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罗拉有另一个我们所熟悉的名字叫做睡美人,她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公主,善良又可爱,一头金色的秀发,散发出宛如阳光的美丽光芒,紫罗兰的眼睛如同水晶般纯洁明亮。
公主小时候被坏仙女所诅咒,年满十五岁的时候便会被纺织针扎中而死,然后第十五个仙女的祝福让公主可以免于一死,但要昏睡一百年。
无论如何,动画中的奥罗拉结局是美好的,漂亮的公主被王子深情的吻所救,可是如果这么漂亮的公主一开始就惨遭厄运,又被不公正的对待,那么一切是不是要重新定义。
如果爱可以让人获得强大的生命力,那么恨就可以让人获得巨大的破坏力,这是一部为女儿复仇的故事,像所有疼爱孩子的妈妈一样,当痛失女儿后,自己的生命也就形同虚设了,活着的唯一目的便是复仇。
关于复仇的情节我不想过多透露,无非是跟她女儿死有关的人都要死,无论是间接还是直接,总之一切的一切都不可饶恕。
但惟独第一个死亡的人物跟女儿死无关,我很想聊聊这个人,这是位继母,总是用一些卑劣残忍的手法打孩子,孩子不是亲生的,但每一次的下手可都是“货真价实”的,她的死是死去女儿许的一个愿望。
继母、后妈这个名词总是跟虐待,暴力这样一些不好字眼的相关联,当然在这个世界上也有很多很多爱子如亲生的养母,今天我们来说说这些人。
客观来讲继母的角色不好当,当好了还好,当不好则被人诟病,可世间每个人都有其角色,不能因为角色而扭曲了自己的生活。
孩子不是亲生的,可是人是活生生的,电影中的那个继母是残忍的,那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也是可怜的,复仇的奥罗拉,不单单指为女儿复仇的妈妈,也有可能是这些不被公平对待下成长起来的孩子。
看《妈妈不哭》那部电影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一个幸福的孩子变得不幸的过程,看《奥罗拉公主》你能感受到孩子遭遇不幸下孩子妈妈便疯狂的过程,但都是不幸的。
我不知道你看这部电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欢迎留下你的想法。
曾经,我们都有很多的兄弟姐妹,那时候养多一个小孩和养多几个小孩就像养多几只小猪一般没什么区别,不像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带来的问题不单是对小朋友的过分溺爱,大人把所有的爱都放在一个小朋友的身上,一旦碰上意外,失去了小朋友,这个打击对一家人来说几乎是致命。
所以,为了自己的小孩,母亲能做出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严正花饰演的复仇女神就是一个恐怖残忍的复仇母亲,但你却忍不住同情原谅她。
她把失去小孩的罪行算到了所有直接或间接的经历过的人头上。
她要把自己失去女儿的愤怒,悲痛,无奈...通通都控诉并实施在这些人身上。
不要得罪母亲,母爱可以很伟大也狠残忍。
这不算什么高智商的复仇,但却是一个构思巧妙,虽然剧情比较狗血,却看得很痛快的复仇故事。
导演通过一个复仇母亲的故事直白的指出了现今社会的冷漠人性。
影片中几乎每个被害人都是因为自己的冷漠人性而被残忍杀害。
这个世界太冷酷了,他们的冷酷来自于麻木,来自于自私,所以才需要一些鲜血一些生命唤醒人民的良知。
安静舒服的我们需要一部这样的电影来警醒我们一个事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又看了一遍差点把我看哭了,好心疼被害的小女孩,这是一部关于母亲一步步复仇的电影。
人性的丑陋暴露的淋漓尽致。
小女孩她才6岁啊,在生日那天,被拐带性侵杀害后丢在垃圾场,假如那其中一个人发了善心她可能就不会被害了。
人性。
因为刮车把急着去接小女孩放学的母亲堵在路上的胖子、把小女孩赶出店门的男女、因为钱不够而将小女孩扔在半路的出租车司机、黑心律师、假装有精神病而逃脱法律制裁的杀人犯。
母亲只能靠自己复仇。
所以说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
电影采取倒叙的手法,后面才揭露原因。
父亲作为一个警察却忘记了女儿的生日,还保护不了自己的女儿,前面那些人都是女主杀的,后面的律师没死成,结尾留下悬念父亲准备杀了那个律师。
电影告诉我们,有时候自己的一个看似没什么大不了的行为可能会间接导致别人的死亡,所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登场人物:欧罗拉公主(女儿,以下简称公主)、欧罗拉女王(母亲,以下简称queen)、欧罗拉国王(父亲,以下简称king)。
一部很好的复仇电影,主旋律就是“我放不下”;“死个女儿能有多悲痛,世界那么大,分分钟就有人死了,分分钟又有新生命诞生,不至于就到了这种地步”,这是局外人的大度(人其实有个特点,就是事没发生在自己身上总是能看得开,但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些“看得开”就变的很没有说服力了)。
queen显然是看不开的,6岁的宝贝女儿被先奸后杀,抛尸垃圾场,任那一个母亲都受不了,更何况元凶竟然以“精神病”为由逃脱法律的制裁,安然的在精神病院治疗。
——“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其实“精神病”是不是真的精神病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queen恨,queen想让他死,以抵消对女儿死去的悲伤,但法律却没有满足她,狡辩的律师让他在法律中脱罪,过上了在精神病院安心疗养的生活。
——这时候法律无疑是可笑的(竟然连一个如此可怜的母亲的怨恨都不能安抚,还不够可笑吗),就像那个律师说的那样“强奸、杀人、放火从古至今就一直在发生着,但是以前我们并不称有罪,所以其实所谓有罪,就是你说他有罪就有,没有罪就没有”,这话律师说的时候很轻松、很惬意,但是事实却一点也不轻松、不惬意,因为他说的是事实。
法律竟然不能安抚心中的怨恨,那么就用私刑来治疗受伤的心灵吧。
第一个目标,满足公主曾提过的“好朋友的愿望”——杀掉她的继母(继母经常虐打她,而且是那种特阴毒的虐打,看不见、很难看见外伤);第二个目标,偷情女(图自己方便将公主赶出门,触发了公主的死);第三个目标,偷情男(同偷情女,其实他们就是那对狗男女);第四个目标,出租司机(因为差2元钱车费将公主赶下车,触发了公主的死);第五个目标,撞车男(撞车事故的肇事者,明明是自己的不对,却还恶言相向,阻碍了queen接女儿的时间,致使公主的死)。
看到这里其实不难发现,这些人都是罪不至死的,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导致这种后果,也许就都会和善一点的处理事情,毕竟他们虽然不是什么好人,但这点善良还是有的;但是生活是不能save、load的,没有“如果”,你当时怎么选择了,后续就是怎么样发展的。
所以他们不和善的处理了事情,一连串的不和善(和谐是多么重要啊,没错,我是五毛党),导致了公主落入了恋童者手中,公主死了。
queen的恨意从恋童者延伸到律师、延伸到自己、延伸到所以触发公主死亡的人身上、延伸到整个社会,恨意淹没了她,让本来善良的她变得丑恶、狰狞、怪诞,她未必不明白自己的行为过激了,但是她不能自已,她的杀戮行为让她有一种自虐的快感,她对于女儿的死看不开、放不下,她深深的自责——当她在游泳池被血水包围的时候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king是个牧师,还是个警察,但却是个不重视家庭的男人。
queen在垃圾场惟妙惟肖、声嘶力竭、怪诞的模仿公主声音无助的喊道:爸爸,我怕。
一遍又一遍,无不在狠狠敲打着king的心。
这种怪诞的“真queen假公主”的声音,让king找回了父亲责任,而后是不尽的自责,也正是这种自责让king送上了“夹着刀片的欧罗拉公主图卡”(queen借此杀掉了在精神病院的恋童者,而后自杀)。
king最终辞掉了警察这份工作,抛弃了对上帝的信仰,选择了跟queen一样道路——复仇——无理性的、纯粹的恨——杀了那个律师……这是一首对“恨”的哀歌,在这首哀歌里,每个人都在哀伤哭泣,没有正义、没有法律、没有杀人狂、没有可同情的人,只有“恨”在引吭高歌,因为“爱”早已经死了。
直击人性,这是我在看了影评之后的第一想法,我是看了柳岩的演讲稿之后决定来看看这部折射人性冷漠的影片,我承认我泪点很低,所以在影片后半部分哭成泪人,尤其是在垃圾场上,女主角学着她女儿的声音说出的一字一句,都让人心疼,凶手固然可恨,其他人冷漠的人又何尝不是帮凶,题材很深刻,敢于直击人性最深处的黑暗。
她 A静默着神情,打典好周边的一切,无论何时都处变不惊的样子。
很长的时间里,她都是孤零零的,一个人逛百货商场,一个人美容,一个人吃饭。
她是高档车的销售商,行事麻利干脆。
她的周身透着神秘的气息,职业装包裹下的情绪少有起伏,客气得微笑,谙熟地处理和客户间的暧昧,不足以拒人千里之外又时刻注意和人保持着安全的距离,一接近,就离开人们的虚伪丑恶,在她漆黑的瞳仁里映照得一清二楚,只是,她从不讲明。
微笑的样子,有些忧伤,眉头微蹙着,嘴角只吝啬地翘了一丁点一个人的夜晚,她该有多难熬,把自己缩在浴盆里,一遍一遍地听那首早就烂熟于心的童谣她B手拿着魔法棒,直直得盯着监视镜头,嘴角一抹妖治的微笑。
杀人了吗?
轻易地就这么做了。
满溅的鲜血,人们临死前的哀嚎,在死亡面前,她无动于衷。
烤肉店里,她把自己打扮成了个不谐世事的小镇姑娘,粉色的薄衫,可爱的发卡,乖巧得让人怜惜,可转眼,她就会残忍地将人置于死地。
前一秒钟还是她自己,后一秒钟,语气就变成了撒娇的孩子,喃喃自语着,我要找妈妈,我身上只有2元钱......录音机还在不厌其烦地播着那首童谣,稚气的童音,活泼的旋律,却像是挽歌在奏鸣影片之初,以为奥罗拉公主是正义杀手,随着影片发展,才知道原来是围绕复仇展开的杀戮。
即便是没有这场复仇,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也足以让他们罪有应得有句老话:善恶终有报。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她隐忍了整整一年,处心积虑得编制了一套对付不同仇人的方法,不徐不疾地实施着计划,不仅要让他们死,还要让他们死得明明白白,痛苦挣扎到最后一刻。
本来很不待见影片中丈夫的这一角色,做了牧师,觉得通过救赎和自我救赎就可以让内心好过,可以逃避需要面对的伤痛。
也许是她的坚持和近乎病态的执着终于让他有所彻悟,从他平静地对她说:“翻看圣经后,你的灵魂就解脱”了开始,直至影片的末尾,完成了他们复仇计划最完美的谢幕一部让人震撼的电影,逻辑上也基本可以做到滴水不漏。
果然,多面的女人最可怕。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2005年的片子,无论是从叙事节奏还是结构上,依然可以打出四颗半星。
每场凶杀案都有一个引子,继母虐待女儿,小三欺辱送外卖的大妈,土豪的花心随性,小吃店老板儿子不务正业,出租车司机对客人的嫌弃不尊重,但直到律师案,我们才为之一惊,原来四位被害者真正的被害原因是这样。
正是这几位环环相扣的不善良才导致小女孩的死亡。
焦点聚集在垃圾场的哭诉,一场模仿女儿的哭诉让无数人为之揪心。
当观众都以为失去女儿之痛,为女儿复仇的母亲变成了一位精神分裂患者后,奥罗拉顺利被送往关押精神有问题的羁押罪犯的场所,然后,她终于亲手结果了那位残暴的凶手。
原来,垃圾场模仿女儿的哭诉是为了向所有人显示自己是有精神问题的,当然,心痛是真的,但目的也是真的。
结尾处,隐晦的表现了警察父亲对律师下手了,弥补了垃圾场律师没有死的遗憾。
完美的复仇终于结束了。
与人为善,善待遇到的每一个人。
看完这个,我觉得有些不合理,特别是在观看小女孩受害的当天。
遇到的每个人都......可能是为了推动剧情的发展吧,可是放在我大天朝,我相信还是不会一连串遇到这么多素质低的人。
而且,我觉得发生这样的事情,小女孩的母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可能我比较现实吧,现在的社会,孩子都6岁了,怎么可能不教点迷路的回家小技能呢?
“别跟陌生人走”,我想每个家长都有教吧?
家里的地址,爸妈的电话什么的,总是要背熟的吧。
像我6、7岁的时候也和妈妈逛街走丢过,我清楚记得妈妈教我怎么做“身上一分钱没有,就直接搭上的士,找师傅借电话,打给外婆,叫她拿上钱来****接你!
”退一万步说,如果你什么都不记得,就叫的士师傅搭你去最近的派出所!
到哪谁还敢管你要的士费!!
别说“你是你,别人是别人,你怎么能拿你的尺子去衡量一个6岁的孩子呢?
你以为每个人都做到吗?
”屁话,这个社会就TM弱肉强食,你不学会保护自己,到头来结果你怪谁?
怪社会?
难道你要拿着“人外有人”这句话,当作你不学会保护自己的借口吗?
总而言之,看完这部电影,我想说的是,走丢的孩子,就像泼出去的水!
只能靠自己,靠你平时教给TA回家的方法,识人的能力!
别说TA只是一个6岁的孩子,怎么会学的会呢?
有本事你就别把TA弄丢,不然你只能防患于未然,给孩子上那么多兴趣班,还不如多教TA在外保护自己的技能!
社会如此,我们不能去改变这个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唯一能做就是适应!
是保护自己!
而不只是谴责他人做法的不对。
剧中的母亲,我理解,但不苟同她的做法。
她本身也有错啊!
怎么说呢 感觉整部电影看下来觉得牵强的地方有很多就说那个强奸犯吧 明明很富有 何苦为了一个小女孩而失去自由进入精神病院 就算是一时起意 也没必要那么草草处理掉小女孩的尸体吧 说明明显智商不够啊 好吧 从第一个被杀的开始 那个 后母 啥也不说 活该被杀第二个是那个女的 挺婊的 无话可说第三个男的 和第二个一样 都是比较渣的人 这个就不说了 也算该死第四个 那个胖子 我感觉其实略无辜 最后到底是死没死啊 应该没死按影片想要叙述的 貌似出车祸也是 胖子的错 惩罚是断了老二 可能一定程度上也算让他死了第五个 司机 我觉得可很无辜 只能说编剧这块很扯 一个正常人假使带了一个小女孩没钱 明显是要送到父母那里(小女孩既然打车肯定就是知道家在哪啊) 这样你才能拿到钱啊!
把丢路边是几个意思?
脑子秀逗?
实在想不通。
然后就是再不行也把小女孩带出荒芜区啊 毕竟你自己也要出来不是么 所以我觉得司机这里真的很牵强第六个是律师 从律师的言语上看 本身就是个渣 无话可说最后是强奸犯 他停到路边帮小女孩 其实我感觉强奸犯最初并没有那个意图除非他是惯犯 一般情况下 你在路边看到一个小女孩挺孤零零的 难道第一反应是诱杀?
这期间影片没有做过多描述 好吧几乎没有任何描述 。
我感觉这期间必然发生了什么 小女孩是当天走失当天被杀 当天被发现 其实强奸犯遇到小女孩的时候已经很晚了 (好吧这我没有看太仔细)想表达的就是其实这里也很牵强。
他如果着重描写一下强奸犯和律师的无耻 可能会让影片更畅快?
(个人意见)最后的最后我觉得最直接导致小女孩悲剧的其实是她妈她妈在平常的交往中难道就不知道那个女的是个什么样的人么??!!
还把孩子委托给她!!
难道不是自己的问题么??
所托非人难道不是自己造成的?!
然后车祸事件处理那么久?!
久到都到晚上了都没有去找自家孩子??
这块也很牵强啊 额 。。。
片子中牵强的地方有些多 有些事完全无法想象怎么就能那么发生了 所以?
(忘了说啥了)就那么看吧、、、
一个6岁的小女孩,在死之前的几个小时里体会到了人生冷暖,一次又一次的相信着世界的美好,却有一次又一次的被伤害。
急着去聚会的店长,将没有亲人陪伴的小孩子关在门外,不管她的死活,出租车司机就为了与他而言并不丰厚的收入而将小女孩弃在车流涌动但却空无人烟的隧道里。
一辆豪华车停在了小女孩的面前。
小女孩涉世未深,只想要找到妈妈,但多次受挫之后他选择相信这个大叔,却残忍的遭到了杀害。
那个逆行的年轻人阻碍了妈妈去接孩子的路,他或许觉得没什么,但是这一截却真的成了孩子和妈妈的劫。
从次天人永隔永不再相见。
孩子的妈妈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她没有选择原谅,她又凭什么原谅?
一次又一次的杀戮带不回她的可爱的孩子,只有一次又一次的鲜血洗涤才可以稍微令她真实。
最后的垃圾场,又一次回到了那里,整个汉城的垃圾,为什么要在杀害了小女孩之后将她弃于此?
天使陨落凡间为什么要遭受如此对待?
剧情紧凑,环环相扣,同时又感受于母亲的痛苦与悲伤。
看着那些亲手造就了这悲剧的人一个个死去,并不悲哀,只觉应得。
完美契合最近我和我小学同学聊天的主题:人类没救了,只能重开。浓浓的地摊文学加古早科幻味以及配乐全部拍到了我的心坎上。求求外星人快来吧!
4.5, 绝对是兰斯莫斯迄今最佳,格局与风度兼备,张力与荒诞齐飞。作为当今风格化最鲜明的作者导演这家伙真的一直在进步,对峙戏每一场的内部递进和结构叠加都非常可信,功力太强了。
走出影院看到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 竟然有种不真实的感觉,好像进入了兰斯莫斯的电影...
#2025HKAFF 兰斯莫斯看多几部有点审美疲劳,可能是我的问题没有太爱这种视觉强烈的怪诞主义风格,比较敏感情绪化的石头姐在他的电影里依旧释放得很肆意很自在,但下次是否可以换个导演换种方式演。
2.5 结尾蒙太奇加半星
兰大师终于在继龙虾和宠儿过后,又拍了一部普通人也能看懂的电影,这对我来说很重要。石头在这一部里面终于不用过度装疯卖傻了,演技反而更有说服力。但我私心觉得这戏里面最好的演员是演Don的Aidan Delbis。另外很多人在评价一战再战的时候,说保大师在戏里面无差别地平等攻击了左派和右派,但那部戏里面政治隐喻更像是风格精美的背景板。兰大师这部作品才是精准地同时攻击了左派跟右派。
Lanthimos真的太聪明了 拍了一部左派和右派看了都拍手叫好 到最后都觉得自己赢了的片子 牛逼!
那个……你们三个把日子过好比啥都强
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拍这么长,无法理解为什么石头姐沉迷于各种B级意味的半疯不疯的角色演绎,无法理解为什么能把现代话题变得如此cliche。不过片尾很好,然后挺喜欢Don的设置的,对话里的迷你掉书袋很到位。grammar is an Andromedan construct真是笑死我了,上个月真的说过grammar is a social construct hhhhh
3.5
弗如《龙虾》。 2.5现在难道是grain over texture了?
人在无语的时候真的会笑,yorgos你知道你在干嘛吗,好像已经沉浸在自己的抽象里无法自拔了,剧情简直把观众当🐒耍前半段是昏昏欲睡的中世纪风格科幻片,先是担心女主的生命安全,再是担心男主的精神状态,最后10分钟发现该担心的是我自己。石头姐被飞来头颅正中脑门四脚朝天,我笑了;石头姐钻到衣柜里飞向宇宙飞船,我哭了,哭的是明明是《拯救地球》,谁能来救救我散落的智商。当石头姐穿着duangduang的臃肿毛衣,在一个器官内部和各色皮肤的外星元老,说着玛卡巴卡的语言时,我觉得大脑升天了。如果这就是地球人的视听语言的话,那我才是那个外星人
据说韩版弱在资金短缺所以完成度并不如导演所愿,看剧本来说也算是个好看的故事,轻描一下关照一下现实,冒着劲冲到结尾。ps,石头姐是不是要做第二个于佩尔抢掉疯女演员的赛道
3.9
#2025 No.182
无论你喜不喜欢这部电影,你都必须承认emma stone的表演一直在进化。
看完整个人都环环保保的了
#82nd Venezia Competition# 4.5/10 一如既往毫无变化的兰斯莫斯,一些愚蠢可笑的阶级寓言,一些剥削角色的视觉奇观。某种程度上与《爱丁顿》相似,一件意外决定/事件后走向彻底不可控的方向。结尾倒是相当讨喜。@PalaBiennale
@CFF 在大银幕上看着实震惊到了,导演特有的美学构图,B级元素呈现得干净利落,节奏始终抓着人往前走。非常喜欢最后的一段,只有人类可以拯救人类,the earth does not care
虽然还是很有观赏性,但和之前的poor things 宠儿 龙虾等相比实在是太平庸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