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不掩瑜,封神作+1前面的铺垫有多么漫不经心,后半部分的主题展现就有多沉重父亲,母亲,外公,弟弟,黑人,群像,人物有血有肉弟弟的懵懂和不谙世事从一个纯洁的视角看到这个世界,只不过是站在白人角度黑哥用行为掩饰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导演用力恰到好处,也给了一个从黑哥的角度去看世界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这个世界就是不公平的,外公和父亲都是这样的人,做和父亲一样的选择也是无奈之举,既然世界有错,而我吃到了世界的红利,见到了世界的肮脏之后,是否还能热爱它呢?
回归现实,我们又怎么不是踏着别人的“尸体”才有今天的地位呢,这其中不乏惋惜之辈,生活的真相就是不公平和肮脏,常怀感恩,常怀善良本片弟弟的演技对于懵懂和那种纯洁和赤子之心的演绎太过惊艳,选角之灵性,以至于入戏后让观众带入,通过两个孩子的“梦想”讽刺这个社会,明指1980,实指2022+,现在的社会也是千疮百孔,令人唏嘘此外,这片的音乐水平也极高,各种背景音乐的浅入淡出,起承转合,情感铺垫,积蓄爆发,对叙事和主题深化极大帮助
世界末日 Armageddon Time (2022)#13thBJIFF 万象影城(丽泽天街杜比影院)。
7/10 成人和孩童在同一个世界面临相同却又不同的考验与磨难,于细腻温婉中透出阴霾、压抑和绝望,成为电影主题中的“世界末日”。
电影以家庭与校园的矛盾冲突为纽带,以中产阶级小世界影射时代背景下社会、政治、种族融合等议题。
主人公陷入《无姓之人》般无力抉择的现实困境,如同发射飞天的火箭终将坠落,在影片末尾的隆隆车声中,无奈逃离与过去作别。
能在大荧幕上看到安东尼·霍普金斯和安妮·海瑟薇的表演,以及劳模姐杰西卡·查斯坦等实力演员的惊喜客串,或许已经值回票价。
小演员迈克尔·班克斯的表演很有灵性,让人联想起《小大人》中的西奥·泰普里兹,影片音乐有着特别的奇幻色彩。
1. Armageddon Time翻译成世界末日似乎有点偏了,善恶时刻,决战时刻,是不是更贴近电影主题一些?
2. 呼吁有黑人演员的电影能不能别把色调做那么暗,已经被迫从客厅投影转移到书房电视上,拉上窗帘都还是看的很吃力,这对演员太不友好了,我看了一刻钟才发现妈妈是安妮海瑟薇演的。
3. 虽然但是,演员的水准真的高,从小演员到老演员,都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劳模姐那几十秒的半张脸的speech将那个时代(其实现在也一样)的价值观用一张强势的女性脸谱完美呈现了出来。
安东尼霍普金斯就更不用说了。
这么看来,安妮海瑟薇又弱掉了。
4. 如果只看到导演想表达政治态度,那确实比较cliche。
但能看到导演从中产视角对这个社会本质的纠结与无奈,就会产生深深的共鸣。
我们看到孩子视角的善良与正义,但也看到为人父母的焦虑与崩溃,我们想像敬重的长辈那样与命运的不公抗争,但我们同时又庆幸不是弱肉强食世界里的弱者,而我们又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弱者的加害者。
这不就是我们的生存现状么?
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打动了我。
觉得不好看且闷的,我觉得大概是年龄小阅历少或者喜欢看类似漫威那种商业片。
我喜欢看这种慢悠悠的电影,而不是打斗的视觉盛宴。
电影叫世界末日,应该是导演对当下这个时代的悲观看法。
虽然电影发生的年代在八十年代,但即便2022了,很多社会问题仍旧存在。
某种程度上来讲,疫情三年,全世界都不容易。
人们对现实不满的堆积越来越多,很多人甚至盼望世界末日的到来。
“累了,毁灭吧。
” 这个时代变得越来越糟了。
如果你看过《不要抬头》(don't look up)大概会理解美国人对他们的社会有很多失望。
说回电影,导演透过这个小男孩发泄了自己对现实不满的情绪。
电影里唯一正面形象的角色是爷爷,爷爷能理解他,鼓励他。
但爷爷死了,也代表他的精神支柱远离了他,也是精神上的一种“世界末日”。
电影里儿子年龄还小,懵懂不知生死。
爷爷去世了,他看上去并没有很悲伤。
他阅历太少,还不懂生离死别这么沉重的话题。
他是个梦想家人格,喜欢冒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是一个善良的人。
只不过想法太多,不能脚踏实地。
正是因为小孩被父母保护的太好了,没有经历过现实的毒打,才会格外理想主义,不接地气。
很不幸运,两个孩子没有完成这次离家出走的计划。
其实,这世界没有理想中的世外桃源,Nasa不是,迈阿密也不是。
就像大疫情时代下,很多人看不到未来。
有的人想润出国,有的人想回国一样。
不过是想逃离这个时代带来的悲观情绪罢了。
电影最后小男孩逃出学校继续漫无目的地出走,表情却很坚定。
但这么小的小孩能去哪里呢?
哪里又能实现他遥不可及的画家梦想呢?
显然这不是一部励志电影。
🐑第三天,听着外面大风呼呼的咆哮声,玻璃被吹碎到地上,及楼下电动车报警的声音混合到一起,如同世界末日般的狂欢。
这个故事太太太太窒息了编剧兼导演的亲身经历Jewish family式精英教育类比中国式鸡娃教育同一个世界同一种家庭但这部电影真正让我感觉到非常难受的是我能在Paul的短短一个小时五十分钟的入学又转学风波里 完整代入自己的经历甚至当下的我正因为经历着和Paul警局风波相似的优待而惶恐而内疚而自责而痛苦难眠回家的车上爸爸对Paul说了这样一段话“it's unfair,and I know it hurts you,but life is unfair.sometimes,some people get a raw deal,and I hate that. it's the worst thing in the world,but you have to survive.so all we can do now is you make the most of your break and do not look back……I learned a long time ago,you got to be thankful,when you're given a leg up.”也正正好跟朋友上周劝慰我的言语如出一辙大概意思也是“这世界不公平是事实,既然个人无法改变,那就努力让自己在险恶中尽量更好地生存下去,感叹别人遭受不公,总比困苦降临到自己身上强,如果困在情绪里,自我折磨,不管你拥有什么其他人没有的东西,都是徒劳”所以我没法judge任何一方的行为、任何人的立场、任何种族的遭遇因为我就是那个Paul所以我能理解家族对我的付出、父母对我的期待、还有他们为我的远大美好未来做出的所有努力、甚至包括他们的愤怒生气甚至抽打胁迫我都能懂得是为什么,他们为什么那样做我能一万分理解,但内心始终有个声音不断纠正我不能认同简单来说,我也在经历着我的世界末日如果说Paul在公立学校就读时出了家门在外是自由的鸟儿,那妈妈作为学校的president of the PTA还要竞选district school board为他的自由保驾护航过去那些年我以为自己也是独自在外毫无束缚的翱翔天际,实则我所获得的表面看起来潇洒恣意体面风光的生活背地里都是家里在为我的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行为买单我们同在外部世界飞行,家人默默在为我们筑巢,以便我们获得更好的体验,也保护我们免受委屈遭遇不公,我们生活在隐形的象牙塔中而不自知被迫转学到私立学校的Paul也和我一样因为不再友好的环境不利于我们茁壮成长或者说因为家里对于我们加码的保护,不计代价为我们铺路所以我们不得不面对新的环境更换新的赛道而且还是一条旁人看到艳羡不已的康庄大道看起来我们该感恩,确实我们应该感恩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做这样的选择比如Johnny,他不仅连书都读不了甚至连家也不能回了而Paul却被塞进整洁的suit里,和名流当校友,享受1v1授课,俨然一副未来精英的模样家里一直强调我们是全族的希望,我们要过得比他们都好,成为比他们更优秀的人,我们要一直不停往上爬,带给家族荣光,不负他们的期望我们也想啊,我们也尝试听话,我们也打算屈服,可是心里始终有个声音,不停地叨扰提醒我们自己真实地渴望是什么,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没有人在意我们内心的声音,所有人都只期待我们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绝对成功,我们真实的想法反而被嘲笑、被鄙视、被压制、被形容为异想天开不切实际做人真的好难做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人更是难上加难最难的是,做让自己满意的人于是有那样一个契机到来,我们想办法出逃想办法改变也许我们因此做了不好的事情竟然意外的不需要我们自己来承担相应的后果这让我们感到内疚难过得要死掉但是我们还要硬逼着把自己装进体面光鲜的皮囊里,去面对虚假的美好但我们仍可以反抗,是么?
我们在心底埋下不屈服的种子,跟随我们的成长生根发芽,总有一天,总有一天,我们要对这丑陋的世界说“screw all of you snobs”无疑 这是今年最好的电影
53岁导演詹姆斯·格雷的童年回忆录,85岁霍普金斯出演外公,跟特朗普还是校友。
以点概面的反应出1980年代美国时期的政治背景,美国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天壤之别,并且点出精英教育,还有同为歧视链中犹太人和黑人之间的另外一层芥蒂。
在种种社会现实事件的刺激之下,开始发奋学习。
不怎么深刻,但足够诚恳。
影片全球赢得两个奖项10项提名,被美国国家评论协会评为2022年独立电影十佳之一。
《世界末日》是一部2022年美国历史剧情片,由詹姆斯·格雷制、编、导。
詹姆斯·格雷是我个人非常偏爱的导演,他的作品有以下
虽然评分在7分左右摇摆,但他的每部电影(对,我说的是每部)都有独特的魅力。
擅长描写人之间的社会性感情,比如《我们拥有夜晚》中的家人间的羁绊,《两个情人》中的两性关系的错误。
笔触细腻而丰满。
而在《迷失Z城》和《星际探索》,追加的投资,依然是没改变的调性。
詹姆斯·格雷也是威尼斯和戛纳电影节主竞赛的常客,几乎每部电影提名了金棕榈或金狮。
与其他主竞赛片不同,格雷的编导的电影不会沉闷,很容易代入,因为他所描绘的,即是普通人也能体察到的感情。
这部电影《世界末日》同样也参加了金棕榈的角逐,当然和前作们相同,一样的登顶,由另一部同一时间已出资源的《悲情三角》拿奖。
剧情上像是一个自传故事,受格雷童年经历的启发,主要讲述他在纽约皇后区的成长经历的电影。
因电影剧情贯穿了美国1980之后的阶段,想必格雷之前的电影,可能还真会有些入门门槛。
至于故事简述上看略带乏味,当然只是猜测。
我还是对格雷抱有非常高的期待。
世界末日是一种隐忧,包含有精神的麻痹和信念的崩塌,那些经由物质造成的灾难,来自于意识的反作用……故事的道理可以轻松窥出,我却很害怕说出这样的真相:那是因为,总有人在承受不公,也总有人在拾取好运。
那些被苦难折磨的同类,习惯了受伤、习惯不被人尊重。
他们不是傻子,不是自作自受,更不是厌弃幸运的眷顾。
而是,条件剥夺导致发展的限制和自我创造能力的缺乏……未来由强者缔造,但并非那些个不食烟火、趾高气昂的家伙,而是明白每一份享受资料的汲取,都是踩在了某些弱势的身上,只有怀揣这种感激之情并发奋图强,才能逐渐缝合生活中的不公……果然,又开始难受了。
近两年影坛上刮起了一阵怀旧意味浓郁的自传电影风潮,从阿方索·卡隆的《罗马》到去年威尼斯评审团大奖片《上帝之手》、奥斯卡热门片《贝尔法斯特》和《甘草披萨》,再到今年初的《阿波罗10 1/2号:太空时代的童年》,这股风潮愈演愈烈。
这批功成名就的大导演纷纷借助私人影像与叙事来缅怀逝去的美好年代。
而以《迷失Z城》《星际探索》出名的美国导演詹姆斯·格雷也不甘人后,惊喜地奉上了一部《世界末日》,再次入围今年戛纳竞赛单元。
熟悉格雷的影迷一定会对他此前以纽约为背景的作品印象深刻,从《家族情仇》到《我们拥有夜晚》《两个情人》,都给观众展现了纽约类型化与浪漫的一面。
而在这部新片里,格雷摒除了强类型的框架和元素,回到最平易近人的青春成长故事。
透过一个 10 岁小学生的天真视角,建构于各种漫不经心的日常事件、学校和家庭的细节,以及风格化的摄影美学,重现了上世纪 80 年代的环境氛围。
不论是主人公与黑人小伙伴在学校的叛逆行为,还是他在家中遭到父母斥责或体罚的情节,都描绘得相当细腻真实,还有他与霍普金斯饰演的外公的对话,更是催人泪下。
也许是我自己小时候有类似的经历,这部影片很多时刻都让我感触良多。
然而,有别于其他导演过分沉溺于梦幻的时代氛围,或过分纠缠于私人叙事,格雷并不止于打造一个细腻伤感的个人成长故事,而是借此重新审视了 80 年代初美国的阶级、种族、政治问题,其贯穿的核心莫过于美国社会的不平等现实,白人凌驾于黑人的优越感,再由此引出美国梦的幻灭。
这分明只是一个童年故事,导演为什么要冠上一个科幻大片的片名?
这句出自美国政客的口头禅、里根总统在竞选中所提到的说法,实则指向当年美苏争霸时期一触即发的核战争。
不过,在这个孩子眼中,他根本不懂那些复杂的政治纷争,他接触到的社会现实才真正令他体会到“世界末日”的感觉。
他在原本的学校可以和黑人小伙伴融洽相处,而到了新学校上学,却随处听到侮辱黑人的语言;他去听特朗普小姐演讲,被告知没有人会有特权,但之后几件发生在他身上的事件(学校厕所里吸毒被发现,半夜翻进教室偷电脑等),却让他领悟到:白人总比黑人有其优越之处;白人孩子犯错了总有获得原谅的机会,但是黑人小孩就没这么幸运了,很可能赔上了自己的前途命运。
关于种族歧视这种老生常谈的话题并不新鲜,而导演将叙事视角置于一个犹太移民的孩子身上,则难掩几分自我反思的意味。
他在家庭中接受到的教育,不断被提醒知道犹太人的受害者身份,却与此同时被告知要远离黑人伙伴。
其实,犹太人和黑人一样,在社会上或多或少饱受歧视,尤其在 80 年代反犹主义盛行之时。
犹太移民后代却没有与黑人联合起来反抗这种不公。
由此,影片透露出之所以有针对黑人的这种不平等现象,并不只是种族的原因,还存在着既得利益者默认了这种结构性的不平等,从而暗中助长了这种现象的蔓延。
这才是影片最发人深省的一点,在私人化成长故事的层面上有更突出的现实考量。
这应是近两年怀旧自传题材里相当出色的一部,导演不急于去探讨宏大的话题,而是透过一系列琐碎的友情与亲情故事,一边让人沉浸体验特殊年代的环境氛围,一边让人体验到尖锐而难以忽视的社会现实,影片在本届戛纳空手而归颇为可惜。
包含剧透。
这部电影让我看得既生气又揪心!
我觉得这熊孩子真够坑人的。
对我来说,这个电影从头到尾讲了一个熊孩子坑人故事。
坑爸妈,家里有饭非要点外卖,这地方他最喜欢吃饺子挺好笑的。
坑朋友,第一次就算他不懂,他跟他朋友一起嗑药,他可以不懂药是什么。
但第二次不懂我就不理解。
家长为什么没有从小教会他不能偷东西呢?
还敢去偷学校电脑?
这主意馊到我都失语。
他这次学会了敢做敢为,在警察面前说是自己干的,但在我看来结尾他还是很懦弱。
他做了坏事,还眼睁睁看着规矩向白人一端倾斜导致自己的朋友真正的进入监牢,断送前程。
这样的角色塑造不知道黑人会不会买账,反正我看着挺生气的,也没干啥坏事一直被坑。
我没看出来小男孩到结尾真正成长了没有,他只是在车里含含糊糊的答应了他爸而已。
最后真应该用孩他爸的话说,孩子反应慢,整天活在想象里,啥也不会!
感觉安妮海瑟薇没啥戏份,没有很出彩的镜头,主要还是在讲小男孩跟他姥爷,姥爷教会小男孩一些东西吧。
#Venezia82-主竞赛底层蠢,上层坏,相信这套的又蠢又坏。花点功夫都放在这些东西上了,最后再来个自以为戳同温层情绪的结局,无聊又算计,这倒是一如既往啊。
还是很fun的
最近都流行这么重口吗,拍可怜的东西上瘾了?
有点抽象…很邪典…
不get意义何在,像poor things感觉只是演员好,感觉在看编剧导演编drama有点烦
还是很好奇为什么女主喜欢听Good Luck Babe难道她虽然失望透顶但也希望人类撑下去吗
最后15分钟太妙了啊呀喜欢就是很好的戏弄观众的writing
Lanthimos真的太聪明了 拍了一部左派和右派看了都拍手叫好 到最后都觉得自己赢了的片子 牛逼!
一开始差点睡着 后面好一些但整体挺可笑的 和poorthings没法比吧
既然coda 绿皮书能拿奥斯卡,这个电影凭什么不能是好电影
无论你喜不喜欢这部电影,你都必须承认emma stone的表演一直在进化。
Everywhere Goodluck babe
片名翻译的什么东西。。。我在三四星之间犹豫,真的很讨厌给女的剃光头。有机会看的话还是可以看的,不会看完觉得浪费时间。
也许是我没看懂英文版吧 蒽 迷迷糊糊不知道在说个啥 我的错
#Venezia-3 跟《可怜的东西》之间差十个《善良的种类》吧。说不上是最坏的兰斯莫斯,但是只能空怀念《龙虾》时期的趣味和生猛。设定还行:用性别对立做戏,结尾还行:有反转。兰斯莫斯是不是陷入了某种跟石头姐能拍就拍的高产出瓶颈期?上一次给我这种感觉就是大卫·O·拉塞尔和詹妮弗·劳伦斯的合作。放个假吧别硬拍。
喜剧标签是错误的,这片跟喜剧压根不沾边。领的英皇海报挺好看。
石头姐继Poor Thing后,又到了next level!演技大爆发不说,为电影直接剃光头也牺牲太大。电影荒诞之余不会让人觉得无聊,最后的大反转直接让一步绑匪类型片上升为科幻伦理片!
脑子都是看完编号17浪费一晚上生命的记忆 于是又这样浪费一晚上生命 连愚蠢的点都一模一样 马勒风bgm硬凹那些尴尬的极左阴谋论情节我真是笑哭了
两星全给石头演技,但是下一次能不能换个地方发挥?不要再跟兰胖合作了。看到好多夸马特达蒙贱替演技的,但是不觉得这个红脖loser有任何难演的地方。这个影片基本就是兰胖写给阴谋论者的一封情书了,感觉这些人看完真的会觉得他们的wildest dream come true了。
第二遍看一定比第一遍看有意思