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如果不是野外突击询问,可能永远也找不到两个女孩子了。
带Christopher回警局,要求有律师,然后C就可以永远躲在No comment的后面,对所有问题一概不回答。
Fulcher真的是个好警探,直觉准,敢于行动。
事实证明他之前大规模搜寻Sian,派人跟踪C,这些策略都是正确的。
他对待C态度适中,既没有威逼,也没有软化。
C问,You think I did it. 而他直视C的眼睛回答说,I know you did it.C坐上车后,Fulcher替他系好安全带,还细心地问了问,紧不紧?
应C的要求调高车内空调温度。
之后还递上一支烟。
正是这种态度让C放下警惕,不但交待了Sian的藏尸地点,还坦白了另一个女孩Becky的谋杀也与自己有关。
虽然因为年代久远,Becky的所在地记得不太清楚,给警方找寻尸体稍微制造了一些麻烦,但C对Fulcher的无保留,是令人印象相当深刻的。
他还问Fulcher,我一定是什么地方出毛病了,一般人是不会就这样走出去杀人的。
这段交心令人惊叹。
想到Fulcher之后会因为这件事辞职,真是痛心,体制就这样失去了一个优秀的警探。
马丁-弗里曼还是一如既往地演技精湛,如果不是他的脸辨识度太高,我真会以为这是一部纪录片。
有人说马丁没有突破,可是为什么总要突破?
就这样给观众带来一个又一个精彩又经典的表演,不是挺好么?
C的演员也很棒,他就是那个变态。
两个妈妈对坏消息的反应,处理得也不一样。
本剧在制作上很精心。
外景也美,尤其是直升机上的俯拍,配上音乐,如果不是案子让人纠心,还是挺让人心旷神怡的。
一个效忠于体制的人,最后变成了体制的敌人。
第五集看下来,感觉在有些人(如Becky的生父)的眼里,Fulcher比连环杀人犯还可恶,真不知道谁是坏人了。
2011年案件发生,而纪律检查是在2014年,在此期间,Fulcher一直处于停职阶段。
妻子从一开始就希望他辞职的,而他一直因为退休金和生活等方面的考虑,不愿意辞职。
因此夫妻关系还一度非常紧张。
促使他最后下决心的,一是复职后被安排做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二是与自杀同事Ray的妻子的一番谈话。
Becky的母亲对Fulcher的支持非常坚定,可惜最后修改法案的请愿还是没有成功。
那时特蕾莎-梅还是内务大臣,可能过程中也有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吧。
因为自己也被体制暴打过,所以非常理解这一集的Fulcher。
马丁-弗里曼把Fulcher当时的气愤、尴尬、无奈,辞职后的轻松演绎得非常到位,其间也有过挣扎,Fulcher甚至还去嫌犯坦白的长凳上坐了一坐。
每次看这种基于真实事件的英剧,都特别压抑。
首先英剧了得,导演起码的商业功底了得,一个简单的案子,拍的有悬疑,有人性,多线叙事并行,但厉害的是节奏张弛有度,一开始大幕缓缓揭开,再到锁定疑犯时的紧张追踪,担心疑犯自杀,再到高潮时连环杀手的一段坦白,当你以为尘埃落定时,第二幕大幕再度缓缓揭开,原来抓住凶手只是司法庭审的开始,后面关于吸毒妓女之死的司法裁决和各方势力斗争渐渐斗争的酣畅淋漓。
剧中各方势力的人物一开始就统统登场,纷繁复杂但都鲜活真实,当然也是体现出英国这些非常优秀的演员的基本功。
比如男主警探这个人物,一开始他认为自己一身正气,面对被性骚扰指控的同事,劝他好自为之,且无法理解他为何选择自杀;到后来自己进入了审查体系,不得不放弃自己热爱的刑侦工作,与家人的矛盾纠葛,确实丰富立体。
当然另个核心人物,吸毒妓女的母亲,这个演员当真老戏骨,表演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既溺爱又坚韧,且有自己坚守的价值观,始终力挺男主警探,也是大大出彩的人物。
整体影像风格上类似伪纪录片,摇晃的画面力图把真实感带入,演员的表演风格也非常克制,加上本身就是真实事件改编,且不偏不倚,没有去强烈煽情或偏向某个正义的一方,这也为观众自己独立去思考主题留足了空间。
最后说到这个剧的主题,当然还是事实正义和程序正义。
就如同结尾,妓女母亲为事实正义大声疾呼,而警察局长则大大表彰弘扬了程序正义的警探。
就像《三块广告牌》一样,究竟谁是谁非,其实根本没有答案。
警探最后接受采访,说出了这个主题,当你的女儿被绑架命在旦夕时,你就会开始渴望事实正义。
但是非常荒谬的是,在最后吸毒妓女案的审判中,因为换了新的法官,新的警长,当然陪审团也换了,所以在几乎没办法提出新证据证人的前提下,却把上一次的审判被推翻,凶手被定罪,程序正义这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似乎换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面孔出现,这次跟事实正义站在一起。
大家虽然满意这个结果,但也有些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可以说是一次无厘头的胜利。
正义,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混沌系统。
如果你选择站队事实正义,那么有可能是即使作为一个非常成功的警探,大概率还是会丢掉工作,声名狼藉;你有可能像妓女母亲那样,明明知道凶手是谁,联名请愿声势浩大却踢到石板,在这个巨大的协作社会里,事实正义不过是一些个体的美好愿望,不过是撞向高墙的鸡蛋。
如果你选择站队程序正义,那么你会发现你爱上了一个千面观音,就如同几年后男主回到警局,发现当年那些仇人般的新上司统统已不在原地,虽然最后无厘头的取得了胜利,但都不知道找谁去炫耀一番。
当年因为自己的擅自行动,所有的证言和指控都失效了,如今的警队又觉得非常需要你出庭作证。
所以站在哪里都不过如此。
一口气看完了马丁·弗瑞曼主演的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犯罪英剧:《坦白》第一季,还不错,虚伪的英国政府,可怜的背锅警探,无辜的受害民众,可恨的变态杀手,这部英剧的整体完成度特别高,剧情紧凑,全体演员演技在线,看的人压抑愤懑!
当正义无法得到伸张,以暴制暴便成了唯一的救赎之道,这点在美国影视剧里就体现的很明显,我特别喜欢《三块广告牌》里面的女主角最后为女儿伸张正义的霸气劲,而英国政府司法体制的虚伪和迂腐造成了很多悲哀和惨案!
一方面打着维护公平正义的旗帜为受害者沉冤昭雪,另一方面打着维护人权的幌子对变态杀手的人权矫枉过正,讲求所谓的程序正当,却完全忽略了对受害者家庭造成的二次伤害,虚伪双标至极!
所以说比起美国政府的狂妄蛮横,英国政府的虚伪做作更让人反感!
美国政府的所作所为就是在向整个世界宣誓他的霸权和威严,明目张胆地进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而英国政府就像一个搅屎棍,两面三刀,一方面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搅得一锅乱,从中获利,同时依旧活在自己日不落帝国的旧梦里,不愿醒来,却又不得不接受自己曾经的儿子“美国”现在成了自己爸爸的事实,多么讽刺!
该剧故事聚焦英国威尔特郡,围绕22岁女子希恩·奥卡拉汉失踪案展开。
马丁·弗瑞曼在剧中饰演负责此次案件的侦探!
在每一集开头都会出现字幕“This is a true story. What follows is a dramatization based on research…”既强调故事的严肃性、又为大家留有希望。
这个故事确实很压抑,正义姗姗来迟,好人也没有善终。
我的心情就像主人公Steve的生活一样缓缓下沉,憋屈又无奈。
这种不安在倒数第二集结尾达到了顶峰:一连串的打击和来自各方的压力逼迫Steve离开了自己热爱的、终生奋斗的岗位,还在他快退休的年纪。
前面的路怎么走、最后一集还能逆风翻盘吗?
我很揪心、很害怕。
Steve作为主人公,和一般电视剧里神采奕奕的探长不太一样。
像神探夏洛克(Sherlock)中,不管遇到多厉害的敌人,我们都相信Sherlock一定能破局、逆转形势。
因为我们和Sherlock一起沉浸在他的世界中,聚焦于一个目标、谋划布局,很少考虑周围环境的变化和阻力。
但Steve面对的局面很复杂:他只有在探案时是绝对的主人公,统领众人、所向披靡。
当他面临的不仅仅是一个罪犯,而涉及多方利益时,在漩涡中心的他成为了各方斗争的牺牲品。
纵使Steve探案上交了一份精彩的答卷,但现实却要求符合规则、看重平衡。
当正义和公众意识产生冲突时,毅然选择前者的人被称为英雄,但很可能是个悲剧英雄。
Steve把犯人抓回警局时,所有人都在祝贺他;于情于理、于常规来说,做到这里就可以收手了,但他心里并不满意、并不安宁,因为他找回了两个“一个都不想见到”的尸体,心里盘旋着罪犯“两个还不够吗”的怀疑和恐惧。
他的敏感细致和正直善良使他成为一个天生的警长;但命运弄人,一个出格的行动宛如蝴蝶扇动翅膀,一步步将他拉入了混沌的深渊。
作为观众,我们和主人公站在一个角度,自然觉得憋屈、无奈,正如面对现实的不可掌控和无力感。
我们无法控制其他人的思想、无法干涉每个人的行动;我们只能选择自己的人生,唯有继续前进。
生活不会停止,也许前方更精彩。
注:1、 文中所涉及其他剧只为举例说明,无意比较好坏;作者列出来的都很喜欢。
2、 观影建议:剧中涉及人物众多,前几集又有很多群戏,容易看晕。
建议多留意人名和人物关系,但不用太细致,后半部分只有几个主要人物经常出现,很容易理清。
随着时间流逝,失踪者生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这集比上一集多了一些紧迫感。
通过监控,大搞心理战,警方已经锁定了嫌疑人,出租车司机Christopher Halliwell。
2011年3月24日逮捕嫌疑人。
为了能快速地找到失踪者,警长Steve Fulcher选择在牛津郡的Uffington对嫌疑人进行讯问。
本集停在这里,观众想知道Halliwell说了没说,说了什么。
于是手欠得很去查了维基百科里的真实案例。
说了,全说了。
当天下午就找到了尸体,两具。
但因为违反了讯问程序标准,这份在野外得来的口供不能用于起诉。
2014年5月,Fulcher辞职。
其他的先不透了。
Becky的妈妈评论说:如果Fulcher遵守程序,很可能永远也找不到尸体。
本剧的重点不是如何侦破案件,也不关心嫌疑人有什么悲惨童年前情后果什么的。
关心的就是这个体制。
以及在这个体制里工作的以Fulcher为代表的人。
自杀的警长Ray的作用,大概是提醒办案人员,疑犯也有可能自杀;通过Ray可能也提出了对体制的质疑吧。
看后续。
1。
虽然不喜欢一直晃+推拉的镜头,但这故事实在是太切合我这个中年大叔的感受了。
2。
结尾老太婆的讲话直击我心,泪目:But Steve should never have suffered the terrible consequence,the lost of his reputation,the loss of his career...just for doing the right thing. 这个“doing right thing ”太难了。
3。
上一部看了“the long shadow ”也是讲连环杀手,也是讲高层的无能,连环杀手被警察面谈了9次,并且下面的警员告知主管此人十分可疑,主管因为错误的偏执无能屡次错过,要不是另外一个警局的类似于派出所所长的人坚持扣押可疑人员,可能就永远抓不到这个连环杀手。
好像系统内都有这个问题,“doing the right thing ”的人往往没在那个位置,这部“a confession ”呢,人在那个位置了,而且办到了,结果被停职,被降职去开警车,受不了辞职了,这结果,真是堵得慌。
4。
程序正义老夫也觉得很有必要,但是这部剧里面的程序正义实在是太过了,很堵,对手明明是连环杀手,而且在他说的地方找到了尸体,而且全程有其他警员陪同,没有暴力逼供,而且天上有直升机陪同,就他妈没说那句“你有权保持沉默...”,要律师陪同才能说,谁都知道有律师陪同杀手一定不会说,后来杀手的行为也证明了有律师陪同他就说一句话:“无可奉告”,如果在现场没有找到尸体,Steve遭停职还勉强说得过去,在找到2具尸体的情况下,Steve遭到如此对待简直岂有此理。
考研生熬夜看完了这个 真的来不及这很多明早还要起来做肖1000 简单说两句吧1.刑法的机能有三个 其中两个是惩罚犯罪和保护人权 保障人权既包括了保护普通人不受刑罚处罚 也保护犯罪人不受刑法以外的法律处罚。
这两对本身就是天生的矛盾,绝对的,永恒的,决不可调和的矛盾,过分强调一个就会必然绝对绝不可避免的放弃另一个。
看了这么多中外的侦探悬疑律政剧,由心里发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国家的处理这对矛盾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中外真的很多对比 但是真的要睡了 有点赞啥的再细说吧 第一次这豆瓣) 第二,也是一对天生的矛盾,程序正义于实体正义,说到底就是效率于公平。
西方普遍的精神原则是:100%确保程序正义,只要程序100%是正义的,所得出的结果一定是正义的,也就是种树开花结果的因果论。
我国对此并不持肯定态度,我国认为两个正义都要维护,两个正义都离不开,只是二者发生冲突时,更倾向程序正义。
毫无疑问,我就我所学所认知,我赞同我国的观点。
(具体的写不完了!
还能写几千字) 我国xi的理论就明确表明,法律中有且必然有政治因素,西方所谓的法律完全独立是不存在的。
(具体的…不知道豆瓣什么尺度 第一次发 先不说了吧)最后说说剧吧,真挺好的,可惜了那个警探最后还是被毁了,体现了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吧。
今晚正好学到了刑法总则,随便这两句,希望上岸,晚安。
这里直接打分吧 4⭐吧!
更喜欢真相捕捉!
虽然一开始的镜头有点晃,但是一点也不影响这是一部很好的剧,从真实的刑侦视角出发 ,讲述发人深省的故事。
以及我承认是我是被“和《真相捕捉》一样好看”那个短评吸引进来看的hh剧透分隔线最开始是从《神探夏洛克》知道的马丁·弗里曼,后来看了他演的《冰血暴》,到现在的《坦白》,这种憋屈、满面愁容、默默隐忍的老实人似乎成为了他的标签,所以会有人说他演的角色大同小异,已经审美疲劳了。
我觉得这一部分是因为角色个人特质的相似性,一部分是因为悬疑类英剧本身的冷静克制特色。
倒不一定是演员演技的问题。
我时常觉得自己偏好这种剧集,它们通常会如一把手术刀那样,精准地切开日常生活中微小的一角,毫无声息地引出千丝万缕的联系,冷酷地展现出背后骇人讽刺的真相,前期节奏平稳,细致地铺陈伏笔,中期逻辑通顺,情节跌宕起伏,后期加快进程,利落结尾。
绝对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和台词,但观众的内心早已掀起惊涛骇浪,甚至在很久之后,还会有余波。
在《坦白》中,马丁·弗里曼演了一个“老实人”,他不在意那些官僚之间的心机和博弈,一心查案,全副精力都放在了刑侦工作上。
我看习惯了他在各种剧集里做隐忍的老实人,突然看到他发火还觉得有点好笑。
这次的史蒂夫·富彻,我觉得他塑造的很成功,那种无奈、怀疑、隐忍、憋屈真的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有过体制内工作经历,大概是非常可以理解史蒂夫的那种无奈和无助的。
在找到凶手之后,史蒂夫终于长舒一口气,虽然懊恼那个女孩没能活下来,但是觉得自己也算是将凶手绳之以法了,路上任何一个市民都在称赞史蒂夫是神探,能够这么快找到那个凶手,但在警局里的程序审查和渎职审查如一盆冷水浇在了他的头顶。
正如贝格斯先生说的那样“一个优秀的警探在短期内抓到了一个连环杀手,而警局却耗费这么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对他进行所谓的渎职审查,是多么荒谬的事情。
”明白的人都知道,史蒂夫应该受到赞扬而不是审查,但是审查还是继续了,并毁掉了史蒂夫的职业生涯,他不应当被这样对待,但是面对强大的官僚机构,他无法做任何事情。
这种毁灭,在史蒂夫被通知停职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上一秒,史蒂夫还是总览全局的警长,下一秒被通知停职,不允许和任何人打电话,不允许带走任何材料,甚至随身的提包都要被开箱检查,还要在另一位警察的监视下离开警局,当着妻子和岳父岳母的面,被带走家里的笔记本电脑。
当然,这位警官都是按照程序办事,但是这一举一动都像是在对待嫌疑犯,这对于史蒂夫而言是赤裸裸的侮辱,我犹记得史蒂夫被检查提包时的不自然和强装淡定,其实在警察局长问他有什么想说的时候,他说no,但内心已经在尖叫了吧,他知道争辩是没有用的,或许相比于侮辱,他会觉得这是一种背刺,被自己人背刺。
想必此时,他更能够理解第一集就自杀的那位老友。
一个被举报被审查的警察,不仅要忍受如犯人一般的对待,还要忍受心理上的背刺和侮辱。
在这期间,任何一项微小的行为所产生的效应都会被放大,尤其是当你把工作视为你的全部的时候。
更不用说,恢复职位后,被指派做清理房间的杂活,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很难弥平,还好史蒂夫想通了,不然漫长的时间、虚无的意义、心理的折磨、周遭的压力,这一切的一切,会层层击溃一个人的心理防线,直到从心理上和生理上都杀掉这个人。
我为史蒂夫感到难过,难过这样优秀的一个警察遭遇到这样不公平的对待,我也为史蒂夫感到庆幸,庆幸他看开了,尽管损失掉了那么多的养老金。
好在,他活了下来,妻子和女儿们都陪在他的身边。
不得不说的就是扮演贝琪妈妈的凯伦,是由艾美达·斯丹顿扮演的,之前演乌姆里奇的时候,是我眼拙,差点错过了这么好的一个演员。
这个演技真的惊到我了,尤其是第三集最后得知贝琪的死讯时,那惊人的爆发力和情绪掌控力,情感层层铺陈和递进,把一个一直盼望女儿归来,得知第二个被害人消息惴惴不安,最终确定女儿死去哀恸不已的悲悯母亲演的令人折服又动容。
母亲或许天生就是有这种神秘的直觉的,凯伦是如此期待女儿回来,每年生日都会照她在的时候布置,即便身边所有人都觉得贝琪不会回来,她也依然抱有希望。
又是一年贝琪生日,这也是凯伦生贝琪的那天,她像往常一样为贝琪准备生日蛋糕,忽的想起忘了黄油,她起身去拿黄油,儿子和查理在聊天,忽然,门铃响了,她手扶胸口,念到“Oh,my god”,她当时心里就很害怕是贝琪的消息,查理安慰她说可能是邮递员,她心稍安,但是当门打开的时候,她就知道了,但是她害怕的不敢说出来,似乎不说出来就能自我安慰贝琪还活着。
直到史蒂夫·富彻点头确认,她实在按捺不住大喊一声悲痛地倒在地上,这一刻所有压抑的情绪如喷涌的火山,九年里所有的思念、担忧、害怕、痛苦全都爆发了出来。
在得知女儿死讯和前夫对峙的那场戏,也很有意思,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怨恨,在看到他还有心思吃三明治之后,知道和这个人没什么可说的了,很体面很克制的离开。
我曾想过如果我是她,肯定恨不得扇他大耳朵刮子,或者拿水泼他以泄心头之恨。
她深深理解伊莲娜的丧女之痛,尽管对方没有同意见面,她还是对来的警官说“我的门始终是打开的”。
凯伦是一个如此坚强的母亲,她坚定地站在史蒂夫·富彻的一边,勇敢地站在街上发请愿书,发表公开演讲,她在第一场演讲中说“我从来害怕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讲,我讨厌自己的声音”,任何胆怯的人听到她这句话都会有共鸣吧,但是她还是勇敢地向前走着,找当地的议员,坚持为贝琪伸冤,争取正义。
她始终是克制的,只有在得知爱女死讯和看到贝琪尸体照片时,崩溃的差点站不起来,那种悲痛经由她精湛的表演,让观众感同深受,不觉落泪。
最后的一幕,凯伦在法院前的演讲和警察局长在警局前的演讲,交叉呈现,视觉上的交错,孰轻孰重、真相与虚假更是分明了。
凯伦的演讲真挚又深沉,呈给听众的是沉甸甸的良心和发问。
伊莲娜就是一个女儿死去后受到伤害的正常母亲,很多人苛责她不和凯伦联系、不替史蒂夫发声、不站在凯伦一边,但是当一个人真的受到巨大伤害时,会觉得任何事情都不重要了,况且每个人选择表达痛苦的方式都不同,真的没必要将凯伦和伊莲娜进行比较。
伊莲娜的人物特质和底色与凯伦是完全不同的,她不喜欢在人前悲伤,只会暗自舔舐伤口。
她其实一直都没有接受或者说拒绝接受女儿被害的事实,似乎只要她不接受,希恩就还活着。
她一遍遍想希恩当时受到了什么伤害、该有多么无助害怕,她自责崩溃无力,完全不知所措,所以她才会放任皮特去代替自己认领希恩的尸体、去安排希恩的葬礼、去结婚。
正是因为没有接受这个事实,没有和希恩真正告别,就无法真正走出伤痛,也就无法开始新的生活。
You can't fix what you don't face.反过来说,皮特的大包大揽、越界和控制欲也阻碍了伊莲娜去接受、告别和新生。
其实导演用四个镜头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一个是认领希恩尸体时,皮特说怕伊莲娜看到难过,阻止希恩父亲去,没有血缘关系的男友和她一起去的;一个是葬礼上严格控制家属的讲话时间(这里真的很让人愤怒,不是亲生的就流程办事的感觉),如果是他的亲生女儿就完全不一样了吧;三是婚礼上非要大篇幅讲到希恩,毫不顾忌伊莲娜及其家人的感受;四是当有一天晚上,伊莲娜和皮特躺在床上时,伊莲娜对皮特说自己一直在想希恩到底遭受了什么,但是皮特无法共情,只是一味地说让我照顾你。
当希恩男友说“我能握握她的手吗”,真的让人动容,他为希恩担心,第一个提出报警,他为希恩的死感到难过,也真心和她好好道别,所以他后面才可以更好的继续生活。
也只有到了希恩男友有了新的女友时,伊莲娜闪回希恩第一次带男友回家的画面,才痛苦地在洗手间大哭,我为她开心,她终于把痛苦发泄出来了,这样才能走出痛苦,才可以新生。
那时,我想她也明白了自己的困境,所以离开了皮特。
导演设置了两组母亲的对照,两位母亲遭受相同的伤痛,都非常痛苦地去接受自己不想相信事实,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悲伤,舔舐自己的伤口,在漫长的时间里等待伤口恢复,承受它带来的钝痛,直到人生的尽头。
两位母亲背后是承受巨大苦难的千疮百孔的家庭,有时候,或许说出来,苦难会更容易化解。
但大部分时候,我们会痛到说都说不出来。
凯伦选择坚持为女儿讨回公道,何尝不是在用这件事情让自己暂时忘记丧女之痛呢?
其实和伊莲娜选择结婚,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
关于凶手,我觉得演员本身的演技是很好的,但是可能是剧本的原因,也或许是题材限制,最后审判那场,凶手自己的辩护非常的苍白,除了黑人女孩说的那句“你记得贝琪的眼镜是什么颜色吗?
”非常棒,并且对凶手造成了一定影响外,其他的部分有些乏善可陈,那场戏其实拍的有些平淡了,对于凶手对史蒂夫的挑衅,史蒂夫也选择忍耐,只在最后说“他确实毁了我!
”可能我看到最后的时候,是希望有一个爆发性的结尾的,最后这样平静地结束,我真的觉得是有点崩,或许是导演刻意为之?
其实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凶杀案发生、侦查和审判的过程,并不像很多其他剧一样存在神话的成分。
看完《坦白》之后,我只觉得,不论其他人怎么样,人还是要有好朋友的,尤其是在人生遭受重创之时不知所措之时。
剧中的两位母亲,都有很好的朋友陪在身边,伴侣会变,但是好朋友会一直陪伴着你,而且在你人生走偏时提醒你,在你即将坠入深渊之时拉你一把。
另外,虽然我们很多人在说,工作没那么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你身边的家人和你的生活,但是实际操作中,要放弃自己所热爱的工作还是很难的,不论是基于什么原因。
这点,我想在史蒂夫独自坐在和凶手攀谈过的长椅上时,他就很明白自己的挣扎和决心了。
人还是要坚守内心正义的, 正如片尾史蒂夫最后对记者说的“如果面对危险的是你的女儿呢?
”任何人都无法体察受害者及受害者家属经历和悲痛,除非自己置身于同样的危险中。
有时,当你自认为客观地去探讨一件事情的时候,不知不觉中就走偏了。
生活在继续。
Steve Fulcher辞职以后跑去利比亚训练警察。
和我一样,我辞职以后跑到加拿大找了个工作。
不同的是,如果是我,大概坚决不会回去给他们作证。
Fulcher的妻子鼓励他,You're doing the right thing。
我关于本剧的第三集剧评也用了相同的字作题目。
所以真的很敬佩Fulcher,即使受了那么多的伤害,还是能够为了信念做正确的事。
换了个法官,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体制的缺陷就在于此。
一言堂——运气好的话遇到明理的人,一切就能容易得多;运气不好,遇到糊涂人,遇到唯利是图的人,生活就会很艰难。
我在体制内的最后十年,三个顶头上司都是只有中专学历。
我也曾有过天真时刻,认为学历并不能代表一切。
但实际上,学历有限的人眼界也确实有限,心胸也往往极狭小。
原工作单位现在还有中专生当处长、管着一群硕士研究生的现象。
我只能教导自己的孩子,只要有这种现象存在,就千万不要回去。
恶毒的人也生生不息,蟑螂般伏伺窥探,寻机害人。
如本剧中的Halliwell,我还想象如果当时他不说Becky的事儿就好了,Fulcher就能保住事业。
没想到人家是故意拉他下水,真的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得罪了这样一个小人。
Halliwell在法庭上注视Fulcher的狠毒目光,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Becky的妈妈好棒,有主见,在记者面前自信发声,永远支持Fulcher,与警方的虚伪声明形成鲜明对比。
Sian的妈妈因为害怕孤独,出于脆弱而结婚,但最后还是选择离开,也是一位勇敢的女性。
谈女性觉醒,并不需要握着拳头一脸正义咬牙切齿的脸谱化,像本剧这样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才是境界。
每个人处理悲伤的程序都是不一样的。
Elaine在女儿出事后一直没有哭,而看到女儿的男朋友与新恋人牵手,可能这时才意识到女儿真正离去,生活已经翻了新篇章。
她痛哭不已,人生真苦。
生活继续,希望现实生活中的他们都平静而幸福。
做正确的事,就是伟大的人。
实在看不下去
耗时6天看完。这里面的警察可以把人气死……
每一集都在提醒我们这是由真实事件改编,这么糟糕的事情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甚至真实更糟糕。
非常非常闷,同类型的难以置信要好太多。
有能力的警探可以抓住连环杀手,却败给了法律体制。现实的残酷莫过于,即使是正义也要遵循游戏法则,一生叹息
坦白的说不好看
他们需要一个嗜血法医
最后采访中的一段话。
这是一个几乎上没有赢家的悲剧故事。史蒂夫·福尔切尔用他一生的声誉和事业,换取了真相和结果,但最终的结局却是因为违背PACE法规,被指控严重渎职,最终辞去警察的职业,直到最后出庭作证,结局略显凄凉。希安和贝琪两个受害者及其家庭,承受失去至亲的痛苦,尤其是贝琪的母亲,经历数年的时间,才最终取得正义的审判。至于被审判的海利威尔,利用法律的程序漏洞,逃脱审判,毁了史蒂夫,也忏悔了,还想享受自由,令人感到窒息。最后警察局的新闻稿全是官方的套话,贝琪母亲的讲话则很实在,而史蒂夫依旧在发问,如果当事人是你,又应该如何去做,这才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一句道歉的话,还是事实真相,需要思考抉择,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权利的界限和自由度,到底应该如何去权衡,尤其是故事是真实事件改编,就更具现实意义。总体来说还不错。
真是个缓慢庸常真实压抑的故事。大多时候我们还不都是掰着指头数着绵羊惯性地活着。
9分
感谢陪我度过这段🐏的日子真实故事改编,戏剧性主要在程序正义之争上
看点在最后两集,案件让人们反思体制的合理性,看的让人气愤,为史蒂夫不值。
写实真实事件,有点琐碎枯燥,这样拍这个案件还不如纪实片,甚至不如法制节目里的案件陈述。案件不难主要是制度漏洞太糟心,嫌疑人可以明目张胆的给自己洗白,还让负责案件的警官丢了工作。这个制度漏洞值得探讨,电视剧拍的一般,演员演的还可以
7.8/10,分数全部让摄影给拉胯了。真实就是力量,好戏。整部剧唯一不足的,就是摄影,永远在晃,永远在动,镜头不停伸缩,有时候我不得不看了字幕就把眼睛转向别处歇歇,追求纪实效果,但这并不是人们日常目光所及的样子,人在这种屏幕面前被这样晃是受不了的,前庭功能会异常,会恶心、眩晕。
很真实,但挖掘不够。
很有电影感的片子,属于不一口气看完就很难会想回去看的类型。。。看的太累了三集弃
男主的表演数十年如一日,一点进步也没有
天丧予,天丧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