知,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
托尼走进伊丽莎白的祷告室,看到妻子的祷告事项,也感受到了妻子的改变。
一个本来走向破碎的家庭,因着祷告重新和好美满。
很多人可能和光盐君一样,最开始会被这部电影的名字所“欺骗”。
影片一开始也讲述着战争,当我正在脑补之后的剧情的时候,影片画风一转,变成了平凡普通的生活剧情。
影片一开始借着克拉拉的旁白讲述了我们所经历的问题:我们的生活变成了没有硝烟的战争,人与人之间开始出现裂缝。
当我们不断追溯的时候发现我们的家庭也是如此危机重重。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部电影的拍摄背景,光盐君上网查了查各国的离婚率,尽管有着一定的心里准备,但还是被震惊到了。
离婚率的数值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据统计,仅2019年,全中国结婚登记人数有947.1万对,而离婚却有415.4万对,离婚率高达43%。
其他国家情况更糟:美国离婚率:53%俄罗斯离婚率:51%比利时离婚率:71%葡萄牙离婚率:68%瑞典离婚率:47%……离婚率在近几年中只升不降,全球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和危机。
除此之外,在美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经常结婚的人经常离婚。
第一婚姻失败约41%,第二次婚姻60%,第三婚姻的离婚率达到73%。
在数十年前,离婚对于家庭来说是一件难得的事。
在中国,基本上老一辈的离婚情况很少见。
但是近几年离婚变成了家常便饭,离婚也变成了婚姻里的一部分。
但从起初创造的时候, 神造人是造男造女。
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的了。
所以, 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
” (马可福音 10:6-9 )《战争房间》的故事背景无疑是当下婚姻状态的真实写照。
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关于婚姻的新闻和报道,与此同时无数人在电脑上搜索如何维持婚姻….这部电影是一个强有力的回答!
不过,这部电影信仰色彩比较浓重,片中多处地方也谈及属灵的问题。
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部电影变成了一部晦涩难懂的宗教影片。
影片的主线是以伊丽莎白和托尼为核心的家庭故事。
在这条主线上穿插着职场、教育、教会生活等多个方面。
无论是伊丽莎白对于婚姻的无力感,还是托尼对于婚姻的厌倦和逃避。
都是我们深有同感的真实写照,我们身边的朋友、甚至我们自己都经历着婚姻的艰辛。
实际生活中的我们,也在寻找着各种各样的办法:我们不断沟通、不断争吵;我们参加婚姻课程,阅读相关的书籍;我们咨询前辈,在网络上一次次搜索……
不过就像影片中克拉拉所说的“我们不懂得如何争战!
”电影中有一个情节是伊丽莎白去找克拉拉咨询如何维系婚姻,克拉拉让伊丽莎白写下丈夫的缺点和过错,十多分钟之后伊丽莎白写下了满满的几页纸。
克拉拉却并没有看过其中的任何内容,她告诉伊丽莎白:婚姻的敌人不是丈夫或者妻子,而是魔鬼(罪恶)。
联想到实际生活,我们不断的从对方身上找问题所在,甚至我们也在不断的责问质疑自己:这段婚姻难道就不能成功吗?
克拉拉带伊丽莎白来到一间狭小昏暗的房间,告诉伊丽莎白这是她最喜欢的一个房间,名字就叫“战争房间(war room)”克拉拉的战争房间其实是一间祷告室,克拉拉每天都会在这里祷告。
祷告成了伊丽莎白首先也是唯一要做的事情。
最开始伊丽莎白显然有些无所适从,她无法安静、无法做出真诚的祈祷。
但上帝借着这样的方式让她学会顺服、学会等候。
伊丽莎白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斗士”。
而这位斗士在争战中,成功捍卫了自己的婚姻。
影片最大的看点就是克拉拉对于婚姻独到的见解,当然这样的见解基于圣经。
克拉拉在几十年的婚姻生活中学会了如何维系、滋养婚姻。
克拉拉在影片中是一个典型的属灵前辈,在信仰、婚姻、生活等多个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生命。
克拉拉虽然是一个老人,但却有着活泼的生命。
喜欢和伊丽莎白开玩笑、喜欢吃冰淇淋、喜欢一边唱赞美诗一边做事……
在影片中,光盐君很喜欢一个片段:在影片最后,购买克拉拉房子的夫妻正好是一对基督徒,而其中的丈夫第一眼就认出那个祈祷用的房间。
很多时候上帝借着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来试炼我们、塑造我们!
《战争房间》主要讲述的是婚姻,但这部影片也讲述了信心的重要性。
“耶稣说:「是因你们的信心小。
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座山说:『你从这边挪到那边』,它也必挪去;并且你们没有一件不能做的事了。
”(马太福音 17:20 )
呵呵,冗长啰嗦,一大堆信徒言论,反对这部电影主要是反对其传达的宗教思想,和内容无关,家庭当然需要和睦,当然需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但是在这些理所当然的道理外边,包裹着宗教的外衣,如同我说一个人要成功需要信仰耶稣,你必须努力工作,勤奋学习…(卧槽,如同成功学、星座学一样,你这不是废话吗)你敢说我不努力不勤奋只信仰耶稣,只信星座,坐在那守株待兔就会等到好运和成功的到来?
拉倒吧,这部电影是赤裸裸的宗教文化灌输,作为有逻辑判断的成年人,拜托多思考思考。
所有的成功或者好运都不是靠单方面的我怎样以后就可以达到了,而是多面自我修养,并且修养的我方式不是靠宗教,而是靠着哲学、逻辑和心理学、科学的方法修养自身。
不要沉浸在那些成天崇尚另外的世界,而无视现有世界多彩的宗教文化里面,宗教已然是人类发展的一个过度,不是一往不变的处事依据。
写的很乱,只是看了那电影我莫名的有点气愤,因为电影假借家庭相互理解的感动让观众以为是耶稣的力量,从而宣传了宗教文化,我们理性抛开耶稣宗教这个外衣,再回头看看,如果那老太婆是一个心理医生,把大脑对于情绪的反应机制和该怎么对待丈夫不理解自己的方法告诉她,我觉得结局会是一样。
我的核心思想也简单,不要把理所当然的道理捆绑着宗教这样的思想进行传播,宗教的意义在哪儿,需要很好的传达出来,把基督教看成是一个有着共同爱好的一个团体,如同道德从来都是约束自己,而不是约束别人一样,如同同性恋们的宣传逐渐演变成这个行为很高大上一般,强行把不是同的人掰弯一样。
所以你们爱好什么,自嗨就好!
不要乱捆绑正常安装软件。
关于影评我做不到很客观,时常极度感性,很多逻辑的话语都略过。
这部电影可以说反复看了三遍还是多少遍我忘了。
我只知道是在我特特别难过,特别无助的时候??
它影响了我,那便是它存在的意义。
这个影响,以至于我每天也会在自己的“战争房间”,有一个小角落来祷告。
那是我安息、把疲惫交托、心灵与神对话的一个角落。
我想说这个“战争房间”小角落存在的意义真的很美好,也很有意义,也很幸福。
嗯此刻的言语可能只能用形象的一堆波浪号来表达
小朋友撑起一部戏。
剧本做得很段落化,故事虽然断断续续但情感共鸣得以始终,细节设计连同情感表达都非常充沛,令人难忘的细节非常多。且多种情绪并行,这对父与子的情感状态模棱两可,这让人物更立体更具魅力了。以及我居然看了一部科索沃的电影,活久见系列。
很悲伤的也很棒的电影!那么可爱的孩子!一直跟着爸爸的孩子……聪明勇敢的孩子的生存处境无法言说,后来他还活着吗?他的爸爸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了他……你有无法憎恨这位父亲,那种困境无法用语言表达,因为这部影片,理解了德国对待难民的政策……
1.没有强大的祖国做背书,人民何谈尊严;2.上梁不正下梁歪,偷东西打老爹,老爹软弱无能没出息,儿子长大成人也会是个祸害;3.穷生奸计,富养良心,瞧瞧除了那个胖叔叔一家子还凑合,剩下的哪儿有一个可以称为好人?
只看了半小时就没继续看
动荡的时局不是你们的错,那也不是欧洲的错。欧洲也没有义务来承担这个错误。在这种时局下总有人能活下来,有人会死去。像这种小孩就是必死无疑的类型。不仅自己作死,还要害了一家人都死。感人个毛线鬼。如果这都能感动人那些坚强活下去的就他么白活了。
科索沃今年的申奥影片,剧情走向出乎意料,残酷写实一路到底。不幸如套在父子脖间越来越紧的绳索,夺走所有希望后只剩彼此的抱紧。中间一段海上偷渡戏完全是今年欧洲难民事件的震撼写照,结尾简洁有力。唯一缺陷是没有对儿子近乎疯狂的恋父情结给出合理解释,但瑕不掩瑜!
看的太憋屈了
科索沃去年的申奥片
世界上還有很多這樣的小人物,因為大世界的規則,而活於悲哀下
嘘寒问暖的善意浮于表面,自身利益面前终究暴露出人性中的自私
琐碎却老套,移民主题并没有处理好。情感动人。
表面上是父子之间感情的博弈,却带上了难民偷渡,和国家政治问题,这种热点近年也是越看越无聊。
用最平凡的结构用小男孩的视觉来表达目前德国最棘手的政治问题,就是感觉缺个张力
emm…
现实题材难民电影。有种莫名的烦躁感。
甩不掉的儿子,扶不起来的爸。父子一起,也还是温情。
只有我想給這個小兔崽子兩巴掌麼。你可以當被寵壞當孩子但請不要拖累傷害他人,也不要抱怨自己咎由自取的慘況。整部片沒有一個真正善良的人又為什麼存在。
卡罗维发利-科特布斯-柏林这条东欧青年导演出头的经典路线上的作品,科索沃和移民(难民)题材恐怕是最大亮点吧。片子质量大概也就是勉强及格。儿童视角可以说是白白浪费了,而故意不谈战争背景及政治经济背景乃至宗教问题,只去诉诸于父子情感(父亲写得又不好),让这部影片显得格外单薄(哪怕你甜腻到[世界转角遇到爱]那个程度呢……)。所幸大家族打招呼啰里巴嗦的方式还是蛮有趣,勉强搬回点分数吧。
很无语的电影 浪费时间 里面有一个好人吗?父子直接感情 也莫名其妙 儿子像个被抛弃的累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