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意下载回豆瓣来评分,原来还是很期待这部电影的,想去影院看的,彭彭合同解约已经对电影印象不好了。
也修改了彭彭的戏份,内容剧本已经变质了,还不如去看韩国原版的电影。
原本12号上映,结果还能篡改成13号上,真是吃相难看,呕吐🤮🤮🤮🤮真的是第一次见到还有这种操作的,这么的手段想要票房,那肯定要告诉大家,免得上当受骗。
#时不时的戏#小小的愿望#thelastwish #ww资本脸好大
预告很感兴趣的电影,之后在尺度审片闹破天一系列操作中放任,今天终于在疫情躺尸的日子里看完了。
前任3的大爆让田羽生赚足了关注,这部戏却因为尺度问题遭删最终只能让人失望,预告里面的“我要XX”变成了“我要恋爱”,电影的分级制度如果能实行,对这戏的正常上映应该有帮助。
魏大勋的几场喜剧戏份算是高光时刻,彭昱畅的床上内心戏与结尾独白也是及格以上,观影途中不会让我有任何不适感。
王大陆的个人戏份就像是为了番位事件而硬生加上,湾湾口音的演技水平让人没办法不出戏,最终呈现的效果差强人意,湾湾男演员真的实力不够硬,彭于晏给推了诸如山堆的资源,也落不到一个会演戏的名声,剩下的只有肉身材肉身材肉身材,天廷晏稍好的也是拼命往大陆口音靠的赵又廷,台湾口音真的不适合电影,real尬。
电影上映时番位问题撕了个大口子,身为吃瓜群众的一员也身援了彭昱畅好几次,是王大陆的团队还是电影投资方的资本作妖之后也没个定论,但这电影从硬生生的加戏与剪辑,到最后的成片效果,正常人都能看的出来谁是男主。
湾湾资本吃了那么多年红利,占理又占份为什么不能回撕,彭昱畅本来就是一番,少他妈得了便宜还卖乖,都是千年的狐狸你跟我玩什么聊斋。
友谊地久天长这句话,让人在这个快节奏时代下,刻骨铭心。
一生说起来也很简单,几个真心的朋友,一个相爱的爱人,一段美好的旅程,曲曲折折,就是这样。
愿望真的有很多,但每天却过的还是那么单调乏味。
我们是因为什么没有勇气去实现呢?
我想了想,是没有时间、是没有金钱、是没有勇气,还有没有同行人。
渐渐地看透了人生中的很多事情,渐渐地变得更加爱自己,渐渐地不去在意那些鸡毛蒜皮的无聊事情。
有愿望就去实现吧!
无论是去一次大理,还是换一个许久未换的发型,还是买几套好看的衣服,去做吧!
看的点映场,尽量客观的说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
不涉及剧透故事讲的是两位死党齐心协力帮一位得了绝症的少年完成最后的愿望,故事主线很明确。
影片里有亲情,有友情,有笑点,有泪点,作为商业片来讲可以打及格分了,但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是不应该只有这些的。
比起韩国原版《伟大的愿望》来说,这部翻拍在我看来属于翻拍片十部翻车九部的那九分之一。
原版的愿望和对生死的思考有巧妙的关联,这点不多说,而小愿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需要改动,硬要说得通也行,总归差了那么点意思,看得出很尽力了。
但是电影一开始是照着原版拍的,为了过审再去重新剪辑和修改,故事就显得有一点碎了。
前半程的情节没有什么需要改动的地方,所以剧情流畅笑点密集;后半段的补拍镜头+重新配音,由于修改显得不是特别合理的情节,明明是A在说话切到B的画面,还是影响到了观影体验的。
结尾的强行转折真的好生硬啊,但这也是唯一一个可以算得上改编的点了。
这里真的还是忍不住吐槽一下导演和剧本,对翻拍是有什么误解,翻拍不是指翻开别人的剧本然后开始拍。
我就感觉这电影也不用剧本,你让演员们一起看下原版然后照着演就行,像我这种看过原版的,就跟二刷的感觉差不多。
有一些情节其实还带一点水土不服。
有一说一,没看过的人会觉得还挺好笑。
设计的一些笑点我也能get到,好几次全场爆笑。
好笑算这部片子的优点,该夸还是要夸,有几个空镜也真的很美。
打个比方就是整部电影是一棵树的话,树干还是韩版的,树叶换成我们熟悉的颜色,挂了一些符合我们国家那个年代的笑点,然后树长到后面还长歪了。
就显得,诚意一般。
导演没有想要拍出自己的东西,只是想拍出一部能卖座的,还舍本逐末的把最重要的内核给丢了。
因为即使放弃了那个敏感话题,原版剧本更多的关于生死的思考,也没有呈现好。
你不知道这个故事重点在哪里,高潮在哪里,结局强行拔高真的让人感觉有些噎着吃不下。
笑完了,擦干泪,再来回想一下,好像也并没有觉得这部电影真的讲了个啥。
这就是我对这部电影的真实观感。
观众买不买账且看后续票房情况。
我是一直有在关注这部片子,真的太多波折,对影片期待放得很低,对演员预期也低。
以前没看过魏大勋的戏,以为只是个单纯挺搞笑的小鲜肉,但是这部电影他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大勋真的很好笑,影片大部分笑点是他来制造的,因为他演的张正阳比较憨,配上他的委屈脸就会笑果加倍。
还挺适合演喜剧的,不过是刚起步的阶段。
如果他有心沉下去好好磨练演技,以后喜剧片里真的可以有他一个位置,他本身就是很讨喜自带笑点的男人。
有几个镜头我在想如果他能更面无表情一点来演,可能会更好笑也说不定,期待一下。
但是他也有一个小缺点,就是可能脸上自带笑容,导致有些哭的戏份很难分清他是在笑还是在哭还是在笑场中哭,也可能导演就是要这个效果,不知道是不是可以通过后期对表情的控制的加强去改进改进。
加油我看好你。
然后徐浩那个角色,其实是在憨中带一点聪明的。
徐浩和张正阳两个人应该是张正阳最傻最天真,凭着一腔纯粹的友情和并不发达的智商在帮死党完成心愿,徐浩也傻,但是稍微的懵懂一点。
当然这是我看了原版后对角色的定位,小愿里的演绎,总感觉过于扁平了一些,是人物去贴演员气质,而不是演员去演绎角色的感觉。
特别是两场独角戏,实不相瞒,王大陆确实撑不起来。
不管是台词还是表演,都让人很出戏,特别是大段的独白和长镜头的画面,放在台湾偶像剧里是适配的,放在电影大荧幕上就不可以了。
真的很不适合他,我甚至怀疑导演是不是在故意整他要拍这段(这句是开玩笑)。
然后另一场应该是泪点的戏,电影也处理的不好,演员也发挥的不好,反而让我笑出了声,就很尴尬。
台湾腔不如东北腔自带搞笑气场是真的,用得好也可以搞笑,但这部剧里显然是负面效果。
希望他如果真的要演电影的话,也拿出专业的态度来,不要拿着拍偶像剧的调调来霍霍大荧幕。
最起码把普通话练练标准,台词念清楚了,这是一个演员最基本的要求,真的也不是什么努力了做不到的事。
三兄弟里最后说高远,这个角色应该是三个角色里演绎难度最高的,毕竟躺着四肢不能动,只有面部表情和眼神、台词可以传达他的情绪。
高远的演员彭昱畅,也是我来看这部电影的原因。
一直很期待他演一个绝望or濒死之人,特别是看完原版后,就更加想知道他可以演成什么样子,会怎么表达。
他没有让我失望。
很可惜的是,他的戏份实在很少,看到首映的反馈说导演删了他很多戏份,所以从影片最后呈现的效果来看,他真的很厉害了。
一张试卷,做完试卷了撕掉半张再给他打分。
在这个前提下,他完成的很好,在仅有的发挥空间里表达他的人物,把人物立住了,该传达的都传达到了。
台词的进步很明显,特别是讲长台词的时候。
影片没有再给他更多一点点的空间去发挥,反正目前的观感就是他写了篇优秀作文,影片给观众展示了作文大纲加优秀片段,就没有了。
原本高远这个人物作为主人公,在最好的年纪还没活明白却要面临死亡,他是怎么想的,是害怕更多一点,还是坦然更多一点,是不是还有好多话要说,是不是还有遗憾。
这里提一句妈妈的戏份貌似也被删了,所以有一个情节有点突兀。
可能是我想当然的觉得由他去点题其实是更合适的,但是电影把点题这一重任交给了徐浩这个角色,也不是不行,只是从效果来看,题没点出来。
高远这个人物鲜活却难以更饱满,是我对这部影片最遗憾的一个点。
剧里父亲这几个角色也都是又搞笑又拼,给岳旸老师点赞,会错意的老父亲可真的不要太拼了。
演张正阳爸爸的贾冰老师也超好笑,可以跟大勋父子组合出道了。
还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宇哥,都留下了经典的片段。
总体来说,这部片子三星我还是会给的。
但也止步于三星了。
挺好的题材,本可以有更多的进步空间,可以更好的,种种原因最后止步于此、很遗憾。
就像主人公高远一样,他本可以有无数的可能,却也只能走到这里了。
如果你只是想去电影院放松一下乐一乐,可以放心去看,起码笑到回本。
这就是我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对这部影片的评价,尽量客观了。
以上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谢谢您看到这。
突然想到赵本山的一段采访,大致是不上春晚演小品,是因为苛刻的要求影响了艺术的发挥,什么小品都得是表达了什么,弘扬或者评判了什么,不重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开心,生活每天都在教育我们,不需要看个小品,看个电影,还要有多少深刻的认识,简单点嘛,开心就好,嘿嘿。
彭昱畅特别像我一个好朋友,看起来也很亲切,好想去青岛见他一面,喝喝酒,聊聊天!
说在前面的话:1.虽然是翻拍,但是影片对于肌肉萎缩症患者的讨论,还是有意义的。
关注少部分特殊病症患者聚焦疾病治疗。
2.王大陆的演技真的是尬。
伴着旁白的内心世界与和街边乞讨的人爆发的声嘶力竭,都显得苍白,没有内涵。
没有走心只是留于表面。
3.感觉评分较低有一个缘故,就是国内对于“废柴”人设和对于浮夸生活的展现的接受程度比较低。
对于高中毕业还被父亲查电脑热度、被欺负衣着破烂被警察追等剧情就当作调节剂看别认真还是很有意思的。
(但是本身看多了韩剧的我接受起来还是不难,所以也就不尬黑这一点了。
)4.看见一个花絮,一个海边戏份拍摄的工作人员对彭昱畅说“你以为这部戏躺着就把钱挣了。
有这么轻松吗。
”我觉得这个工作人员真的很过分。
全片最大的难度也正是彭昱畅饰演的“高远”。
彭彭真的是实力演员。
—————————
关于打星:作为喜剧,可以给4星因为看电影期间,影院多次响起了笑声。
特别是魏大勋,真的可以说是长在笑点上。
一举一动都是搞笑。
父亲打太阳穴然后看世界一片红色,真的是笑出眼泪。
作为励志片,我只想给这部电影2星看到魏大勋减掉自己心爱的鞋子让彭昱畅穿着合脚,别说,真的笑中是带着泪的。
插一句:如果这部电影在前期宣传不立足于“愿望”不过度的营销梦想,而是立足于喜剧,我觉得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大火的《我不是药神》,前期宣传基本都是强调“喜剧”而不是感动,而后期口碑发酵成为了“感动”。
)毕竟魏大勋➕王大陆➕彭昱畅的喜剧阵容还是有人买账的。
另外在我这里口碑和分数真的不至于5.1。
至少及格以上。
也许是映前维权(番位之争)败坏路人好感,所以有所影响吧。
————————关于梦想:当得知离死亡不久后,所有人都问彭昱畅“你还有什么愿望吗?
”然后每个人都自作主张的想着去帮别人完成“心愿”。
爸爸的长跑,妈妈的篮球,朋友的海边。
说到底,都是为了自我满足,强加给生病的孩子的负担。
以至于彭昱畅为了满足身边关心自己的人欲望,给自己来了一个“成为男人”的强行愿望。
这个剧情非常的贴近生活。
人们总是“我觉得”“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总是把“我觉得你需要XX”的“XX”强加给对方。
根本不知道对方真正的需要什么。
因为这些没必要的给予,真的导致我们的生活负重太多。
————————最后关于性:我非常能够理解彭昱畅的角色想要在人生的尽头有一次性的享受。
这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
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哪怕最后没有正在的性发生。
即使发生,我觉得也情理之中。
本来以为很差,看这电影纯粹是因为喜欢这仨演员,结果电影很好看啊。
悲中带喜,把青春时期青少年的友谊演绎的很浪漫💕。
虽然有一点点荤,但是俗中有雅。
彭彭还真挺适合演这种带有喜剧色彩的剧情片的。
王大陆也还不错。
第一次看魏大勋的片,也很有喜剧天分。
结尾部分三个人嬉闹的画面,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回忆。
画面很美好。
如果说年轻的生命已经注定枯萎是不是应该给在世的人多一点宽慰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感谢彭彭的演绎他拥有所有演员梦寐以求的共情能力高远从出场似乎结局就已经注定与其把这个愿望理解成简单的需求我会更愿意把他的愿望理解成这样“不要让你们经历死亡倒计时的悲痛我是得罪了上帝的折翼天使但你们不是你们不应该忍受这些所以原谅我在最后的日子里骗了你们但如果你们的悲痛能少一些的话这就是我得偿所愿的小小的愿望”“如果注定不能和你们一起长大那就请你们带着我快点长大等到我们再相见的那一天我们一定可以手牵着手就像过去在篮球场上一样一起跑着跳着去看漫天星辰还有我们曾经说好的那片大海”生命虽逝 愿望达成无悔 感恩 祝福愿你们一世顺遂❤️
以下纯主观。
去年这时候我在厦门,赶上愿望拍摄。
夏天的尾声,在凌晨在深夜见过很多次彭彭大勋大陆。
三个呆瓜兄弟在剧组里的沙雕故事层出不穷,杀青时呜呜嘤嘤的舍不得。
大勋杀青的时候说 “因为很不舍 太开心了 这个戏”。
演员之间的默契,让我对这部片子有了期待。
那时候,《快把我哥带走》终于把彭昱畅带到了更多人面前。
拍摄期间,彭昱畅去了金马,《大象席地而坐》拿下最佳影片。
我在想,《闪光少女》时愧疚自己不红不能给电影带来好票房的他,是不是快要实现他小小的愿望了?
而在那时候相识的伙伴,这一年里我们也总是在盼着,愿望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呢?
走入2019年夏天,电影定档,提档,改名,撤档,补拍,重制,再定档,终于上映。
戏外片方违约,首映变点映,公告声明信函,争执风波不断……我的期待渐渐消散。
剪刀手之下,剧情变得支离破碎。
彭昱畅的主角戏份大幅删减,补拍了王大陆魏大勋的戏份,《小小的愿望》变成《我帮好兄弟完成愿望》。
预告片里的镜头也几乎在正片消失,堪称迷惑行为大赏。
剧情:规则之下,也许已经是竭尽全力的结果。
但是修改之下, 人物声音和镜头的不对位,大量的画外配音,都让人出戏。
剧情的推进变得急匆匆,结尾强行升华变得僵硬和突然。
喜欢的几处:设想中的海滩,有灯光有开心的时候;三兄弟在摩托车上,高远笑的时候;帮高远换装的时候;末尾高远望向另外两位的时候。
(我还是喜欢温暖的时候吧 -w-置景:这本来是一个不需要时代背景支撑的故事,导演硬是要拗到80年代。
环境营造不在细节处用心,全靠粉红、昏黄色调的迷之滤镜。
在影院大荧幕硬是看出了一种电视机信号不好的卑劣质感。
笑点:不知道是不是情节删减的原因,笑点来得密集却粗暴,仿佛就是“你看啊哈哈哈哈哈好好笑快笑吧”。
(笑点是个人主观,同场仍然有大部分观众喜欢,应该是倾向年轻群体。
演技:王大陆的口音实在太出戏,还偏要在开头cue魏大勋是东北人,明明他才像转学来的。
嘶吼那段真的觉得快冲出屏幕把我吞噬了。
一些静态点的镜头还可以。
/ 魏大勋的综艺感很好,但是出演这种搞笑角色真的.....笑点是有的,但尴尬更甚。
// 重点是这两位演高中生真的太违和了。
彭昱畅:无论是床上病恹恹的高远,还是片尾闪回时打球奔跑着的高远,都让我有很多话想说却也什么都说不出口,总觉得心里揪着一块。
也许这就是这个角色留给我的东西吧,就好像我曾见过他一样。
总有人说“拜托彭昱畅好好挑剧本吧”,但一个人能有多少选择的自由呢。
我们都要做100件不喜欢的事,才能选择一件喜欢的事。
去年我许下的愿望,还没有实现。
一星给电影。
一星给彭昱畅和未来的他。
两颗星给彭昱畅,一颗星给魏大勋。
抛开电影上映前发生的风波,回归到电影本身,这依然不是一部好电影,导演,编剧得背锅。
即使是有面对审查的因素在内,然而整部电影被剪的支离破碎,本应该深入的东西没有深入,无关紧要的东西却贯穿片子,为捧某男一号,刻意添加戏份,使得剪辑混乱,剧情跳跃,使得观众出戏。
整部片子很好笑没错,可是笑点较多都是流于表面,低俗,无聊,为笑而笑,并没有对剧情推进有较多的帮助,导演功力可见一斑。
彭昱畅的演技是整部电影的高光,亮点,由于角色设定,他无法使用太多肢体动作去表达人物情绪,仅靠面部表情来施展演技,这是很难做得到的事,可是他不仅做到了,而且完成的非常棒。
无论是独白的台词功力,还是眼神的表达,都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整部片子我能入戏的时刻,除了高远的戏份,另外就是高远妈妈的戏份了。
至于所谓男一号的表现,先不说演技了,说台词,台词功力太差,差到极致,对乞丐的咆哮,独自回家路上的独白,这些能表现的机会统统被他用来展现台普,演技部分就是没有演技,他就是严重拖后腿的那位。
魏大勋的表现中规中矩,且个人认为笑点较多集中在他身上,挺好,虽然某部分会略显演技不足,但也不显尴尬,符合角色设定。
总而言之,对彭昱畅的未来永远抱有期待,无论他接什么戏,我都对其表现充满了信心,影帝到手只是时间问题。
另外,只想对片方说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金子时时刻刻都在发光,你们再怎么使手段,也无法掩盖金子的光芒。
11.01.2025 尖沙咀iSQUARE 送的海报很好看 搞笑+悬疑+血腥+科幻+灾难
比《可怜的东西》差了点,但是邪在了我的爽点上:血腥加阴谋论加alpha话术加外星人。不用力的幽默和越发魅力的Emma Stone
精彩炸裂
最后15分钟太妙了啊呀喜欢就是很好的戏弄观众的writing
完美契合最近我和我小学同学聊天的主题:人类没救了,只能重开。浓浓的地摊文学加古早科幻味以及配乐全部拍到了我的心坎上。求求外星人快来吧!
一开始差点睡着 后面好一些但整体挺可笑的 和poorthings没法比吧
片名翻译的什么东西。。。我在三四星之间犹豫,真的很讨厌给女的剃光头。有机会看的话还是可以看的,不会看完觉得浪费时间。
有趣
导演风格依旧显著到让人瞠目结舌,被导演调教的石头姐也非常夺目。话题度完全是满分的,风格完全是独特出彩的。但是,一些本真的东西在这一系列里越来越缺少,作为观众来说其实是越来越需要的。如果还有下一部,希望没有。
从各种角度看都是一部“太兰斯莫斯”的电影了,所以理所应当拍得游刃有余。听说改编自韩国原著,不过看的时候我更想到弗莱德金2006年的《千疮百孔》,同样的阴谋论腌入味,同样的锡纸糊墙,同样的惨烈结局。特别喜欢兰斯莫斯这套字体和视觉设计,赶紧抄起来。
和《可怜的东西》、《某种物质》(甚至《阿诺拉》)大概是同一类电影,在B级片的色香味中端上来一盘装着反思后现代某个尖锐议题的菜,近年来似乎很受电影届青睐。本片导演简直沦陷在自己的艺术中了,仿佛在遛着观众和自己玩,配乐一惊一乍得尤其让人反感。但结尾的反转个人其实很喜欢,有种自暴自弃的幽默感,拍全世界各个角落人类的各种死法也挺好玩,掐头剩尾整个短片我肯定给五星。
很妙!本以为是纯恨pharma和自救的电影,直到女主没捡枪还陪着继续玩就懂了。女主那么厉害可以和疯子谈判,确实有能力把药企做大做强,结果白学了哈…… 这就是呼吁爱护环境爱护自然的抽象电影呀!三体人如果看了这片子会是什么想法呢。
兰斯莫斯是怎么做到每一部都让全场观众看完沉默的。他这几年陷入了一个把简单主题套入猎奇框架的routine中一发不可自拔,我甚至觉得最后的反转还不如没有,倒能让他塑造的对立面的人物都更复杂和立体点。但我看到Donny自杀的时候还是哭了。
#LeVieDelCinema 2025【💣】狗改不了吃屎的零星电影。结尾?恐怕是最容易预测的“反转”,又或者说“反转”与否,存在任何价值吗?
Everywhere Goodluck babe
2.5 结尾蒙太奇加半星
FEFFS 淡淡的幽默感,极其单薄的文本混着整体旋律像<1812 ouverture >的配乐,但最后也没有很惊喜
#威尼斯2025 press和industry提前点映 结局荒诞又喜剧的升华了整个电影 当人类生命停止 动物们仍然鲜活的活着 对我们现在来说重要的一切还重要吗?到底是这个世界荒谬还是相信外星人更荒谬?讽刺满级。地缘政治,阶级对立,资本剥削和被剥削。和这个世界比起来 似乎外星人也没那么荒诞 对于被剥削且无力的人来说 唯一的解法是离开地球去外星 悲剧的内核 政治社会隐喻 刺耳的音乐 令人不适的画面兰斯莫斯一贯的风格 画面音乐 政治语言 刺痛了观众。一定要在影院里看!艾玛斯通和杰西飙戏。艾玛再提奥斯卡?
从开始相信男主逐渐变成质疑男主再到结尾的反转,这种走向挺有意思的。男主的表演真的很好,反而艾玛发挥的空间不是很大。
欢迎来到怀疑论/认识论/科学哲学/传播学101......导演非常用力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