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只要一遍一遍地痛诉她的伤痕 就应该被厌恶吗?
女主角的母亲无论是深柜还是直女 她选择了跟一个异性相守 从未逾矩 在那个时代那种刻板的社会观念的束缚下 她被同妻了 她钻入了牛角尖里 时而想要离婚 时而想着挽回丈夫凑合过下去 在抉择前犹豫不前 自我折磨 变得尖酸刻薄 混沌愚昧 我不知道为什么作者要把一个受害者描述地如此歇斯底里 而骗婚的加害者却是文质彬彬 通情达理的形象难道是为了让观众能跟女儿共情 看着她衰败的现状 然后不痛不痒地说 “虽然爸爸(丈夫)不对,但你可以选择离婚啊”?
最让我愤怒的是骗婚者在整部电影里 从未得到过除了妻子之外任何人的指责 他就没有责任吗?
骗婚没有过错吗?
在女儿成长过程中毫无作为 不去保护女儿也没有过错吗?
以已婚身份做掩护 先后出轨没有错吗?
看着妻子一步步陷入邪教 却只是因为“她信了邪教后 有一段时间以夫为纲 我觉得挺好的”就得过且过?
现今社会 性取向是自由的 你可以选择爱任何人 但你不能剥夺他人幸福 而这部片子让我看到 真正的弱势群体是不配有声音的 也没有人会真的去感知她们的痛 她们只是被用来迎合另一个更大(指群体人数)的弱势群体的工具 她们只是噱头罢了
活着是种苦难,于是人人都在寻找救赎。
与其说这是一部同性电影,不如说这是一部爱情电影。
而与其说这是一部爱情电影,不如说这是一部关于孤独与救赎的电影。
电影里的人物,无不为了躲避孤独而痛苦。
拒绝面对真实的内心,与现实负隅顽抗的妻子;懦弱地寄居在婚姻的躯壳中,却斩不断爱欲的同性恋丈夫;洞悉一切,却放不下亲情深陷在泥泞拉锯战中的女儿。
人在各种各样的地方寻找救赎。
有人求诸于家庭,即使那已经是将沉的破船;有人求诸于爱欲,即使剩不下几分残存的温情;有人求诸于谎言,在麻木中献祭出一寸寸岁月。
但救赎不会是那样到来的。
它会是烈日下一场急骤的热带雨,是暗夜中旋转飘落于肩头的雪花,是倚在干净的玻璃窗旁边,独自抽完的一根烟。
你看,电影里穿插着的儿时镜头揭示了一切。
当全班跟着老师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时候,她在读着《瓦尔登湖》。
救赎只能求诸于自身,而非带着诉求觊觎他人。
Love is not painful,but relationships are.再见,南屏晚钟,告别,是救赎的开始。
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有这么一个疑问,电影和“南屏晚钟”有什么关系。
没有记错的话,只有电影一开始,刘媛打开收音机的时候,传出来的音乐是“南屏晚钟”,其余时间应该没有出现。
我去百度了一下,这首歌讲的是什么,来自百度知道:《南屏晚钟》写的是一位年轻少女于森林游玩时,相遇了自己很欣赏的对象,那一瞬间心中满溢着爱的情意,可当她刚鼓足勇气,准备上前搭话时,天公却不作美,下起了一场大雨,那个还没来得及等自己搭话的他也失去了踪影,但相思的种子已经深深植入了少女的心田。
因为相思之情总是绕在心头挥之不去,少女只能再次来到相遇的地方,等待相思对象的再次出现。
然而苦等却等不到结果,她为此十分失望伤心,进而萌生出“相思有什么用”的念头,直到听见了敲响的南屏晚钟,感受到晚风的轻送,才“催醒了相思梦”。
歌曲讲的是一个少女初恋的故事。
电影中谁是久梅的初恋呢,是刘媛还是黄涛。
久梅喜欢黄涛吗,她在山顶和刘媛说过“我从来没喜欢过什么男人。
不结婚大家会认为你有毛病,唾沫星子会淹死人”。
久梅喜欢刘媛吗,应该是喜欢的,共用毛巾、看手相、剪指甲、婚礼上的一根烟、调离工作岗位处处都可以感受到两人间的感情,只是受困于时代,她们之间那份感情只能掩埋在心底,不能说出来,时间一到,大家就各自结婚生子,南屏晚钟只好再见。
对于黄涛来讲,南屏晚钟也是再见了。
南屏晚钟,随风飘动。
我看不到他的行踪,只听到那南屏钟。
看死君:“花园”第18期,我们要推荐的这部电影,是今年注定绕不开的一部国产LGBT电影《再见 南屏晚钟》。
但基于各种“技术原因”,这部关注“同妻”的电影也终究无法像去年台湾那部《谁先爱上他的》一样引发社会性热潮。
栏目| 花园作者|晚不安最早关注到《再见 南屏晚钟》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因为它在今年二月拿到了柏林电影节泰迪熊奖的评审团奖,更因为导演相梓说的几句话:“如果他们喊我回去审查重剪,我就拒绝。
我知道国内年轻人有办法把资源免费发布到网上,我很OK,不会介意!
”“希望我的国家和政府有一天可以明白,一个人是可以爱任何人的。
”
作为大陆电影里少见的同妻题材,加上导演斩钉截铁的创作态度,不由让人对电影多了几分好奇。
三月末,在香港电影节的大银幕上,我第一次看到了它,看到了这部肉眼可见的低成本电影,是如何用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的表达。
哪怕有不少粗糙的地方,我也依然要为这份勇敢叫好。
整部电影以女儿黄筱萸(南吉 饰)的视角切入,并穿插母亲李久梅(娜仁花饰)年轻时的片段。
而所有的上世纪的闪回画面,其对时代感的塑造完全不输《地久天长》。
在整体资金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这种制作上的一丝不苟令人钦佩。
拥有相近的剪辑编排思路,电影《再见 南屏晚钟》在文本层面上甚至更加有力度。
所谓文学性,是这部电影的长项,也是短板。
除了内容以及影片结构上的扎实外,当“文学性”落在女儿具体的台词上,还是难免显得有些用力过猛,即便她的设定是一个作家。
而摄影机似乎在极力补足这方面的缺陷:尽管固定机位中的场面调度相对贫乏,但一些特写镜头的运动却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在主动寻找戏剧冲突,挖掘这个家庭内部涌动的暗流。
除了毫不露怯的服道化及影像质感,《再见 南屏晚钟》对一些关键性段落的处理也令我刮目相看:舞台上的无实物开车,超现实的舞蹈——后者甚至让“穿帮”的洒水车出镜,大胆地点明“片场”的存在。
除了成本的考量,这种近乎实验的尝试,更包含导演对观影节奏的把控,以及对观众观影习惯的挑战。
不像同题材的《谁先爱上他的》用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像编造出的“爱最大”来解决问题,《再见 南屏晚钟》抛出的困局是无解的、更靠近现状因而也更加悲剧的。
导演在后段更是毫不避讳地大篇幅引入对X教的描述,刻画母亲的偏听和愚昧,进而呈现那种人生的无力感,也放大原生家庭的裂缝。
于是,我们也可以理解女儿的选择,与外国丈夫结婚,或许是一种逃避。
外国丈夫的存在,亦是这个家庭无法沟通的外在象征。
而母亲在当下无法跨越的情感障碍,越是爱无能却越是要捆绑在一起的执念,原来都源自多年前的一次选择。
正是如此,才造成了她根深蒂固的心理顽疾。
导演在结尾精心布置的这个情节点,无疑使影片的立意又上了一个台阶。
至此,观众们才终于明白,真正的主角其实是李久梅。
她不只是一个“父母皆祸害”的典型。
加害者,亦有不为人知的辛酸往事。
中产阶级家庭的痛,其实并不比底层人民少。
娜仁花演出了一种不着痕迹的聒噪,以至于所有演员在她面前都相形见绌。
回顾她曾经演过的角色,我们会发现,她就是三十多年前被压迫的《湘女萧萧》(1988,谢飞导演)!
被压迫者“成长”为施压者,一个演员,不经意地串联起中国女性银幕形象变迁史。
《湘女萧萧》这部电影想要承载的主题显然过于冗杂,这是处女作的初生牛犊不怕虎。
而它又何尝不像我们耳闻目睹的魔幻生活?
在香港电影节的映后环节,导演当天有事不能到场,于是委托她的老师、导演应亮向观众念了一封信。
在信里,她给大家讲了一个儿时亲身经历的故事。
儿童节庆典前,老师组织幼儿园的孩子们排练舞蹈《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临上场前,不知为何,老师宣布她不能上台表演。
坐在台下,她感到既莫名又不甘,等到音乐播到“娃哈哈,娃哈哈”的时候,她竟径自在座位上跳了起来。
这一跳吸引了家长的目光,也使得台上小朋友们方寸大乱。
那天的演出就这么仓皇地结束了。
我记得在最后,相梓还写了一句:拍什么、怎么拍、拍完能不能上映,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持续拍下去。
要起舞,哪怕不让你上台。
要说话,哪怕堵住了你的嘴巴。
栏目| 花园;作者| 晚不安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x盘里看完《再见 南屏晚钟》后,第一感觉是电影好尬。
无法上国内院线是肯定的,题材太硬核了,大学教授身份的gay父亲,有蕾丝倾向的医院员工身份的母亲,还有和父亲有恋爱关系的学长(这是大学师生搞基啊),甚至后半段女主举报邪教警察的推诿和不作为,这样的题材能上映才怪呢!电影完全靠娜仁花老师的演技在撑,如果不是娜仁花老师演母亲这个角色,《再见 南屏晚钟》这个电影早崩了。
因为电影里母亲这个角色是割裂的,明明这个角色年轻时候和刘姨互生情愫,可她在选择结婚认命和发现自己丈夫是个gay后,开始陷入一个极度不正常的状态,喊丈夫的情人马越和其妻子儿子来家里包饺子,撺掇女儿和自己一起学邪教让丈夫正常,怪婆婆没有把丈夫生正常点,要求丈夫女儿洋女婿和自己吃素......种种匪夷所思的行为,让这个母亲的角色是分裂和癫狂的。
而作为第一女主的女儿,是这个片子中最理想的存在。
她理性到可怕,为了躲避分裂的家庭找个外国丈夫避走他乡,支持父母离婚,让母亲学父亲那样找寻一个男朋友,发现母亲学邪教后报警,察觉学长手机号码尾数和父亲一致后,开门见山的问学长和父亲的关系。
女儿这个角色一点都不接地气,她更像是开了上帝之眼的上帝,让观者无法共情入戏。
至于不是一个好丈夫的父亲,就像是女儿口中那样,因为时代的不同,他躲进婚姻中寻求保护,但是他又无法割舍自己的爱欲好好对待自己的妻子,甚至他还在无法做到离婚的情况下招惹自己的学生。
反倒是那个和拉拉结婚的学长,倒是活的真实和透彻,他明白自己老师(女主父亲)无法为了自己离婚,所以他选择和已经做了试管婴儿的一对拉拉其中一位结婚,这样他可以在中国给孩子一个身份,也可以用婚姻来保护自己。
电影中最好的是那几次舞台剧的戏,尤其是那段坐在椅子上模仿开车和撞车的戏,是为数不多的神来之笔。
其实我最想知道那段母女坐在沙发上,母亲说起当年结婚父亲问她和刘姨关系的戏的答案,不过从女儿一直没有拉上母亲的手,应该是没有答案。
最后想说,《再见 南屏晚钟》作为导演的处女作长片已经非常不错了,看得出来相梓有模仿李安在讲故事,不过电影拍的太平庸,反倒是凭着导演宁愿国内无法上线也一刀不剪辑反抗总局的硬核营销,让电影倒是获得了许多独立影评人的关注后出圈,这也算是一个成功吧。
常说不要苛求受害者是完美的,作为受害者他总是无辜的。
我们却总喜欢给施害人找一些借口,让他的伤害变得情有可原。
很多影评给这电影打一个同妻电影的标签,我也不知道算不算合适,但是带着惯性去看一个同妻的故事,却发现最后这个所谓的同妻自己就是一个同性恋。
父亲在知道她是一个拉拉的情况下选择与她结婚,以一起应对这个社会的压迫。
但是母亲不满足于简单的搭伙过日子,想要的更多,但父亲到底不能给。
故事的结尾施害者和受害者的标签调了个个。
人本来都是自私的,奉献精神不过也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执念而无关他人。
但出于与他人共处的需求,只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影响到他人安乐,不然自己的美满也总会被他人破坏。
诡秘之主里说的为所欲为但勿伤害早已经是许多人的共识,但总有不能理解。
施害者是不需要什么身份的,一旦伤害,他就是那个施害者。
女导演对母亲是越来越狠了,这个母亲又厌女又恐同还邪教,保守落后控制狂无理取闹。
父亲虽说也失职,但毕竟理性(教授呢)还进步(gay自带政治进步啊,如果他出轨的是女学生而不是男学生,这就得换渣男叙事了吧?
所以出轨gay男=真情好男人)有趣的是,母亲获得唯一的同情在于她曾经的les可能性,这个政治正确过分了吧?
据说导演标榜人可以爱任何人作为抵抗广电可能的审查,以一个西方进步性来批判性少数未合法的中国,美国老公摆设真的是符号大于意义了。
如果《柔情史》母女相爱相杀还有传承和依存,这个电影中的女儿已经成为真理的绝对掌握者,不仅控诉母亲的罪和无知,而且把自己代表的个人主义、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作为唯一普世标准,这不也是一种控制狂么?
一句“我在美国参加gay pride游行” 就站上了道德制高点?
重新选择新的母女关系是好事(生娃),但以简单的政治正确把母亲往死里黑,我看到女儿的霸权和背后西方价值观的霸权。
哪个女人会因为肚子里的儿子属虎和自己克就打胎?
黑的连常识都不要了。
几场戏剧舞台设计还挺有意思,结尾的舞蹈的符号,人生的亲密关系流转,有新意。
现在和过去的两条线支离破碎,云里雾里。
还有,为什么母亲是个没历史的空洞能指?
她的职业呢?
她受的教育呢?
她怎么就被压缩成平面的如此可恨的人?
一开始看到介绍,以为是《谁先爱上他的》那种桥段,但是毕竟是大陆作品,虽然预想有些俗套,但是觉得基于进步意义还是要看下去。
母亲受到的煎熬从来不是从发现父亲是男同开始,这种相互折磨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母亲和父亲是两种人,都经由女儿的口中说出,“断了爱欲的”和“最终无法抗拒召唤的”。
在这段关系中母亲并不是单纯的受害者或者怨妇的形象,而是一个与自己不断作斗争者,父亲和母亲就像是同一类人的两面,即传统的被迫服从者和心悦诚服者,前者的越轨必然引起后者的强烈抵制,因为这种爱欲始终隐藏于后者心中,若不加以抵抗必然宣泄而出,这也和母亲的形象相似。
母亲遇到困境,第一时间是怪罪于外界,或是女儿与自己相克,或是丈夫天生疾病,而无法直视自己隐秘的内心,这也是母亲追寻邪教信仰以及和女儿长期关系不佳的根源所在。
同样,母亲呈现出强烈的偏执倾向,强求他人顺应自己的习惯,成为与自己一样的臣服者。
在整部电影中,父亲和母亲的矛盾并不非主线,更多像是一个契机。
而暗线中,母亲实则是在与自己斗争,女儿则是这一切的叙述者。
不知母亲在雪中看到年轻时的合照,会不会有些许唤起内心的渴望,至少,她将父亲问她的那个问题说出了口,即使她面对女儿的追问仍然沉默了,她也已经完成了对自我的重新认识。
狂舞中,一切落幕,无论最后母亲是否离开了那个残破的家,她也已经用尽一生去正视自己。
时代的悲剧是否能带过所有因果人终究还是自己决定了所有命运多余的同情叹息也没有任何意义愿意被善意捞起的人就坦坦荡荡往前走一直选择下潜的人也只能把路继续走完阳光和彩虹能被挂在更高更显眼的地方但却放不进一个闭眼沉入海底的人心里徒劳有意义 遗憾特别多(其实看完是有点呆滞的。。
不知道和成本小有没有直接关系,正好今天看了几个大宇关于性少数话题的街头采访,脑壳有点活跃Ps看大家说几个话剧场景生硬,我的观感还是很有趣啦特别合衬(我没说剧组穷我不是
这个反转好牛,同妻变形婚,这个妈妈说的那些话感觉在成长过程中,传统强势的大人让我想到一亲戚,她家庭氛围跟这家情况类似,都是凑合过日子时不时会爆发争吵。
这些大人说过很多遍,习以为常的话语却让人好烦躁,甚至我中间觉得女儿和妈妈沟通方式太硬了,依着他妈软着来会不会好一点?
其实是不会的,妈妈压力太大了导致她无法接收外界不一样的声音,当初决定凑合结婚这一步就错了,她却不能承担责任,只能说服自己欺骗自己是对的,总想着拉回世俗上的正轨。
有一个细节丈夫偷情她本来听到之后想装作若无其事,但还是选择捉奸,他享受着丈夫的亏欠越发变本加厉,放不过别人也不放过自己,一步步走向疯狂信邪叫... 女儿从小到大受到了很多伤害,小时候无法解决父母关系矛盾,庆幸的是女儿坚韧的长大了,冷静理智客观但还是会被妈妈咒骂哭,她对妈妈是有感情的,当妈妈坦白与刘姨的关系她那只想要安慰的手。
影片最后如何也不知道他妈妈还信教吗,应该放下了吧,爸爸和爱人在一起了吗,女儿有了新生儿是新的希望吧,都过好自己的生活吧。
从无序的生活中剥离出的静谧的70分钟后发现,世界消失了,这一切关我们屁事呢?我们真的存在过吗?
贫瘠穷困以及群山冷酷的禁欲环境中,只有当身体欲望和性兴奋感出现时才会激发出明亮艳丽色彩。那些在峭壁和岩石间发生的爆炸与洪流,是令涌动的激情从地下浮涌出来的途径。白布掩盖下的丰盛水果,奶牛臀部,裸体的农妇。不和谐的奇异魔幻仿佛后现代主义绘画中出现的荒谬和挑衅象征,是现实与幻想的交叠带来的非理性和异化。
还不错,鲜明的异域风格
男主出场让我眼前一亮,那张脸深深地吸引了我,燃鹅这是一本没有故事的日记。一星好评。
看不明白
写给父亲的散文诗
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传统”,但还欠一些力道。
又一部“记录一个梦”式隐喻片,全名“云山雾罩,着三不着两,天上一脚地下一脚”
分两天勉强看完了,好几次昏昏欲睡,说真的没几年脑血栓拍不出这电影,你说他好吗?我实在找不出理由,要说他不好,真是一大堆,很多镜头你也不懂他要表达什么,纯粹糊弄?科幻也是为了科幻而科幻,这雾不是电影里雾,而是吹给观众们的雾吧,让所有观众云里雾里。
美妙混乱的一小时
原谅我没看懂,剧情抽象,演员抽象,拍摄手法也很抽象。就是如此抽象的一部电影我却挑不出疵儿来。。。。
一个头好像被挤过的人,长的像动画片。独自在山上,照顾个盲人。
#25 POFF# 平淡的故事,寂寞的父子,被遗忘的角落
看不懂,快进快进快进。
個人很喜歡!但完全是屬於影展的Art-house,對一般觀眾而言入門檻太高!聲光效果挺好!
守山人的孤独与自我反抗 多么普通甚至糟糕的人生也应有属于自己的追求 渴望冲出牢笼展翅飞行
美丽风景下,一个人的独自哀愁,孤独之下,参杂战争,环保,宗教的宏大母题,云山雾罩,看不清表象,也听不见背后的故事…
这演员算不算特型演员啊
真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这个电影是很个人很先锋的 更像是作者本人的赞美诗 其中包含了很多宏大高深的主题 宗教 生死 性 环保 战争反思 加上清冷的风景 此片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