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时看完之后,最大的感触是“爱上电影真好”,仿佛从忙碌的生活中获得了一次呼吸,又能发现生活中的点点美好了。
因为是短片,所以故事很朴实,一个守着放映机的检票员和一个回到家乡的诗人,在一场电影放映中结为朋友。
虽然检票员是固守一地的,但其实检票员小周的性格是活泼的,而在外又回到家乡的诗人李默则是沉默的,两个人的性格和他们的处境是镜面的,因此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化学反应也就颇有氛围。
我的朋友,含蓄搭话,一段往事,立刻送达。
潮流酷盖,变化很大,知性姐姐,朴实无华。
仿佛回归,那时年华,静静品味,时代变化。
再重新看一遍又发现有很多不一样的细节,这就是好的电影作品带来的魅力!
片子虽短但却十分生动,很容易把人拉进那段时光里。
最平淡无奇的人,最普通不过的人生,但也有梦,也有过梦……能让人产生共鸣与回忆,就是成功的好电影短片中王一博的演技挺让人惊喜的,有些小动作设计得很不错,那种局促感,和他本人的形象差距很大,可塑性太强了,他每一个角色都有不同的演绎,每一个都没有原来的影子,这就是演员王一博,妥妥的剧抛脸啊!
加油年轻影人!
感谢第一帧记录下了这么多美好的镜头,未来也让鲜活的影像抵达更广阔人群!
故事聚焦于1990年亚运会结束的那个秋天,以普通女工小周的视角来讲述那个只在父辈口中提起的独属于那个时代的观影记忆。
两个分别有自己理想主义的年轻人,却也要在现实中脚踏实地,小周继续按部就班的生活,李默剪了头发换上了工装,理想和现实总是有些差距的,每个人都需要接受现实,活在当下。
但总会有契合的人,就是“我的朋友”。
看遍世界,回归平凡,心中还是有坚守,任何时代都需要“李默”。
看完周迅和王一博主演的短片 我的朋友,看的时候应该和先导片一起看,李默去剪发,不只是剪发是剪掉了诗和远方是要放弃梦想,所以内心的挣扎,正片小周是一个热心淳朴的女孩子,在母亲三番两次轻微催促下恋恋不舍的关了电视,在漫不经心的说话 打招呼 吃饭 哼歌。
再来看李默有点社恐,害羞演的很细腻,在和小周简短的对话中,亚运会歌曲,嘉峪关,捐款,和盼盼说再见,李默虽一直都在门外,但两个人的距离已经拉进了,李默和晨哥的对话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诗是自信的,但他只说了一句:我回来了。
这个回来就是不再流浪在外看黄河,大海诗和远方,是要回归平淡生活,好多小细节小动作,都好触动人心。
广播里响着“愿我们的友谊和欢乐长存,愿四年后广岛再相见,请你记住我的微笑,它就像金秋十月的和风,分手意味着重逢,让我们用日积月累的友谊,共同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李默是一个有点点社恐的人,从他的各种肢体语言就看得出来,局促的捏着手指,无意识的转着手里的背包带子,不好意思进门,别人出来又赶紧站起来。
心思敏感细腻的小文青,也会想找话题缓解气氛,说说自己的经历,也有点点想分享一下自己,去看嘉峪关,青海湖,麦子地,写一首自己的小诗。
虽然迫于现实,他还是回到家乡,但心里的浪漫并没有消失,依旧可以去看看电影。
小周是个喜欢唱歌的,亚运会还很积极的参与,因为这个还没钱买牛仔裤了,当时李默就是穿着牛仔裤牛仔衣,在当时很新潮。
她跟着电视唱亚运会的闭幕歌,还和盼盼说再见,可惜亚运会时间太短,她心里有诗意有远方,只是家人的生病困住了她,但从来就困不住她的心。
工厂里的工人也很有意思,张晨哥羡慕李默走过远方,在车棚里就能很投入的去看他写的诗,小声的念着,感叹着。
还有位男性工人,脚下踩着时髦的带后跟的鞋子,走起路“哒哒”响,厂里的电影院也是满座,小孩会在里面打闹,但是大人看的很认真。
所有人心里都潜藏着浪漫,在新的时代新的浪潮下蓬勃欲发。
前几天看到发布电影人物照片,就在猜李默是不是分到厂里的大学生,因为无论是长至肩颈的头发还是他背的牛仔桶包,在那个年代,都过于时髦而不是土。
剧中的李默是诗人,哪怕只是别人口中的“诗人”,是不愿囿于小城的文艺青年,他想走向远方,去看麦田,去看西北的旷野。
张克群女士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概括了那个年代多少文青们的心。
当国人沉浸于亚运会的举国欢庆中,李默独自一人,在蓝色开往家的方向的列车上,他会想些什么呢?
他一定喜欢海子吧,有没有特意去过距离青海湖不远的德令哈?(结果写完这文后,看到张大磊导演采访说以《蓝色列车》致敬海子。
)诗人只擅长意象的跳跃在文字中,人前只是拘谨,走路双臂几乎不动,坐着就真的呆呆的,有人走近来攥紧自己的包,把自己占的空间缩至最小。
可他仍然有敏锐的触角探知到自己的同类,听到小周的歌手声会问,“你唱的什么歌?”可惜搭讪的勇气都只够说两句。
可这一切,都挡不住平静又不见外地回答一句,“(她是)我的朋友。
”小周和李默都是无数小镇青年的缩影。
小周在母亲的催促声里关掉电视,依依不舍地看着盼盼被卡车拉走,完成守门任务走进放映厅……她唱歌的镜头让我想起了《立春》里痴迷声乐的王彩玲。
李默见过远方后回到了家,在沉默中剪短了头发,他和小周貌似都接受了眼前的苟且,但谁不会在偶尔的闲暇里哼上几句歌呢?
谁不曾在漆黑的电影院里,借屏幕上的人物做上九十分钟的梦呢?屏幕上《四百击》的男孩安托万,在面对成人世界的种种不堪之后,逃学,叛逆,一路奔跑,终于跑到象征自由的大海边。
海边的安托万一脸迷惘。
无数个李默和小周,在重归或者无奈地忙于平凡无趣生活的琐屑里,也会有偶尔遇到同类的小小会心处,(她是)“我的朋友”。
起头是陈旧的,寂静的一切。
小周是那个年代将热血和放肆都藏匿起来的年轻人,向往追求自由与新奇,却也是言听计从的,不违抗的。
亚运会对于城市来说是一次激起波澜的期待和相遇,对于小周来讲同样,因为她更加有理由去贴近更遥远的世界——她从不曾,未来也不会到达的。
在一个送别“盼盼”的落寞的日子里,真正奔赴过梦想的诗人从遥远的世界回来了。
李默一个人背着鼓鼓的行囊,装着诗和风沙,羞涩,木讷,稚嫩,却倔强。
带着一丝与理想告别的不舍和决定回归当下的决心。
来投奔晨哥。
但是李默又是渴望听众的,因为诗人渴望共鸣。
于是小周与李默因为那首闭幕歌而产生的对话:“这什么歌”“你唱的什么歌”“亚运会的闭幕歌,你没有听过啊”“我在火车上”-李默又问:“嘉峪关,你去过吗”“啊,没有” 李默伸出的触角被委婉的拒绝,李默想说,但不是所有人都好奇嘉峪关的风沙和文学。
小周的“没有”看起来敷衍极了,接着转头自顾自地说起她和亚运会的交集,那些比日常生活更值得记起的鸡毛蒜皮。
她却习惯性不在意李默有没有在听。
但李默在一旁默默地听,看起来乖巧又柔和。
最终诗人将理想深藏,剪掉和偶像同款的发型,收起同款的眼镜,好像又做回没认识诗歌之前听话的自己。
但对于小周来说,从理想回来的李默是个抵达过的人,他的出现,就好像小周看到自己和自己的叛逆的相逢。
对于李默而言,火热的对于理想还仍旧憧憬的小周,像是提醒着自己,他追逐过诗歌,抵达过圣地,现在虽不在,但曾经永远在。
所以,那句“我的朋友”,像是感谢所有离别与相逢。
愿我们常因光影相聚。
短片的节奏很舒服,很容易就投入进去,我很喜欢。
通过这部短片,我对90年代也有了些了解。
故事里的主角都有生活上的遗憾,但在亚运会闭幕歌曲《再见朋友》的旋律下,“分手意味着重逢”。
小周,一个向往外面的世界,有朝气有憧憬的人却被现实困住,每天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
她在生活中的一抹亮色-亚运会结束之后,产生了突然的失落,就在这时她遇见了新的朋友-李默。
一个青涩木讷腼腆的文艺青年,他的灵魂却自由而滚烫,很浪漫不着边际。
他去当流浪诗人,去过黄河嘉峪关,看过麦田青海湖。
而后来的他剪掉长发,回归了现实生活,但他却并未被击垮,还有些东西没有灭。
(我很喜欢这个角色,他让我有了很多感受,王一博演得很棒)两人之前虽只有一面之交,但在电影院再相聚时,却有了熟悉感,二人有着相同的磁场,惺惺相惜,因此成为了“我”的朋友。
“起码在光影面前,大家都不孤单,希望我们可以有机会在影院里相遇相逢”张大磊导演说道。
本片以诗意般的日常刻画,呈现一场发生在90年代的相逢与离别。
搭上李默诗中的蓝色火车,《我的朋友》将前往世界电影领域的更宽广之地,期待下一次相遇张导说:……《我的朋友》全靠他们自己去读解,自己去准备,自己去体会。
我们实际面对面的交流只有不到时间,开拍前一天下午他们才到的。
简单地聊了聊第二天就拍了。
一博也有他的方式,他选择不说话,选择沉默,选择让我们看到一个少年的心事……当一个演员有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思想渗透到剧本中,这部剧就真正的注入了灵魂王一博未来可期
看了一博的这次表演,真的有点他自己本色出演,比较认生,不爱说话,倒是只要开始相处小孩就会露出自己柔弱的一面,有点心疼,又有点搞笑,影片氛围真的是那个年代的氛围,有时候会怀念,但是回不去了,有点眼酸,回不去的过去,见不到的人,见不到的年少时的朋友,好多人已经失去联系,只能在回忆里有时候时不时的出现,那时就会非常的感到无奈,我的年少朋友你是否安好,是否还能记得我这个存在,
看的太憋屈了
算是蹭热点之作吧,让观众看到另外一条难民之路。不过,影片中的主角小男孩真难让人心怀同情之心,只让人倍觉讨厌。剧中男孩伯父说得好,对于小孩,你得从小让他明白,有什么事情是他不能做的。其实,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总是在极度的溺爱与冷漠之间徘徊。
小朋友撑起一部戏。
甩不掉的儿子,扶不起来的爸。父子一起,也还是温情。
这个小孩生存能力太强大了,长大了一定能成事儿。
这个片子真是神烦,晃遍了你德各大电影节,满足了圣母不一定能满足普遍观众,剧情的走向生硬老套莫名其妙,简直是各个电影节的政治宣言,真心建议大家不要浪费票钱了
很无语的电影 浪费时间 里面有一个好人吗?父子直接感情 也莫名其妙 儿子像个被抛弃的累赘
科索沃去年的申奥片
小男孩侧脸不好看,正脸真的很惊艳
表面上是父子之间感情的博弈,却带上了难民偷渡,和国家政治问题,这种热点近年也是越看越无聊。
琐碎却老套,移民主题并没有处理好。情感动人。
看的好难受,孩子演技赞,撑起了整部剧。世界那么大,哪里才是家,对于孩子来说,有爸爸的地方就是家。
只有我想給這個小兔崽子兩巴掌麼。你可以當被寵壞當孩子但請不要拖累傷害他人,也不要抱怨自己咎由自取的慘況。整部片沒有一個真正善良的人又為什麼存在。
很悲伤的也很棒的电影!那么可爱的孩子!一直跟着爸爸的孩子……聪明勇敢的孩子的生存处境无法言说,后来他还活着吗?他的爸爸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了他……你有无法憎恨这位父亲,那种困境无法用语言表达,因为这部影片,理解了德国对待难民的政策……
用最平凡的结构用小男孩的视觉来表达目前德国最棘手的政治问题,就是感觉缺个张力
孩子以自己的天真与执着追寻一种他以为的安全感 在尔虞我诈的成人世界迅速熟悉规则但拒绝成长 难民身份不在于他个人而在于整个国家甚至世界 在无序混乱中生长的孩子也难以要求他愿意完全遵守规则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是他在生存中有且仅有能学到的 敢于创作这样让人喜欢不起来的主角形象也是非常勇敢
卡罗维发利-科特布斯-柏林这条东欧青年导演出头的经典路线上的作品,科索沃和移民(难民)题材恐怕是最大亮点吧。片子质量大概也就是勉强及格。儿童视角可以说是白白浪费了,而故意不谈战争背景及政治经济背景乃至宗教问题,只去诉诸于父子情感(父亲写得又不好),让这部影片显得格外单薄(哪怕你甜腻到[世界转角遇到爱]那个程度呢……)。所幸大家族打招呼啰里巴嗦的方式还是蛮有趣,勉强搬回点分数吧。
emm…
难民身份、被父亲抛弃的不安全感,让他成了为目的不择手段的小混球。结尾钉箱子渗出血那个镜头印象深刻。
只看了半小时就没继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