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休假的最后几天好朋友推荐来看一看16年的法律大片《否认》,进入正题。
首先感觉商业大片应该算不上,毕竟从投资拍摄的角度都没有过多的投入,反而是在剧本和剧情上下的功夫要多一些,这也正事商业大片和经典大片的区别,就入肖申克当年并不被看好,时隔多年被大家挖掘出来靠口口相传到了今天的稳居榜一,这部片子一定没办法达到肖申克的高度,但单从剧情和导演及编剧要表达的内容上来看还是很值得一看的7.6的分数也不怨,看的人再多一些8分也说得过去,不过多少有点虎头蛇尾,虽然在结尾之前有法官发言的小反转但终是邪不压正,美好的结局。
几点感受:一是打蛇要打七寸,攻敌要攻要害。
老律师在和女主谈话时说,我们要吧重点放在欧文身上,而不是大屠杀这件事。
这就是七寸,而单独评判历史有没有对本案是没有意义的。
全文最精彩的莫过于律师抓住几次时机对欧文的攻击,成功给他扣上了反犹太和极端主义的帽子,以及他通过主观解读历史,来印证他的错误思想。
成功引起了群众的公愤(鸡蛋)和法官的认同(最后的裁决)。
二是专业的事还是要给专业的人做。
片中女主不止一次要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战斗,包括让受害者发声,而她却不清楚这样反而会让受伤的人再一次受到攻击。
还有一段选单独法官做裁决而不是陪审团,我认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12人陪审团反而会出现“群体盲思”,进而被欧文利用。
三是相信团队的力量。
相信团队,相信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包括老律师丈量集中营的严谨,包括助手找欧文错误引用那在当时看来可能是无用功的做法,包括听第一次办案的劳拉的意见,正是这些人的共同努力才成功赢得起诉。
其实对女主来说,最重要的是摆脱一个教授的思维用一个律师的思维去对待这件事,这才叫案件有了胜算,假如不是这样,就算最后能过剩也一定会被欧文利用,进而达成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对欧文来说呢,借这个机会再火一把,像极了今天急功近利的各种网红(此处没有针对全体网红,只针对急功近利的),出名,赚钱都是好事,但不能什么名都出,什么钱都赚吧,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求流芳百世,但别遗臭万年也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给我们的深刻道理。
不过话又说回来,法官的话其实也不无道理,假如欧文是相信自己的观点,而用资料来佐证这并无不妥之处。
就像不记得在哪里听过的一句话,大部分人是因为看见所以相信,一部分人是选择相信所以看见。
欧文其实算是后者,但这世界本无对错,只有事实,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就是你的不对啦😄
研究犹太屠杀历史的女主被否认纳粹屠杀的欧文以诽谤告上法院,受理的英国律师团队选择不让幸存者们举证,而改以专攻欧文学术著作的漏洞以及说谎的动机将欧文塑造成一个激进的反犹种族主义者。
最终英国法院判决女主胜诉。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此事件的意义在于通过法律来证实了二战期间犹太人大屠杀的存在。
影响最深刻的几句话“世界上满是懦夫,我总是有种紧张的感觉怕自己是他们的一员”、“stay seated,button your lip,win" 剧情安排地比较平淡;尤其是在法院里argue的场面。
内容上也只能算是一部政治正确的作品。
但是第一次看这种体裁的电影,很欣赏这种尊重事实不多做改动的电影。
At first I this is about a long-past event, but no, this is a pretty recent trial -- that I have never heard of. Alex needs to read the news more. Well-acted and well-paced, though I knew Lipstadt would win, else they wouldn't have made the movie. My mom said Irving reminds her of Trump. Egads.
针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个人评价、法律评价与社会评价并不是一回事,它们将导致不同的社会行动。
如彼此形成对抗的大卫的行动,和哥利亚的行动。
这部电影试图辨析这些“并不是一回事”的事物和行动之间的联系和差别,但并没有为个人辩论、法庭辩论和社会辩论中的反方预留一定的空间以放置论据。
影片台词提及的大卫和哥利亚的故事,首先将圣经中的故事颠倒为大屠杀质疑者和受害者群体的对抗,又以情节的走向将这位挑战者变成一无可取的跳梁小丑。
这个譬喻的错位也显露了整个故事意义建构的错位。
戴维·黑尔的精彩剧本给否认大屠杀的法庭案件带来了话题共鸣。
银幕上的真实故事并不是全部真相,更不用说只有真相了。
那会有多无聊?理查德·兰普顿并没有拒绝历史学家大卫·欧文伸出的手,就像他在《否认》中所做的那样,在1998年审判的最后,兰普顿证明欧文是大屠杀否认者。
作家兼记者黛博拉·利普斯塔特是诽谤案的胜诉被告,她写道,兰普顿勉强与她握手,尽管是“敷衍的”。
但这不会对屏幕产生影响。
给剧作家戴维·黑尔一份脚本工作,他就会提供戏剧。
你可能会说,那一种虚构——为电影调整细节——与现实世界的后真相时代特朗普的谎言不同,因为作为欧文对“另类事实”的热爱的今天的继承人,这里的话题引起了共鸣。
黑尔的大部分剧本都很棒,包括欧文的几段拙劣的演讲,给了魔鬼最好的曲调。
我喜欢那种关于学者造就坏历史学家的极具说服力的长篇大论。
但是斯波,在这种形式下,可以使电话簿唱歌。
他的欧文是一个下巴瘦长的秃鹫,有着疯狂的眼睛,用他理性的谎言痛斥听众,他的欧文从薇兹和威尔金森那里偷走了星尘,两人都很好。
你可以把《否认》称为一部故事片,但它更像是一部美化的电视剧:专注、小规模、单一主题。
但它深入、机智、引人入胜,包括律师对想要表演的激情被告的建议:“感觉最好的并不总是最有效的。
”By:Nigel Andrews
让我想起了南京大屠杀,还有张纯如。
但是电影给我了另一个视角,一场原告与被告之间的法律审判,确实对于本案子来说,不能用历史幸存者和正确的历史观来辩,法律的审判有规定有界限,英国和美国的审判法庭也不同,律师最懂怎么赢得本案!
女主的经历和脾气性格注定需要与律师团队们有时间磨合,有互相理解的时间。
对于所谓“历史学家”们,有的可能真的讲述的不是真实历史,因为谁也不知道真真确确的历史,也确实,按照自己心里的想法去研究的历史学家,有可能是带有“标签”的,我觉得写有影响力的书籍的人需要客观真实的去撰写,而观看者也需要客观的看待,不要人云亦云,不要一味地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上高中的时候,一位坐在后位的男同学喜欢希特勒,平时也在看有关他的书和传记,我积极的跟他说希望他能参选共青团员,因为当时我是团支书,但他跟我说,他绝不加入团入党,希特勒是永远的信念,我大为震惊,基于尊重,未做评论,不知道他现在还这么坚定么!
“自由言论表示,你可以说所有你愿意说的,但你不能说谎。
不是所有的观点都是平等的,一些事情确实发生了,就像我们说的那样。
奴隶制发生过,黑死病发生过,地球是圆的,冰川会融化,猫王去世了。
”其实叙述性不算太流畅,但故事背景太强了,中规中矩的表现,并不算浪费时间,蛮好看的。
少撕些鬼子,多尊重历史。
这是一部主角为历史学家,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是否真实存在的庭审。
虽然这在许多人看来是确证的事实,但仍然有不同的声音否认这个事实。
正如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等历史罪行一样。
有趣的是,这次的取证并不依赖于历史学家的素材挖掘或辩论。
而是通过最为客观公正的法律形式,通过法官取证的方式,来证明历史事实的存在与否。
通过长达数月的庭审论证,事实证明有关大屠杀的历史不可否认。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影片中的两段话:第一:这个案件的意义在当时的历史学界引发了比较大的反响,“哪个历史学家不在想,我的成果经得起这样的审查吗?
“有多少历史学家的著作经得起这样的法律审查。
这个案件对于历史学家,或者是任何一个文字工作者的意义来说,就是要基于事实,对自己的文字负责,要经得起历史和法律、包括公众的审查。
第二:黛博拉在最后的记者会上说:“现在有些人会说这次审判的结果会威胁到言论自由。
我不接受这种说法。
我不是在攻击言论自由,相反的我一直在捍卫这种自由,同那些滥用这种自由的人作斗争。
言论自由意味着你可以说你想要说的话,但你不能说谎,然后还指望不为自己的谎言负责。
并不是所有的观点都是平等的,一些事情已经发生了,就像我们说的它们缺失发生了,黑死病发生了,地球是圆的,冰川在融化,艾斯维斯去世了......唯一感觉不足的是,作为一个理性的历史学家,主角利普斯塔特小姐被建构成如此感性化、情绪化的、烦人的女性形象。
这或许源于她从来不信任别人的原因,只依赖自己。
能够为她解释的是,最后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低估了一个团队的价值。
里面还有2处有趣的事情,律师坚决要求利普斯塔特小姐和大屠杀的亲历者不能出庭作证,一切的陈述只能有法官进行。
许多人对这种事情的解读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或许是对的吧,想必法律界的朋友对此有更深的感悟。
Jeff Skoll开始做商业片,起码比Inconvenient truth好多了。
窃以为还不错。
写了一点不想写了。。。
有机会来完善吧Irvine是不是很像Trump真实的Deborah也是和电影差不多吧,很情绪化。
这场官司中,要证明希特勒确实下了屠杀犹太人的命令,或者证明纳粹确实屠杀了600万犹太人,真的很难,无异于重新来一次纽伦堡审判。
所以,律师团队选择的诉说策略是证伪:证明原告是个骗子,而不是个真正的历史学家;证明原告故意篡改事实;证明原告是种族主义者、反犹主义——最终,证明了他是“大屠杀否定者”,是在为希特勒洗白——由此证明被告(女作家)没有骂错。
所以,这个案子本质上确实就是一个“诽谤案”,并非一个对历史事实做出真伪判决的案件。
再说,英国的民事庭法官有可能做出关于“大屠杀”真伪的判决吗?
中规中矩 没有惊喜, lanthimos I expect MORE from you!!!!!!!!!
Everywhere Goodluck babe
平淡的故事,因为影像的表达变得超有冲击力。像李佳琦卖货的时候不断按铃铛。对的,就是这种感觉。一个彩色的油画铃铛。
Lanthimos真的太聪明了 拍了一部左派和右派看了都拍手叫好 到最后都觉得自己赢了的片子 牛逼!
#悉尼SXSW2025
可能是没有看过原作的原因,其实对我来说是新颖的,不是说结尾的反转,是Teddy的现实主义句句名言,结尾反倒让我有泄气的感觉。但是最后的镜头很喜欢,说的是拯救地球,没说过拯救人类哈,我真的谢。
那个……你们三个把日子过好比啥都强
我这被兰斯莫斯骗进电影院的毛病到底啥时候能改了。各种层面上一无所有且毫无价值的电影,结尾的gotcha姿态更是让人无语到发笑——因为真的零人在意。一星给两位演员,在如此空无一物的情境里努力表演的样子让人心疼。
完美契合最近我和我小学同学聊天的主题:人类没救了,只能重开。浓浓的地摊文学加古早科幻味以及配乐全部拍到了我的心坎上。求求外星人快来吧!
既然coda 绿皮书能拿奥斯卡,这个电影凭什么不能是好电影
让我想到我小学的时候在图书馆看的一本什么外星人真的存在和各种阴谋论纪录片……非常幼稚的情绪化的观点以及看起来外星人才想的出来的剧情,很颠吧……
无论你喜不喜欢这部电影,你都必须承认emma stone的表演一直在进化。
人在无语的时候真的会笑,yorgos你知道你在干嘛吗,好像已经沉浸在自己的抽象里无法自拔了,剧情简直把观众当🐒耍前半段是昏昏欲睡的中世纪风格科幻片,先是担心女主的生命安全,再是担心男主的精神状态,最后10分钟发现该担心的是我自己。石头姐被飞来头颅正中脑门四脚朝天,我笑了;石头姐钻到衣柜里飞向宇宙飞船,我哭了,哭的是明明是《拯救地球》,谁能来救救我散落的智商。当石头姐穿着duangduang的臃肿毛衣,在一个器官内部和各色皮肤的外星元老,说着玛卡巴卡的语言时,我觉得大脑升天了。如果这就是地球人的视听语言的话,那我才是那个外星人
4.5, 绝对是兰斯莫斯迄今最佳,格局与风度兼备,张力与荒诞齐飞。作为当今风格化最鲜明的作者导演这家伙真的一直在进步,对峙戏每一场的内部递进和结构叠加都非常可信,功力太强了。
看的时候我甚至在想有没有可能Don是外星人- -?滚字幕的时候坐在电影院,只有大自然的声音了,风声雨声雷声,鸟鸣,树叶的沙沙声,结局还是很好的!
兰大师终于在继龙虾和宠儿过后,又拍了一部普通人也能看懂的电影,这对我来说很重要。石头在这一部里面终于不用过度装疯卖傻了,演技反而更有说服力。但我私心觉得这戏里面最好的演员是演Don的Aidan Delbis。另外很多人在评价一战再战的时候,说保大师在戏里面无差别地平等攻击了左派和右派,但那部戏里面政治隐喻更像是风格精美的背景板。兰大师这部作品才是精准地同时攻击了左派跟右派。
被结尾爽到了
蜜蜂衰亡预示灾祸临头,化学阉割将极端展露无疑,我们的世界沦为千疮百孔的蜂巢,蜂群崩溃,异端入侵。缺席的父亲导致遭遇性侵,瘾君子的母亲灌输仇恨的思想,扭曲的自我,无力的当下,于是抗拒一切声音思想,咒骂一切制度流派,拥抱虚无。抓捕外星人以期世界得以拯救,自己是救世主,实则是敲钟人,一个因为崩溃,幻想中的未来岌岌可危,遂吞枪自尽,一个因为愚蠢,亲手毒死自己母亲,本有机会面见造物主,却因为自己的炸药人头落地,地球最终得以拯救,因为人类实在无药可救,泡沫破碎,一键清除,蜜蜂再次振翅……癫狂但易懂,可惜前半部分谈话略显冗长,结尾的死亡蒙太奇很凄美:有的人心脏停跳,但流水线还在滚动,有的人死在墓前,与地下亡灵相逢,有的人死时高潮,有的人死在尘埃,恐龙骨架下,议事大厅里,欢愉时,祷告时,一切停摆,地球寂静
脑子都是看完编号17浪费一晚上生命的记忆 于是又这样浪费一晚上生命 连愚蠢的点都一模一样 马勒风bgm硬凹那些尴尬的极左阴谋论情节我真是笑哭了
从开始相信男主逐渐变成质疑男主再到结尾的反转,这种走向挺有意思的。男主的表演真的很好,反而艾玛发挥的空间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