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爸爸》是根据王朔的同名小说《我是你爸爸》改编的,由王朔导演,冯小刚、徐帆主演。
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这部片子很有结构,既有主线,即冯小刚所饰演的父亲马林生与儿子马车(原著中为马锐)的关系进展,又有高潮,马林生与儿子的几次争斗。
不管在情节的设计上有些什么硬伤,但是至少叙事结构是流畅的,像看一部小说,不愧为写小说的王朔。
说到这部电影,不得不先从剧作上开始讲。
首先,导演和演员给我们塑造了一个鲜活的人物。
马林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人物,是集众多矛盾于一身的人。
像小说原著一开始写的:“马林生对镜子里的自己还算满意,一望可知,镜子里是那种在年龄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挣扎着,熬费苦心保持的类知识分子形象。
”“类知识分子”,极好的概括了马林生这个角色。
他时而低声下气,替儿子向老师道歉;时而大爷模样,对儿子指手画脚;时而正义凛然,要为被打得儿子出头;转眼又胆小怕事,拎着蜂窝煤径直走过小混混们,不敢下手;他爱好文学,但没有创作的天赋,写得东西也就是单位上的讣告、文书,甚至是帮儿子写的检讨一类;他绝对的父权主义,却试图和儿子做朋友,然后却翻起儿子的抽屉来。
马林生,代表了当代社会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精神状况,也代表了茫茫庸常人生的生活状况。
我们看到的他也许是可笑的、荒谬的、官僚腔的,但也是现实的、讽刺的。
现实主义正是小说和电影的基调,而在嬉笑怒骂间把社会种种现实和人物呈堂通通讽刺一番后,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王朔和冯小刚是很满意这样的效果的,很多人善于建构,很少人长于解构。
结构,是王朔文学的一大特点。
影片的另一个人物是马林生的儿子马车。
他和马林生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中都处于对立的状态,从开始的忍,到后面的吵,再到晚上偷偷砸自家窗玻璃,最后为脱离父亲,为父亲介绍对象。
他的转变在影片中是呈线性的,他是马林生的对手,也是他种种行为的解释和对照。
马林生性格的展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子马车。
儿子这个角色的存在,正显示出马林生性格主体的缺乏,或者说社会存在感的缺乏。
《我是你爸爸》这部小说被称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在王朔的“执导”下,也基本上是保持着写实的基调。
但看过原著的人知道,电影还是有很多改变的,我想,是加入了一个冯小刚。
在这部片子中,冯小刚的冯式幽默已经初见端倪。
联想到当时王朔和冯小刚一干人等创建的好梦影视策划公司这个背景,以及冯在后来的众多贺岁片的风格,不禁让人想到冯小刚对这部片子的贡献。
比如开始的时候,马林生点一滴眼药水后,开始有模有样的读诰文,在悲乐声中,他越显得庄严,越让人觉得诙谐,这也是人物性格在全片的贯穿。
冯小刚善于在严肃的场景中表现一种诙谐,反讽的味道浓厚,如《大腕》中,葬礼的筹备就是影片的外主线。
在写实上面,我认为还是有闪光点的。
就我的生活经历,儿子顶撞老师的那场戏就很有感觉,就像几年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样。
从时代性上,《爱的奉献》无数次在片中作为背景音乐,这是一种主观性的声音,诣在表达对主人公的态度,交代了时间背景。
马林生虽然是个小人物,他不与世争,想得只是把儿子教好,他面对生活的卑微,并不妨碍他努力生活,接受社会的一切约定俗成(这点可以从他写的检讨并说检讨就应该这样写看出),又迂腐官僚腔得可爱,他的官僚腔并不时为官僚腔而官僚腔,而正是反映了他接受了社会的惯例而形成的官僚腔。
这点上,剧作上可能有夸张,不过把主人公的表征凸现了出来。
另外,通过电影,我们可以看出电影作者的丰富的想象力。
是想象力告诉我们事物的精神内涵,他是神赋予艺术家最珍贵的礼物。
片中一个很有趣的片断时马林生帮儿子写检讨时,他打开收音机,一边听着音乐,一边用钢笔当指挥棒作指挥样。
在冯小刚的自传中也提到了这场戏,他说他平时听音乐时就有这个习惯,王朔抓住了这一点,在电影中正好符合马林生中下层知识分子的地位,并且也和后面一段马指挥单位合唱呼应。
虽然后面一段没什么实质意义,对剧情也没什么帮助,在影片中显得孤立,好像导演想要回味前段的“指挥”意味浓厚,但就幽默效果这一点,还算差强人意的。
这就是艺术的想象力,剧作中只需几个这样的点,就可以让整部作品富有特色。
剧作在结构上,前面已经说了,总的叙述很流畅。
我想就内部结构试作分析。
内部其实是松散的,基本上观众不能猜测情节的发展,这可能和原著的生活流式结构有关。
每件事的发展在一条父子主线上,各有各得开端高潮结局。
马林生的婚姻,精神病院那场戏,儿子和街头混混得纠葛。
观众无法参与到再创作中去,还好这是一部“喜剧”,还好它的生活流,观众并不存在看不懂的问题,创造性审美的打断也就容易被忽视。
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对于电影的思考之于电影观众的重要性。
当然,跳出电影来看,确实不能对王说这样的“解构大家”、“反讽大家”,要求过多。
在表演上,个人认为,冯小刚是很有出彩的地方的。
要做好导演,首先要先懂得怎样演戏。
他把一个“类知识分子”演绎得很鲜明,个人认为,他也很适合演这样的角色。
又如他在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扮演的老师形象。
这样一种平民化的表演方式,精确来讲是市民化的表演方式,得到了后面葛优的延续。
不同于话剧中激情表露,靠大幅度的动作和台词的表演;又不同于梁朝伟式的表演,靠由内而外的精湛表演技巧,市井百姓的精神世界还没有足够丰富道由内而外的表演方式。
它就是百姓化的,平民化的,小人物化的。
相较冯小刚来说,马车的扮演者就稍微逊色了点。
他只是具有了人物的表象特征,作为青春期少年的反叛、倔强,作为儿子对父亲的不耐烦。
他在整部戏中,给人的感觉只是以一个符号的形式出现。
人物的存在感不强。
这里又出现了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生活化的表演可以称为原生态,比如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全部请群众演员扮演,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和剧中人物名字一样。
艺术的美,是创造的美,如果过于生活化,会不会流于琐碎的生活而缺乏美感呢?
这部《我是你爸爸》给了我一定的提示,生活化并不代表没有性格,相反,性格的塑造还要成为表演生活化之外的重点。
本片在表演上,值得一说的还有徐帆。
她是一个有丰富的话剧表演经验和表演功底的演员,跳开电影本身,她在其中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
但是,对于她的解读,我一直心存疑惑。
她的夸张反常态打破现实主义的基调,她的有点喜剧味道的表情动作打破了我所理解的庄中见谐的风格。
她是片中的一个异点,对她的交待并不清晰,也略显突兀。
让我想起先锋派小说的特征,在叙述一个故事时,在故事的紧要关头,观众马上就要陷入情节时,作者跳出来打破这样的格局,告诉你他在讲故事。
是否徐帆的这个角色也使充当这样的作用,我不得而知。
导演的意图不甚明显,也也许是我理解偏颇,走入死胡同。
《我是你爸爸》里的爸爸在厂子里做和事老,劝解两个为了争夺生产优秀奖而争吵的人,结果是他拿了那个奖。
他回家使劲地咬苹果,平生难得的特别痛快。
结果短暂的得意洋洋的彪悍人生却还是输给了自己的儿子。
这是小人物的悲喜。
小人物才特别关注自己的得失,因为小人物输不起,伤不起,无路可退。
冯小刚:《爸爸》这部影片正解:在爸爸高压之下,儿子噤若寒蝉。
父心血来潮欲建立平等民主父子关系。
儿信以为真,与父平起平坐渐至蹬鼻子上脸。
父自尊受辱忍无可忍一顿暴揍撕毁协议。
儿屈服。
父痛心疾首与子议和,儿学乘(乖)不接招俯首称臣。
从此父子貌合神离。
该片被追毙,次年获洛迦诺最佳影片奖。
投资打水漂。
2012-8-29 03:27来自新浪微博
我清楚地认识到,我这样做不是偶然的,是自己一贯不注意思想改造,忽视了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不能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个人主义恶性膨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后果是严重的,不但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伤害了辛勤培育我们的刘老师和广大的教职员工、家长、领导以及全社会对我们寄予殷切期望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解放军们的感情。
教训是深刻的,也是沉痛的,发人深省的,我要对自己大喝一声:“马车同学,你危险了!
”
在家的时候,不知道从哪个旮旯角落里翻出来了一本挺有年头的书。
1992年出版的王朔的《我是你爸爸》。
基本上用一整天看完之后又把貌似是1995年据此改编的电影《爸爸》(《冤家父子》)下下来看了一下。
还是很不错的。
无论是书还是电影。
直观说来,电影很有喜剧效果。
在我看来是黑色幽默至少是灰色幽默的那种喜剧效果。
那种灰色感几乎抛弃了“父子”这个问题,像是仅仅在刻画马林生的灰色人生了。
其实在我觉得书也差不多如此,就是老马自己在那穷折腾。
而对于细节以及心理描写来说,书是更有内容一些。
在一些时候,有很熟悉的感觉。
“你怎么跟我像敌人似的?!
”这话真是太典型了。
我妈也这么说,常这么说。
其实没人把你当敌人,真的。
电影加上了精神病那段。
我觉得大约就把书中老马最后的状态概括了。
他那状态是离发神经不远了。
老马拿自己儿子打趣造成了儿子和其他女生的“绯闻”,让我想到张爱玲《金锁记》里面的那个怨妇。
自己坐在门槛上把家事家丑都喊出去,然后再责怪女儿在外面做了什么丑事让传言变得那么不堪。
逼死了儿媳,毁了女儿一生。
自己还浑然不觉。
我做了什么坏事?
我对他们那么好,怎么会这样?
“你怎么就不明白我是为你好呢?
”“你怎么就不明白我不需要你为我好呢?
”大约这就是答案了。
从古至今。
从未改变。
“你是不是总觉得自己特可怜?”小马问老马。
我就不明白了,为啥父母都那么哀怨?
真是这样,谁都不是自己想从爹娘肚子里跑出来的,你生了我,就要对我负责任,这是你的义务,你不履行还得追究你法律责任呢。
凭啥我就要对你感恩戴德?
你见工人炼了钢做了份内事还要人民一天到晚谢他们的吗?
老马说,你的一切都是我给你的!
你吃了我一辈子了现在不吃了?小马说,我吐出来还你。
我以后挣钱还你。
这话听得我特心痛。
谁生孩子真的是为了投资呢?
为了以后从孩子身上挣回来?
要是挣不回来呢?
要是孩子不争气呢?
要是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呢?
那就不要了?
投资投错了,不管了,扔了。
又何必说那样的话。
又何必让孩子觉得如此。
你养了我,我欠你的,对不住了,以后我挣钱还你。
我们之间还有什么呢。
相信我,心痛的不仅是听到这话的父母。
说这话的孩子一样心痛。
真的很痛。
其实真的知道,父母是唯一无私的爱,最终的依靠。
而若是每一次的“依靠”,都是在“欠债”,那,在这个世界上,光亮何在?
若是迷路,只能自己摸索着徒撞四壁。
于是小马要靠自己,他不想再“欠”大人的了。
于是他被路边的流氓打。
头破血流。
天空有鸽群飞过。
一切都很宁静。
老马忙着结婚,不亦乐乎。
我真的需要你关心的时候,你又在哪里呢。
你以为你很关心我。
你以为你很委屈。
你觉得很哀怨。
你以为我就很容易吗?
小孩不易。
谁都不易。
有些时候,老马像《绝望主妇》里的Susan,倒要自己的孩子照顾。
缠着儿子带他玩,装病不让儿子出门。
想想也挺可爱的。
可惜明明脆弱得需要依靠儿子或者至少跟儿子相互依靠,却有时候非要无聊地瞎折腾以显示老子所具备的权力。
事上本无事,事情都是无聊折腾出来的。
折腾到没意思了,就干脆撒手不管了。
这算什么负责任。
老马的生活是灰色的。
就像电影的色调。
偶尔明晃晃的颜色,都是儿子的视角。
在灰色的生活里,老马伴着雄壮的音乐声坐在桌边挥着笔手舞足蹈。
绘声绘色地朗读替儿子写的真挚到恶心的检讨。
被儿子友好地请出家门,在空荡荡的大街上数自己的步伐,幻想着自己心中的女神。
电影的刻画,绝对经典。
喜欢这种灰色幽默。
冷冷的笑意。
冷冷地看生活的残忍。
谁都不易。
有的时候,觉得“不易”,是因为太关注自己。
作为15岁以下的孩子,小马成熟得早了一些。
明白老爸的自私。
小马甚至说,只好哄着。
儿子知道要哄着老爸,哄着自私的老爸,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
若是老马有着彩色的生活,他就不用在书架边发呆幻想与女人的相遇,就不用双眼无神地看着电视机外虚空的一点,大约也就没有多少时间focus on他自己的“不易”以及施展自己对小马的“权力”。
他要跟小马做朋友,其实还是因为无聊,因为不能忍受小马惧怕他不跟他说话的“孤家寡人”生活。
而真正的痛苦是不可言说的。
小马小小年纪竟就明白这一点。
代沟问题绝对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我尤其惊异在
真的。
Monica的妈妈说,你不知道跟你外婆这样挑剔的人生活在一起那么久我还能像现在这样乐观是一个怎样的奇迹。
她妈妈却不知道自己其实同样挑剔苛刻。
Monica只好讪讪地说,是啊,真是个奇迹。
看着那些奇怪的,或哀怨或挑剔父母们,有时候真的很有熟悉感。
只是,只是,Rachel可以很明确地在她妈妈要跟她一起住帮她照顾孩子时说:我爱我妈妈,但是我不能忍受跟她住在一起。
但是,但是,我们的父母却会说,我到底哪点对不起你了?
你就这么不想跟我住在一起?
你怎么跟我像敌人似的?
我欠了你的吗?
我算是白养你了……唉。
那些哀怨的父母们啊。。
很久没看过电影了。
而自己的生活就像电影里马家父子的一样乱作一团。
生活充满着挑衅和屈从,我总是在傻傻的公务员考试的复习节奏中迷失,找工作就是漫漫无期的等待,我不知道每天活着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也期待着不发生任何事。
下午的时候,阳光会照进窗子;我每天早上的梦也是暖的,这个冬天充满着温馨的假象。
我总想从这个阳光明媚的窗子里跳脱出去,落在这个城市厚重的土地上。
我觉得我的生活总是轻飘飘的。
我在做的东西和这个城市无关,和这个世界也无关。
我不知道这个世上有多少贪婪,我只需要一个书架,还有电脑。
镜子里的我又胖了。
只从谢顶以后,我的生活经过了涅磐和重生,幸福如期而至。
我怀疑自己的积极乐观,也不相信无奈总是会很快的烟消云散。
我还在惦念一个人吗?
我还在她出现的时候假装镇定吗?
总是不能准确的把垃圾都进篓子里,而又每每在久不翻动的小盒子里找到尘封的记忆。
那些还不需要望穿秋眼的惆怅的过去,在不经意间被捡拾起来。
扔在如许的文字里。
个人认为,《我是你爸爸》是王朔写得最好的小说。
第一次看小说的时候,自己才二十三、四岁吧?
然后,却由于家庭的特殊原因,做了2年代理家长了。
跟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侄儿一块生活,一块成长。
那些年的经历和心理历程,使我觉得读马林生就是在读自己。
父母亲是这个世界上难度最大的工作。
一个心智不成熟的人,是不可能做好这个工作的。
这份工,直接反映了一个人自身的修养、信心、内涵、性格个性特征,它可能使你的一丝丝的阴暗面都暴露无遗。
我能充分理解马林生,因为有过同样的处境。
王朔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入骨三分。
语言简洁,富有画面感。
几句简单的对话,就能让人身临其境。
所以一直认为他的书确实很好拍电影。
但除了《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没看过王朔其他的电影。
《动物凶猛》我不是很喜欢。
所以不评论了。
昨天出去逛街,在天河电脑城旁边的小摊上发现了这部电影。
喜出望外。
回家一看,超出了我的期望。
冯小刚的演出很到位,很传神。
胡小培的表情非常有表现力。
与其说这片子是王朔导演的,不如说这片子充满了王朔和冯小刚甚至是叶京的气息,而这气息又都是王朔赋予这些人的。
片子里主要的配乐就是《爱的奉献》,这和叶京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主要的配乐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异曲同工。
北京胡同儿里的怂逼爸爸和倔逼儿子都唤起了我小时候的记忆,其实哪个人的爸爸没有怂逼的时候?
你真当了爹,你为儿子复仇时手也会抖。
冯小刚说话的节奏和语速都很迷人,他说话时往外喷溅哈喇子的概率很高。
电影最后的结尾很温情,怂逼也牛逼了一回。
这片子和冯小刚很多的电影一样,充满了各种各样好笑的段子。
但它也有不同,在这部电影里,你可以感受到摄影和一些细节的凸显,这在日后冯小刚的片子里再难见到。
2010年12月12日
这部片子是没有正式公映的,播放源质量差得一塌糊涂,画面完全没有办法去看,渣到家。
声音也是乱糟糟的,布景道具也都是一塌糊涂,单纯从画面品质来说,看着难受得要死。
但是很奇怪的是,这电影居然会被禁,其实真的大可不必啊,这片子更多反应的是父与子之间的隔膜。
是两代人相互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哪怕到今天,依旧对于初为人父母的人们有惊醒的作用。
也是顺带嘴的有很多王硕独有的对于市井人物,对于社会的讽刺而已,这些讽刺也都是积极的,完全没有必要封杀啊。
北京有两个又老又丑的猥琐男(另一个是葛优),出现在观众面前之时,已界不惑,这本身就说明了社会的变迁.没想到王朔还导过演,冲着这个也推荐大家看看马车在教室里那段,让我想起我小学时有次老师要组织大家去旅游,大家众口哼哼,我说了句"我可不是发神经要到那",同学们全都哄笑起来,因为老师宣布想出去玩的那个城市有间神经病院在我们本地俗成神经病代称,老师这时拉不下面子,把我轰出课室,当时那个委屈...现在回想:在当时的语境下其实我是一点恶意都没有,一个教育工作者竟然跟一个小孩过不去实在有点替他脸红,其实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说开去的,看看人家老美六十年代拍的电影,里面的少年同学那个活泼牛B,不B都要给老师逼到B.中国经历了几代人的方块生活后,也终于渐步开化起来,但看着现在网上一簇簇的愤青,仍然让人怀5会不会又在某一个伟人胯下再火车钻山洞
所有人总是关心,谁是现在最快的?好想我的摩托车啊……
永远的猴王!求背景音乐!
整个青春的追随…
罗西好帅!对赛车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负伤之后的表现,感动的不要不要~
罗西,我记得你了,你一定要再拿个世界冠军!
每次看motoGP的片子,都像在看Valentino Rossi的纪录片。偶尔看到别人夺冠时,才反应过来这是motogp罗西小的时候也太萌了,圆圆的脸,真的好圆家乡的服装店模特身上都插着罗西的头像,披萨老板也会把包装袋上电话号码里的46做高亮还有Marco Simoncelli的采访,每次看到这么鲜活激情四射充满天赋的选手的结局,五味杂陈原来日本的摩托车厂这么nb,一大原因是二战后禁止日本造飞机,航空发动机工程师只能转去了摩托车行业……早知道这样我可能当年也学航空发动机去了……哪天不想搞了,也跑摩托车厂去……不得不说人的一生很多节点,稍微给点儿外力,就会偏到不同的航向。就像当年看完wonders of the solar system,后悔没报天文一样。但人生就这样,不同的分支有不同的奇幻世界,还是希望多多探索,不断刷新自己的认知。希望早一天能当上护林员
"You can't be the fastest forever. And when the red lights go out, nobody is looking back. The past is behind you. There is only one question, who's fastest now. " 現在看到這麼鬧騰有爱的46和58還是有點...ㅠㅠ
我的小飞侠 永远的46
本片是2003年《Faster》的续集,原班人马回归,拍摄于2009年到2010年赛季的世界摩托车锦标赛,全面回顾了MotoGP的历史和展望未来,还有当时赛季的各种车祸事故,以及瓦伦蒂诺·罗西的家乡和现在,很多观点的重复虽详细却也使影片显得有点繁复,而如今MotoGP的冠军也早已是澳洲的凯西·斯通纳了。★★★
一群不要命的人向你讲诉自己的人生哲学
不懂GP的人貌似只能张着嘴看完本片
万年受evan的旁白好听极了!重点全偏……
nt7
作为motogp拍的很好,作为motoGP的纪录片我觉得有点重复,纪录片里讲的只要经常看比赛的都能知道,各种爱恨情仇心机报复比这还明白。我觉得拍一些普通观众不知道的事情更好一点。
“最后,罗西重回比赛,因为他有能力,他一定得回来。他为赛车而活,他们也都是为赛车而活。”
很详实有料的纪录片。节奏控制、氛围拿捏的火候都不错。还有点励志的煽情味道。
罗西好帅!这部拍得比上一部好看,中间的摔车集锦看得让人揪心,Ewan的旁白也很不错!
回顾Rossi的100胜太美好了!!从faster拍到fastest,Rossi的对手们换了一拨又一拨,呵呵~~也让我想起来这赛季又拖了四站还没看了。。补。。。
虽然有鬼一样的字幕时间轴 我还是看完了 Rossi!!!!
看完此片,我更加疑惑了,在一向如此危险的运动中,Stoner是如何在一次次车祸中保护他那一口洁白整齐的牙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