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anu在里面演了一个古里古怪的整型牙医Perry。
虽然是牙医,但好像更想做心理医生,老惦记着什么精神催眠疗法。
神神叨叨,反复无常,连我都没有找到一丝可爱之处。
这个人物对总体贡献有多大谈不上,不过都是在贾斯汀心理变化的转折点上出现。
是 Keanu把他演绎得很贴切,感觉把握得很准。
要打分的话,我会打10分满分。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还不错的,值得一看。
喜欢的原因还可能是年龄上的接近性吧。
但是如果你只是想看到一个可爱的或是迷人的Keanu的话,就不要去了。
在片中他的形象挺颓废的。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就我自己来说,的确不太愿意让别人看出我的这些与众不同的地方。
尤其是小时候。
比如说,胖小孩就很不愿意别人说他胖,别人说多了他就会自卑,虽然其实小孩子胖点也没什么。
成年人显然这方面就会成熟些。
我们都愿意成为一个正常的人,可是,什么才算是一个正常人呢?
如果大家都变的一样了,那我们还是自己么?
呵呵,其实我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才应该是我们值得称道并让我们变的可爱的地方:)
我都上大一了,改了八年又吃上了,觉得香香的,但也就偷偷的吃怕被人看见丢脸,觉得自己和主人公很像呀
我还没有看这部电影,刚刚下载下来。
吸引我的就是它的影片名字《吸吮拇指的人》,如果对心理学有兴趣的豆友可以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去搜集了解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性学三论》里面所讲的口欲期,当孩子的口欲期没有处理好时就会产生口欲固结人格。
片子说不上特别也说不上多好,总有恰好的音乐似曾相识的剧情,外国成长片很熟络的套路,阴柔的小男生,好像是cashback里的男生减了点灵气,我是不大看得来男生懦弱的,如果我权当那是隐忍还是有些可爱的,好像朱诺里毛卷卷的男生,我一辈子爱不上这样的人,时势造英雄,一般这时候强势的女人就会应运而生,无论是伪装还是真是,有点好笑可爱的强势,我说PURITY是TEETH里的女主角在关键时候对男生说的,无比天真也实在漂亮的脸,怎么看都是PURITY,可是有点不好相信,而这里阴柔男生的女朋友鼓着厚厚的嘴说我要的是teenage experience,我们的小男生当然扬长而去头也不要回,可是什么是PURITY,是不是我们做几次爱杂交几次就不是了,是不是我们做我们骄傲的处男处女想着莫名其妙的事就是了,头文字D的直树夏其实很Purity,我一直对妓女有莫名的好感,我总觉得这是正当的职业,工作不分贵贱分工不同,讲这种话实在有点好笑,比如这麽好你怎么不去啊,比如你又怎么知道我不是呢,我觉得一个人敢于坦诚好过任何的一种化妆,真正的PURITY一定不是说出来的,也一定写不在脸上,人世俗是很重要,人装纯是更重要的,在我们没有更好的生活前,我们要当个好演员,当我们真的锦衣玉食到一定程度,再返璞归真也不迟,太美好的东西我总怀疑,太丑恶的东西我一定不会一竿子打死,因为我们都要恻隐之心,可究竟是恻隐之心还是爱美之心占上风呢,这个其实不用见仁见智。
如果我们还爱着心里最初的单纯不要放弃,偶尔吮吮拇指咬咬指甲,不是恐惧幼稚,只是还有希望还要认真打发一段时光。
成长路上,内心真正蜕变的过程中,那些人那些话那些事,都影响着Justin。
从一开始的以为自己有问题,到吃药开始走上大家都觉得Justin好,再到自我怀疑这种好,而后失控,再到最后的蜕变重生找到真正的自己,走上真正的成长的路。
这一路,好比迷失在汪洋中,穿过暴风雨,终究看到海岸线。
人生路上难得碰到那些人,那些想法,那些教诲。
中国人喜欢讲大道理,讲社会型生存的哲学,但个人的内心存在性呢?
总是轻描淡写无足轻重,所以我们中国人总也觉得长不大,总也觉得活的罔累。
Justin是幸运的,因为这一路上妈妈的故事,爸爸的故事,弟弟的诉说,牙医的引导,辩论队老师的点拨。
处处有人帮着他去探索自己的状态,终究可以让他在纽约的第五大道上欢快的狂奔。
可我们呢?
如同被抛弃的孩子,从来没人告诉我们如何处理这些事,如何面对这些事。
总要我们自己去经历,结果如何看造化。
身边有多少人是一个明确知道自己生存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向往的哪些美好,想来很少很少。
我们被推着走入这个社会,这个结构复杂的社会,生存者同样被推着进来的人,这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的复杂。
想想当前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各种人。
那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令人难以置信。
但这个社会从来不会引导我们这些无知迷茫的小羊羔怎么才叫成长,怎么才叫成熟。
不同的人,不同年龄都有一个成熟的定义,但那又怎样,内心依然稚嫩,我们只是装成一个成熟的人,模仿成熟。
这种模仿让多少人迷惘的过活了十几年,或者那一辈子。
模仿让我们从来不会直面问题,只需要按照模仿对象的选择去做就好了。
但我们的内心呢??
究竟要什么,究竟要怎样?
日子过得好不好,存在的意义是否给你带来快乐,什么样的动力给你勇敢去生活。
引用一个活的深刻的人的一句话: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将不再眷恋人间。
Vincent Willem van Gogh成长,从来就是要自己去承认自己
淡的可忽略的眉毛,由你弄密且分割比例巨大的发型,主角们的造型仿佛使Galliano秀场上的模特,个个都相同模子里搞出来的,除了那个怎么也进不了角色的老爸。
造型上的相思让我特别有认同感,一家人就应该这样。
导演的有趣程度让我把这个存了一年的片子熬夜看完了。
异常后悔,在看了一半觉得好的情况下去找了影评来为自己助兴,简直该骂自己猪头,脑子里已经被影帝两个字占满,并且隐约的想起自己下载的原因是那个混血帅哥。
回来,回来,别忘了,你要看的还是那个孩子。
青春期是不是真得这么容易被改变,一次谈话,另一种鼓励,就让人有如此深入的变化,我不记得了,暂且认定是一种手法上的夸张。
不过从他坚定的眼神里,我也了解到变化只是时间的问题。
喜欢直接冲动的人生,即使他的全部你都看得见。
在去往柏林飞机上看的这部片子。
想不到出奇的好。
竟然激动得一阵轻松。
那一瞬间消失了很多压力(当然电影不能当一辈子的药剂)。
近乎满足了我对电影的讲述需要:试图还原生活,而不是妄图简化生活。
讲述故事的方式低调,少有做作的戏剧,淡淡的配乐很清新,想起了Kings Of Convenience (到了香港以后,觉得正在远离那个世界)/ 这个社会在向我们灌输怎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为什么有, 怎样才能让我们远离那个无名的痛苦?
- 每个人都是瘾君子。
性爱,音乐,文艺,酒,毒品。。。
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受到肉体的折磨和摩挲肉体产生快乐。
- live without an anwser.真的是部特别合我心意的片子。
导演和我有一条相通的神经。
(Mike Mills竟然是Air的graphic designer,真是一个惊喜.)http://www.youtube.com/watch?v=kTpRUSxL-VI&feature=fvst遗憾的是,为什么大众荒谬道,这是部讲述青春期少年的电影。
难道成年人能说出问题的答案吗?
还是搞不清楚片子在说什么?
这位老迈克是不是研究过老庄?
我对庄子老子的思想了解甚少,但在冥冥之中感受到有交叠相通之处。
/我开始越来越觉得自己浅薄,感受到了好却没法 一一list。
甚至可以说是毒药,我沉迷于导演的拍摄手法、他写的台词和演员精湛出色的表演,我感受到剧中每一个角色和他们要面对的生活,我和主人公一起体会痛苦和欢愉,片尾字幕升起的时候,我又觉得一片迷茫。
这里不会有我生活的出路,一部电影给不了我生活的答案(尽管它的台词里写要学会没有答案地生活)。
/贾斯汀对父亲说要去上暑假预科班之类的,镜头本来正在两个人正反打,画面一切,导演把父亲放在了正中间,他略显艰难地讲出说:i was just…getting used to you,很让人动容。
(绝了,我竟然会花时间去截图加在观后感里了,破天荒
/甚至我看到一半的时候还在疑惑贾斯汀肯定不是演社交网络那位吧,但为什么和他的感觉那么像,甚至也是暮光之城里贝拉的演法。
/《梦之安魂曲》导演是哪位来着,迈克米尔斯是不是跟他有什么关联?
/中间有一段时间蛮致郁的,我脑海里想的是:《海边的曼彻斯特》是有人离开这个世界造成的痛苦和赶不走的阴郁,这里没有人死,没有东西被毁灭,但仍然让人抑郁。
有一句大意是我唯一能获得她关注的方法就是做他的儿子,那时候我是觉得这里从父母到贾斯汀到牙医到辩论老师每个人都背负着非常沉重的问题。
但后来小贾半夜骑车去看上夜班的妈妈然后遇到男明星就解开了之前的误会,这个桥段略略感觉有点太简单了,前面铺垫得蛮逼真的,虽然知道导演/编剧就是要在一定程度“愚弄”观众,既让他们猜不到剧情,又得不那么蹂躏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在观影时产生一点优越的感觉。
但这个误会的制造与化解我觉得是有点虎头蛇尾了。
本来是在东一句西一句写短评的,最近总是写着写着就超字数从而转来这边。
明天会更好吧。
《Thumbsucker》(吮拇指的人),电影中17岁男孩Justin的扮演者在一堆大牌影星的烘托下,摘得了2005柏林电影节的影帝。
Justin读高中了仍不由自主地会吮拇指,学校将其诊断为注意力缺乏症,他是一个极度敏感、但家庭幸福的幸运男孩,历经波折后坦然接受了自己吮拇指的方式。
我们一直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完美答案,关键是how to live without an answer。
尽管是电脑小屏幕上看,但在justin妈妈为儿子即将远行读书而开心和难过的时候,仍忍不住触动泪点。
很悲伤的也很棒的电影!那么可爱的孩子!一直跟着爸爸的孩子……聪明勇敢的孩子的生存处境无法言说,后来他还活着吗?他的爸爸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了他……你有无法憎恨这位父亲,那种困境无法用语言表达,因为这部影片,理解了德国对待难民的政策……
甩不掉的儿子,扶不起来的爸。父子一起,也还是温情。
剧本做得很段落化,故事虽然断断续续但情感共鸣得以始终,细节设计连同情感表达都非常充沛,令人难忘的细节非常多。且多种情绪并行,这对父与子的情感状态模棱两可,这让人物更立体更具魅力了。以及我居然看了一部科索沃的电影,活久见系列。
表面上是父子之间感情的博弈,却带上了难民偷渡,和国家政治问题,这种热点近年也是越看越无聊。
只有我想給這個小兔崽子兩巴掌麼。你可以當被寵壞當孩子但請不要拖累傷害他人,也不要抱怨自己咎由自取的慘況。整部片沒有一個真正善良的人又為什麼存在。
小朋友撑起一部戏。
嘘寒问暖的善意浮于表面,自身利益面前终究暴露出人性中的自私
现实题材难民电影。有种莫名的烦躁感。
琐碎却老套,移民主题并没有处理好。情感动人。
这个片子真是神烦,晃遍了你德各大电影节,满足了圣母不一定能满足普遍观众,剧情的走向生硬老套莫名其妙,简直是各个电影节的政治宣言,真心建议大家不要浪费票钱了
难民身份、被父亲抛弃的不安全感,让他成了为目的不择手段的小混球。结尾钉箱子渗出血那个镜头印象深刻。
科索沃去年的申奥片
卡罗维发利-科特布斯-柏林这条东欧青年导演出头的经典路线上的作品,科索沃和移民(难民)题材恐怕是最大亮点吧。片子质量大概也就是勉强及格。儿童视角可以说是白白浪费了,而故意不谈战争背景及政治经济背景乃至宗教问题,只去诉诸于父子情感(父亲写得又不好),让这部影片显得格外单薄(哪怕你甜腻到[世界转角遇到爱]那个程度呢……)。所幸大家族打招呼啰里巴嗦的方式还是蛮有趣,勉强搬回点分数吧。
科索沃今年的申奥影片,剧情走向出乎意料,残酷写实一路到底。不幸如套在父子脖间越来越紧的绳索,夺走所有希望后只剩彼此的抱紧。中间一段海上偷渡戏完全是今年欧洲难民事件的震撼写照,结尾简洁有力。唯一缺陷是没有对儿子近乎疯狂的恋父情结给出合理解释,但瑕不掩瑜!
算是蹭热点之作吧,让观众看到另外一条难民之路。不过,影片中的主角小男孩真难让人心怀同情之心,只让人倍觉讨厌。剧中男孩伯父说得好,对于小孩,你得从小让他明白,有什么事情是他不能做的。其实,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总是在极度的溺爱与冷漠之间徘徊。
这个小孩生存能力太强大了,长大了一定能成事儿。
用最平凡的结构用小男孩的视觉来表达目前德国最棘手的政治问题,就是感觉缺个张力
小男孩侧脸不好看,正脸真的很惊艳
很无语的电影 浪费时间 里面有一个好人吗?父子直接感情 也莫名其妙 儿子像个被抛弃的累赘
世界上還有很多這樣的小人物,因為大世界的規則,而活於悲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