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免责声明

Disclaimer,索命书(港)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凯文·克莱恩,萨莎·拜伦·科恩,莱丝利·曼维尔,路易斯·帕特里奇,莱拉·乔治,郑浩妍,柯蒂·斯密特-麦菲,因迪拉·瓦玛,Whitney Kehinde,优素福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意大利语年份:2024

《免责声明》剧照

免责声明 剧照 NO.1免责声明 剧照 NO.2免责声明 剧照 NO.3免责声明 剧照 NO.4免责声明 剧照 NO.5免责声明 剧照 NO.6免责声明 剧照 NO.13免责声明 剧照 NO.14免责声明 剧照 NO.15免责声明 剧照 NO.16免责声明 剧照 NO.17免责声明 剧照 NO.18免责声明 剧照 NO.19免责声明 剧照 NO.20

《免责声明》剧情介绍

免责声明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剧改编自蕾妮·奈特的同名小说。 著名记者Catherine Ravenscroft(凯特·布兰切特 Cate Blanchett 饰)因揭露他人的不端行为而声名鹊起。在收到一位不知名作者的小说后,她惊恐地发现自己就是书中的主角,而这个故事揭露了自己最黑暗的秘密。 在Catherine争分夺秒揭开作者真实身份的过程中,她不得不直面过去,以免它毁掉自己的生活,毁掉自己与丈夫Robert(萨莎·拜伦·科恩 Sacha Baron Cohen 饰)、儿子Nicholas(柯蒂·斯密特-麦菲 Kodi Smit-McPhee 饰)的关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海边的李尔读心人第三季世界上最长的照片内布拉斯加永航员第一季七日的王妃在我父亲的洞穴里非礼勿视2致勇敢的你酒醉罗曼史城中之城蔓延的爱若如初见爱乐新家人第一季木兰:横空出世离婚快乐第一季彗星来的那一夜当我跑步时我什么都不想王牌制片家6秒钟的轨迹~烟花师望月星太郎的忧郁二次曝光零距离西藏班水星平原再见,地球善良的他附加物暗金丑岛君外传剧暗金犀原小姐古玺追杀令之囧偷来袭37

《免责声明》长篇影评

 1 ) 更倾向于:两个版本都不是完整的真相

整个故事以还原真相为驱动,却没有一个人真的在乎真相是什么。

乔纳森的妈:基于当年的现场搜证和私心美化,写出乔纳森版本。

本人偏执且自我封闭,坚信儿子是善良天真的受害者,忽视一切可能打破上述幻想的证据。

乔纳森的爸:基于妻子的推理幻想,精心策划并实施整场复仇,毁掉凯瑟琳的家庭和事业,并计划杀害尼可拉斯未遂。

凯瑟琳的丈夫:有家族基业但本人能力低下,低自信,可以接受妻子被qj,不能接受妻子跟别人更快乐,别人三言两语就能让他跳反,甚至从不考察话语真实性,说白了就是真相不重要,他只相信满足自身需求的凯瑟琳:家庭和职场中习惯性强势,有暴力倾向(职场霸凌、煽同事耳光、持刀破窗而入、医院动手等),高知表演型人格,资深记者编故事和临场应变力强(为第七集反转的故事版本做铺垫),并没有她讲述的那么爱她的儿子,应该说她爱的只有自己,把其他人视作自己的所有物去维护—————————————1. 尼可拉斯的童年创伤到底是什么?

一个高知富足家庭的独生小孩,如果父母都像他们声称的那样爱他,为何会这样缺爱又低自信?

2. 凯瑟琳版本漏洞:a. 最后一集照片证明,五岁的尼可拉斯走出来看到了他们,并不像凯瑟琳描述版本的一直在小房间的床上,小尼可拉斯是见过乔纳森出现在房间的。

b. 如果乔纳森是单纯为解决需求的暴力qj犯,没有动机冒死去救她的儿子。

c. 照片中的那种欢愉神态,不是被迫临时变脸就能有的。

d. 那把小刀比起凯瑟琳的战斗力有点过于儿戏。

3. 乔纳森暴力间接证据:女友在旅途中突然离开的真实原因被乔纳森的妈妈美化改写,现实中双方发生过争执,后来两方妈妈通话的氛围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愤怒且不想再有任何联系,合理推测同样被暴力侵犯—————————————两个版本的故事都不是完整的真相,但可以拼凑出真相。

【以下纯属推测,如与事实相符,是算好的】1. 凯瑟琳和乔纳森都有暴力倾向,但当时他们都看上了对方,所以跳过了强迫环节,房门钥匙是给的,算是双方自愿意志下发生的,照片的欢愉是真的2. 乔纳森尸体手臂上的叉型刀疤在凯瑟琳的故事版本有,在乔的版本却没有提及,因为这是儿子暴力情趣的一部分(舔伤口血),乔的妈妈无法想象这部分3. 乔纳森迷恋上凯瑟琳是真的,他想要有后续,所以才会冒死去救她的儿子。

而凯瑟琳只想一夜情不想影响家庭,这也是漠视乔死亡的理由4. 尼可拉斯的童年创伤,一是撞见妈妈出轨和那次溺水,二是长期的胁迫式教育和感受被忽视,他知道妈妈并没有那么在乎他,所以他和同样需要认可的爸爸更有共同语言每个人都在真相之上编故事,以达成自我暴行的合理化。

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也是施暴人。

 2 ) 我为什么演不好凯瑟琳|虚拟凯特大魔王自白

这是一场我虚构的自白,来自美剧《免责声明》的女主凯特大魔王。

我不认为卡隆导演这次剧集试水成功。

前6集的叙事铺垫花哨有余、底盘虚空,且有刻意误导观众之嫌;揭秘冰山一角的压力全部给到最后一集,反转不叫反转,也没惊悚起来,有逻辑bug。

我也没有演好,事实上我们一家三口的表演脸谱化。

那对疯癫复仇老爹老娘倒是出彩一些,老妈偏执危险的疯,老爹阴损步步为营的癫,隔着屏幕都吓坏我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很难找到扮演凯瑟琳的“核”。

要说失去、从云端跌落,我也是过来人,《蓝色茉莉》里我体会过地位、声名、婚姻全方位崩塌的困顿,我知道背叛和谎言对生活的侵蚀,我无限接近过那个无法逃脱过去阴影的窘迫贵妇茉莉。

我成功过。

更巧的是,在我是天才明星指挥家塔尔的时候,我也收到过一份匿名礼物,同样是一本书,Vita Sackville-West的小说《Challenge》,讲述作者与一个试图自杀的女人之间的浪漫关系。

和凯瑟琳想烧掉书一样,塔尔撕毁扔掉了小说,因为她马上意识到了这本书是对她和Krista关系的暗示。

Krista是她的女学徒乐手,在她自杀上了新闻后,塔尔陷入恐慌,她胁迫女助理删掉Krista发来的绝望告密邮件。

是的,你看出来了,塔尔是一个拥有男性思维的公开女铜,是一个贪恋权力、年轻女性的性掠夺者。

我扮演过施害者,但凯瑟琳是受害者。

我非常心痛她受到的创伤:1、没有勇气救儿子、不配为母的阴影;

2、被实质性侵;

3、被动堕胎。

同时,她被性侵之后可能要经历的二次伤害:1、非完美受害人必须自证清白;

2、自责、耻辱感、愧疚。

最让我愤怒的是丈夫罗伯特宁可她被强暴,只要不是出轨!

(我很高兴剧本选择不原谅罗伯特这个伪君子!

)或许这样骇人的伤痛,未亲身经历的人很难感同身受,或者我已经被这样的悲哀打败了。

将人类默认为男性,是人类社会结构的根本;男性是绝对的主体,女性是他者,这是波伏瓦在75年前发出的提醒,这也是我在罗伯特身上看到的。

我想说,卡隆导演像做一个科普,一个遭遇创伤的精准样本,人们会以视觉和嗅觉的碎片记忆来记得创伤:酒店天花板壁画,和闻到就作呕的气味。

我的旁白太多了,这是影像的遗憾,也是文字的胜利。

听说你们喜欢我的声线。

我是澳洲人,演伊丽莎白女王时我恶补古典英语,演塔尔时我要掌握德语,我还原过奥斯卡影后凯瑟琳·赫本的声音语调,得到了她本人的高度赞许。

我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不只是一个演员,我更将自己视为一个将内心深处情感与对生活观察,融入每一个角色的艺术家。

我可以为女王漂白眼睫毛和眉毛,剃掉头顶的部分头发;也心甘情愿花一年时间去学习钢琴和指挥技巧。

我也有儿子,3个,还有一个领养的女儿,母亲的角色感我肯定有的,但我依然困惑凯瑟琳与尼克之间的疏离。

感谢我的人生尚完整,希望这是我演不好凯瑟琳的原因。

面对伤痛,我无力表演。

 3 ) 又是槽点太多所以搬到剧评了

一开始还觉得小说视角和现实的交叉叙述很有意思,有点悬疑剧那味了。

后面发现越来越不对劲。

首先,正常人看到这么一本无来由的丑化妻子的小说和几张不雅照片不应该质疑它的真实性,好好听伴侣解释吗?

一开始对妻子表现得无比关爱的丈夫在看到照片后无能狂怒表明男人最在乎的就是自己的性能力了。

他愤怒的点就是竟然有别的男人可以让妻子这么爽!

所以最后得知他妻子是被qj后他如释重负。

这么看呢,他和那个早泄男的行为逻辑是一样的。

一个通过对妻子冷暴力并完全背叛妻子站到老头阵营来报复妻子以平衡受伤的自尊心;另一个通过qj手无寸铁带着还带着小孩的少妇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抚平被女友丢弃的伤痛(估计他和女朋友分手也跟他性无能有关)。

简单来说就是用下半身思考。

其次,就算没有最后一集的反转我也不觉得女主角前几集做的那点事足以让她被这么对待。

看剧的时候我还想婚内出轨而已至于吗?

后面几集应该会揭露她做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导致早泄男的死亡吧?

没想到最后一集给我来这么一出……都快2025年了,还搞完美受害者这一套呢?

还好最后女主角没有原谅丈夫把这剧的三观掰回了点,他俩这婚是真该离。

最后,有点搞不懂女主的儿子Nick。

这个角色也是很不讨喜,我最怕生出这样一个厌女的废物了。

真不明白家境优渥父母正常的他到底是怎么长成这样一个干啥啥不行,xd第一名的废柴的?

难道就是5岁时因为目睹妈妈被qj然后ptsd了?

可是这哥完全忘了这回事啊!

老头最后忽然良心发现放过Nick也挺牵强的,前几集也没多少伏笔描写他和老伴的儿子人品有问题呀,除了他女朋友妈妈打来的那通电话。

还有这俩好像都是教师吧,又是怎么教出一个qj犯的?

总之,这部剧真的乏善可陈,唯一的优点可能就是把小说里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旁白直勾勾地表述出来了。

 4 ) 讲故事的目的已经不是讲故事了

看得很入迷,从第二集开始大概就知道Nancy 的故事是什么样了,一直在想不至于因为怕affair暴露就不顾人死活吧……可能是先入为主,Catherine 这边的故事也觉得不够完善,怎么就强奸犯还要救她儿子了?

Sasha那边到底发生了什么给个说法不就佐证Johnathan 是个什么人了吗,非要搞这种两边故事都编不圆……就为了揭示Stefen软弱拖了这么多年才拿着因为儿子去世几近physcho的老婆写的书去报仇;揭示Robert 以为saint Catherine 出轨之后怒不可遏的大喊“我就知道你是个婊子”,以及知道老婆是被强奸的之后长舒一口气,折射他对自己性功能的不自信;揭示Nick被过度保护过度宠爱还觉得母亲不理解自己不爱自己,反智到只能做百货店导购还不好好做,被陌生人说母亲不爱自己就od到中风……Nancy 和Catherine像两个威风凛凛的母老虎,咆哮着保护自己的儿子和家庭(软弱无能不吭声的老公。

这么女性向的剧不知道要有多少baby boy破防了……这么看来,讲故事的目的已经不是讲故事了。

故事没讲全乎,各种话题倒是起的不少……

 5 ) 大受震撼的逻辑硬伤

从意识到圈圈转场闪回是小说剧情开始,就知道结尾肯定有反转,导演将不算悬念的悬念硬生生憋到最后一集,加上娴熟的技巧,让观众共情,出字幕,激昂的情绪难以平复,峰终定律完美谢幕。

等情绪平复下来再思虑,就发现其实还是有逻辑硬伤的,一个入室强奸犯,第二天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受害者的儿子,女主一句不希望是他就带过去了,是小年轻良心发现想弥补错误?

还是靠人类的复杂性解释?

还是小年轻就单纯的自信于自己的泳技?

小年轻父母因仇恨蒙蔽了双眼,那第一幕火车上的激情四射是小说内容还是真实情况?

年轻人妈妈写小说处处美化孩子,那这一幕写的这么信马由缰,是为了抓住读者吗?

女主讲述真实经历后,小年轻父亲的行为也让人摸不着头脑,已经知道冤枉了对方,还赶着去医院终结女主孩子性命,这是个什么逻辑?

孩子喊了声妈妈,I want to go,你就停下来又是啥逻辑?

刚开始不相信?

孩子喊声妈,你就相信了?

老人去终结你孩子,女主你醒来有时间冲咖啡能不能先报个警再往过赶?

911是多少号码不记得了?

最后一幕个人觉得老人看到烧到一半照片中镜子反光自己孩子拿着刀,要比看到女主孩子更震撼,事实就在眼前,但你只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

这样小年轻身上那个刀伤就可以省了,那个刀伤就是为了证明女主讲述真实性,少了这个就会陷入罗生门。

但自己拉自己那个实在有点太刻意了。

 6 ) 所有被你诟病的,正是这部剧想说的

几乎悄无声息地,《免责声明》就快播完了,似乎没有引起什么声浪,热度比当初的《戴洛奇小镇》等『女性主义剧』差了不少。

大概因为这部剧没有把性别标签贴在表面上,甚至它的叙事诡计欺骗性太强,让观众失去了耐心。

其实,这部剧想要引起关注的,恰恰是恶评所指向的。

如果你觉得Catherine用言语和行为勾引Jonathan的段落除了尺度毫无意义,甚至尴尬至极;或者相反,你被极度唤起,瘫软在地。

那就对了。

因为这是业余作者、Jonathan母亲愿意相信的故事版本:儿子永远天真纯良毫无抵抗力,蛇蝎女极具魅惑吐着信子蜿蜒而来。

一部人物扁平的地摊文学有多么漏洞百出,这场戏自然就有多么让人脚趾抠地。

暖黄的滤镜是母亲偏执病态的溺爱,和人们匮乏的想象力。

因为坏女人的故事太容易了。

太容易摆上书店的畅销书架,太容易在人群里传播,太容易被对号入座。

以至于没人看得到这故事显而易见的拙劣。

漂亮富有的人妻一定很寂寞吧;职场成功女性的上位史一定没那么简单吧;她不愿说出真相,一定因为她心虚吧。

蛇蝎女是一种奇特的投射。

她们异常美丽,黑洞般吸引奋不顾身的男人,她们几乎没有弱点,也没有真情,欲望旺盛并不择手段,而且总能全身而退。

女人鄙视她们,同时嫉妒她们;男人害怕被她们吞噬,又希望一辈子能遇上她们一次,暗暗地,还想毁了她们。

作为女人不贞,作为母亲失职,作为人道德低下(恶毒),这套女性指控干脆利落即刻生效,所以Jonathan的母亲凭几张照片就能炮制出一串看似合理的因果,而他的父亲毫不怀疑地照单全收。

父亲通过亡妻的旧衣化身,参与了这场女性对女性的猎巫。

而归根到底,这还是男性对女性的手刃——Jonathan成长为一个混蛋,除了他母亲『爱男』使然……那他母亲又为什么爱男呢?

罢了。

如果你觉得这喋喋不休的旁白实在太烦人太低级太偷懒,像电视诗朗诵一样把人物的内心翻译出来。

那就对了。

因为真相总是在多个视角的嘈杂声部中忽明忽暗。

如果我们真的能听到事件中每个角色的内心os,同时搭配另一个客观的上帝视角进行解说、质疑、判断,或许就再也不会有误会,不会有『反转』,不会有暧昧和晦暗。

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有永远解不开的谜团,永远看不到的暗面,因为每个人的视角都太有限了,每个人又都太自以为是也太胆怯了,永远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我』能看到对方在会面中仓惶逃走的狼狈和冷酷,『我』看不到对方想给死者家属留下一丝体面的大度和善意;『我』能看到我的同事恃才傲物,一言不合就对上司大打出手;『我』看不到男上司像嗜血的鲨鱼,闻到女下属私生活中一点破绽,就死咬不放。

『我』能看到我的太太沉沦在失独的巨大悲痛中无法自拔;『我』看不到她的偏执、控制和带给其他人的压迫感。

『我』能看到我被妻子欺骗多年的愤怒和无辜,『我』看不到我脆弱的男性尊严和去势恐惧。

可是,『我』又有什么错呢?

这个故事中的每个旁观者,都可以为自己的一叶障目进行免责声明:不知者,不为怪。

然而只有Catherine没有免责的权力,不论站出来澄清陈年旧痛,还是闭上眼迎接兜头而来的脏水;无论与丈夫和解,还是另起炉灶,受伤害都是必然的结局。

到底是哪出问题了呢?

【2024.11.9补充】针对评论区有关于『爱男』相关表述的异议,我在这里稍作补充说明:其实写作本文时我也感觉这个说法不妥,主要是流行词汇往往有过度简化的嫌疑。

然而深夜急于成文,没能进行展开。

或许应该这样讲,Nancy是一位『厌女』的女性。

文本中给出的支持很多,除了对Catherine的揣测,Nancy两次与Jonathan的女朋友Sasha家人联络,两次都认为Sasha不是什么好货,但儿子没有半点问题。

不仅如此,她在小说中把Sasha描绘成另一个荡妇,Jonathan根本无法满足对方泛滥的需求。

小说甚至还恶毒地让Sasha的亲戚『惨死』在车轮下(特别提到被压扁了),如此一来Sasha离开的理由成了不可抗力,通过这种方式维护儿子的完美人设。

关于女性为何也会厌女,一言以蔽之,这是女性处于性别不平等的结构中,很容易形成的认知。

具体的原因可以参看市面上许多女性主义书籍,在此不做理论上的阐释,还是回到剧集的文本,来看看Jonathan的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

情节中很容易看出,Nancy在家庭中是强势的一方,指挥丈夫,对外张罗,以儿子为精神支柱,是一类典型的母亲形象。

有种说法,说强势的母亲会毁掉家庭,但实际上,强势的母亲背后,往往有一个不作为、不负责的丈夫。

强势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安全感匮乏的表现。

Steven如他自己所言,是软弱的。

儿子死后,家庭实际已经名存实亡。

在Steven的叙述中,Nancy始终无法自拔,而自己必须挣钱养家,无暇顾及妻子,两人渐行渐远。

但事实是否如此,Steven是否努力挽回过两人的关系,还是通过逃避妻子来逃避儿子已死的事实?

又或者,两人的关系早已像许多家庭一样,全靠子女维持?

这些我们不得而知,但值得思索。

Nancy的强势终归是虚弱的,她的癌症不如说是隐喻意义上的:一个女人的自我被母职全面侵占,她的生命全靠家庭维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与之相比,Catherine是更『新』的女性。

随着剧集进展,我们发现Catherine时常显得狼狈,在职场和家庭都是。

她根本不是小说中写的那样游刃有余;相反,她恰恰是那个被侮辱和被损害的。

因为小说中的形象是经过男性中心主义认知模式揉搓的『巫女』,现实中的女性有太多软肋,不可能强悍得那样毫无破绽。

Catherine的进步之处在于,她具备强烈的自我意识,她承认也许不会为儿子跳火海、挡子弹,但她仍然用巨大的勇气和牺牲保护着儿子;她很清醒,她及时留下物证,她一眼看穿男同事的不怀好意,也犀利地指出丈夫的心理:『相比我从别人那儿获得欢愉,我被侵犯反而更容易接受』;甚至,她还试图保护过另一位母亲。

【2024.11.11补充:本剧的立意我已基本在第一版中讲清,下文的补充已经和文本有一点距离了,有些地方或许有过度解读之嫌,权且一看吧。

】看到有一些新思路,说Cath讲的故事难道就是真相的全部吗?

她讲的不也是从她个人视角出发的版本吗?

和Nancy的小说,老头儿Steven的回忆,有什么两样呢?

诚然,剧集一开头就提示了“叙事的力量”,但我想这里指的是,被“刻板印象裹挟的叙事”的力量,“先入为主的叙事”的力量。

我始终不认为主创的立意是要做一个质疑叙事可靠性的悬疑剧,说实话这种创意太滥,除了导向虚无主义,没有任何建树。

主创想要探讨的是女性的处境,这在当下来看更有意义,而且还需要继续说,多说,深入地说。

剧中的两个家庭带有某种对位关系。

前面讲了Cath和Nancy两个人物的对比,但我并不是在进行高下的区分,她们更像“新”“旧”两代女性,面临类似的问题,但觉醒的程度不同。

现在我想再聊聊两位丈夫,Robert和Steven两人都似乎处在一个“女强男弱”的家庭权力关系结构中,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觉得未必,甚至两个人都不称职。

Steven和Robert内心都信奉一套泾渭分明的性别秩序。

Steven送给儿子一把刀,这个物象已足够明显。

如果非要扯弗洛伊德,那么刀和相机都有某种阳具入侵的隐喻。

(但我真不想扯那么远)或者还有更明显的,Steven在医院对关心他的护士说:“你是个好女人”,潜台词是,你这样温柔关照的女人才算本分,而那时他明明已经得知真相。

Robert可以说对儿子一无所知,以为只要跟儿子看看球赛就是亲密无间;他在家庭度假期间因为工作提前离开,却可以口口声声指责Cath“缺席家庭20年”。

这不就是那种,只负责陪孩子玩,不负责换尿布;认为带孩子是妈妈一个人的事的自私爸爸吗?

他当着儿子的面半强迫地把Cath扫地出门,甚至在叫出租车这点小事上耍心眼,有够卑鄙,和Steven的一系列操作别无二致。

Steven看起来对Nancy十分温柔,但家里的冰箱坏了这么久,他从来不修;失去儿子后,他也没有帮Nancy渡过难关,我认为这是一种passive aggressive:我有些恐惧你,我不会公开违抗你,但我会用曲折的方式拒绝你。

这种心理的另一个表现是拒绝对话,他和Robert在各自的关系里都没有和伴侣进行过真正深入的谈话,他们后来也从来不给Cath解释的机会。

再发表一个诛心之论吧。

Nancy确实写了小说,可是她毕竟没有拿给Steven看过,也没有授权将它公之于众。

我甚至认为,这部小说是Nancy在将死之时,对自己进行的一次心灵疗愈:让一个奇情故事,承载着自己不现实的期待,达成代偿性的情感发泄。

这一点,与前面所述Nancy的厌女并不矛盾,并且有更深的悲剧色彩:只有极孤独的人,才会用这样的方法处理悲痛。

Steven做的是什么呢?

他是行动派,他把亡妻留下的小说,作为一系列疯狂策划的底本。

剥开这复仇行为的正义外表,下面是不是也藏着他自己的死亡恐惧,他想要在垂暮之年做一点事情,延续自己生命之烛的意味?

如果可以理解这一点,也就可以理解Jonathan为什么既是罪犯又是英雄。

这两个身份并不矛盾,它们都是从自私出发的、“自我证明”的冲动,代表着男性的“生命力”。

剧集中,Nancy和Cath有过一次短促的对质,与之对位的,是Steven和Robert在医院电梯前的那次对质,堪称点睛之笔。

Robert:你为什么不先问问呢?

Steven:那你又为什么不呢?

如果说Cath代表新一代女性,已经比Nancy更加成熟、清醒和坚定,那么很遗憾,Robert和Steven只是一个灵魂的两个皮囊。

 7 ) 免责声明———似乎什么也没有声明

立于每一个体立场都要尽量理解,哪怕演绎出不平凡之极端,基于角度都在求得一种最终的结合,结合的过程就在于———走向,也就是朝向———朝向世界之中面对他者与他者的他者之间的一场对话。

沉默决定着对话强于有声地片段式幻想与真实的混淆,前者更彰显力量,同时揭露真实可能的敞开。

人就应该为一切带着必然性的缺失找到边际,因缺失而选择也才能意志自由。

理解与理解的对立才能在缺失中超出人的自身性并诠释解释着自身。

融合是潜在的,要善于拉开间距。

剧中的人物都在试图从必然性的逗留中找出间距的相适值,相互拉扯试图从各自的偶然中挣脱出来,人的命运与自由总是处于双重的唯一中,范围———既它行进在对触发这一遮蔽事件的实际内容的先行占有和揭示的范围内———提供出一种暂时性解决,目光的转向。

组成命运女神手中纺线上的一切是有多么的无助,自由与必然的冲突也许就是一种永恒不倦的和解。

自由与必然的永恒游戏———辉耀-晦暗———追逐着。

 8 ) 《免责声明》:暗黑风格的女性主义声明

《免责声明》仿若一道凌厉的闪电,劈开常规叙事的沉闷夜空,青、中两位凯瑟琳、Jonathan的表演,也是重要看点,4202年了,“荡妇祸水”论调竟依旧好使,如鬼魅萦绕不散,比病毒肆虐蔓延更迅猛。

凯瑟琳因遥远的噩梦般的伤害,在20年后再周遭二次痛击。

丈夫未等她半句辩解,便轻信流言,那曾同床共枕的信任瞬间碎成齑粉,仿若多年情分不敌蜚短流长的轻轻一击;Jonatan母亲仅凭臆想与偏爱,亲手炮制抹黑同类的版本,全然不去追问任何真相;职场更是冷酷无情,多年打拼筑起的事业,因这莫须有的污名倾刻崩塌;野心勃勃的下属趁火打劫,踩着她的伤口妄图一步登天,人性之恶、世态炎凉,女性困境即使在当下的英伦与几百年前的猎巫运动,人类认知并无些许进步。

最反讽是我们这些看客,起初又何尝不是轻易掉进思维陷阱,为剧情裹挟,对着“舍身救荡妇儿子”的 Jonathan 流下母性的伤心的泪水,却没细究背后隐藏的荒诞逻辑。

直到剧末反转,才惊觉自己的浅薄脑残。

这反转精妙绝伦,如利刃精准戳破我们认知的泡沫,原来一切所见所闻皆可能是精心伪装的假象,真相被层层掩埋在偏见与臆断之下。

最令大多数女观众困惑不解的是,凯瑟琳夫妻关系的最终破裂。

丈夫获晓真相与免责声明后转𣊬原谅,妻子却毅然离去,这看似矛盾的抉择,恰恰撕开了人与人认知的鸿沟。

妻子历经磨难,丈夫无法心疼共情却在得知妻子并不是背叛,或者是并非不满自己的性能力后释放选择原谅,本身就足够令凯瑟琳心死离去全聚的编导服画道摄演也均为上层,而最后的反转,为提神之笔~使之成为魔幻暗黑题材里一个高级而经典的存在。

 9 ) 人类这个物种又给我喂了一坨屎

I hate human beings! 我讨厌断章取义,讨厌见风就是雨容易被带节奏的人类,没有自己最基本的判断。

讨厌自大的男人和愚蠢的女人。

出于善意,并不一定会收到善良的回报。

傻逼人类。

看到第六集凯瑟琳把老头推倒的时候,我真的只想给两颗星了谢谢…第七集,讲半天讲不到重点…毫无逻辑且行为毫无章法…唉…为什么女人总是会生活在恐惧之中呢,生活在恐惧之中事后还不敢维护自己的权益。

因为那个男人最终因为救了自己的儿子而死就原谅他犯下的错,删除所有被侵犯的证据?

以至于在未来还被他变态的父母报复…女人啊!

少一点同情心,多一点理性吧!

最后一集,看见凯瑟琳一口一口的喝被下了安眠药的茶,讲叙对面老头的儿子对她做的如此不堪的事情。

老头作为男人能接受自己的儿子是个强奸犯吗?

Like father like son. 看完这部剧我感觉世界给我喂了一坨屎… 我就想知道人类这种邪恶的物种什么时候才能灭绝啊…

 10 ) 免责声明

墨西哥大导演卡隆执导的电视剧,就像一部加长版的悬疑电影,有抓人的引子,有紧张的冲突,有合理的反转,有深邃的反思,有立体的人物,堪称短小精悍。

剧情其实不复杂,在去芜存真之后,每一个主要角色都或主动或被动地面临着绝境中的选择:女主受侵犯选择三缄其口,女主丈夫不信任女主选择分开,老头不能接受儿子溺毙选择脑补情节写小说报复。

这一件事,把三方都推向绝境,成为心里深到不可触碰的伤疤。

看剧的时候觉得导演在拷问着不同群体,分别对应三方立场的观众,如果身临其境会是怎样应对。

看完剧,发现导演其实也进一步在拷问着人心,人与人之间需要达到怎样的信任才能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依然勇于告诉对方实情(女主),勇于接受这样的事实(丈夫),勇于客观溯源真相(老人家)。

片名Disclaimer也取得很传神,既是老人家肆意攻击女主时用在小说扉页的庇护伞,又是导演引发观众扪心自问“自己究竟有没有可以这么信任的人”后的“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短评

青少年成长的问题。青少年总想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事情。可是母亲觉得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的孩子,为此奔走想办法融入另外一个圈子下功夫。看到了阿根廷司法的一些模样。人性是相通的。剧情比较简单。母亲为了孩子能重获自由,各种奔走。侧面也反映了每个问题家庭的社会问题。这个片子的节奏是缓慢的。细腻的。

7分钟前
  • brokev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